03.01 為什麼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中長住?

花蘿lulu


首先恭喜老人有孝順的女兒和相對不孝的兒子…

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傳統觀念影響至深

我們根據你的描述,你外公已經80歲了,一兒四女,也不願意在女兒家住,說明傳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家中是獨生子女還好說,然而不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就是女兒已經成了“客人”,哪有在客人家常住的道理。這樣的觀念讓老人不願意去女兒家常住。

二、養兒防老,有兒子就不會去女兒家住

農村老一輩,養兒不僅是傳宗接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防老。你們家有四個姊妹一個兄弟,不在兒子家住,在女兒家去住這說不通。對你外公來講,於情於理都是兒子承擔起養老人的責任,既然是兒子的責任,那麼你外公怎麼會把這種責任強加於你們。給你講一個實際在我身邊的事,三姨父的家中有三兄妹,三姨夫是三兄妹中經濟條件最差的,累死累活的償還房貸,起早貪黑的經營自己的小麵館。我知道的是,他的兩位姐姐都願意把三姨夫父親接到家中住,然而呢,三姨夫的父親死活也不跟著三姨夫的姐姐。因為他說,我已經有兒子,我為何要去女兒家住,不怕別人笑話嗎?看來,情況和你外公差不多,老一輩都是這樣想的,無法去勸解。

三、面子問題,怕女兒老公家公婆及親戚笑話

這個問題,也許是最關鍵的,如果你外公去這四個女兒家住了。女兒家的公婆可否同意?可否有意見?親戚們又是怎麼看待?也許別人會這樣議論“養兒沒用,還得靠女兒”,你外公會承受太多輿論壓力。他是愛面子的,這樣會被別人笑話,即使到了女兒家,也不會把這當做自己家裡,做什麼都會很拘束。

四、怕給你們增加負擔

這個不難理解,他年紀大了,平時不能幫上忙,反而會給你們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你們的負擔。

作為兒女的,肯定不會嫌棄自己的老人。可是,你外公內心深處的想法總是和我們想孝敬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只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做的就好了。

祝您外公健康長壽。

期待和大家共同交流,互動


三農也有美


談起這個,我是深有感觸的。我所說的就是我的姥姥,是一個特別不喜歡住在女兒家的老太太,執拗到讓人頭痛。就拿今年過年剛剛發生的事情來說吧。

年前27,公司放假之後我替沒放假的父親去姥姥家送年(我們這邊都有這麼一個習俗,年前送一些柴米油鹽之類過年用的東西),我家距離姥姥家60多公里,為了避開當時鎮上的大集,我特意早上早起出的門,準備去姥姥家吃早飯。但是7點左右我到了老太太屋裡之後我就發現不對了,姥姥斜躺在炕上,屋裡一股嗆鼻子的味道,壞了,老太太肯定中煤氣了,趕緊把舅舅在他家喊過來,給各扇窗戶打開通氣打120,當時老太太的意識還是清醒的,到了醫院輸液打針這算是救回一條命。

馬上要過年,老太太好受些了之後非要回家過年,但是大夫囑咐得做高壓氧,老太太聽,非得要回家過年,於是我們商量著初一再給她做高壓氧,正好表哥在家,可以來回拉著她去醫院做。我和我爸媽的意思是在我們家住著,離醫院也近,做治療也方便,可是姥姥說啥也不在過年的時候住在我們家,只能讓我舅舅和表哥天天的來回跑。初七八表哥上班之後把她接到我們這,做滿十天的高壓氧後又開始鬧著回她自己家,非得說這不是自己家,真的腦袋大!

所以,很多的老人的想法都是女兒家不是自己家,兒子家才是自己家!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樣的經歷,評論區說出來大家討論討論


2339061


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裡長住,主要有三種原因造成。第一個就是受到傳統思想束縛,認為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連生拉孩子都要和別人姓,可見女兒家不是自己的家。長期住下去是不合適的,而且最可怕的是流言碎語。一旦傳出去自己在女兒家長住拉,鄰居們肯定也會笑話的。

第二個原因 由於一直以來在兒子身上付出的就會高於女兒(多數家庭都如此),以後死拉 財產也大多數也都會留給兒子,所以在女兒家長住,心裡不踏實。

第三個原因,女兒結婚後總感覺是嫁到別人家拉,怕女兒受欺負 受委屈。如果自己長住可能會給女兒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贍養老人是每個人的義務,不管男女。那怕老人在物質付出上不是完全公平,但是畢竟是細心照料養大我們的,能夠給予老人回報是每個當兒女的 應做 願做的。


小松鼠08


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的時候,必須和兒女住一起,便於照顧,我是女兒,也有哥哥,可是哥哥身體不好,我就把父母接來同住,好在公婆還年輕不用照顧,我丈夫也很通情理,他說你父母年紀大了,哥哥又不能照顧老人,咱也不能把老人棄了不管啊,老人和小孩一樣,脾氣有點怪,和年輕人也有代溝,真正長時間生活在一起也會有點小磨嚓,不過哄哄也就好了,老人養咱小不易,咱養老人老也是應該的。


壞蛋皮皮熊


為什麼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長住?

這第一個就是古老傳統問題吧,中國人的養兒防老已經深邃到骨子裡去了,有些地方更加不可理喻,非要生到兒子才肯罷休。認為有兒子自己老了就有依靠了,才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好愚昧的思想,好封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我身邊就有一位親戚,重男輕女太現行了,他兒子在深圳,他兒媳生兩個孫女,他沒去過。直到他兒媳第三胎生了個孫子,他才說他終於做爺爺了,好辛酸啊,他的孫女長大後會如何想?所以這樣的老人是不會在女兒家長住的,在他們眼中,女兒就是外人,兒子才是自家人。即使媳婦再怎麼不孝順,他們也會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也不會去女兒家裡。

還有一種老人是怕麻煩女兒,拖累女兒。女兒嫁到別人家裡,就會有一大家子人,自己有兒子老是在女兒家住,怕別人說閒話,也怕女兒受婆家的臉色,受委屈,這種老人是怕牽累了女兒。還有的老人就是喜歡一個人獨住,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還落個清閒,兒子女兒家都不去。


有點味555


我屬於老了之後不會和兒女一起住的老人之一,我早就有過思考,等我老了,我才不要和兒女們一起住呢?

一、好不容易沒人管了,我還非得往跟前兒“湊”?

說實話,當孩子的時候被父母管著,父母說“你得好好學習啊,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怎樣怎樣……”,終於盼到上學了,又多了一個“管兒”,老師說“你得好好學習啊,你不好好學習”,熬啊熬,終於畢業工作了,又多了一個“管兒”,領導說“這個月的業績咱們沒達標,大家要努力啊!”……


好不容易,自己成為老人了,和子女一起住,難道不需要受子女管嗎?

二、累了半輩子,晚年還要我“累死”嗎?

講真,上學時,太陽還沒出來,學生就起來了,跑完早操,是早自習,然後上課,下課,做作業,累了整個學生時代……

上班後,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累得跟螞蟻似的天天打轉兒,房貸,車貸,各種貸,各種壓力壓了半輩子……


終於退休了,和孩子一起住,講笑話呢嗎?你們沒空看孩子,我不得看啊?小夫妻因為錢吵著離婚,我不得給點啊,麻溜的離我遠點,我眼不見,心不煩!

三、我又不能陪他一輩子,在我活著的時候,鍛鍊一下,我還能幫一幫?


你說我自私也好,自我也罷,總之,我一定要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位獨立、自強的小夥子,我不在他身邊、他餓不死,凍不壞就好了,所以我一直看不明白為什麼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嬌嬌女”,“媽寶男”,試問你能陪她一輩子嗎?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樂意分享和幸福相關的秘密,歡迎關注、留言、點贊及分享轉發,謝謝各位!


秘語相傳




老人不願在自己女兒家長住,這和我國的傳統關念有關,老話講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出去後就是外人了,當老人住女兒家,不管女兒和女婿對怎麼好,他也會覺得這是外人的家,到這來自己是來做客的,是不會有家感覺,所以不會常住。

還有就是老人多年在自家住習慣了,不管是姑娘家還是兒子家都不自己住著習慣,常言說的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向狗窩。在有就是老人的生活習慣也和兒女們不一樣,首先是做息時間不一樣,老人喜歡早睡早起,兒女們喜歡晚睡起。在有飲食方面也有相互不習慣的地方。



在有就是老人們怕給兒女們添麻煩,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怕分不出精力照顧老人,所以老人大多都不願意和兒女們一起常住。

中國以進入老齡社會,怎麼能上老人們渡過一個健康快樂的晚年,的確值得我們去思考,做為兒女的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父母們高興和快樂呢!


魔術五哥


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中常住,這可能和“養兒防老”這一的傳統觀念有關。


計劃生育之前的家庭,哪個不是孩子一大把,如果前面的孩子是女孩,非得生了兒子才甘心,有了兒子就有了接“戶口本”的,有了“後”,像電影《甜蜜的事業》裡的情節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有寶寶的時候,孩子剛出生,生男孩的喜悅還是大於女孩的,其實這就是現實版的“重男輕女”的開始而已。

分析你外公的情況,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老人在骨子裡認為兒子是他們的靠山。尤其在農村,以種地為主,面朝黃土背朝天,而種地又是一個消耗體力的活兒,男孩比女孩更能挑起家庭的重擔,幫助家庭解決實際問題。

老人在兒子家覺得“氣勢”。一個多子女的家庭中,把家庭支出的絕大部分向兒子傾斜,讀書以兒子為主,多半女孩輟學打工供男孩上學,全家的積蓄都花在為男孩一步步上學了,甚至供男孩的女朋友上學,結婚更是傾盡所有,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養老。


老人擔心生活習慣不適應。你外公自己住了那麼多年,已經習慣了獨處的生活,如果去女兒家住,生活環境一下子改變,人多吵吵鬧鬧的,會有很多不方便。

老人的身體狀況允許。你外公身體條件應該不錯,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一旦身體條件不允許,也就不會這麼固執了。

時代在進步,觀念需改變。不是男孩只能養父母,岳父岳母一樣有義務供養,女孩不是隻需養公婆,自己的爹媽也要理直氣壯的供養。老人們也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勇敢地、放心的地住進女兒女婿的家裡養老,既解決了兒子的後顧之憂,又成全了女兒女婿的孝心。

其實,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福利制度會更加完善,各種養老配套設施會越來越好,真的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那麼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養兒養女就真的一樣了。

我是《隨心生活就好》,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人生,分享生活美好瞬間。


隨心生活就好


我的外婆也80歲了,她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兒媳不太孝順,女兒們都很孝順。兒媳婦不願意和她同住也不贍養她,她就自己在河邊搭一個草棚,開荒種地、打網捕魚辛苦地生活。女兒們心疼老母親,經常買食物買衣服給零用錢她。但是外婆從來沒有去過任何女兒家住過一天,反而把從女兒們處收到財物全部補貼兒子家。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我外婆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中國傳統思想裡重男輕女觀念嚴重。解放前,絕大多數農村婦女都沒文化,她們接受的是舊社會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教育。在農村,沒生兒子的家庭會被全村人恥笑,會被素質低下的鄰居欺負。在那個年代,最惡毒的咒語莫過於“斷子絕孫”。因此,很多農村父母,以有兒子為榮耀,以生兒子為終極目標。據說我的外婆生了兒子後,全家放鞭炮慶祝三天,此後也沒有再受到村民們的嘲笑和輕視了。

因此,兒子對她來說就是臉面,就是尊嚴,就是命根子!

二、老人不想給女兒增加負擔。老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到別人家,就算是別人家的人了,應該竭心盡力地為夫家付出,而不應該再被孃家牽絆。女兒嫁到夫家,除了伺候丈夫,照顧孩子,也要贍養公婆,已經非常辛苦了。如果自己去要女兒贍養,那麼不僅會增加女兒的負擔,也會讓女兒在夫家受委屈。同時這樣做也會讓本來肩負贍養責任兒子受到指責,背上不孝的罵名。這些都是老人不願意看到的。

三、生活習慣的差異。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人年紀大了,很多習慣都固定了,難以改變了。換一個環境老人就必須重新適應,這對老人來說既困難又痛苦。因此,他寧願獨自生活,至少精神上輕鬆自在,沒有負擔。

因此,女兒們如果實在想要盡孝的話,就常常去看看老人吧,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方式。


糖蟲媽媽講故事


1,我國的傳統觀念影響,自古以來都是養兒防老,沒有說讓女兒養老的,這是老人不願在女兒家長住的一個原因。



2,不方便,現在很多老人不僅不願在女兒家長住,其實也不願在兒子家長住,因為有太多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總感覺不如在自己家方便。比如老人習慣早睡早起,而現在的大多年輕人恰恰相反。



3,故土情節,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十年了,很難願意離開這個情感深厚的地方,尤其在農村這種情節更重。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己的破窩窩’。



4,環境的改變,很多老人已經習慣了周邊老夥伴們的陪伴,沒事湊在一起聊個家長裡短,聊聊曾經過往的人和事,都有共同的語言,一旦去了兒女家,他們很難再有這樣能夠聊在一起同伴了,因此會覺得孤單寂寞。



當然也有老人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小病不斷,不願意去拖累兒女的。但主要的原因無非也就這些,對於不願離開家的老人,我們應該尊重老人的想法,做兒女的也只能儘量的常回家看看吧,雖然老人不願長住兒女家,但不代表老人不願兒女常回家,贍養老人不僅是做兒女的義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