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廣東省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5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 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歷史沿革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古代屬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 唐屬潮陽郡。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

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均只領一程鄉縣。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轄今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共7區(市/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現在代碼:441400),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5]

2013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 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6]

至2014年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table><thead>
縣別面積人口郵政編碼政府駐地居委會居民小組村委會

村民

小組

自然

村數

/<thead><tbody>

梅江區

57142514000金山街道

39

237

54

767

5

梅縣區248361514733程江鎮

36

199

382

4233

2373

興寧市

2105118.38(2015)514500興田街道

35

623

455

11353

2813

平遠縣

138127514600大柘鎮

7

41

136

1448

1890

蕉嶺縣

96023514100蕉城鎮

10

96

97

1502

147

大埔縣

247059514200湖寮鎮

10

105

244

4038

1686

豐順縣

271068514300湯坑鎮

18

107

261

3317

2191

五華縣

3226146.39(2015)514400水寨鎮

34

535

411

7384

2000

合計



//

189

1943

2040

34442

13155

注:1999年11月15日經市政府同意,程江鎮、扶大鎮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辦事處,未經省政府批准。[7]










/<tbody>/<table>

摺疊境域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粵東北部地區,東部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平和縣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和饒平縣、揭陽市揭東區和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和紫金縣接壤,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連。介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市中心為於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3]

摺疊地質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巖、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巖和灰巖六大岩石構成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臺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佔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

摺疊地貌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山脈

梅州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

摺疊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

2009年梅州市各縣(市、區)年平均氣溫在21.2~22.3℃之間,全市平均為21.7℃,比歷年平均(指1971-2000年平均值,下同)偏高0.7℃,較上年上升0.7℃。年內2、5、8、9、10月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偏高,1、11月偏低,其餘各月屬正常。其中2月氣溫特高,比歷史同期偏高6.5℃,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9月各縣(市、區)的氣溫也明顯偏高,興寧、大埔等站的月平均氣溫也打破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2009年全市的極端最低氣溫為:-2.4℃(1月11日平遠測得);極端最高氣溫為:39.6℃(8月2日大埔測得)。年總日照時數在1789.0~2043.9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946.1毫米,與多年平均持平。2009年,梅州市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勻,雨量相對集中,旱澇交替出現。3月、6月、8月、11月、12月降水偏多,其餘月份降水偏少,其中2月、10月降水稀少,特別是10月,一半站滴雨未下,全市大部分縣(市、區)有中度氣象乾旱出現。年降雨量在1016.3~1712.5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289.3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1% 。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摺疊水文

梅州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

摺疊礦藏資源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梅州市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五華縣的稀土、梅縣區的銅、蕉嶺縣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市的煤、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的全部煤礦已經被封閉。也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3]

摺疊生物

至2009年,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 。

至2009年,梅州市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個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出發地之一,粵東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 作為客家大本營之一的梅州,更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梅州海外僑胞人數多、分佈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 ,分佈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臺同胞也達200多萬人 ,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長11.52%。年平均增長為1.10%。其中男性人口為2124282人,佔50.1%;女性人口為2115857人,佔49.9%。全市人口分佈如下:梅江區380774人,梅縣區554745人,興寧市 962883人,平遠縣229863人,蕉嶺縣205862人,大埔縣374731人,豐順縣479025人,五華縣1052256人。

2015年末常住人口434.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45萬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47.79%。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45‰,死亡率為5.65‰,自然增長率為6.8‰。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

梅州市擁有6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 、東莞塘廈(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 、蕉華工業園。[8]

摺疊第一產業

  • 特色主導產業基地:水果、茶葉、油茶等,梅州被確立為“廣東省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興寧市被評為“中國油茶之鄉”,平遠縣被列為“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化示範區” 。

  • 農業龍頭企業:新大地、西巖集團等 。

摺疊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結構:水泥、陶瓷等,豐順縣電聲產業成為梅州市首個“省產業集群示範區”,超華科技上市 。

六大支柱產業:菸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業加工 。

摺疊第三產業

  • 旅遊業

梅州市擁有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產業園”,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舉辦重走客家遷徙古道、廣東自駕遊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梅州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閒城市”,雁南飛通過國家5A級評估,興寧神光山、豐順龍鯨河漂流、蕉嶺長潭等5家旅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市共有4A級旅遊景點4個 。

梅州市境內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蹟,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境內主要旅遊區(點)有:千年古剎陰那山靈光寺,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家公園(包括客都文化廣場、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客家風情遊覽活動場、客家民俗文化展覽等30多個景點),有位於梅州市區梅江二路的明末清初古客家宗祠壽山公祠,清末愛國詩人、政治家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千佛塔,泮坑瀑布,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國家4A級景區),歸讀公園,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梅州陰那山天文科普園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王壽山,興寧合水湖山、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鎮民國開國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五華益塘水庫、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平遠的世界第一天然臥佛——南臺山天然臥佛(石正鎮),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衝,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4A),丘逢甲故居、釋迦文化中心,大埔豐溪自然保護區,豐順湯坑溫泉、龍歸寨瀑布、龍鯨河漂流等。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摺疊科技創新

2013年末縣及縣以上科研機構15個。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自然和社會科學專業技術人員90026人。全市獲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44項。2013年,全市專利申請量1686件,比上年增長47.6%。其中發明122件,比上年下降2.4%。專利授權量1257件,比上年增長38.3%。其中發明41件,比上年下降25.5%。[9]

摺疊體育運動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據史料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五華縣長布鎮源 坑教會設立書院,是當地的第一所中學,當時兩人在書院中的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們踢足球,現代足球作為體育項目第一次在中國內地出現,源坑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

梅州“足球之鄉”的美譽來自於1956年,當年國家體委根據梅州地區足球運動的悠久歷史和發展現狀授予梅州“足球之鄉”稱號,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對外工作會議上說:梅州是足球之鄉,請外國友人去那裡參觀。1964年,國家體委確定梅州地區為全國開展足球運動的10個重點地區之一,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設立16個足球重點地區,梅州地區榜上有名。1988年設立梅州市之後,足球之鄉指的就是梅州。從1951年至2003年53年間,梅州足球隊參加國內各種比賽239次,其中獲得冠軍123次、亞軍62次、季軍32次。

梅州足球從來沒有少過著名的足球人。從球王李惠堂到前中國國家隊主教練曾雪麟,這是梅州足球發展過程中兩位泰斗級的足球人物。1989年高豐文帶領的出征世界盃預選賽的中國國家隊球員名單中,謝育新、伍文兵、郭億軍和張小文均來自梅州市管轄的興寧。池明華、王惠良、李玉展等人也是梅州足球的佼佼者,他們都先後入選過國家隊。此外,李健華、劉彬彬、葉楚貴、饒偉輝等是在中超踢球的梅州人,原深圳隊守門員肖建佳也來自梅州。

梅州市和梅縣區各有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專業青年足球隊和女子足球隊。至2004年梅州市有足球傳統項目學校11間,大小足球場170多個,業餘足球隊2000多支 。

2013年全市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34塊,其中:金牌14塊,銀牌9塊,銅牌11塊。全市各級組織舉辦縣級及以上各種運動競賽會39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20686人次。

2015年9月26日,中乙半決賽次回合,梅州五華在主場以1比0擊敗南京錢寶,從而以總比分6比1淘汰對手,晉級決賽,衝甲成功。中國職業足球的版圖上又多了一支廣東球隊, 這也是中國足壇目前唯一一支存在於縣級城市的中甲球隊。

2015年10月10日,中國足球乙級聯賽總決賽梅州五華隊對陣大連超越隊,在90分鐘常規比賽中雙方平分秋色。在點球大戰中,五華隊門將李偉軍連撲兩個點球,幫助梅州五華隊最終以8:7取勝,最終奪得了中乙聯賽的冠軍,這也是梅州職業足球發展又一新的里程碑。

摺疊環境保護

2013年末,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9個,共有生活汙水處理廠8座,城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日,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9.4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梅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100%。主要江河水質達到功能區水質要求,水質達標率為100%。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保持穩定,城市聲環境質量較好,聲環境監測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率為100%。全市設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8個,面積164428公頃。

摺疊社會保障

2013年末,全市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含企業離退休人員)有91.7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6.6%;參加工傷保險的有24.77萬人,增長9.2%;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有38.93萬人,增長1.1%;參加職工失業保險的有23.5萬人,增長2.5%;參加生育保險的有24.71萬人,增長14.5%。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166.69萬人,增長1.6%;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37.47萬人,增長4.0%;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100%。全市(職工)五大險種社會保險費(徵繳)收入29.62億元,比上年增收2.7億元,增長11.3%。

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4251人,其中111間敬老院入院人數2605人,社會福利院床位4211個。全年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259722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210309人,其中城鎮13711人,農村196598人。社會服務設施1966個。全市各鎮(街道)已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10]

摺疊教育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一般認為這個民系始於宋朝。據載:至南宋時候,寄居在福建汀、漳、寧化一帶的客人,大量徙入梅州,到宋神宗時主戶為5820戶,客戶為6548戶,由此客家民系開始形成,並逐步發展壯大。客家民系是高文化層次的民系,客家人祖居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中原,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梅州的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而來,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長久以來延續著“耕讀傳家”的傳統,歷來文風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輩出。

文化之鄉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築、服飾、飲食、語言、文藝、教育、信仰、習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當屬教育:一是倡辦教育;二是送子上學堂;三是英才輩出。[11]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乾隆嘉應州志》亦有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俗稱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科舉最末一科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裡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人們認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倡辦教育歷史悠久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宋史》記載: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後世稱之為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於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築”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此外,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據史志記載,梅州地區南宋時即塾學遍佈,明清時科甲興盛,蜚聲海內外。據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教育普查情況,梅縣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

西學東漸風薰染、新學遍佈梅水間

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後興辦新學漸成風氣。黃遵憲、何子淵、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於家鄉教育事業。何子淵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廣招四方學子。黃遵憲闢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他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發表《敬告同鄉諸君子》書。各縣有識之士紛紛響應,何子淵、蕭惠長、羅師揚等人創辦興民學堂,丘逢甲創辦鎮平縣立中學堂。梅城務本、五華長樂、大埔樂群中學也相繼開辦。

辛亥革命後,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爆發了反對將梅州中學收歸省辦的“一。三”學潮,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於1936年創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村幼兒園之一。抗日戰爭後期,隨著省政府東遷平遠,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遷來,梅州一時高校雲集。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餘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歎:“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

文風鼎盛、英才輩出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是有父子同進士、嶺南第一才子宋湘、長樂武運開、八旬翰林、學霸韓山等的翹楚佳話。以梅縣(含梅江區、梅縣區)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與古宗悅為父子,古宗悅與古革為公孫,古革與古堇、古鞏為弟兄,是同科進士,可謂四代五進士。蔡若霖與蔡定夫為父子,與蔡蒙吉為公孫。蒙吉為定夫之子,是為公孫三進士。由此可知當時梅州文風之一斑。明代饒相、饒輿齡父子進士,張文寶、張綱父子進士;清代李象元與子李端、孫李逢亨,不僅公孫三進士,且為公孫三翰院,大埔楊之徐與楊纘緒、楊演時、楊黼時是父子進士,且三子俱為翰林;其他父子、兄弟進士無法在此一一備述。自宋至清末,僅梅縣一縣就有舉人681人(僅清代有623人),舉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李士淳、葉著、陳鶚薦、楊時行、梁念祖、宋湘、葉鈞、李汝謙、李載熙等17人,考取的進士有11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溫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慶年間,可說是梅州文風最盛之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僅11名,而梅縣卻佔了5名;嘉慶3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佔17名,其中李汝謙且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

隸屬潮州府的大埔縣(今屬梅州市),文風之盛在潮州九屬中首屈一指。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進士楊之徐,其三子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分別在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中進士並選為翰林,與楊演時同科中進士的還有楊成梧、楊文振、陳可奇,楊纘烈則中明通榜進士。乾隆二十六年(1763)廣東學政據府試情況,將潮州府學25名額分撥各縣,並作定例,結果大埔“統閱九縣文卷,佳構之多,大埔稱最”,將11名額撥給大埔,後來又按“人文最盛”的標準,學額增加15名,全縣就有26名生員錄取名額了。大埔“一腹三翰院”與“同科五進士”兩大盛事,與嘉應五屬相提並論,並駕齊驅。

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梅州進士錄》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市湧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瞭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一個窗口。《進士錄》通過蒐集提供了這樣的數據:各類進士283名(文進士224人,武進士59人),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選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解元17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 清乾隆年間,嘉應州(今梅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葉以來,造就了宋湘、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黃遵憲、張弼士、葉劍英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 、1名元帥、545名將軍、228名大學校長(書記)。偉大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亦賦詩稱讚梅州“人物由來第一流” 。[12]

嘉應學院

嘉應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的公辦全日制本科大學,是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市區。因梅州在清朝時稱為嘉應州,並於1924~1927年期間興辦了廣東第一所地方大學——嘉應大學,學校故名嘉應學院。學校設江北校區、江南校區、梅州師範分院校區和醫學院校區。

摺疊概況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市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而當地的特產也以客家文化為特色,包括有炮彈芋頭、梅州金柚、梅菜乾、梅州鹽焗雞、客家娘酒、釀豆腐、麥芽糖等。

客家文風經久不衰,代代發揚光大,並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還創造出極具客家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此外,梅州還具有豐富的客家文物、獨特的客家民居、濃郁的客家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 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

  • 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

  • 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

  • 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

  • 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併入華城鎮)

  • 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

  • 大埔縣廣東漢樂藝術之鄉

摺疊語言

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南、留隍、東留(東留鎮已併入留隍鎮)等3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州話外,客家話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為標準代表性語言,梅州地區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語。[2]

摺疊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遍佈於全市 ,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曆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摺疊飲食

在梅州,可以吃到有很多客家美食,如: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客家娘酒、梅州醃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五華長樂燒酒、梅縣區麥芽糖、平遠慈橙、青欖、梅乾菜、米粄、黃粄、雞頸板、珍珠紅酒、菊花糕、三及第湯、客家鹽滷鴨掌、大田果合柿餅、棉洋桃駁李、大埔豆腐乾、百侯芒果、大田果合柿餅,等等。

摺疊文物古蹟

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

<table><thead>城市所屬國家/<thead><tbody>·維多利亞塞舌爾·鳩比市毛里求斯
/<tbody>/<table><table><thead>類別人物介紹/<thead><tbody>古代人物唐朝梅州首位進士黃僚 、楚國公仇士良,北宋進士藍奎、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賓州刺史古鞏、探花羅孟郊,南宋梅州文化教育先賢侯安國 、抗元英雄蔡蒙吉 ,明朝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盛端明,明代四川巡撫廖睿 、明代雲南巡撫顏容端、明代山東巡按御史張慎、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古彥輝、明代浙江道御史王天與、明代吏部尚書羅萬傑、明代吏部侍郎東宮侍讀李士淳、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韓元勳 、明末太原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明末抗清志士林丹九、賴其肖,清朝總兵官左都督吳六奇、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提督江童茂、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提督丘玉光、清朝山西巡撫兼提督藍欽奎、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清朝嘉慶年間廣東提督魏大斌、清朝嘉慶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清代傳臚(殿試第四名)李仲昭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清代陝西按察使楊纘緒、清代湖北按察使楊仲興 、清代雲南按察使林紹龍、閩浙陸路總兵徐慶超 、甘肅涼州總兵楊奎猶、福建臺澎總兵顏鳴皐、清末外交家梁詩五、外交家黃錫銓 、清末廣州三元里抗英領袖之一王韶光 ,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太平天國森王侯裕田 、顧王吳如孝、心王侯賢提、堯王侯觀勝、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將帥李文炳,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近代洋務運動先驅福建巡撫兼臺灣提督丁日昌、中日邦交開創者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清代“廣東七子”之一黃香鐵 、“嶺東三大女詩人”範荑香 、黎玉貞、葉璧華 ,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之一黃開甲,清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饒輔庭、周增、林修明、陳文褒、張學齡 ,辛亥革命廣州紅花崗四烈士之溫生才、陳敬嶽、鍾明光 ,臺灣光復先驅抗日烈士羅福星 ,香港和澳門同盟會主盟人謝英伯 。
民國人物抗日保臺丘逢甲、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 、北伐軍總參謀長張文、粵軍總部參謀長鄧仲元、廣西都督府參謀長林紹斐將軍、中國工農紅軍首任總參謀長朱雲卿 ,抗日名將謝晉元少將、黃梅興、姚中英、姚子青、羅策群、劉子超、劉國用、李友梅、黃紀福、溫健公、鍾若潮烈士 ,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軍事測量之父黃慕松上將、民國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吳奇偉、民國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民國安東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趙公武,中國抗日遠征軍司令羅卓英上將、中國抗日遠征軍副司令黃琪翔上將、遠征軍副總參謀長溫鳴劍 、遠征軍71軍軍長鍾彬 ,民國陸軍上將劉志陸、民國陸軍副總司令林伯森、抗戰時期國軍第四戰區參謀長繆培南、第九戰區參謀長吳逸志 ,國民黨第十八兵團司令李振、國民黨十八兵團副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鞠旅 、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李鐵軍、國軍名將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上將 ,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空軍二級上將魏崇良、臺灣前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飛虎將軍”李學炎 、榮獲美國航空最高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的“飛虎隊員”彭嘉衡 、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羅又倫上將 、黃埔軍校第九任校長林初耀 、國民黨情報局局長張炎元 、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梁乾喬 、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錚大師 、孫中山先生之女婿戴恩賽博士 、孫中山先生之孫媳林倫可 、蔣介石之兒媳邱愛倫。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林風眠、中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雕塑泰斗李金髮、量子化學泰斗潘毓剛、民國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董事會主席兼學校監督刁作謙 、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餘俊賢 、中國首支女子排球隊隊員黃振球、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林演存、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開山祖師張資平。
影視藝術李世濟 、梁素珍、李仙花、黃粦傳、黃桂珠、楊秀薇新中國時期十大元帥之一葉劍英、傑出富商愛國慈善家領帶大王曾憲梓、數學家丘成桐、中國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 、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院士、“中國虛擬人之父”、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鍾世鎮院士 、“中國現代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李善邦、中國航空自動控制學科和陀螺慣導學科的奠基人林士諤 、中國著名美學家及文藝理論家黃藥眠 、世界著名橋樑專家李國豪,化工大王田家炳、原中國公安部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原國家郵電部部長楊泰芳、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何訪拔、東江紅軍創始人原廣東省政府副主席古大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開國中將曾國華、原國防科委副主任開國中將肖向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鄧逸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楊永松 、楊輝圖、曾鑑修、葉松盛等,解放軍中將廖萬清院士、原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原廣東省省長、現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原全國婦聯副主席黃甘英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 、中山大學現任黨委書記鄭德濤 、吉林大學現任校長李元元院士 、廣東漢劇藝術大師黃粦傳、梁素珍、李仙花、2008年北京奧運會冠軍何雯娜 、2012年倫敦奧運會冠軍張雁全、2011年亞洲空手道錦標賽冠軍曾翠蘭 、中國國家羽毛球隊著名運動員陳其遒 、中國國家女子籃球隊隊員黃思靜 、中國國家青年籃球隊隊長徐銘智 、中超足球明星劉彬彬 。
/<tbody>/<table>

展開

<table><tbody>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衛生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廣東省雙擁模範城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中國十大休閒城市
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廣東省宜居城鄉示範城市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中華詩詞之市[4]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
/<tbody>/<table>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梅州市隸屬中國廣東省,是中國著名的四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之鄉”,同時還享山歌之鄉、金柚之鄉等美稱。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同時,梅州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眾多,包括千佛塔、人境廬、歸讀公園、葉劍英紀念園、中國客家博物館等景點吸引力全世界的客家人及遊人的到來。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需避開雨季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語言

客家話、梅州話、潮汕話

景點遊玩

必遊景點

查看全部景點 >>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客天下景區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葉劍英故居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中國客家博物館

社區精華

遊記

查看更多精彩遊記 >>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老南寧印記之金獅巷

12月2日,星期五,晴 在百度百科裡是這樣介紹金獅巷的: 南寧金獅巷,位於南寧市興寧路西二里,東西走向,從當陽街一直通到民生路,...

查看全文 >>

閱讀量:1057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大埔行--追逐一片淨土(續:梅州市區)

但凡有興趣去大埔(bu步)一遊的步行客,可以說是眼光獨到。那裡沒有大城市的繁華,沒有著名風景區的喧鬧。那裡只有靜臥的山林、懶散...

查看全文 >>

閱讀量:101264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千の分享】客家人的地方—— 梅州

省內,很少有地方讓我又愛又狠,但就偏偏有那麼一個地方,去不到的時候整天想著,卻又在前往的時候不斷埋怨著,吶個地方出了一名將...

查看全文 >>

閱讀量:3573

問答

查看更多精彩問答 >>

求廣州--梅卅--福建南靖4天自駕路線

查看全文 >>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

從梅州怎麼坐車去初溪土樓(下洋鎮)?

可以先梅州坐汽車或火車到永定。 再坐車去初溪! 1、打三輪摩托車到永定汽車站(3元) 2、永定---初溪土樓(中巴)大約20元 如...

查看全文 >>

國慶去梅州,求特色美食,別的地方吃不到的,特別的

在外面吃的醃面和梅州本地吃的差好遠的。 老鼠粄、三及第湯、醃面、魚頭煮粉這幾樣都算是地道的梅州早餐品種了。...

查看全文 >>

廣東省行政區劃

<table><tbody>副省級市廣州市深圳市

地級市珠海市汕頭市
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
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
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
潮州市
揭陽市雲浮市

/<tbody>/<table>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table><tbody>華北(14)北京市天津市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大同市
平遙縣新絳縣代縣
祁縣
太原市呼和浩特市


東北(4)瀋陽市吉林市集安市哈爾濱市華東(40)上海市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鎮江市
常熟市徐州市淮安區
無錫市南通市宜興市杭州市
紹興市寧波市衢州市臨海市
金華市嘉興市歙縣壽縣

亳州市安慶市績溪縣曲阜市
濟南市青島市聊城市鄒城市
臨淄區泰安市蓬萊市泉州市
福州市漳州市
長汀縣景德鎮市
南昌市贛州市泰州市煙臺市
中南(28)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南陽市睢陽區鄭州浚縣濮陽市
荊州區武漢市襄陽市隨州市
鍾祥市長沙市岳陽市鳳凰縣
廣州潮州市肇慶市佛山市
梅州市雷州市中山市
桂林市
柳州市北海市瓊山區海口市
西南(20)成都市閬中市宜賓市自貢市樂山市都江堰市瀘州市會理縣
重慶市遵義市鎮遠縣昆明市
大理市麗江市建水縣巍山縣
拉薩市日喀則市江孜縣會澤縣
漢中市



西北(16)西安市咸陽市延安市韓城市榆林市武威市張掖市敦煌市
天水市同仁縣銀川市喀什市
吐魯番市特克斯縣庫車縣

/<tbody>/<table>

梅州市 行政區劃

<table><tbody>大埔縣豐順縣蕉嶺縣梅江區梅縣平遠縣五華縣興寧市

/<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