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菏澤有什麼好吃的,歷史上有什麼大事件,出現過哪些人物?

用戶3241427666


一. 菏澤名吃

1.單縣羊肉湯 該名吃最早是由單縣西關徐貴立創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操作製作工藝,使其調料齊全,汁濃潔白,不腥不羶,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花色繁多而聞名,不僅在本地聞名,而且在冀、魯、豫、蘇、皖等省也享有較高的聲譽。

2、曹縣燒牛肉 其歷史悠久,選料嚴格,選1-2年齡的魯西南黃公牛作原料,加各種調料和小鹽加以醃透,細火燒熟後涼幹,再用小磨香油烹、炸,從而具有色、香、味、美、肉質鮮嫩、香味濃郁、熟而不散的優點。

3、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金鱗赤尾,肉嫩鮮美,古代以名吃列,聲價列諸魚之首,三國時稱黃河鯉魚為“魚之貴者”,南北朝時認為“諸魚唯此最佳”,經歷史沿續,凡大宴必以黃河鯉魚作為大菜,經高級名廚之手烹製,色香、味、形俱臻上乘,為菏澤名吃之一。

4.謝集罐子湯是魯西南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小吃,先後被載入魯西南名吃、山東名吃,2004年又被命名為中華名吃。罐子湯原由謝集村謝雲德之高祖謝登普創制於清光緒年間,傳至現在經營者謝雲德已有五代,長達百餘年曆史。謝集正宗罐子湯第六代傳人謝經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改進了罐子湯製作的流程,其原料全部採用魯西南特有的散養青白山羊。謝集罐子湯總店,為宏揚魯西南飲食文化,又開發出了香酥羊健、紅燒羊頭、紅燒羊腦、羊拐骨、羊排、酸辣羊肺湯、肚絲湯、天花湯等風味小吃。謝集罐子湯館於2003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可並頒發商標註冊證。

5、香腸、香肚 為東明“靳家老店”傳統名吃,香腸以豬小腸為良,純瘦豬肉為原料,加沙仁、花椒、肉桂等佐料製成,味道純淨,存放1-2年而不變質,便於攜帶。香肚亦稱粉肚“以80%的豬肉和20%的綠豆粉面為主要原料,配以砂仁、花椒、香油等佐料,裝入豬尿脬內系口,煮熟後即成,其狀如球,味道香美,是上等菜餚。

6、芝麻糖 菏澤地區傳統食品,有條形,平板形,色澤乳白,體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純正可口,營養豐富,並有和胃順氣、止咳和醫治便秘等作用。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7、水煎包,魯西南名吃之一,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裡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製,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 內 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後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8、曹州燒餅 魯西南名吃之一,其狀圓如月,紅中透黃,外焦裡嫩,香酥可口,其製作方法:選用小麥精粉,經和、發酵、盤、揉等道工序,按扁包上用香油、食鹽、花椒、茴香面等多種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經切花盤沿,塗上一層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貼入爐內烘烤而成。

9、“魯成”牌醬大頭菜 此菜始於清乾隆年間,歷以幾代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該菜棕色透明,鹹甜適度,鮮脆可口,香味綿長,風味獨特,是物美價廉的地方風味小菜。

10、壯饃 鄆城名吃之一,它是用和好的精粉面團用手拉拍成長條形,將餡抹在上面,折成卷狀,然後拍成扁橢圓形,放入平底鍋中用油煎 制而成,外酥內軟,鮮美可口,食而不厭,別具風味。

二. 菏澤歷史大事件

菏澤,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後建曹州之區域。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唐代更名為龍池,又名九卿波,清稱夏月湖,今湮,遺址在菏澤市牡丹區東南15公里處。以菏澤用作地名稱縣始於清初。據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記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賜名菏澤”。自此,“菏澤”作為一個縣、市、區的專名一直沿用至今。   

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前2207-?)在這裡留下了較多的遺蹟。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朝(公元前1765~前1122年),境內曾置有三國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249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前770-前249年)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前202~前59年),鉅野縣昌邑集,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之地,現存有古蹟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朝(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佈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佈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鎮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鉅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併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鉅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併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 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併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08年12月,全市下轄8縣1區,158處鄉鎮,行政村、居委會6106 個,自然村13478個。

三. 歷史名人

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堯(司馬遷列五帝之一),舜(司馬遷列五帝之一),湯(商朝開國君主),萊朱(湯的重要謀臣,與伊尹同列),曹叔振鐸(曹國開國君主,周文王六子,後曹國曆555年,傳25世),氾勝之(作中國第一部農作物書籍《氾勝之書》),范蠡(商業之祖),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彭越(劉邦的大將,封梁王,後被處以醢刑),丁姬(漢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謀臣),曹植(曹操之子,後封於古菏澤),滿寵(曹操謀臣,官至太尉),呂后(漢高祖原配,後稱制度),戚夫人(漢高祖寵妾,生趙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將,文武雙全),涼茂,王叔和,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攻陷長安,國號大齊),宋江(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呂祐之,鄧御夫,秦紘,王禹偁,晁公溯,晁補之,晁衝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劉藻,田在田,馬新貽,張春橋等人。


奉水緣頭


菏澤,伏羲桑梓,堯舜故里,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


有名的美食有:

1、單縣羊肉湯

最早由單縣徐貴立創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花色繁多。

2、壯饃

鄆城名吃之一,用和好的精粉面團用手拉拍成長條形,將餡抹在上面,折成卷狀,然後拍成扁橢圓形,放入平底鍋煎制而成,口感外酥內軟,鮮美可口,別有風味。

3、水煎包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裡鮮,口感甚佳。

4、曹縣燒牛肉歷史悠久,選材嚴格,一般選1-2年的魯西南公牛作原料,加各種調料和小鹽醃製,肉質鮮嫩,香味濃郁。

5、黃河鯉魚金鱗赤尾,肉質鮮美,聲價列諸魚之首,被稱為“魚之貴者”,為大宴之名菜,色、香、味俱全。

6、謝集罐子湯已有百餘年曆史,原料採用魯西南特有的散養白山羊,具有多種風味不同的湯種,味道鮮美而有營養,被謄為中華名吃。

7、香腸、香肚為東明“靳家老店”傳統名吃,原料上乘,味道香美。

8、芝麻糖荷澤傳統美食,色澤乳白,香甜酥脆,營養豐富,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9、曹州燒餅魯西南名小吃之一,狀如圓月,紅裡透黃,外焦裡嫩,香酥可口。

10、大頭菜“魯成”牌大頭菜始於乾隆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鹹甜適度,鮮脆可口,風味獨物。


歷史大事件有:

1、“商界鼻祖”范蠡經商;

2、劉邦登基稱帝;

3、曹操成就霸業;

4、黃巢起義;

5、宋江聚義。


歷史名人:

孫臏; 吳起; 呂稚; 李典; 董昭; 徐懋功;單雄信; 王仙芝; 黃巢; 徐敬業; 王禹偁(散文大家);宋江; 崔蘭田、馬金鳳(豫劇大師,五大名旦之一);楊啟超、黃愛菊(豫劇表演藝術家); 張春橋;張建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