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日軍慘了—俄軍撿起打來的炮彈再打回去 日軍的火炮之王280MM臼炮


日本的280mm榴彈炮是仿製自意大利,1884年(明治17年)大阪炮兵工廠仿照意大利280mm榴弾炮進行試製、1886年(明治19年)於大阪府信太山進行了試射並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1887年(明治2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而克魯伯公司也模仿同一火炮製造了28釐臼炮,並賣給了俄國人(日俄戰爭大約有10門)。

這兩種炮大體諸元是相同的,裝填方式為後裝式。兩種火炮最大的區別是日本280mm榴彈炮膛線是左旋的,克魯伯造的與之相反。俄軍專門蒐集日軍射過來的未爆280mm米炮彈,然後換上47mm速射炮的引信再打回給日本人,日本人吃盡了自己射出去炮彈的苦頭,特別是在鞠家屯的280mm榴彈炮陣地上,被打回來的炮彈擊毀了日軍自己的火炮。

在日俄戰爭旅順要塞爭奪戰中將280mm榴彈炮作為攻城炮的呼聲很大,但一直被攻城炮兵司令官豐島陽藏少將以搬運不便為理由拒絕。直到旅順會戰第一次總攻擊失敗後,才終於把準備裝配到鎮海灣要塞的280mm彈炮配屬給第三軍,此後不斷增加數量,累計達到18門。事實證明,此炮無論在日軍佔領203高地,還是摧毀港內俄艦上,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885年,日本製定了一項“十年擴軍計劃”,意為超越日本深感威脅的清廷的北洋海軍;日本從國家財政中抽調60%用以加強海軍、陸軍、以及日本沿海的海防建設,和研製新式海防火炮,並且陸續裝備了眾多新式裝備,其中出現了一種射程火力較為優秀體形巨大的日本稱之為“28糎榴弾砲”的一種1887年式,口徑達到280mm的用於日本本土岸防的巨型榴彈炮。

此炮最鮮明的特徵是粗短的炮身外形和笨重的轉盤結構。炮身與底座總重達到30噸,炮彈射擊範圍達到360度,發射時至少需要四名以上炮手操作;炮手藉助炮身的搖把旋轉炮身至任意角度。在作為一款岸防用榴彈炮來講安裝有旋轉底盤與炮座的280mm炮在岸防的炮臺上旋轉自如,遊刃有餘,穩固的建築工事使其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但如果在需要路陸的移動作戰中使用,龐大的身軀的挪動就成了一大難題,那就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到達前線部署。在架設過程中需要至少15人左右炮兵進行鋪設炮架底座的找平工作和水平安裝炮架底座的準備工作,隨後安裝炮身的過程中還需要藉助帶有滑輪的金屬絞架吊裝重量極大的笨重粗短的炮身。


用於陸戰後的280mm榴彈炮每發射一次,地基就會鬆弛,炮座會逐漸下沉,由於氣壓和震動,四周的沙袋就會崩塌,所以當發射到40—50發的時,就必須需要維修,可以想象其威力的巨大。

這些炮來自日本本土岸防的190門岸防用的280mm的重型榴彈炮的隊列中,這些戰備炮運至旅順前線支援旅順第三軍對戰略意義極高的203高地艱難的攻堅戰,轟擊山頂俄軍陣地,轟擊中第二十七連隊配合轟擊集成第三中隊衝鋒佔領203高地西南山頂。

接著第二十八連隊集成第一中隊肉博衝鋒佔領203高地東北山頂,傍晚再由集成第二十五連隊攻克203高地中央山頂,守衛高地的俄軍全部戰死。在對280mm炮有力破壞了俄軍的散兵壕溝,嚴重摧殘了的俄軍的鬥志,終於開始放棄崩潰了的陣地,近五千名的傷亡及撤退。


1904年12月5日,二○三高地的陷落;15日,日軍使用280mm榴彈炮擊中了旅順防禦戰的核心人物旅順陸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少將的指揮所導至康特拉琴科少將的當場戰死對戰況帶來了具大的影響。以東雞冠山北堡壘為首的告破後,各地的堡壘紛紛陷落。1905年1月2日,終於沙俄軍隊投降,旅順攻防戰拉上帷幕。

從日軍戰場記錄顯示,當日軍攻下203高地以及雞冠山俄軍堡壘時,俄軍可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這18門280mm炮的遠距離的壓制沙俄守軍的火力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