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安不安全?近幾年發生過到期了本金利息返回不到銀行卡上嗎?

堂堂正正做人77563740


本人從事金融行業多年,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一是關於銀行理財安不安全。

這個問題,說不安全,還是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應該說相對安全。尤其是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尚未聽說有損失本金和喪失收益的情況,除非有內部作案的特殊情況發生。

忠告就是:四大國有銀行相對安全。

二是理財的本金和收益回款情況。

這方面也是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個人建議,買理財就上國有大行,相對安全可靠些。近幾年的情況是四大行中農工建,銷售的理財產品未出現過本金損失和收益未達到的情況,理財產品到期本金和收益都順利回到銀行卡上。但是,這也是相對的,內部作案或投資虧損的極端個別情況應該是有的。

所以,以我個人經驗,購買理財還是選擇國有大行,相對安全可靠些。至於最終如何選擇,決定權還是在您的手理,不是嗎?


財富滾雪球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想說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在理財新規實施之後,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了,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如果配置的投資項目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出現虧損,購買理財的投資人也就存在被蝕本的可能,更不用說投資收益了。

近幾年確實發生過幾起理財產品到期了,本金利息不能返回到投資人帳上的案例發生。比如有投資者2013年買了招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1%-13%,2017年9月遭遇違約;交行一款規模3億的銀行理財產品,被媒體曝出存在退出分歧,部分投資人表示存在推出困難。交行隨後回應,嚴格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要求披露理財產品投資報告。另據黑龍江銀監局公佈的一系列的行政罰單,則打破了銀行理財的顏面,當地工行6支金額共計54.7億元的理財產品涉嫌違規、被監管方處以重罰。

對此,筆者建議,今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要重倉,將雞蛋多放幾個籃子裡; 不能被所謂的“高收益”所迷惑,且重點購買一套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開偉觀察


坤鵬論之前就說過,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所以說銀行產品絕對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銀行產品不安全的例子不用說近幾年,單就最近一兩年就有,並且還都是不小的銀行。



比如招商銀行在2017年9月份就有一個10.4億的理財違約,這個事情好像是在今年1月初才被媒體廣泛關注。之所以出現違約是因為理財資金投給了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部分投資產品出現問題導致的,據說應該是三個項目出現投資虧損。金融產品對風險承受能力其實非常低,10%的資金收不回來就足以導致後續一系列問題。

如果說招商銀行作為商業銀行規模還小,那交通銀行作為曾經的“央行”可算是背景深厚了,同樣也出現理財產品違約的情況,交通銀行私銀理財產品有一款原本應該在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到期後無法兌付,延遲2年後仍然無法兌付,原本8%的收益最後只拿到4%,也是在今年爆出來的,規模不大,3億,但私人銀行都是優質客戶。

另外,宇宙大行工商銀行就更牛了,今年初被爆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13家分支機構牽涉其中,當地銀監局對其進行了大額罰款。



不再多說了,說多了該有人說坤鵬論危言聳聽了。

如果對安全要求非常高的用戶,坤鵬論建議還是存銀行定期吧,定期存款風險是最小的,如果夠20萬還可以弄個大額存單。如果手裡錢多於50萬又怕銀行倒閉了,可以在幾家銀行存嘛,每家銀行都控制在50萬以內,多家銀行同時倒閉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除此以外,貨幣基金也確實可以考慮。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是個個風險都那麼大,但在購買的時候要認準一定得是銀行自己的,很多理財產品只是銀行代銷,這類產品你很難對其背後的公司做完善的調查,所以強烈不建議買,收益越高越不建議。


坤鵬論


銀行理財產品,相對來說還是安全的,不過你還是要在簽訂理財產品協議時,要仔細看,這個理財產品投向哪裡,收益率多少,特別是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直接與黃金、美元指數等波動掛鉤,所以,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尤其是現在打破剛兌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更加理性看待。

還有一種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是在銀行裡面銷售,但是這是銀行替信託、私募基金、保險公司等代銷的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融資方投資失敗,你是很有可能面臨本金利息返不回銀行卡的可能的。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與你簽約的是誰,資金將投向何方?如果是當事這家銀行,你就可以放心購買了。

還有一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與外面人的勾結,把客戶的理財資金挪到其他地方去投資,如果投資成功了,那麼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如果投資失敗了,就可能發生面臨客戶的巨大損失。同時,由於當事工作人員離職或被抓捕,銀行方面不肯承擔這樣的責任,最終客戶不得不承擔這樣的投資損失。


不執著財經


我是好人卡,答案是發生過,近期主要集中在2015、2016年。如:

廣發銀行發行的一款掛鉤滬深300指數收盤價格的理財產品2015年1月底到期,其預期收益率為4%-8%,但最終收益率只有4.7%。
農業銀行日前到期的金鑰匙如意組合2014年第86期看跌滬深300指數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2%-6.3%,但最終收益率僅為2%。
平安銀行的“平安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掛鉤ETF)資產管理計劃2014年147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同樣掛鉤滬深300指數,其預期收益率為3.5%-13%,但最終收益僅為3.5%。
還有,2016年匯豐銀行有多達18款理財產品出現本金虧損10%,加上本金虧損5%的理財產品,匯豐銀行2016年以來到期理財產品虧損的數量超過20款。匯豐銀行虧損的理財產品主要是掛鉤基金和股票。

從好人卡7年多的理財經歷來看,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但購買時一定要仔細看條款,瞭解清楚再買。

1.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銀行理財是必須進行風險分級並提示的,分為PR1-5共5個等級。PR1、2是比較安全的,PR3稍有風險,PR4以上不建議碰。

2.建議買固定收益型的理財,目前還在1年半的適應期內,還是能保證剛兌的。

3.注意看有沒有最低收益率。目前銀行出售的理財在界面上顯示的都是最高收益率,但有可能在條款裡會出現最低收益率,這樣的理財以上面說的掛鉤型理財為多。講道理,若是能預測到理財到期時的股票或黃金指數,那買期貨、基金賺得都比理財多。


好人卡的理財經


銀行可以銷售的理財產品類型有很多:定期存款、結構型理財、預期收益類理財、貨幣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理財等,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有定期存款沒有風險,也就是說安全。但是存款也不是一定無風險,因為我們國家允許銀行倒閉,最多賠償儲戶50萬元。所以說,世上沒有任何事情都是一定安全的,只有相對安全!

目前由於資管新規的落地,購買理財產品不允許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你的理財產品所對應項目如果發生風險,那你就會面臨虧損,之前銀行所投資的項目也有遇到兌付困難或者壞賬的企業,但是最終銀行還是憑藉龐大的資金池把客戶的資金補上,但是目前不允許了,明確規定但凡購買理財產品,不可以明確保本。

  • 銀行存款就不講了,這個肯定沒風險。

  • 銀行的貨幣基金也不怕,風險也低,貨幣基金主要投向標的也是銀行大額存單、國債等品種,風險相當小,也沒啥風險。

  • 結構型理財,一般情況都是浮動收益,從最低到最高,一般不會出現本金虧損,購買時看清楚掛鉤標的,風險性也很小。

  • 普通理財,目前理財都需要穿透看底層,有的理財購買的企業債,一般情況AAA級企業債一般無兌付風險,但是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起國企、民企債券違約,如果遇到這種事情以前可以給你剛性兌付,現在不可以。因為理財就有風險!

  • 銀行信託產品。這個風險也是非常大的,雖然預期收益較高,也是需要穿透看項目本質。看收益主要來自於哪,目前信託產品違約也不少見,但佔比很少。

  •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是投資於權益類產品,因此虧損本金的可能是非常存在的,但是不會資金收不回來。這個無非就是本金虧損與盈利,不會出現跑路。

  • 保險理財其實本質和銀行理財也是一樣的,同樣保險理財也不能夠明確保本。

近年來發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虧損或者乾脆本金都沒得事件其實有很多,歸根結底大多數都是個人投資者比較貪,然後讓銀行工作人員有機可乘。有的銀行有飛單現象,員工和第三方金融平臺合作,購買第三方平臺理財,利息收益高,銀行員工返點也高。這種情況下,你雖然是在銀行購買的產品,但並非是銀行產品,因此有虧損或者跑路風險。比如泛亞,當時在爆發風險前,很多客戶都是銀行理財經理推介購買!

也有很多大客戶在銀行存定期,被銀行員工以高息方式誘導,最終存款被人挪用,導致本金都找不回來了。這種發生在銀行理財產品回來的事也挺多的,百度一下全能知道。

最終還是建議大家多自己主動學一些投資理財相關知識,同時學會資產配置,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藍子裡!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材疏學財


如果你問有沒有風險為零的銀行理財產品,我可以告訴你,除了存款,沒有!風險為零的理財產品就不能稱之為理財產品了,任何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的產品,都存在著風險,只不過這個風險程度有高低而已。

在我數十年銀行工作經歷中,確實是曾經發生過理財產品損失本金以及利息的情況。那些所謂“我行至今沒有發生過理財產品本金收益未兌付情況”的解釋都是狡辯,以歷史記錄詮釋後續產品的風險程度,根本就是“顧左右而言他”,巧言令色而已。


我記得當時是股災,那些與股票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全線虧損,有些投資者就去銀行鬧,結果銀行給出兩種辦法解決了:一種是私下給禮品或補現金,另一種是發行一款更高收益的理財專門讓他們購買,以補回之前投資損失。

今年開始銀行理財要打破剛兌,投資者再去鬧就不會有收穫了。所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銀行理財,才是明智之選。銀行理財安不安全,最終取決於你的風險偏好。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理財知識。


空谷財譚


準確的說,最近幾年發生過理財到期違約的事,但是都是一些高端的產品,很多人都聽說過,2017年9月招商銀行的規模10億資管計劃發生違約;同樣的還有陸金所1.4億資管計劃違約。但是請注意,這些產品的一個共性,起點高,收益高,主要針對的高淨值客戶,而且最終沒有損失本金,只是收益率與預期相差甚遠。



我想說的是,擔心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想法,總體上市面上5%或者6%收益的理財產品運營歷史上極少出現虧損,本金損失可能性約等於零,還是屬於保守的投資手段。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我們行近十年理財產品發生違約的只有一例。

想絕對的安全就儘量選擇PR2以下分級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不敢說,基本上99.99%吧不存在損失可能性。



最近幾年違約產品多集中於信託、資管計劃和私募產品,普通的理財違約很少,只要我們關注一下資金投向,同時一定注意理財產品購買一定是在自己的賬戶上完成的,所有的需要你進行轉賬或者集中到其他賬戶的產品,都是飛單前兆,這都是不法分子利用自身職業身份和客戶信任進行非法集資的手段,屬於出現道德風險和違法犯罪了,記住這個就好。


不立而立


首席投資官西瓜菌

關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小編想先細講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

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分很多種類的,一般大體上分為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行理財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相對安全,銀行如果在發售的時候承諾是保本型產品,那麼您投資的本金是安全的但是年化收益相對較低;非保本型理財,顧名思義銀行不保證本金,在投資過程中您的本金有可能會受到虧損,甚至血本無歸,這種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相對較高,如果投資成功也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不會盲目的對客戶推銷和發售理財產品,銀行每年會對需要購買理財的客戶進行等級評估,評估您個人的風險承受等級和投資理財經驗等信息,然後對該客戶作出一個系統的等級評定。在評定後如果您被評定為承受風險較低、投資理財經驗較少的客戶,那麼您在銀行系統中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系統就會拒絕您交易。所以說大家以後每年在回答銀行投資理財問卷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要隨便點選,這些和以後您購買理財產品系統認定是有很大關係的。

再次,很多客戶在夠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並不會仔細的閱讀理財產品銷售說明書,而是隻關心年化收益率。這樣是不對的,大家應該在購買前閱讀銷售說明書,裡面會有詳細的該理財產品介紹,包括起止時間、投資領域以及比例、是否可以提前贖回等信息,根據投資領域的比例您心裡就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您的錢將會被投資在什麼行業、什麼方向,那麼您大概也就會知道您承擔的風險會是多少。

最後小編想說,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經過銀監會相關部門審批核準發售的,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近年來沒有聽說過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但是理財不是儲蓄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就會承擔一定的風險。


首席投資官


銀行理財的規模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最新公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

因為我入行以來,從未遇到過理財無法兌付的情況,故而在網上搜了一下,差不多每年都有兩三起銀行理財產品無法按時兌付的案例,涉及銀行包括建行、工行、民生、華夏、光大、浦發等等,其中,2017年的搜到了一起浦發的飛單理財及民生的虛假理財導致未能按時兌付被起訴。

因此,與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而言,應該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度是極低的,按時兌付率可以說達到99.9%以上。

何為飛單行為及虛假理財

飛單就是銷售業務員拿到訂單後,不將訂單交由自己公司做,卻將訂單放在別的公司做。就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員工私刻銀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不存在的理財產品。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機的案例就是這樣。

銀行因理財產品被起訴的,基本都是因為員工的飛單行為或者銷售假理財,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上述兩種情況呢?很簡單,兩個方式,杜絕百分百!

1、網銀及手機銀行購買:

使用網上銀行或者手機銀行購買,可以避免銀行員工這個環節,降低被飛單或購買到假理財的可能,如果確實不懂,到櫃面或者理財經理室諮詢後,自己再到銀行官網購買。

2、中國理財網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有設立了一箇中國理財網,你只要在中國理財網輸入完整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就可以查詢到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一旦查不到,就是虛假理財或者飛單。

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2015至2017 年,我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之間。從2017 年全年來看,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06%。2018年受降準等因素的影響,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部分在5%-5.5%之間。

因此如果你購買的產品收益率在這個範圍內,基本是安全的。銀行的飛單及虛假理財基本都會以高息為誘餌,吸引客戶投資。

總結

做好以上幾點,基本上你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可以按時兌付,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6%以內的)其實算一個低風險的投資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