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好朋友之間的感情是如何變淡的?

wm30947889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好朋友之間變淡,原因很多,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是原因是參與度降低,就是當你們相互在對方的生活中出現的越來越少的時候,會慢慢變淡。因為不論是哪一種感情,都需要極大的參與度。

在感情最深的時候,TA在最緊急的時候想到你,深信你能跟TA分擔風險,能救TA於水火;在最痛苦的時候想到你,讓你跟TA分擔痛苦;最快樂的時候想到你,讓你分享TA的成功與快樂!

你也如此,你們相互參與到對方的生活之中。當參與度越來越低的時候,感情自然就變淡了。

是什麼能讓參與度變低呢?

是距離。 物理上的距離。

上中學時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上大學之後,如果不是進入同一所大學乃至同一個城市,會慢慢變淡,因為你們沒有條件在一起了,不能參與、見證對方的成長、不能共同分享你們之間的快樂和憂傷,不能分擔彼此之間的煩惱和痛苦。 當不能彼此參與到對方的生活中,感情就會變淡。甚至好久不見時,會感覺無話可說,因為你們相互不再參與對方的生活,都不知道跟對方聊些什麼。

心理上的距離。

我清楚地記得,我們考大學時還沒有擴招。所以一個班40多個人,能考上大學的不超過10人,而高考結束後,一個班的人意外地分成兩個陣營——考上大學的和沒考上的。那怕之前關係並不親密,只要在一個陣營裡,在很短的時間就會走得很近,而無論在高考前相處得再好的朋友,如果一個考上、一個沒考上,在一起都會彆扭,最後慢慢也就淡了、散了。

這就是心理上的距離,當你感覺對方跟你不在一個“層次”上的時候,比你高或低都會讓你不舒服,心理上的距離會慢慢加大,你們相互間參與對方的生活會越來越少,你們的友誼也會變淡。

其實,人生都是有始就有終,何況友情?相伴一生固然很好,能相伴一程也是美好的回憶,珍惜當下就好。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們從學生時代到成人步入社會,這一路上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你們曾經親密的無話不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走的路不同也漸漸的聯繫越來越少,偶爾會看一下對方的朋友圈,過年過節也會問候一下,但是再也無法回到當年感覺了,曾經的崢嶸歲月,那時的你我都已經成為了記憶。

感情這種東西真的沒有什麼能是永遠的,只能是維持。我常回想起曾經陪我一起走過的朋友,回到家也會走一走曾經與碰友走過的那條小路,是什麼讓我們的感情變淡了?阿忠是我最好的朋友,初中時我們兩個很對脾氣,那時候他學習比我好,後來,他漸漸的不喜歡學校,不喜歡學習,初二那年,他挫學了。而我,還一直堅持下去,我進了縣裡的重點高中,啊忠呆在家裡,過著沒有課堂的生活,我們高中時也會經常聯繫,各自訴說自己最近發生的事,後來我忙於學業聯繫也越來越少了,後來,高考那天,我收到了他在我空間裡的留言,他說希望我高考順利,我很激動,我們是很久的朋友了,雖然有很久不聯繫,但是聯繫起來還是那麼的親切。再後來,我上了大學,我發現我們越來越說不到一塊去了,我說的他聽不懂,他說的我不理解,我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少,我知道,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曾經。

要非要說是什麼讓好朋友之間的感情變淡了,我只能說,是時間,就算再熟悉不過的人,長時間不聯繫也會漸漸疏遠,我們走在不同的路上,我們之間無法真正的交流,隨著時間的流逝,過去那些美好也慢慢被埋沒。我們都以為有什麼永遠,我們曾立下誓言,直到我們再也無法跟上另一方的腳步...

關注“鵜鶘心理陳小康”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鵜鶘心理陳小康


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維護,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其他。

好朋友之間就算關係再親密,如果長久地不維護、不溝通、不聯繫,慢慢也就開始變淡了。

而且很多朋友之所以能合得來,是因為是相似的人,或是有相似的生活,共同語言。還可以是長時間積累下的情感。

但這些因素一旦改變,都可能影響兩個人的關係。

我曾有個朋友,是很早以前在同一個公司工作時認識的。當時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特別有共同語言,每天聊工作、聊理想、聊愛情。

經常下班之後也一起回家,週末一起約會逛街。

兩個人在一起很有意思,什麼事也都想和對方分享。

後來她結婚後沒多久就有了孩子,有孩子後她選擇做了全職媽媽,放棄了工作。

那時開始,我們的交流開始變少了。每次溝通她談孩子,我不感興趣,我談工作生活,她沒共鳴。

有時候約著一起聚一聚,但她也因為孩子在家不放心,總是湊不到一起。

慢慢地,兩個人關係就淡了。

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其實不必過於擔心。我一直覺得如果真的是好朋友,就算是聯繫變得少了,關係淡了,但某一天聚在一起,依舊是好朋友。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什麼的,因為彼此是互相認同和關心的。

好久之後,每次我和這個朋友再聯繫的時候,我們都還是能迅速拉近關係,分享對方不知道的彼此的生活。

希望有這個顧慮的朋友,都能將友誼好好保持下去。


五月迷醉


哈哈!這種事古來就有也是人們經常感受到的話題!我就有這方面的感觸,並且很深!年輕的時候在一起玩,那是涉世不深,幾個愛打鬧的小友到一起就是喝點吃點,在一起玩不分你我,少大點後也就學著三國的樣子拜把兄弟,然後不論啥事都是互相幫助,過年過節互相走訪,但是等到走向社會後,發現有的拜把子溝通越來越少,有的時候一年甚至更久不見一回面。這時出現了越來越少越來越不來往的局面。這裡面我發現了幾個問題;當年拜把子的時候都年輕,當走向社會後,由於都奔東西忙於自己的工作,事業,有的在部隊提幹,有的上大學,有的當了老闆,有平民百姓,結婚成家後也都分散各地等等原因,現實中就分了層次!既然有層次地位高得人呢說話就氣粗,地位低的呢就沒底氣,由於各種社會現實原因造成了越來很多走得近的人為什麼現在越走越遠了的原因。其實我覺得是個人的心越走越遠了!如果現在聚在一起我感覺應該還沒問題!


春意濃濃50


我小時候,我們那個地方五六戶就是一個村子,大一點的也就是個十來戶人家。都是山旮旯。婚喪嫁娶要到五六里路和十幾里路上去請客。那個時候沒有電,更沒通訊工具,交通工具最好的就是自行車。還是比較有條件的人家才有。多數人家是步行。你要是走進一個人家,哎呀!那個親熱勁兒就甭提了,隨然沒啥吃的,可硬是留你吃口飯!那個時候的人情真正好。你家有事他家幫。要是在誰家裡玩上半夜,那五六個小夥就擠在一起斜三橫四睡到天亮。回想起來既幸福有快樂!

要是村子裡來場電影,那是最高興的事兒,追到東,追到西重複著看上三四遍。白天晚上坐在一起分享心得。

現在網絡世界,每人一部手機你看你的,我看我的。親情淡了!友情淡了!網絡好了。又不走路了反不聯繫了。偶爾和親友說句客套話就沒音信了,就是串親戚說上三言兩語就各看手機了。

生活節奏快了,人們抓經濟了,也忙碌了,攀比起來了,顧不上親戚朋友了,因此親情淡了,友情也淡了!


離離原上草7857


距離吧,距離產生美,也能產生疏遠,然後就慢慢淡入了我們的世界。

人的一生說長很長說短又很短,這一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過客,在我們的記憶力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但是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總會交幾個好朋友。小時候比較天真,認為好朋友是一輩子的,沒有想過幾年之後的事情,長大之後就不會再說什麼一輩子的話,現在的我覺得一輩子真的太長了,有時候就會迷失了自己,遺失了某人。

再說距離,一個是身的距離,一個是心的距離。

往往我們成為好朋友的時候,行動上肯定是一致的,一起去運動,一起去玩等等,然後一起分享小秘密,一起吐槽等等,總有說不完的話。

慢慢的,我們就會因為上不同的學校,去往不同的城市上班生活,會越走越遠,就這樣,距離就產生了。但是在通訊發達的今天,並不會妨礙到我們的友誼。

但是,慢慢的分開的兩人會繼續成長,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圈子,新的閱歷,新的認知,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對方怎麼變了,尤其是在對方眉飛色舞的告訴你一些他自己的經歷,你又一臉茫然無話可接,這時候失落是難免的。

慢慢的,話題與對事物的看法總是達不到一致,再加上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太快,總感覺對忙是忙的,不想打擾,聯繫也就少了。等你在回過頭來,就會感覺到關係已經淡了。

不知道我認為的是不是你認為的,大家都在成長,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想維持你們之間的友誼,經營真的很重要,有空不要怕麻煩多聊聊,一起成長。真的淡了也不要太過糾結,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童心有話說




成年人之間的離散從來都是默默的,或許你某天一回頭就會發現,曾經以為會永遠相伴的好朋友已經消失不見了,而ta們在消失前,甚至沒有和你告別。很多人對身邊好友的突然“失聯”感到無比費解,明明一直都好好的,也沒什麼大矛盾,怎麼ta就不聯繫你了呢?明明開始時那麼親密,怎麼到後來就把ta弄“丟”了呢?其實友誼變淡總結起來就三個原因:




1:彼此的層次不同

兩個人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層次”相同,這層次不是指階層,而是心靈的層次,以及三觀的統一。電視劇“上海女子圖鑑”裡女主和閨蜜的友情就是因為“層次不同”而變淡的。女主羅海燕和閨蜜曼妮剛開始親密得像家人一樣,但是漸漸的,兩個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羅海燕努力拼搏,抓住一切機會學習,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曼妮卻原地踏步,過著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兩個人完全走上了不同的軌道,在一起的共同語言少了,對生活的定義也不一樣了。兩個人交流變得很累,漸漸心裡產生隔閡,最終彼此形同陌路。

在一段友誼裡,其實沒有對錯,只是兩個越走越遠而已。友誼永遠是建立在同等思維水平上的,一個人若總是遷就另一個,就算友誼再深,也必定不能長久。




2:過度親密干涉到彼此的隱私

有些人覺得,朋友之間應該親密無間,彼此分享一切。殊不知這種“無縫親密”,會毀了你們的友情。凡事都不能太過,不論和誰在一起都要給彼此留下適當的空間。有些人全心全意的為朋友好,恨不得全面掌控對方的生活,雖然動機是好的,但卻會讓對方有被“侵略”的感覺。三毛曾經說過,“不要去做朋友的母親”,不管你多愛護朋友,都不要插手ta的生活。給彼此留點餘地,友情才會更長久。





3:不注意分寸

我認識一個人,常常找我訴苦,說她身邊的朋友總是莫名其妙的就離開她,讓她很苦惱。後來接觸的深了,我才發現,朋友離開她,是因為她居高臨下的性格。

她非常完美主義,總是以極高的標準去要求身邊的人,如果對方做不到,她就會奚落打趣,還經常拿別人開玩笑,說話非常不注意分寸。有些人認為,跟關係親密的朋友不用整“虛”的,對朋友非常沒禮貌。有的人甚至會用挖苦朋友的方式,來顯示兩個人的親密。

但親密並不等於沒分寸,人心都是肉長的,總是被打擊挖苦,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也會傷心。而且有時候你覺得說一句玩笑沒什麼,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自覺的就給朋友留下了傷害,友誼也就淡了。

所以不管和朋友多親密,都不要過多幹涉人家,更不要仗著朋友喜歡你就有恃無恐,時刻記得,尊重朋友,和朋友保持同一步伐,彼此的感情才能更持久。


迦南正北


人生若得三五個知己,沒事小酌一番,我想這也是很多人非常願意的事情。只是,很多的時候,不知不覺發現我們好像變得越來越孤單,身邊的朋友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走遠了,有時也不免一聲嘆息了。

朋友的關係是需要維持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這裡面會有很多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空間的距離,來往不方便,聯繫也越來越少,可是空間距離太遠,也就相對隔斷彼此的聯繫了,到最後也就只能記在心裡了;其次情感是需要陪伴的,要想是好朋友更是因為我們之前彼此見證成長的地方比較多。真的缺少這份時間的滋養,是會感覺到情感的乾枯的。曾經有人說文解字,我感覺也有道理,他說所謂朋友,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這就是提醒我們兩個月至少要見上一面,才會彼此的友好,想想也有一定道理的了;第三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之所以成為好朋友,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彼此性情相投。可是人總是會變化,觀念價值慢慢的背離,也就讓彼此之間越來越失望;其四是在友情中摻雜了太多的經濟利益,導致彼此對情感的自我迷失,把關注點轉移到人的貪婪和物慾上來;其五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化,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越來越遠。比如說一個人走上高位,一個人原地踏步。即便走上高位的那個不嫌棄,保持初心,而社會位置低的人也開始產生自卑心,這種心態的不平等,勢必導致關係的疏離了。

對於感情變淡的原因是很多的,這裡很難一概而論。我想人生猶如一段旅程,每個人都是過客。有緣的會陪我們走過一段路,緣深的或許陪伴的時間長一些。只是,最終大家早晚還是會離開,一切隨緣,不強求。


鵜鶘心理


真朋友就算不常聯繫,但見面了,依然能夠玩鬧如常——我希望你過得更好,即使沒有我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樣的?博庫君覺得矢內原伊說的很好:

“友情是一種特殊的人類關係。而真正的友誼,很少被本能的慾望與利害的權衡所驅使,因為它是心與心親密地接觸相撞而產生的、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強烈的共鳴,它是一種擯棄了其他任何目的的純信賴的感情。

朋友當然有許多種,親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是,真正的朋友,是能夠互相理解、信賴的朋友。這樣的朋友我們經常尋求;不過,也沒有尋找很多的必要。假如我們能遇到真正的知己,即使只有一兩個,那也將是人生巨大的財富,是生活給予我們的不朽的力量與最大的歡樂。”

我們這一生,會遇上很多不同領域又志同道合的人,但真正能推心置腹的又有幾個?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成年人的世界不再那麼單純,可在友誼中,相互信賴卻是首要條件。

當生活對你產生誤解時,能夠拍胸脯挺你的“朋友”又能有幾個?我們終究會發現,朋友真不在多,有一兩個值得交心的就夠了。

沒有血緣關係卻能彼此陪伴

說起來,一個人的前半生往往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等到成家了,旁邊的人變成陪伴你後半生的伴侶,但總有一些人是參與了你的一生的,那便是朋友。

朋友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血緣關係,卻可以很親密的一群人。

最近讀了克莉絲汀•漢娜的《螢火蟲小巷》和續作《再見,螢火蟲小巷》,被故事中兩個女孩的友情賺足了眼淚。

人的一生之中不是隻有愛情才能刻骨銘心,不是隻有愛人才可以陪伴一生,塔莉和凱蒂為我們詮釋了友情的不可替代。兩個相識在螢火蟲小巷的女孩,從少年到中年,她們的友情跨越了幾十年,她們能夠彼此攙扶溫暖,也有嫉妒如仇的決裂,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的擁抱。她們是永遠的好朋友,即使是在人生的盡頭也依然有彼此的陪伴。

螢火蟲小巷裡沒有螢火蟲,只有閃亮亮的夢想,還有她們瘋狂的,愛淚交織的,比星星還永恆的友情。

正如她們的一生所展示的,好朋友是——只要說:“我需要你”,你就永遠會在。

就算分開,也希望你能好好的

永恆的星星可以是遙遠而觸不可及的,但距離從來不是衡量友誼的決定因素。

日本作家重松清在《你的朋友》講到:所謂真正的朋友,是即使不在身邊,也不會感到寂寞,那才算是朋友。

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講真,我巴不得你脾氣古怪只能和我相處,一輩子嫁不出去,只能做一個孤僻的小老太太,深居簡出在家追劇擼貓,隨時有時間接我的電話應我的邀約,都好有時間準備好面對我的牢騷和炫耀。但是我愛你,希望你能住在有聖誕裝飾燈光明亮的大房子裡忙於家人瑣事,哪怕再無話題逐漸疏遠,也想你得到幸福。”

最讓人感動的友誼大概就是這樣了——我希望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樣我感到很幸福;但我更希望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且不虛此行,即使我們分開也沒關係。

真正的朋友,會有“哪怕再無話題逐漸疏遠,也想你得到幸福。”的祝願,也會有“你過得好我不打擾,但需要我的時候,你千萬別客氣。”的仗義。

寫在最後

在時間之流中,友情也會被擱置,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形影不離的玩伴開始漸漸疏遠,而你卻對為何這樣的理由毫無頭緒。此時,你是會選擇慢慢遺忘,置之不理;還是直視這種傷害,尋找玩伴,互相敞開心扉挽回友情?

要知道,總是有太多的東西在發生改變,在成長的道路上,人也不得不改變,我們需要用勇氣去接受這些並不如人意的變化。

長大後的我們,從事著並不相同的職業,追求的不一樣的目標,我給不了你建議,你也無法給我幫助,也許我們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開始漸行漸遠,不再無話不說,但請不要傷心。

最好的友誼不只是“即便你孤獨到老,我也會伴你到老”,而是“我希望你過得更好,即使沒有我”。

推薦書目:

克莉絲汀·漢娜——

《螢火蟲小巷》《再見,螢火蟲小巷》

如果現實中你感覺友誼的小船千瘡百孔,那麼這部書將會治癒你的傷痛,你會在讀完這部書後重新相信女性朋友之間的感情。

————————————————————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刻免費借閱以上書籍。


博庫圖書館


題記:

路途的不同,無論再好的朋友,都會在旅途的過程中逐漸的分散。

生活百態品讀:一人獨行的孤舟,等待我們的只有挑戰和風浪

朋友

談到這兩個字,一首老歌就湧上心頭,這首歌可以說是在KTV和朋友出去必點歌曲之一。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話一輩子

一生情一杯酒

……

“朋友”這個詞,就這首歌來講,其實可以很好的描繪出朋友之間的情誼,每每到KTV,一群深交已久的朋友都會點上這首歌,一人接一句,留下的只有無限的感懷。


談到朋友,總會想起那些一路上一起相互照應的人,談到朋友,那幾個面孔總會不自覺的湧現出來,或許平常聊天的次數少了,但每每遇到困難,最先想起的,永遠都會是這群真心朋友。

這種友誼,或許在外人看來是越來越淡了,越來越少聯繫了,甚至連見面,都可能數年未曾一見,但是,就我的感覺來講,真心朋友之間,就如同一壺陳年老酒,或許沒有了新酒的辣味口感,但卻是能夠品嚐到一種濃濃的酒香味。

變淡的朋友

朋友其實是分很多類型的,有的僅僅侷限於認識,最多是在街角碰到,能夠相互之間的打一聲招呼,更深層次一點的是加了個微信或者QQ,有了一個聯繫方式,逢年過節能夠發上一兩條消息,再深一點的,便是那種有福同享的朋友,至於最深的,那定是能夠做到有難同當的一群朋友了。


當然,無論朋友的多寡,人生這一路上總會交到一兩個有難同當的朋友,我認為這便已經足矣,至於那些淺層次一點的朋友,多一點也行,少一點也罷,對於自身的一個成長之路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所以就我看來,能夠變淡的也僅僅是前面三種而已,在隨著空間的隔離之下,慢慢的,在今後的日子一兩句話都會嫌多。

時間越久,味道越濃

至於那些我們真正在乎的,或許多年不曾聯繫,但我相信,彼此之間對於這段友誼絕對有著另類看法,每每相遇,總少不了一段情懷一段敘舊。


時間越久,味道越濃,品一壺陳年老酒,思考著今後的人生,我們會在未知的空間中不斷的交友,這是一種生活的必須。但是,能夠融入我們內心的,可能卻是寥寥無幾,在我看來,這種片段式的交友,但也最容易變淡的。

每當我們換下一個地方的時候,對於前一個地方所交的朋友,也只剩微信的偶爾聯繫,這不像家鄉的那一群好友,每次回去,總少不了想找他們好好的聚聚。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變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