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貨幣超發為什麼會導致購買力下降貶值,這個貶值過程是如何傳導的?

王執臣


超發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這是經濟學的定理性命題。道理很簡單:倘若假設市場上商品和貨幣是一一對應關係,鈔票變多,則更多鈔票競逐相同商品。原來一塊錢的商品,由於鈔票總量翻一倍,則需要兩塊錢才買得到。生產商品總是很難的,而鈔票超發卻非常容易。這就是通貨膨脹。哈耶克說,通脹只能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脹會引起鈔票貶值,物價上漲;然而,並非所有的鈔票貶值,物價上漲都是由通脹引起。(比如說,自然災害引起商品大量減少,相對於數量固定的鈔票,商品變得稀缺,價格上漲。這就是正常現象)。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貨幣超發是中性的,它將引起所有商品的價格成倍上漲。比如說,貨幣超發一倍,則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上漲一倍。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顧事實的胡扯。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說法居然得到相當多經濟學者的支持。他們把這種理論稱之為“貨幣中性理論”,即通貨膨脹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中性的。用簡單的常識,即可理解這種說法的錯誤。經濟運行的真相是,通貨膨脹過程中,越稀缺並且需求強烈的商品,越受到鈔票追逐。比如說北京上海的房子,它的價格上漲就遠遠跑過貨幣超發倍數。產量穩定的大宗商品,總是隨著貨幣總體量的上升,水漲船高,逐年上漲——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會傾向於用“一籃子商品”的價格漲幅,來測定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過程中,甚至會有商品降價的情形。它們通常是由於技術進步,產量極大進步的商品。比如電腦和手機,在過去一二十年裡,儘管各國都在通脹,它們的價格卻不斷下降。

貨幣貶值的過程是如何傳導呢?我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比較真實地解釋了這一過程。在所有國家那裡,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發出,再一步一階地傳遞給下一個層次,引起漣漪似的層層物價上漲。一旦貨幣傳導到社會末梢,物價上漲才宣告結束。

比如說,中央銀行新發100億美元鈔票。於是,它會在資產負債表記上一筆,央行負債100億美元,再把這筆錢“借給”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這就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一端。至於央行負債到底欠誰的錢,應作何償還,有無破產之虞,似乎從來無人過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實際功能,僅僅是記錄中央銀行發鈔的規模。

新鈔票流入到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那裡,是熱騰騰的新錢。這些錢都會有實際的用途。比如說,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民眾的福利基金,社保醫保的補充基金,股市的救市基金。或者,乾脆是商業銀行擴充資產,新增信貸的準備金。這些新錢流出來以後,市面其他物價還未上漲。新錢流入,很自然就推動相關產業價格上漲。比如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高了水泥、能源、玻璃、重工業的價格。這個時候,行業蒸蒸向上,就連工人也享受到景氣的溢出,可以獲得高工資。金融行業是經常接觸新錢的行業,每一次國家新發貨幣,這個行業全都喜氣洋洋。新錢由他們之手流入市場,銀行和投資機構等要先過一遍手,賺取一道。他們會給高管發更高薪酬,建設更豪華的辦公大樓。就連金融機構的小弟,也在跟著吃香。

這些獲得新錢的行業和人員,他們有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渠道。每年春節後,銀行、國企和金融單位發完年終獎,一線城市的房價就開始漲起來了。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增貨幣在流動。錢流動到哪裡,哪裡的物價就被緩緩推高。一般而言,農村是離新錢最遠的地方,農民賣了糧食一進城,絕望地看到所有物價都在漲。小地方的工薪階層也非常慘,公司賺的是通脹的錢,和員工的努力沒什麼關係。只有當物價普漲,怨氣四起,公司為留住人,才會象徵性“漲工資”。差不多這時候,錢也就流到頭了。說句不客氣的話,街頭賣奶茶的小妹,他們更接近市場一線,都比工薪階層提前感受市場繁榮。

所有人的收入都在漲,這難道不是大好事嗎?為什麼我們要反對通貨膨脹呢?

事實上,所謂“所有人收入都上漲”只是幻覺。真相是: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受到了通脹的侵蝕。房價越漲越兇,收入遠沒有物價漲得快。上游部門錯誤估計了底層民眾需求,不顧一切地開發新樓盤,大搞高檔項目。真實需求沒上來,上游的佈局都成了錯誤生產。這個時候,就是到處蔓延的負債。為了防範風險,中央銀行就會剎住貨幣口子。依靠貸款和熱錢而生存的企業,一下就陷入到兩面夾擊的窘境裡。不少企業就會倒閉,許多崗位被裁撤,這個時候,蕭條就來到了。

這就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濟週期的解釋。在我看來,這才是經濟運行的真相。可惜,世人對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熟悉。如能普及,則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菁城子


宏觀上這個問題要從貨幣的全球決定與流通機制說起。目前世界上,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流通貨幣,曾經是金本位制,美元盯住黃金,美元的發行是以黃金為本位的。但在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也就是美元和黃金不再掛鉤,那麼美元貶值開始,由此引發諸多國家競相貶值。各種因素同時作用,形成全球貨幣貶值格局。

貨幣貶值在發行“世界貨幣”的美國也一樣存在。為什麼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也存在不間斷的貨幣貶值呢?因為美國的貨幣已被世界各國認可,這導致美元成為眾多國家的主要外匯儲備。

比如中國、日本的外匯儲備中都有大量的美元資產。美聯儲無論是出於維持物價穩定(發行貨幣),或者是為了減少還債壓力,都有通過讓美元貶值從而掠奪其他國家財富的慾望。結果是最近幾年來也出現了美元貶值為背景的世界石油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

當美元不再掛鉤黃金,美元開始貶值,那麼其他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也勢必要對應的去貶值,否則就容易被美元所掠奪。美元只靠一張紙幣,就能購買全球的商品。美元付出的是印刷成本,而商品提供方可不一樣,實實在在的勞動付出。

微觀上,則譬如一國之內,貨幣印刷的多了,集中購買就很容易引發物價的上漲,同樣的A商品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貨幣來購買,而A商品主收到貨幣後,去購買B商品,也同樣面臨物價的上漲,一環套一環就形成了普遍的物價上漲。何況大家都存在錢不值錢的心理預期,那麼物價就都上漲,鈔票也就更不值錢了。


牛熊交易室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貨幣超發其實就是我們日常聽到最多的通貨膨脹。但是貨幣超發為什麼會造成購買力下降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認為貨幣是有價值的,其實我們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貨幣作為一種等價交換物其實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而是發行主體(國家)強制的賦予了它價值,真正的財富是人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和服務,這些才是財富。

在理想條件下當然是人們創造出來1元的價值印1元的貨幣是最好的,但是這個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內,國家也是很難測算出市場上需要多少貨幣的,只能算出準確的貨幣供應量,那麼為了保障市場額流動性一般國家都會保持適當的通貨膨脹以保障市場上有充足的貨幣供應,那麼久而久之溫和的通脹也會使得貨幣購買力下降,只是這種下降比較溫和。體現在具體細節上就是錢印多了,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的創造速度沒有跟上貨幣的增長速度。

而這個貶值過程又是如何傳導的呢?我們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得不說,這個過程並不公平。越早拿到超發的貨幣的人就越受益,越往下傳導這種獲益就越少,越處在這個傳導鏈條下邊的人群受到的剝削就越多。打個地方,比如新發的貨幣被一家房產公司拿到,那麼這筆新發的貨幣在沒花出去之前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還是原來的量,而這個公司把錢花出去比如購買了原材料之後,那麼這筆錢就進入了市場流通,但是現在第二個拿到錢的公司也是受益者,因為雖然進入市場但是還沒有在社會上完全的傳導開來,在經過了很多環節的流通之後社會上充斥的貨幣就會越來越多,最後的體現就是各種原材料和服務漲價,難道是真的漲價嗎?其實是因為市場上流通的錢多了造成了貨幣購買力下降,體現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漲價了。

而在貨幣超發的傳導鏈上,處在最頂端永遠都是國家,然後是大型央企和國企、然後是各個行業比較容易能拿到貸款的企業,然後才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普通百姓。這個傳導鏈的最末端就是普通的百姓,同樣手裡的購買力被掠奪最多的也是普通百姓。


首席投資官


貨幣超發,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

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

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貨膨脹。貨幣超發直接對民生造成嚴重打壓,最大的受害者是百姓。

新的貨幣的發行肯定是通過銀行到達第一個人手中,一步步提供交易與交換,逐漸流向大眾手中。當第一個拿到錢的人還沒花出去之前,社會的商品和資金和原先一樣,這個人還是按照現在的價格交換的,當他慢慢花出去,社會的錢多了,大家的購買力就上去了。用原先價格交換了商品的人沒有通貨膨脹的感受;而後面掙到錢的人將面對社會上更多的錢和更少的商品而引起的價格上漲。所以越先拿到錢的人,不花出去,錢不會多,價格也不會漲;越往後拿到錢的人,越要承受通貨膨脹。

以房地產開發商為例。如果沒有信貸,他們肯定發展緩慢,如果有信貸,就會加大建設投資。因此,開發商借貸,使得央行超發的貨幣進入市場購買原材料和服務。這就必然會引起鋼鐵、水泥、木材以及工人等的需求;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這一增加的需求會提高鋼鐵、金屬、木材等的價格,工人的總收入也會隨之增加。鋼鐵、金屬和木材等的漲價必然會帶來其他生活用品加工成本的增加從而使得工業商品價格的上漲;當工人收入多了以後,對食品、服裝、生活用品的需求就會隨之增加,於是,引發食品、服裝及生活用品等的價格上漲。最終形成社會商品的全面漲價——通貨膨脹。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貨幣超發的信貸也會同時帶來社會商品數量的增加,但其中很多加工環節(比如一些工業產品加工、食品服裝加工)並沒有用到信貸或貨幣超發,因此,商品增加的數量及價值依然沒有趕上貨幣的增加速度,通貨膨脹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自己的資產是他人的負債

他人的資產是自己得負債

社會富裕的代價:每個自己被債務包圍。

自己越富裕,自己接觸得負債半徑越高,從首富到首負的概率越高,這是馬雲們做夢都擔心自己被顛覆的根源。

勞動收益+資產收益=GDP,GDP的分配:資產收益First。如,你開個超市,是先交房租,隨後產生的利潤才是自己的。資產泡沫帶來的結果:資產收益要求逐漸接近GDP,讓勞動收益變得無利可圖。典型特徵:創業企業(沒有資產收益)普遍虧損,大學生工資不足以支付開支,月光甚至月虧。

通脹的根源不是因為貨幣超發,而是因為貨幣與固定資產之比太低。想想你周圍人手中的固定資產有多少?每個家庭資產均值至少在200萬以上,而居民存款有多少?答案是64萬億左右,人均僅為4萬多。而居民淨存款更是隻有可憐的24萬億,人均只有2萬多。200萬尋租資產,時刻惦記著4萬多的居民存款,帶來的結果是錢離開自己賬號很容易,但再回到自己賬號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通脹的傳導:1、房價漲、底商租金漲、底商被破上漲產品與服務價格、生活成本上漲,工資要求上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手段,升級產品線,淘汰低價產品線)......2、房價漲,房租漲、生存倒逼工資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商戶利潤被壓縮,跟隨上調商品價格,生活成本上升,繼續漲工資......3、房價漲,通脹,心理安全感消失,人們對法幣信任逐漸溜走,社會信任撕裂,貪婪充斥,投機橫行。4、房子、勞動工時、豬肉、手機、汽車都是商品,房地產泡沫是篡改房子與所有商品之間比值,是對其他行業的搶劫。通脹是其他行業自保的手段。簡言之,通脹是搶劫不被制止帶來的連鎖反應與信任危機。

通脹會導致整個社會沒有贏家,因為社會進步的基礎是信任。房地產泡沫將信任撕開一條口子,通脹讓這個口子不斷被放大。


高金波


我的理解是,貨幣超發,按理來說應該導致通貨膨脹,但有時候卻適得其反,貨幣越超發,通脹卻長期徘徊低位!

比如日本和美國,日本的債務率全球最高,常年狂超發貨幣,日本央行想盡辦法來實現通脹率達到百分之二,可就是達不到,

還有美國,從零八年開始量化寬鬆,大量超發美元,可通脹率卻長期在百分之一點多徘徊!美聯儲一直把通脹率達到百分之二作為加息縮表的目標,可到現在為止通脹率還是低於百分之二!

這就顛覆人們常規認知,為何貨幣總量在增加,為何通脹反倒越低,不是錢越多就會貶值嗎?

我個人覺得原因可能有這兩點,

一是生產效率增加,生產的商品速度超過貨幣增發速度,什麼東西多了什麼就不值錢,商品多了自然也不值錢,雖然商品和貨幣量都在增多,但商品增多速度超過貨幣增加速度,相對比較來說商品貶值速度大過貨幣貶值速度,襯托出反倒貨幣購買力增加了,沒貶值反倒升值了,能買到更多東西了!

二是,就是因為人們認為貨幣在超發,心理預期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在下降,物價在上漲,反倒越不敢消費,抑制了消費慾望,不敢亂花錢,擔心將來錢不好賺了,不斷壓縮生活開支!人內心裡越是沒有安全感越是對未來感到不安,就越不敢亂花錢,就像中國老百姓為啥熱衷於儲蓄而不是消費,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因素,生怕將來有個急有個難急等著用錢的時候沒錢,那就太悲慘了,所以在為未來儲蓄應對!越是對未來經濟悲觀就越不敢花錢越不敢消費,除了生存必須的衣食住行,其他的是能省則省!

一邊消費慾望在降低,一邊生產的商品不斷增加,進一步拉大貨幣量和商品量差距,商家產品不好賣了,為了賣出去東西不得不降價促銷,進一步拉低了CPI物價指數!

這就陷入惡性循環怪圈,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捨不得消費,越不消費,商品就不好賣,商品越不好賣,就掙錢越難,掙錢越難,就又加重了缺乏安全感就越不敢消費!進入這種惡性循環怪圈裡跳不出來了!

經濟繁榮時期也是消費最旺盛時期,因為錢好賺,人們對未來預期增加,就敢花錢消費享受,錢花完了大不了再賺,反正好賺,消費旺盛導致錢更好賺,賺到錢了又拿去消費!

這也是為何信心要比黃金重要的原因吧,其實也是一種心裡的博弈!就看人們內心裡怎麼想的!對未來增加希望,有了安全感,花錢也就沒啥顧慮,喜歡就買,及時行樂,開心就好!

如果對未來經濟悲觀,擔憂增加,安全感降低,人自我保護的本能會抑制了消費!

這也是日本和美國雖然狂量化寬鬆,但通脹仍然長期低位徘徊的原因吧,國民對未來經濟缺乏信心,不敢消費,自然物價始終拉不上來,降價促銷都不好賣!

不拿出來消費的錢就是死錢,不進入流通領域的錢就是死錢,只是賬面上的一堆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就算貨幣總量在怎麼多,但也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數字,不能花的錢就是一張印著圖案的紙,只有花出去的錢才叫錢!

由於消費被抑制,真正進入流通領域的錢並不多,自然物價也就長期低位徘徊了!這也是為何貨幣還分為M1和M2,M1才是切切實實的真正的錢,揣在人們兜里正在花的錢,在流通領域裡被人們使用的錢,M2只是貨幣總量,但並沒有被花的錢,並沒有進入流通領域,他只存在於電腦屏幕上的一串數字而已!

通過對比M1和M2數字差距就能看出,他倆之間能差距十多倍,M2數字很誘人,但M1數字卻並不多!

無法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錢,也就是所謂的貨幣空轉,再多也毫無意義,對於通脹沒任何影響,只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

只有想辦法讓錢真正進入流通領域,所謂的進入實體經濟,才能真正推高通脹,都在虛擬經濟裡轉又有何意義?

日本經濟衰退十幾年,到現在也沒能恢復過來,他們貨幣超發也十幾年了,可就是通脹上不去,哪怕連可憐的百分之二目標都成了奢望,日本央行狂超發貨幣,負債表全球第一,可就是沒用,超發再多的貨幣就是進不到實體經濟領域裡去,都在虛擬經濟裡轉圈,就如同電子遊戲,屏幕上打了再多的分也沒什麼實際意義!

就像很多人把錢不是用來擴大生產,而是去炒房炒股,因為炒房炒股回報率遠大於實體經濟回報率,費力勞心開工廠忙活一年不如炒套房掙得多,自然人們對於實體經濟熱情自然大大降低!畢竟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啥划算幹啥!

大量的錢沒進入實體經濟,而只是在虛擬經濟裡轉圈吹泡泡!

所以貨幣超發和通脹並沒有直接關係,超發也要看錢都去了哪裡!如果都用來消費,那肯定物價會上漲,會拉高通脹!

希特勒有句話叫,睡在保險箱裡的黃金沒有任何意義,關鍵是看生產!

永遠不會拿出來花的錢跟紙有何區別?就是印了各種花花綠綠圖案的紙罷了,拿出來花能換回來商品的錢才叫錢,什麼也換不到的錢有什麼用?

所以就要想辦法讓錢流通起來,而不是在那睡大覺,所謂盤活存量貨幣,不是現在錢太少了,而是進入流通的錢太少了!

只要能盤活存量貨幣,貨幣不用超發也能拉動CPI和消費,人們也會覺得錢又開始好賺了,又敢花錢消費了!人畢竟是慾望動物,誰都喜歡享受誰都喜歡消費,只要沒後顧之憂,誰又真的願意做苦行僧呢!


齊天小聖143432292


貨幣超發首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增加一塊錢的貨物就應該增加一塊錢的貨幣,這實際上是被人誤導的一個大錯誤。按照西方金融和經濟學界認可的貨幣合適發行數量,是經濟學家費雪的貨幣公式:一定時間週期內,貨物和服務數量乘價格,等於貨幣數量乘貨幣週轉速度。一個時間週期如果等於一年,貨物和服務數量與價格的乘積,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一年生產的GDP。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一年應該增加的貨幣數量應該與增長的GDP匹配。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GDP算的是不變價格,所以應該按照真實的價格計算,就是說要包括通貨膨脹因素。此外,還要考慮貨幣交易週轉速度,交易速度快滿貨幣需要數量是不相同的人,所以說生產一塊錢貨物就需要一塊錢是一個錯誤。我們國家的GDP八十多萬億,M2是165.6萬億,多了兩倍多。

費雪的貨幣數量平衡公式,得到貨幣供應應該等於GDP增長數量,被金融界和社會廣泛認同,可是,貨幣是一個很複雜和專業的問題,我認為面前還沒有人把這個問題研究透。費雪這個公式裡面,它只是注意到經濟的增量,存量經濟例如資產的交易沒有考慮。貨幣是因為有交易才需要 ,新房子交易需要貨幣,難道二手房交易就不需要貨幣?但是二手房交易除了手續費和稅費,並不創造GDP。而且就是新房子裡面還包含並不計入GDP的土地價格,土地增值包括土地原值都是既有資產,都不進入GDP,實際上這是房價的大頭。我們經濟增長增加了財富,財富是逐年增加的,可以說現在社會積累的財富超過新經濟增長的許多倍。我們的交易,不進入GDP計算的資產交易,已經超過創造貨物和服務中的交易數量。以國際間交易數據統計,貨物和服務交易只是佔世界總交易量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金融裡面的貨幣和債券股票等資產性交易。國內只是股市上的交易量,每天就有上萬億的貨幣流動,加上期貨土地二手房二手車以及財產上的交易,不知道有多少數量,這些交易除了手續費和稅費,都是不創造GDP的。那麼,為什麼貨幣的需要只是與生產性交易,貨物和服務購買相關係?

我還要解釋一下,市場流通貨幣數量與發行貨幣數量不是一個問題,我們央行發行了30.6萬億貨幣,我們常常講貨幣,講的是M2數量,它的數量是165.6萬億,費雪那個公式對應的也是M2。我們通常指貨幣,不僅僅是現金,還包括存款,沒有見我們現在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購買,是銀行轉賬,把你存款錢的化過去,化到別人的存款賬戶上,所以存款也是貨幣,而且是主要的貨幣。那麼,多餘央行貨幣發行數量的存款數量是那裡來的?我已經在另外一篇回答中間說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只是簡單說說,央行發行的貨幣在商業銀行被創造了。所以說一塊錢的貨物服務就要發行一塊錢的貨幣是錯誤的。商業銀行創造了五倍多的信用,如果央行按照一塊錢貨物和服務發行一塊錢的貨幣,那樣發行還得了。

貨幣被髮行多了,一定就有通貨膨脹,我認為這是沒有把存款看成是財富累積的金融資產項,我們現在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大,把錢用光,全部購買成東西的,只有那些吃了這頓沒有下頓的窮漢。如果是富人,家有存款,它會傳遞到物價去?我想衡量富人的標準,應該是收入富裕,消費不完,存款數多。為什麼社會上沉澱了那麼多所謂的貨幣____存款,商品物價變化不大?實際上是貨幣有新去處,炒資產了,所以資產交易數量比實物多,這促進了虛擬經濟的增長。

貨幣應該是先於經濟發生發行的,因為我們現在的經濟是定單經濟,合同經濟,生產往往是發生貨幣支付以後的。例如,你要給生產廠家要訂一臺機器,先要支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定金,生產廠家也要向銀行貸一部分貸款,購買原材料,再安排生產生產出來,房子也是先找到資金再開工的,所以經濟增長必須先發行貨幣,沒有貨幣增長經濟是不可能增長的。

那麼,為什麼貨幣會越來越貶值?這實際上是一個增長悖論問題,因為經濟增長需求會增長,需求總是會帶動價格增長的。當然,這不是在每一個場合都正確,例如我們現在許多電子類商品,需求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低,只是生產率實現了的原因。但是,我們可能忽視了收入本來也是物價,我們通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實現商品價格的下降,也可以通過企業的利潤率提高實現工資水平的增長,但是,服務業和那些勞動生產率落後社會的產業,會因為機會成本的增加和勞動力價格的增加,把價格提高,所以凡是經濟增長的社會,物價一定會增長,不是說你管住貨幣就能夠管住物價,你要避免物價上漲,把貨幣管死,經濟不再增長,可是,這個時候企業不再擴大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減少,許多人因為這些工廠停工,變得沒有收入,社會需求減少了,物價下來了,可是,這種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加要死人的。


蓉城草根財經


人民幣根本就沒有超發。說貨幣超發的人理論上就是錯誤的。

GDP每年都在增長,GDP中有一大半是工資,社會底層的人靠這些錢養家餬口,常常還在抱怨工資低。

錢多商品少是通貨膨脹,錢少商品多是通貨緊縮,錢多商品多是市場繁榮。

年輕時候是靠勞動創造價值,中年的時候靠勞動和資本共同創造價值,中老年人的時候應該靠資本創造價值。

到2030年以後,中國GDP有可能達到200萬億以上,是現在的2.5倍多,不考慮社會上貨幣存量因素,就是15年以後一年GDP來說那個時候的人均工資也是現在的兩倍半多,社會上的商品很可能比錢更多了,你說是通貨膨脹呢?還是通貨緊縮呢?


建晟24692763


假若社會經濟已經實現充分就業,此時國家超發一部分貨幣投資修一條鐵路。俢建鐵路需要勞動力,由於已經實現充分就業,那麼就需要漲工資才能吸引勞動力來修鐵路。建築行業的工資水平會最先上漲。修鐵路需要各種原材料,短期內這些原材料的生產並沒有增加,用超發的貨幣來修鐵路,追求原材料的貨幣多了,這些原材料的價格也會最先上漲。

因勞動力被建築行業吸引而減少,各行各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也會上漲。當然有的行業工資漲得快,有的行業工資會漲得慢一些,快慢要看這個行業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如果供給過剩肯定漲得慢,如果需求強盛肯定漲得快。當生活必需品價格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後各行各業工資水平就都會上漲。

短期內勞動者的貨幣工資水平雖然上漲了,但是除鐵路以外的其它社會生產並沒有增加,反而可能會因勞動力的減少而減少,因而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水平並不會上漲。

有沒有可能貨幣工資水平的上漲能夠使“富人產業”(奢侈品產業)的生產減少,生產生活必需品的民生產業的生產增加,從而使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水平也上升呢?人們觀察不到這樣的現象。如果能這樣的話,那麼僅靠通貨膨脹便可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同樣的情況,在社會經濟沒有實現充分就業以前,通脹會低一些。


大方妹幾


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不過是特殊的商品,所有人都需要,其他的商品只是特定人群需要,比如化肥主要是農民需要,裘皮大衣主要是低緯度地區人民需要,等等,

瞭解貨幣發展史就可以明白了,人類社會很早就有貨幣了,一開始並不是紙幣,而是某一個特定商品,比如羊,用來交換其他商品,既可以換大米,也可以換衣服,但是羊不方便攜帶,後來又改成貝殼,或者鹽這些輕便的物品,但是這些輕便物品也有種種不便,

最終人類社會都不約而同的選擇金銀,金銀體積小,價值大,不變質,容易分割,既可以交換又方便儲存,可以說是完美的貨幣,金銀作為人類貨幣使用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金銀還是發揮著貨幣作用,比如每個國家都會有黃金儲備,

紙幣其實一開始只是代表金銀的符號,一張紙幣標明代表多少金銀,只是後來逐漸脫離金銀,以國家信用做擔保,但是不管是金銀還是紙幣,在發揮貨幣作用的原理不變,就是他們本身也是特殊商品,具備價值,金銀的價值好理解,紙幣的價值就是政府信用,

既然是特殊商品,那麼必然遵循一個商品最本質的原則,就是他們的價值取決於供求關係,比如金銀的供應量少了,價值就高,供應量多了,價值就低,中國古代近代貨幣史上發生無數次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事實,比如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就是因為鴉片貿易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出現銀價上漲,中國人民不堪重負,

紙幣跟金銀是一個道理,供應多了紙幣貶值,供應少了紙幣升值,就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至於紙幣貶值如何傳導很容易理解,可以參照生活中的其他商品價格如何漲跌,比如,蘋果今年豐收,因為供應量大於收購量,收購商不斷壓低收購價格,挑三揀四,農民也只能不斷的接受更低的收購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