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對於沒有歷史知識的人來說,有哪些史實不會被相信?

lx2ld9


1、中國古代各王朝的建立與滅亡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與巧合。

2、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而孔子心目中的聖人則是周公姬旦和管仲。周公最早創立了中國的文化觀念、道德禮儀、風俗習慣,後世的諸子百家也是受到周公思想的啟發。

3、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各諸侯國擁有本地的政權、財權、軍權、土地權等管轄權,和今天的美國聯邦制一樣。

4、先秦時期的史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記錄最為真實,不像後世的明清時期,懸疑無數。

5、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有過市場經濟模式的運作。管仲擔任齊國相國時,除了將鹽和鐵收歸國營外,剩下的就完全採用類似市場經濟的模式了。“關幾而不徵,市正而不布。”意思就是商業稅幾乎不正,市場運作不隨便干預。“有市,無市則民乏矣!”意思是必須有集市,沒有集市人民群眾的生活用品就會匱乏。

管仲曾運用市場經濟控制和干預的手段迫使強鄰魯國臣服於齊國。

6、管仲輔佐齊桓公實際上是為了復興王權旁落、威信掃地的周王朝。阻止齊桓公封禪泰山就是最好的明證。

7、山西太原晉祠裡供奉的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當時被封在山西。是楊、韓、賈、溫、童、席、閻、侯、祁、解、何、曲姓的祖先。

8、戰國時期秦國對韓、趙、魏三國征伐最多、殺戮最重。這是因為在春秋時期這三國同屬於晉國,晉國對秦國屢屢征伐不休,好幾次使秦國處於亡國邊緣。

9、中國兵家鼻祖孫武受晉楚城濮之戰的影響著成享譽後世的《孫子兵法》。孫武一生只打了一仗,帶領一個二流的吳國只一場戰役就把當時超級大國之一的楚國打得險些亡國。

10、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秦國也筋疲力盡。第二年邯鄲之戰又打了快兩年,趙國、魏國、楚國再次組織合縱,把秦軍打回函谷關,奪回秦國原先佔領的魏地河東、趙地太原、韓地上黨,徹底終結了秦昭襄王統一天下的夢想。

11、歷史上北方政權渡長江攻滅南方政權的戰役一共有5次:晉滅吳之戰、隋滅陳之戰、宋滅南唐之戰、元滅南宋之戰、渡江戰役。南方攻滅北方僅有一次,明滅元之戰。

12、曹操當權時欺壓漢獻帝君臣,兒子曹丕接班後直接廢了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三十年後,曾在曹操、曹丕手下做事的司馬懿父子獨攬魏國大權,時任魏國皇帝是曹操、曹丕的孫子曹芳、曹髦、曹奐,也先後被司馬懿父子欺壓,最後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晉朝。160年後,晉朝最後一位皇帝也被權臣劉裕挾持並最終廢掉!

13、漢朝、唐朝、明朝都曾經出現過太監專權的局面,只有明朝沒有出現過皇權旁落的事情。

14、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剿滅的海盜陳祖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海盜集團。

現代有“春節不理髮”的習俗,最早是因為清朝統一中國時在南方推行剃髮令。後來人們為了懷念過去,因此在正月裡不剃髮,做“思舊”之意。“思舊”後來被無聊的人惡意改為“死舅”!

15、馬克思主義最初是從日本傳入中國。

16、列寧和孫中山彼此敬仰,而且互通書信,卻從未謀面。

17、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當家人的陳獨秀和李大釗均未到會。集建黨、建軍、建國榮譽於一身的毛澤東在一大隻是個記錄員。

18、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最開始對外擴張的目標不是中國,是夏威夷。


大將軍威武K


想到一個回答,拿破崙並不矮。

在大家印象中,拿破崙個子不高,似乎只有1.6米。一個流傳頗廣的段子是,拿破崙剛剛出任意大利軍團總司令時,大家都不尊敬他,有一次他對傲慢的奧熱羅將軍說:將軍,您恰好比我高一個頭,但如果您因此而蔑視我的話,我將消滅這個差別。


拿破崙的身高其實是1.68米左右。據其僕人康斯坦曾在自己的回憶錄裡說道“他(拿破崙)身高5尺2寸3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5尺2寸3分”指的是法制長度,相當於英制長度的5尺6寸。換算後就是168.5釐米。  關於拿破崙身高的另一種說法是,法國當時的顧賀高將軍在1815年9月8日親自量過拿破崙的身高,而且記在了日記裡——"5尺2寸半" ,相當於169.2釐米。


那麼1.68米在當時算矮嗎?

19世紀中葉,法國士兵平均身高1.65米,俄國士兵平均身高1.65米,德國士兵平均身高1.64米,西班牙士兵平均身高1.62米,意大利士兵平均身高1.61米。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height#History_of_human_height

專門黑拿破崙的英國人,情況怎麼樣呢?

英格蘭士兵平均身高1.66米,蘇格蘭,愛爾蘭士兵1.68米,威爾士人1.64米……

所以,吾皇拿破崙明明是標準偏高一點的身材好伐!

皇帝霸氣坐像結尾~


每日一段歷史


(1)清朝也與也與外國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並且還有租界。

日本明治維新後,派兵侵佔琉球。李鴻章套用近代不平等條約模式,與朝鮮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在朝鮮仁川、元山、釜山劃定中國租界,打算用近代國際關係條約模式來保住朝鮮,可惜最後甲午海戰敗給日本,丟掉朝鮮。

紅色區域就是仁川的清租界範圍。緊鄰日本租界。

值得一提的是,仁川清租界就是現在的仁川唐人街。




(2)清朝差一點就吞併了朝鮮,成為中國一個省。

清朝與朝鮮簽訂通商章程後,張謇向朝廷上書建議仿照新疆和臺灣,將朝鮮直轄建省,結果惹得李鴻章怒斥多事。

後來在大院君與閔妃爭權事件中,袁世凱虎口奪牙擒下大院君,並把朝鮮王的爹關在河北保定三年,大院君向朝廷上書,建議中國仿照元朝故事,將朝鮮直轄建省,可惜沒有被採納,中國丟掉了保住朝鮮的最後機會。

朝鮮當年的地位不高,雖然朝鮮國王名義上與北洋大臣平級,受北洋大臣李鴻章節制。而事實上,區區三品武官的袁世凱都睡了朝鮮王的老婆,在朝鮮作威作福,成為朝鮮的太上皇。


當時連新疆這種民族、宗教信仰差異這麼大的地方,中央政府都可以說設省就設省,撤掉區區朝鮮,並非不可能。這次決策失誤,包括後來甲午戰爭中對日本的失誤,很大一部分責任要怪在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頭上。

李鴻章左支右絀,想出學習近代國際關係法,利用不平等條約的辦法套住朝鮮,可惜最終還是失敗。

(3)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數還要高。

我們的歷史課本,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分為三部分:一戰、戰後經濟大蕭條、二戰。很多人以為一戰結束後,世界就和平了。其實並非如此。

根據權威統計,一戰期間大約有六千多萬人參戰,一千多萬人喪生,兩千多萬人受傷。平民喪生六百多萬人。這個傷亡數字,還比不過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十億人感染,近四千萬人死亡。根據當時的資料記載,一戰期間大流感就已經肆虐歐洲。戰爭結束後,流感又肆虐了近兩年時間。

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此事導致歐美所有大城市頒佈法令,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經濟一片蕭條。

不能理解的同學,可以參考2003年的“非典事件”。


Mer86


一, 1407年朱棣在舊港(今天印尼巴鄰旁)設立“舊港宣慰司”,宣慰司是一種偏向于軍事的地方行政機構。明朝歷史上有過十一個“宣慰司”,其中有些在內地湖廣四川,有些則在緬甸和西藏,雖然都是宣慰司,但其中有些明朝並未派遣官員和駐軍,典型的就像西藏。


而舊港宣慰司,明朝是有修築城池,很可能留了軍隊駐防,也有任命當地官員的。




二,都說鄭和下西洋時沒有侵略它國?要看你相信什麼了。

我國史書說因為錫蘭(斯里蘭卡)國王貪圖鄭和船隊的財寶,於是在發動被鄭和察覺,鄭和殺出一條血路來,還抓了國王送回南京受審。


但實際上現代的歷史研究者發現了 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嘛的信,信裡說:

因為錫蘭國王的宗教政策讓明朝不滿,於是命令鄭和前往勸其敬崇佛教,遠離外道。然後對方國王大怒於是打算謀害鄭和。鄭和發現後派人從小道聯繫上了艦隊上的軍隊,用三千軍力從小道攻下了王城,抓著國王全家,突圍上了船,順便還把對方國寶佛牙搶來了。

另外還有件有意思的事:史書上明明說佛牙被我們搶回來了,但現在斯里蘭卡旅遊熱點還是要旅遊者去他們那裡看佛牙。。。到底哪個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三,其實鄭和是佛教徒。

1947年發現的一本明代佛經後的題記裡寫: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


永樂元年(1403)癸未秋人月二十又三日姚廣孝題記的《佛說摩利支天經》,曰:“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施財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勝輾,非言可盡矣。一日懷香過餘請題,故告以此”。


2002年在對平湖報本塔進行維修,在拆卸塔剎時,發現裡面竟然藏著一個木匣。木匣中裝的是用金粉寫就的40米長的《妙法蓮華經》。而在經卷末尾竟赫然寫著:“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時間是“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


從上面三條證據來看,鄭和是佛教徒。


閉家鎖的紅楓


世界歷史,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從1840年至今的現代革命歷史,對於沒有懂得歷史發展知識的來說,有那些歷史事實不會給於相信。

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六層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此報告文中最後一《學習》著作中教導大家:

"…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

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

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歷史。"

從上世紀偉大領袖毛主席38年在抗日聖地延安這篇報告,至今2018年曆史以走過了80週年,我從小時學習閱讀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已頭腦,在學習工作中指導我不斷前進,克服解決許許多多困難和技術上難題。

偉大的馬克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十三億祖國兒女,必須努力學習,做一個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者。

″誰忘記了過去,就意為著背判。"


易家巷


說幾個清代不算生僻的。

康熙皇帝玄燁年齡其實比牛頓還小11歲。牛頓集大成的偉大科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1687年,書中系統提出了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目前為止最主要的科學著作。同時代的中國,施琅剛剛消滅最後打著明朝旗號的臺灣明鄭勢力,清朝的江山徹底穩固。我們往往覺得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是離我們的年代很近的人物,而康熙皇帝則是很久遠的古代人物。這種印象的背後,是中華文明開始落後於西歐的心酸歷史進程。

(康熙)

歷史上的準噶爾汗國,在火器運用水平上比同時代的清朝高很多。烏蘭布通之戰中,準噶爾人的排槍戰術給清軍造成很大麻煩,康熙的舅舅佟國綱也在戰場上中槍身亡。除了準噶爾,緬甸、越南等周邊政權,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熱情和成果都要高於清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大多數時間總兵力約為七千人,其中陸軍四千人是對清軍作戰的主要力量。鴉片戰爭末期,英軍最高兵力達到兩萬人。英軍在鴉片戰爭中傷亡極其微小,幾乎可以忽略。清軍其實傷亡也不大,基本一觸即潰。


仁勇校尉


提到秦漢交替之際的楚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楚懷王熊心(義帝),或者是隻知道他們兩位,其實除了項羽和熊心之外,還有3位楚王,稱王時間也要早於他們兩位!


第一位楚王 襄疆


襄疆是楚國王室後人,楚國滅亡後,流落民間。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攻佔蘄縣後,派遣部下將領葛嬰帶領部分人馬南下進攻九江(今安徽壽縣),陳勝統領主力西進。

半路上,葛嬰遇到襄疆,得知其是楚國王室後人,就擁立為楚王。


陳勝攻佔陳縣(今河南淮陽)後,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命令葛嬰返回陳縣。

葛嬰得知陳勝稱王后,大驚,後悔一時衝動立了楚王,為了打消陳勝的懷疑,就殺死了襄疆,拿著襄疆頭顱獻給陳勝。


襄疆稀裡糊塗的被立為楚王,又莫名其妙的丟掉性命,真是逢亂世人命如草芥。


陳勝已經知道葛嬰立楚王的事情,立即下令將葛嬰處死,其他將領為葛嬰求情,陳勝一概不準。


葛嬰在歷史上名聲不響,但是其後人中有一位絕對婦孺皆知——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


葛嬰後人為啥該姓諸葛了?


原來漢文帝因葛嬰反暴秦有功,敕封其後人為諸縣侯(今山東諸城西南),葛嬰後人將封地名字加入姓氏,遂成“諸葛”,漢元帝時期的名臣諸葛豐就是葛嬰後人,東漢時期,諸葛家族遷往陽都(今山東沂南縣),東漢末年,北方戰亂不斷,諸葛家南遷,諸葛亮遷往南陽臥龍崗。


第二位楚王 陳勝


沒錯,第二位楚王就是陳勝,大澤鄉起義的陳勝!


陳勝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所以準確的說陳勝也是楚王,稱王時間比襄疆略晚一些,史學家為了和後來的楚懷王區分開,通常稱陳勝為“陳王”!

陳勝自認以為有“鴻鵠之志”其實目光短淺,且為人刻薄、心胸狹隘,任用奸佞,“張楚”政權上下離心離德,建立僅僅六個月,就被秦將章邯攻滅,陳勝也被車伕莊賈殺死。


陳勝是反抗暴秦第一人,雖然失敗了,但點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兩年之後,沛公劉邦攻入關中,秦帝國滅亡。


陳勝死後被葬於芒碭山,也就是劉邦放走役夫後逃亡藏匿的地方。


大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追封陳勝為“隱王”,專門安排30戶人家為陳勝守墓,一直延續到西漢滅亡。


第三位 楚王景駒


陳勝死後一個月,即秦二世二年一月,陳勝部將秦嘉擁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繼續抗秦,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後轉戰到留縣(今江蘇沛縣南)。


景駒這個人,史書上記載不多,為楚王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和齊國撕逼


景駒接位後不久,齊王田儋派使者來到留縣,指責景駒未經齊國允許,就私自接任楚王。


景駒大怒,老子接任楚王,關你齊國毛事?輪得著你來指手畫腳?


於是,派遣伶牙俐齒的公孫慶為使者,專程趕往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回嗆田儋:你為齊王,也沒有經過老子允許!


田儋大怒,立即下令誅殺公孫慶。齊、楚兩國由此結怨!


其實,齊王田儋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慷慨俠義,很有大局意識,復國後,致力於與周邊國家搞好關係,共同抗秦。


趙國叛將李良殺死趙王武臣投降秦軍,趙國丞相張耳和大將軍陳餘擁立趙歇為趙王,遭到李良和秦軍的猛攻,田儋立即派部下將領田間率軍支援趙國,這支齊軍此後一直留在趙國境內作戰,後來與趙軍一起被秦軍包圍在鉅鹿城中。


魏國相國周巿(音服)擴展領土時,曾和田儋打過一仗,當魏國首都被秦軍包圍後,田儋立即親率齊軍主力救援,本人也在戰鬥中陣亡。


田儋和燕國關係也很不錯,卻唯獨和楚國反目成仇。


第二件:收留沛公劉邦


在留縣的時候,一個重量級人物前來投奔——沛公劉邦。


原來劉邦起義後,率軍北上略地,留守根據地豐邑的將領雍齒投降了魏國,劉邦回師,交涉未果,率軍攻城,未克,劉邦重病一場,痊癒後,聽聞楚王景駒在留縣,就前來投奔,景駒欣然接納。

劉邦在楚王景駒麾下作戰,三月,攻佔碭郡,收編六千士兵,二次攻打豐邑,依然沒攻下來。


四月,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率軍北上。項梁覬覦繁華富庶的彭城,就以“陳王(陳勝)下落不明,秦嘉擅自立楚王,大逆不道”為理由,進攻彭城,景駒和秦嘉抵擋不住,先後被殺,景駒部下楚軍,紛紛歸順項梁。


陳勝被殺後,“張楚”的一位將領呂臣,率軍收復了陳縣,殺死了拿著陳勝頭顱投降秦軍的車伕莊賈,厚葬陳勝,因此,陳勝的死訊早就傳開了,項梁以陳勝下落不明為藉口,純屬“欲加之罪”。


第四位楚王 熊心


項梁佔據彭城後,北上進軍薛縣(今山東滕州東南),召集各路楚軍將領集會,共同推翻暴秦!


景駒部下的劉邦,也來到薛縣,投奔項梁,並且借兵打回老家去,這一次,劉邦順利收復豐邑,雍齒逃往魏國。


項梁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立楚國王室的後人熊心為楚懷王,定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北),熊心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的孫子,此時淪落民間,以放羊為生。


熊心雖為楚懷王,其實不過是個傀儡,楚國大權由項梁一手掌握。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將章邯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擊敗楚軍,項梁戰死,楚國面臨秦軍入侵的威脅。


楚懷王熊心北上遷都彭城,趁機奪權,部署楚軍防備秦軍入寇,同時重用劉邦、宋義、陳嬰、呂臣父子等非項氏將領,架空項羽,熊心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同時封其為武安侯。


章邯消滅項梁後,認為楚國已不足為患,率軍北上,和王離率領的秦軍,合擊趙國,將趙王圍困在鉅鹿城中,趙王派使者赴各國求援。


熊心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率領項羽等將領北上救趙,劉邦西進攻秦,發佈了著名的“懷王之約”,這份約定影響很大,以後會反覆的被提到。


項羽殺宋義奪兵權,鉅鹿之戰消滅王離軍,逼降章邯軍並將其坑殺,殲滅了秦軍主力,劉邦攻入關中,滅掉秦國。


項羽入關後,違背“懷王之約”,尊熊心為有名無權的“義帝”,自己大封天下19路諸侯,將熊心遷移到郴縣(今湖南郴州),當時的郴縣偏遠荒僻,又與南越國接壤,絕對不是個好地方。


義帝由彭城南下,趕赴郴縣,一定會經過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或者是臨江王共敖的封國,項羽密令三王,誅殺義帝。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義帝經由九江國前往郴縣,英布派人尾隨,進入郴縣境內後,將義帝殺死。

義帝之死,給了劉邦討伐項羽的藉口,揮師東進,楚漢戰爭由此拉開帷幕,四年後,劉邦獲勝,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稱帝后,派遣安國侯王陵、絳候周勃、舞陽侯樊噲三位徹侯至郴縣祭奠義帝,並按重新按照帝王規格安葬,還將其墳墓以皇陵命名。


第五位楚王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的事蹟膾炙人口,不多贅述,只說一件鮮為人知的,楚懷王熊心奪權後,封封項羽為長安候,封地為魯縣(今山東曲阜),因此,項羽也被稱為魯公。


項羽烏江自殺後,魯縣拒絕降漢,一直抵抗漢軍,劉邦以屠城相威脅,也沒有任何作用,後來命人持項羽首級招降,魯縣才開城投降。

劉邦以魯公的規格安葬項羽,並親自祭奠,對項氏一門,也沒有趕盡殺絕,反而封侯厚待,項伯等人還被賜姓為“劉”。


秦末亂世的五位楚王,有兩位幾乎沒有建樹,陳勝揭開反秦武裝起義大幕,首義之功,名垂千古,項羽殲滅秦軍主力,誅滅暴秦有萬世之功!

義帝熊心雖然年少,卻是一位被忽略的英才,無論是奪權、拉攏劉邦,呂臣,陳嬰等非項氏將領,整軍備秦、制定滅秦戰略(懷王之約),都非常了不起,秦亡後,面對項羽試探性的詢問天下如何分配時,更是淡定從容的一句“如約”,這份氣魄,更是遠非常人所及,要知道,鉅鹿之戰後,諸侯將領們進楚營,都是跪地膝行,不敢抬頭看項羽。


最後引用一位北宋著名學者張俞對義帝的評價:“戡亂之謂武,除暴之謂仁,知人之謂智,復仇之謂孝。備四者以成大功,則千三百年惟義帝有焉……夫其遣諸侯以誅暴,可謂武矣;出秦民於湯火之間,可謂仁矣;令沛公先入關以平秦,可謂智矣;滅秦以復先王之仇,可謂孝矣。位雖不終,功亦偉烈……”


PS:漢朝建立之後的先後被封為楚王的有韓信、劉交等。


指縫間的歷史


宋代以前,中國人的貞操觀念不是很強,婦女是否是二婚不會有人太在意,漢武帝的老媽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給漢景帝才生了武帝劉徹,漢武帝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就大張旗鼓的接回來,給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並不避諱隱藏。曹操更是對成熟女性情有獨鍾,夫人中就有二婚的,他的兒子曹丕的皇后甄氏也是二婚,原來是袁紹的兒媳婦。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還生了兩個孩子,回來後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

唐代也是很開放的,看看這份唐代的離婚協議書就能窺得一二;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為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冤家,故來相對;即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唐代尚書左丞嚴挺之,與妻子離婚後,他的妻子就改嫁給了一個姓王的刺史,刺史屬於地方一把手,娶什麼樣的娶不到,卻娶了一個二婚女子。

即便是到了宋代,婦女再嫁也很平常,而且允許女性主動提出離婚,但手續上還是需要男性寫下休書,不過女性還是能夠分的家產的,這在一些宋代的筆記雜記裡都能看到,婦女地位真正低下到令人髮指是在程朱理學氾濫之後,特別是在明清兩代尤甚。

所以說,一般認識中中國女性被壓迫了兩千年是不夠準確的,宋代以前,女性地位也很低,但絕對不是我們理解中像清代那樣殘酷到沒有人性。


山野論史


中國古人繪星圖

星圖是觀測恆星的一種形象記錄,是天文學上用來認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種重要工具。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先進,有繪製星圖的傳統。

世界上最早的星圖是唐中宗時期(公元907一960年)繪製的敦煌星圖,上面繪有1350多顆星。1907年被斯坦因(英國人,原籍匈牙利)盜走,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最早的石刻星圖是在五代時(公元907一960年)吳越王錢元的墓中出土的。石刻星象圖刻有二十八宿和拱極星等星宿。1247年,南宋天文學家根據北宋年間的觀測結果,刻制了一副比較齊全的石刻星圖,圖中共有1440顆星,以及銀河和二十八宿跪星的經線28條。現藏於江蘇蘇州市博物館。

現在發現的最早的彗星圖是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一部帛書。在這部帛書中,繪製了29幅不同形狀的彗星圖。每幅彗星圖下面都寫有占卜的文字,每條占卜文字的開頭都寫著彗星的名稱。

王莽尚古的教條主義

王莽尚古,言必稱《周禮》,“代”漢後進行了一系列復古改革。他尤其喜歡改名一一以《周禮》為範本,把己經通用了幾百年的官職、地名改成上古時的名字。比如,在中央官職中,他把大司農改名為羲和(後又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共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勳為司中,太僕為太御,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在地方官職中,他把太守改為大尹,都尉改為太尉,縣令改為宰。

在地名上,他改得更加瘋狂,據統計,全國103個郡國,王莽改名75個,1587個縣中他改了名的有730個。這些生僻的地名,連官吏都搞不清楚,以至於王莽在詔令中提到某地時,必須在新名字後面註上原名。

王莽還把改名的癮發作在了外交上,他把“匈奴單于"更名為“降奴服於”,把“高句麗"國改名為“下句麗”國。結果,造成“東北與西南夷皆亂”。

筆跡破案

《增廣智囊》中收錄了這麼一個案件:明朝正德年間,有一人姓殷,名雲霽,字近夫,任清江縣知縣。縣民朱鎧被人殺死在孔子廟西側的小屋中,兇手一時也未能歸案。某日,官府收到一封匿名舉報信,寫道“殺朱鎧者,某某人也。”此人是朱鎧平素的仇人,大家都說不會冤枉他。

殷雲霽說:“這封匿名信是妄想嫁禍於人而拖延破案啊的。”接著又向大家問道:“衙門之中誰與朱鎧親近?”左右人回答:“小吏姚明。”

殷雲霽於是召集群吏到大堂之上,說:“我今後要你們抄寫文書,各人把自己的名字報上來。”結果,有一個名叫姚明的人,字跡很象匿名信上的字(有姚明者,字類匿名書。)雲霽就問他:“你為什麼殺朱鎧?”姚明大吃一驚,只得交代:“朱鎧將要去蘇州販貨,只有我探聽到這一消息,我貪圖他這一筆錢,所以就殺了他”……


明德書院


1.明朝初期,還保持著妃嬪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正統帝明令廢除。

從明太祖洪武朝開始,歷經永樂、洪熙、宣德各帝,分別有38人,16人,5人,10人殉葬。都是后妃。所以當皇帝的女人,太悲慘了。

2.明世宗嘉靖帝雖然好黃老之術,整天醉心於修仙煉丹,但是他的下體卻並沒清心寡慾,而是浴火噴薄。

嘉靖二十六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四十三年,這幾個年頭嘉靖帝最為猛烈,據記載這四年嘉靖帝總共選了1080名宮女進宮,年齡都在8-14歲,明著是說供嘉靖煉丹驅使,實際上這些可憐的孩子成了嘉靖帝的洩慾工具。

3.從隋煬帝開始設置科舉制度,到清末廢除科舉,1300年間,歷朝歷代,文武進士總人數只有十三萬人左右,而2018年,我國新的大學畢業生是820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30萬左右。

4.漢代人就開始用甘蔗榨汁做飲料喝了。

5.東晉建國以後,開始收房屋土地交易稅,而且是雙向的,稅率一般是這樣的:如果交易額是一萬錢,賣方交三百錢,買方交一百錢,政府總共收四百錢,大概百分之四左右。

除了房租土地,買賣奴婢,騾馬都按照這個稅率收稅。也就是說,買賣人口不但合法,還要向官府繳稅。

這種收稅項目,南北朝,唐朝,宋朝,都一直沿用。到了南宋,這個稅率增長到了15%—16%,而且改成買方獨自承擔了。因此老百姓為了減少繳稅,就瞞報交易額,有官員發現了這個問題,上奏朝廷說把稅率降低一半,減少老百姓的負擔。很可惜被南宋朝廷給駁回了。

6.宋朝以前考進士,並不一定都是在白天,有時候也在晚上,所以唐朝詩人中有“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這樣的句子,說的是晚上在考場的事。而且還有三支蠟燭燃盡,考試結束的說法。白居易還說過,他考進士的時候,可以帶參考書進考場,並且允許通宵達旦地答考題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