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人說“天圓地方''指的是什麼?

噴火的貓


這個提問的首條推薦,很可惜又是錯誤的。

“天圓地方”並不是指天空是圓的、地是方的,它本來就是不是一種天文觀,而是哲學觀。

目前關於“天圓地方說”的最早出處,是暫時無考的,但是關聯的記載是可以發現的:

1、學界公認的出處《尚書·堯典》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這段記載,大概是能看出來“天圓地方”的雛形。

2、正式的出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有趣的是曾子與弟子單居離的這段話裡,卻又是質疑了“天圓地方”說——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yǎn、掩)也(如果天是圓、地是方的,那麼四角就不包含在圓裡面了)。

對於這個反問,曾子自己在《天圓》裡給出了答案: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這段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曾子說“天圓地方說”是孔夫子說的,但是孔夫子他說的“天與地”實際上是“陰陽之道”——很明顯的道理,先秦時代,“道”就是哲學專用名詞。

因此,我們可以有這段記載得出,其實“天圓地方說”最早的面貌是哲學觀,而不是天文觀,《堯典》中的那一段如此簡單的描述,是不能視之為何種觀點的,僅僅只是記載而已。

3、“天圓地方說”到底是怎麼來的了?

既然曾子說,孔子在解釋“天圓地方”時說到了“天道”,那麼我們自然可以立馬聯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

“道”,顧名思義,當然是道家的專屬名詞,而“天道”也是因為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而成說的。

那麼,會不會是孔夫子在入周(另一說是入魯)問《禮》於老子時聽他說的呢?

這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由兩人的年代先後可以推知,“天圓地方說”肯定會早於孔子,甚至早於老子。

4、“天圓地方”實源出《易經》

這個就不展開講了,簡而言之,就是《易經》裡的六十四卦,南懷瑾在他的《易經系傳別講》裡運用六十四卦圖演化出了“天圓地方圖”,他的理論是古人要運用平方來計算地面,因此,才孕生了“天圓地方說”,如圖:

答主對卦辭研究不多,因此對南懷瑾的這個理論持觀望態度,但是這的確是有道理的,如:

“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半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這是相傳出於商代但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周髀算經》記載的,該書是一本貨真價實的天文書籍。因此,其對“圓與方”的記述是具有科學性的。這裡講得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理論「勾股定理」,從這裡面看古人對“圓與方”的關係之定義,倒是覺得南懷瑾的《易經系傳別講》是有幾分道理的。

如此一來,“天圓地方說”似乎又不止是哲學概念,而是確實有天文概念的性質?

但無論如何,我們首先還是得就事論事,孔子與老子都是哲學家,不是科學家,兩人的學說也都受到了《易經》的巨大影響,從《易經》裡的陰陽學與“天道人倫”等理論,不難看出,老子與孔子的某些類似理論,是與《易經》一脈相承的。

而且這種理念不獨見於他們倆人:

“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呂氏春秋·圓道》
“圓則杌棿,方為吝嗇”——西漢/揚雄《太玄·玄摛》。注:“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就是說,這是天地之“態”。

以上兩者,都可見其關於“天圓地方”的抽象哲學觀。

5、“天圓地方說”到底最確切的是指什麼?

那麼,“天圓地方”到底是哲學觀還是科學觀?

根據上述的分析,這個問題是無法統一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探究。

其實,有沒有人想過:這兩種觀點(哲學與天文觀)各自獨立存在,有問題嗎?

答案是:顯然沒有問題。

《周髀算經》中講「勾股定理」時的一句不應被我們忽略:

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了下面這句話而背書的:

這兩段話的意思都是說帝王掌握了“天道”,得以統治天下萬民:

“敬授民時”——就是指掌握了天文與農業種植的方法,教授民眾生產農作物;
“禹所以治天下,此數之所生”——這句話綁定了「勾股定理」的“圓、方、矩”,那麼,就不難推測是何意思:

眾所周知,禹的一大歷史功績,就是分野劃定九州,因此,“禹所以治天下,此數之所生”,毫無疑問就是指大禹與《九州》。

也就是「中國」。

以“天圓地方”的形狀設計的錢幣,起始並流行於戰國時代,《史記》說,秦始皇的地宮按天圓地方結構設計,上以珠寶代表日月星辰,下有秦疆域的立體模型,包括五嶽九州四十八郡。用水銀象徵江河大海云云。



可見,“天圓地方”從一開始出現時,就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這顯然是老子與孔子引用他創造自己的哲學理論根本的原因。

此種影響,到了出生戰國的莊子身上,就變得十分明確而且肯定:

“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莊子·說劍》

還有呂不韋,《呂氏春秋·序意》載:“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 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以上兩人所引用“天圓地方說”之表述,與《尚書·堯典》《周髀算經》是一樣的,中心思想的都是在傳達:“順天/分野/治民”的政治理念。

至於這種思維的根源,也不難追尋的到:在甲骨文裡,“天”就是“帝”(天帝),也是“大”的意思,因此,“天”的本來含義,就是指中國原生宗教的最高領袖,也是指人間的最高統治者。

故所以,秦始皇按“天圓地方”建設地宮、西漢時董仲舒提出“天權神授”——實等於“帝權神授”(也就是帝權天授),這些,也都不難理解了——“天圓地方”成為一種宗教與政治的雙重精神號召而被推上了最高神壇。

這樣的結果勢必然會影響古人的“天文觀”,從而造成了後人的印象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地球是方的,但實際上“地方”指的僅僅是中國——這個國家的本身概念而已。

6、“天圓地方說”並沒有誤導古人對宇宙的認識

《周髀算經》:“天象蓋笠、地法復(覆)盤”——天地都是圓拱型。

還有前面說過的《曾子·天圓》與《呂氏春秋·圓道》都可以看出,“天圓地方說”的政治色彩並沒有影響古人對宇宙與地球的天文觀之科學認知。事實上古人早就意識到,地球就是圓、或橢圓的+宇宙是無限大的:

中國自古以來的三種“宇宙形態說”:

①蓋天說:

據專家考證,其最早可能起源於殷末或周初。

②渾天說

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衡與渾天儀:

專家考證,張衡不是首創者,早在戰國或秦漢時期,就有過類似的觀點出現。

③宣夜說

這是最接近宇宙本來形態,也是最接近現代宇宙學的觀點,這些都證明了我國古人的智慧是不容否認的。

結論:

弄清楚“天圓地方”的最關鍵的地方,是要知道它的“兩種面貌”,那麼,就不會再疑惑了。


無風即風


“天圓地方”說的不是宇宙構造圖,說的是“道”。盧文弨說,“道曰方圓耳,非形也”。《呂氏春秋》說,“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天圓地方”講的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和秩序。天圓地方的“圓”字古字“圜”,這兩個字的字義還是有差別的。渾圓是圜,平圓是圓。也就是說圜是指三維圓球體,圓是指二維平面圓形。所以這個規律、秩序涉及的空間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



日月交替,斗轉星移,周而復始,這是“律”;天道運轉之“運”,影響到地就形成了五行之“氣”。我們平時說的“運氣”就是從這來的。五行之氣各居其位,就形成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行之氣各居其時,就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五季和二十四節氣。由天到地,再到五方五時,這是“序”。



這個“律”和“序”可以應用到每一個方面。每一個事物每一個現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天運地氣造化的,這被稱為“全息理論”,預測占卜算卦都是以此為基礎,精通易理的算卦先生對天圓地方的解釋會更精深更全面。



方圓理論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一理念影響到方方面面,方圓也演化出了另外一個詞“規矩”。比如做人要“內方外圓”,內方,內心要方正,有原則有節操;外圓,行為處事,要圓滑講方法,也就是要有情商。



古人從未把天圓地方當作宇宙模型,反倒是現在很多人硬要把這四個字解釋成古人狹隘無知的宇宙觀。古今的宇宙模型也有,看看張衡的渾天儀,就知道古人的偉大了。


那邊仍是孤獨


古人說“天圓地方”,都被現代人誤解為知識不足胡說八道。事實上,並沒說錯,是今人糊塗而已。

天圓地方,都被誤解為:我們古人說天是圓的,大地是四方塊。這是今人淺薄之見。

今天,我們先來講我們所能觸摸感知到的這個大地。古人很早以前,已經把大地的方向分為四方了,東西南北。所以,地當然是方了,再細分,還可以變成八個方向,再細分,就是我們現在羅盤標劃的二十四山了。一點都不違背事實。

再說遠點的天圓,沒人可以丈量拍圖片證實,怎麼能說是圓的呢?但由不得你不信!

確確實實,天就是圓的,不僅眼睛感覺天如圓蓋,實際上也如此。在宇宙中,所有星體的走向,都是周流不息,都是圓形走向,怎麼走,都是一圈。月亮繞著地球轉,很多星體包括地球繞著太陽轉。整個太陽系又繞著什麼轉了?大到銀河系,整個銀河系的星體都繞著銀河的中心旋轉流動。

天雖然看似廣大無邊無際,但整個天,整個太空,都有我們看不見的彎曲,使萬物不自覺的周旋不息。

因此,古人講“天圓地方”不是沒道理的,他們有先見之明,只是限於技術條件,他們沒法做進一步的證實而已。


命理師陳一宏


古代人,無有上天工具,無有天文望遠鏡。對於宇宙及地球之形狀,無從知曉。至於“天圓地方“之語的由來,是根據《易經》而推測知之。《易》乾卦,代表天!而乾卦辭曰,“元享利貞“!坤卦代表地,卦彖辭曰,“直大方習“!古人根據此語而說。“天圓地方”認為天像一大鍋蓋!而地是一大方塊!鍋蓋下面是地面,世上萬物皆在此方圓內生存!至今,道教文疏內寫文亦用“天圓地方,律令九章”等語!其來源大概如此。








隴山隱者


“天圓地方”四字,包含天文、地理、哲學、道德、崇拜自然等等,其中的奧妙和意義非常深遠。

遠古的農耕民族從高山上眺望天際, 邊界規整無其;俯視大地,山川河流有稜有角。這是先祖“天圓地方”的概念,“方”是有稜角的意思,只有肉眼觀察自然的先祖對“方”還沒有準確的定義。

先祖認為天地創造了山川河流,孕育了飛禽走獸,孕育了人類,與天地創造的一切和睦共處才能源遠流長。遇到自然災害,糧食無收,先祖開始向天地表達訴求,祈禱風調雨順,種族長遠生息;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也必定先感激天地,以最好的農作回贈。逐漸形成祭祀形式,根據天地的形狀製造出禮器。


玉琮,造型外方內圓。玉璧,扁平呈圓。

先祖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


後來一些學術流派認為效仿天地方可源遠生息,所以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建築、貨幣都有“天圓地方”的味道。

“天圓地方”或者沒有到底的意思。

(此回答含有大量的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奇談趣


中國古時有天圓地方一說,所謂天圓是因為古代人們不知道地球在轉,而看到的是天上的景象在動,並且能夠形成循環,因此認為天是圓的;所謂地方,是當時的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把大地認為是一個平面,一個平面並不足以使物質存在和運動,所以平面之上是一個空間。有了空間才有山川河流,樹木人物等,人們受裝東西的箱子的啟發,將這個空間稱為地方,這個方不是平面的方形而是立方。古時的四方城郭,四合院等都是方形的空間,應該都是地方的概念。天圓地方的理念比較典型的反映在古代的錢幣中,其圖形如圖6.31所示,外圓表示天,內方表示地,可見其理念的深刻和應用的廣泛。

太極圖所表示的意義並不是唯一的、固定不變的,平面太極圖所表示的內容是廣泛的,深邃的,同樣,立體太極圖表示的內容更是廣泛的,深邃的。它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表示不同的系統,如果取天與地的內涵,則外圓為天,曲線為地,是天地的系統;如取時間與空間的內涵,則外圓為空間,曲線為時間,組成時空系統;如果取地理或日照的內涵,則外圓為地球,曲線為地質曲線,組成地質系統;或者外圓為地球,曲線為陽光直射曲線,組成了溫度系統。所以可以看出,太極圖的涵義是廣義的,而把它應用在某一個方面時它又是狹義的。

古人說“在天成像,在地成型”,天上的風雲雷電等都是一種現象,它們都不能用一種確定的形狀來表示;而地上的物質如山川河流,樹木人物等都有自己的形狀,都有自己的運動狀態、固定形態和特徵。天上的現象雖然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可以用八卦的卦象來模仿,如用八卦模仿日照、溫度、時間等,地上的形狀是確定的,可以用八卦組成的立體來表示,這應該是“在天成像,在地成型”的一種含義。

在太極圖構成的立體時空系統中,外面的球面為空間,裡面的曲線為時間,曲線又可以表示為八卦、表示為立方體,由此構成的圖形如圖6.32所示。已知時間是不會停滯的,它是不斷在變化的,而由時間的得來可知,對應變化的時間一定有一個空間,不同的時間就對應不同的空間,而且八卦又能發展為重卦,重卦又形成重疊的立體,因此可以形成圖6.33的圖形,形成太極球的多時空,與《辯》書中的多時空理論相對應。

世界是立體的,對它的表述應能反映這個立體。平面的圖形可以表示事物的運動,但這個運動發生在立體之中,要形象地、完整地表述事物的存在和運動,太極圖必然是立體的,離開了立體的系統,《易經》就脫離了實際,它的詮釋與預測等也就失去了意義。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請參考我頭條文章:天圓地方與南轅北轍。

最初的來源是根據易經六十四卦圖得出,但這個說法過於牽強。

天圓地方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形態,就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個能引申到所有自然物質,比如地球,外面是圓的,大地是“平”的。

另一意思,天圓指的是循環往復,也就是時間,地方指的是四面八方,也就是空間。

任何物質都具有時空特性,因此都具有天圓地方的概念。


上古世界文明


【天圓地方】其實是對【天員地方】的誤解。

《郭店楚簡老子》中有:天道員員,《淮南子》中有:天道為員,地道為方之說。

這個【員、方】的字義,最早來自於甲骨文,請看下圖:

要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思想,必須要導入兩個概念:「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老讀者可以跳過這一段)

中華源頭文化的核心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基礎上,甲骨文造字的時候,就是根據「重疊結構世界」以及「心智系統轉換」造的字。所以,不能用我們現在對文字的定義去認識甲骨文,甲骨文並不是為了記載日常語言、經驗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而創造的圖示。

1、重疊結構世界:完整的世界,由顯性、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2、心智系統轉換:完整的人體,也由顯性、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人體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人體是完整人體的主體。顯性、隱性人體中各有一套心智系統。一般人只會使用顯性人體的心智系統(下稱:第一套心智系統)。心智系統轉換,就是讓人學會使用隱性人體的心智系統(下稱:第二套心智系統)。

把「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概念理解了,先來認識甲骨文「方」字。

甲骨文「方」字的造字,是以「人」字為基礎,然後在「人」字的頭部加了一些限制性的橫、豎筆畫,在以往的解讀中,「方」字被解讀成了帶著枷鎖的犯人。

其實,造甲骨文並不是為了中國先民過日子用的,所以,這個「方」字也不是為了表示犯人而造的,特別是上圖左邊這個甲骨文「方」字。

這個「方」字的頂上一橫,表示一個人的感知能力被隔絕了,這個「方」字兩邊相連的兩豎,表示一個人的行為範圍被限制了。

也就是說,甲骨文「方」字真正要表達的是,人的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都被限制住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要理解這個意思,我們要藉助現代科技的「虛擬現實技術(VR)」。

完整的人體是一種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重疊結構人體,處在這種重疊結構人體中是個什麼感覺?我們現在可以藉助於「虛擬現實技術(VR)」進行體驗。

身處「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完整人體,就好比是在玩一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真正的我們是上圖右邊的遊戲玩家(吾),上圖左邊的「我」,其實是遊戲玩家(吾)操控的遊戲角色。

這是一個極度沉浸的虛擬現實,「吾」所能感覺到的所有感知覺都來自「我」,「吾」把「我」當成了真正的自己,把「我」所在虛擬現實環境當做了真實世界。

大家體會一下,「吾」在這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中,「吾」的感知能力、感知範圍是不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吾」根本認識不到真正的自己,也認知不到真正自己所在的真正世界。

這,就是甲骨文「方」字所要表達意思!

解讀甲骨文「員」字要和甲骨文「方」字一起來看。

之所以會在「天道」之後用「員員」二字,是因為前面一句「萬勿方作」。「萬勿方作」換種句法表示也可以說成「地道方方」,「員」與「方」是對應的。《淮南子》中就有“天道為員、地道為方”一說。

請看上圖,左邊是甲骨文「員」字,「員」字的下半部是一隻用來祭天的鼎,這個鼎用來表示「天:隱性世界」。「員」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圓圈」的象形,這個「圓圈」所表示的意思是相對於甲骨文「方」字來說的。

「方」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被限制,而「圓圈」則表示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得到釋放不受限制的意義。

更多「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的文章

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天圓地方,是古人最早認識天地的概念。

他們認為: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經一段時間的認證,人們開始認識″陰陽"的變化。而″天圓地方"便成了陰陽學的核心,一種表現,也是古人認識世界一種思唯方式。而經歷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也認證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只是這種說法的一種體現。

古人通過不斷的對天體(宇宙)的運行規律的觀察,總結出:陰陽五行。

中,明確提出:五運六氣的說法。也就是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變化中,人們應做的工作。而這種"天時,是上天傳遞而來的。

古人的"天圓",是指時間的特點。″地方"為″四面八方"的概述,也叫″地方"。

總的講:″天圓地方",就是″時間"與"空間"。是古人的″時空觀念"。


眸子8552


天圓地方是人類最初對宇宙朦朧的認識!遵循這一法則有了區分和界定!譬如星月,太陽。人類動物鳥獸與禽類的相處,開始有了最初的思想和記時記事的方法!日月復始四時之變,觀星雲預測陰雨,霧晴,即便是一種假設,卻完美的完成了人類的進步與文明!時至今日也受益人類!試想倘若沒有參照或假設,永遠完成不了這些成就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