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感覺讀書沒用?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看到一篇名為《我為什麼不建議你用碎片化時間讀書》的文章,它講述了一個很多現代人在做的事情,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大家都想盡可能多的學習更多知識來充實自己,這也就是碎片化學習興起的原因。但是不同的知識,學習方法也是不同的。

感覺讀書沒用?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就讀書這件事情來說,如果你喜歡讀的是那些網絡快餐文學,那用碎片時間閱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像懸疑,修仙,玄幻等網絡文學由於內容簡單,過於表面化。因此閱讀起來非常快,不需要過多的思考。

如果你閱讀的是有關個人成長、個人管理、職場、心理等科普或者技能書籍,那麼儘量不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它需要讀者保持專注並且閱讀時間保持一定的長度,而不是每次只看幾百字。這樣的話,本來完整的知識也被碎片化了。

一個完整且高效的讀書過程應該是一個閉環系統。

感覺讀書沒用?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讀書分為輸入和沉澱兩個過程,其中輸入的過程適合在完整的時間段進行,而沉澱的過程可以在零碎時間進行。

輸入即閱讀,沉澱則是讀書以後對內容進行整理,消化和吸收。如果想讓讀的書為我們所用,那麼沉澱這個過程就要佔到整個過程的百分之七十,甚至更高。

讀十本書卻不思考遠遠不如讀一本書思考十遍對一個人有用。

感覺讀書沒用?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腦會自動記住一些它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都是表面化的。如果想深刻體會書中作者講訴的道理或者精神,只靠大腦主動記憶或者領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那就需要大腦被動的去獲得這些真正有用的知識。大腦的被動就是我們自身的主動,即我們需要主動的去思考,去體會所讀內容的深層含義。

當我們在坐地鐵或者坐公交,在閉目養神的時候,都可以進行這個主動思考的過程。

感覺讀書沒用?只是你的方法不對

有時也會有這種情況,即你所讀的書它的內容本身或許對你並沒有用。但是它可以作為一個引子,也可以稱之為催化劑。當你需要一個新的創意或者需要處理一件事情時,你讀過的某個內容可能就會躍然紙上,它會在你原有思考的基礎上幫你激發出一個新的點子。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讀書一樣,只有自己多思考,東北話叫自己琢磨琢磨、尋思尋思。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真諦,也才能掌握生活的智慧。

孔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學習和思考必須結合才能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