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智能耳機市場或將爆發,誘惑之下還需理智、耐心

2017年,是一場屬於智能音箱廠商們的狂歡。蘋果在6月的WWDC(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佈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將這種氣氛推向了高潮。一時間,包括BAT、喜馬拉雅等互聯網公司都陸續推出了音箱產品。對於他們而言,智能音箱是成了搭建智能生態的最佳入口。但用戶習慣、網絡環境、基礎設施、生態成熟度——這些都成為阻礙智能音箱在國內市場發展的問題。

因此

即便是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不斷推出五花八門的音箱產品,消費者的桌面上還是鮮有它們的身影。更多時候,智能音箱只是以一個“新鮮玩意兒”的角色,被少數熱衷於嚐鮮的用戶買走。

在此背景下,一些公司開始尋找新的智能交互入口。更貼身、使用時間更碎片化的耳機,成為它們的下一個目標。

●耳機將成新爆點

智能耳機市場或將爆發,誘惑之下還需理智、耐心

從2017年11月開始,多款智能耳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2017年,騰訊展出由廣州愛浪智能打造,內部搭載了騰訊叮噹語音助手的一款AI語音耳機。

同年,咕咚運動和耳機品牌1MORE合作推出智能耳機,主要針對運動人群。

2018年,出門問問等互聯網創業公司,以及FIIL這樣的新晉耳機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語音交互耳機。

“耳機將成為語音交互的下一個引爆點。”

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

“耳機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方便攜帶,不管在哪都可以隨時使用,但音箱更適合室內。”

1MORE主管營銷的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林柏青

熱潮湧起,和李志飛抱有同樣看法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有人認為,智能耳機的前景比智能音箱更加光明。原因很簡單,智能耳機要比智能音箱便捷得多。這也意味著,智能耳機可以有更多的使用場景,而不僅僅作為智能家居入口。

用戶的使用習慣影響市場走向

“和海外市場相比,國內的音箱產品普及率不高,更別說加上智能概念,市場教育比歐美會難一些。”FIIL的CEO鄔寧認為,耳機的高頻使用省下了教育市場這個步驟。

智能音箱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國內用戶使用頻率低,更多扮演一個入口的角色。隨著入口的不斷增加,人們的購買意願會逐步降低。耳機反而是一個保有量更大的入口型產品。

必須以耳機屬性為主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是提供高品質的耳機,智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屬性。用戶會為物超所值的高品質耳機買單,卻不會因智能動心。”

—— FIIL CEO 鄔寧

在耳機廠商眼中,與其炒作智能概念,不如投入更多精力用心開發一款產品,強化關鍵的使用屬性。

智能耳機市場或將爆發,誘惑之下還需理智、耐心

除聚焦耳機音質外,如何在語音交互過程中做好麥克風的降噪效果,成為每家廠商都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決定了用戶進行語音交互的使用體驗。

1MORE從2014年開始進行降噪相關技術的研發。並在2017年底投資了電聲技術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A股上市公司共達電聲,來加強自己的技術儲備。

愛浪智能從2016年開始研發智能耳機方案,在採用算法來進行收音方面的降噪的同時,還希望通過引入聲紋識別技術,來進一步提高降噪的效率。

耳機因智能而增值

對音質和降噪的關注,並不意味著可以降低一款耳機的智能性能。這決定了一款傳統的耳機能否因智能屬性而增值。

而這其中,語音交互能力平臺內容的豐富性,是廠商們最看重的兩個方向。

FIIL CEO鄔寧在2016年初開始研發語音耳機,他認為將耳機聯網接入曲庫,並使用語音進行搜歌,會是一個突破口。並經過不斷的迭代發展,為了追求更高的識別率,他開始著手與百度開展合作並在今年發佈了搭載百度Duer OS的FIIL智能耳機。

愛浪智能的趙志揚則認為,語音交互本質上只是手段,重要的是用戶可以通過語音做什麼,這就需要互聯網平臺提供足夠豐富的內容。對主打運動場景的1MORE智能耳機來說,音樂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不少用戶在跑步時都會選擇用手機聽歌,而騰訊的加入補全了雙方在內容上的短板。

聯合起來才能生產好耳機

不同於智能音箱的單打獨鬥,在推動智能耳機的發展過程中,只有聯合起來做一款產品,才能在市場上佔據有利位置。而這其中,互聯網平臺們往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耳機僅僅是一個工具,問題是,互聯網平臺如何為其賦能,讓耳機成為打通智能內容的通道。而這也意味著,平臺方開放資源的多少,將決定智能耳機應用的便捷程度。

“我在跑步時,耳機如何為我推薦適合跑步聽的歌曲;我跑累了,耳機會告知我的身體狀況怎麼樣。這都是耳機廠商要和合作夥伴去共同推進的。”

但硬件廠商們不一定能從互聯網巨頭那裡順利獲得自己想要的支持。

從目前各家企業的佈局來看,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力,更多以投石問路的態度推動相關技術試探性發展。

以騰訊為例,在其內部,叮噹語音助手歸屬於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但據瞭解,騰訊雲、騰訊AI 、Lab等部門也都在籌備相關的語音技術方案。像騰訊雲的小微智能服務系統也能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

平臺內部的競爭環境,難免導致某些技術資源被白白消耗。

這種互聯網企業的一種競爭機制,對於行業還是會有影響的。只有當某部門的技術上升到一定層級後,才能夠獲得豐厚的資源,就像當初的微信一樣。

而在此之前,智能耳機廠商僅能享用這些巨頭的部分資源。這成為影響智能耳機行業取得突破的潛在因素之一。

理智進入智能耳機市場

即便未來智能耳機市場可能會極速發展,甚至反超智能音箱,但是經觀察從業者中也不乏持謹慎態度的人。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不再像當初對待智能音箱那樣,以極高熱情快速擁抱市場。

硬件從業者王宇(化名)的公司是早前智能音箱熱潮的親歷者。當時有不少客戶主動找到他們,但最終達成合作的屈指可數。

他們的顧慮在於,像王宇所在的小公司打造硬件產品的能力有限,如果產品本身的使用體驗不佳,即使再“智能”也只是一個偽命題。

這讓王宇和他的合夥人們至今不敢輕易涉足智能耳機市場,“耳機是一個複雜的產品,硬件做不好,和那些低端產品也沒什麼差別,市場前景堪憂。”這也從側面表明,智能硬件產品的門檻,已經在一些從業者心中樹立起來,不再是一個人人可以分一杯羹的行業。

同時,因平臺內部競爭導致資源受限,讓很多廠商對智能耳機市場

持觀望態度

一家位於深圳的耳機廠商負責人表示,大公司們都沒定下來怎麼做,小企業更不敢貿然入場。

鄔寧也表示:“對於智能耳機,一定要非常剋制、客觀,不能把消費者的預期抬得很高,否則前期的浮躁和膨脹最終會傷害到市場。”即便是先發企業,也希望儘可能降低智能耳機的生產銷售風險。

當然,這並不代表智能耳機的發展會停滯。“一年左右”,是趙志揚給出的智能耳機實現大規模商用的時間表。他最近正頻繁地和互聯網公司進行交流,發現巨頭們多處在技術梳理階段。“待應用和內容被充分地調動,有足夠的硬件形成連接,就是智能耳機真正爆發的時候。”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