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問心無愧”四個字怎麼做藏頭詩?

磨洗心鏡


問心無愧(藏頭詩)

問清風明月,

心悠悠兮。

無聲無息矣,

愧於天與地。

問江河山川,

心悠悠兮。

無聲無息矣,

愧於天與地!

(菲兒隨筆於2018年3月25日)


水寒雅芙


問心無悔: 問天問地問自己 心正心清心無塵 無數煙雲隨風去 悔意何曾臨禪門 法曲獻仙音:問雲幾層,問天幾重,雲天誰人可登?寒門冷清,心自端正,靜看世間人情!貧土秧苗根淺,又遭旱災兇!香火升,禪音嫋嫋細耳聽,無數雜亂事,漸少漸空。一門隔紅塵,一院阻斷俗世境。一身禪衣,罩無塵,清清淨淨。悔意何曾有?唯願天下太平!


用戶61560377770


【問】世間情為何物?

【心】尖兒酸甜苦楚!

【無】所謂衣帶漸寬,

【愧】羞於翻然悔悟。



借【問】世間情何物?

妾【心】情深中劇毒。

有【無】靈丹解救藥?

羞【愧】忘卻情如初。



夜深【問】情為何物?

擾妾【心】亂眉頭蹙。

此刻【無】關月與風,

相思【愧】不深入骨。


流婆


好長時間沒有寫藏頭詩了,一時半會兒還難以適應,但既然盛情邀約,只好勉力一試;若文丑句陋,還望諸師海諒!!!

問清明何人無淚?

心欲碎幾時有魂,

無語聲緩移步跡;

愧還疚望‘子瑩悲!😭😭😭

十年了!

每年的這一天,也是我最傷心欲絕的一天。

也是我和少亡的‘長子’紹豪陰陽相見、我痛訴心聲的時候,把我心中的悲傷,藏在心中的思念之情,堵在心中的憋屈和和‘兒子’傾訴的時候。

清明時節雨紛紛,天也傷悲,

路上行人慾斷魂,情不自禁,

借問酒家何處有,心碎淚流;

牧童遙指杏花村,追憶亡親。

😭😭😭😭😭😭😭😭😭😭😭😭


柔情似水書夢人


是被女朋友懷疑了吧?想要作詩一首,表明心跡?這個簡單,我來幫你!

一、五言藏頭雙句一押

問禪將底說,心緒逢搖落。無不盡臣誠,愧客茹藜羹。

問答乃未已,心誠亦難知。無不是同鄉,愧無江海量。

問禪徒淨居,心降得句初。無不相待嘗,愧無江海量。

問卜安冥數,心安體亦舒。無不是同鄉,愧見高堂上。

問道識風淳,心悲安可論。無才慚孺子,愧君袖中字。

問此何以然,心懷迷遠川。無伴可相依,愧非鄭公里。

二、五言藏頭雙句押韻

問道識風淳,心安處處安。無病已多年,愧無青玉案。

問此何以然,心安趣有餘。無補聖明朝,愧見高堂上。

問答亦難聞,心不是他心。無杯不共持,愧君相見頻。

問程方外路,心愛名山遊。無伴入雲行,愧花點御溝。

問道修神形,心悲胡雁聲。無不比鶼蟩,愧客茹藜羹。

問答更無窮,心本奉天老。無邊廣弘願,愧爾伴閒曹。

三、五言藏頭一三四押

問禪將底說,心悲空林下。無階忝虛左,愧無海嶠作。

問此何以然,心不畫一計。無功慚歲晚,愧負五千言。

問安雙樹曉,心安趣有餘。無才日衰老,愧爾伴閒曹。

問春從此去,心愛名山遊。無煩騎白鹿,愧君曾比方。

問道皆請謁,心悲兄弟遠。無計奈愁何,愧為湖外客。

問答亦難聞,心不畫一計。無復昔時人,愧無海陸珍。

四、七言藏頭雙句一押

問安歸去秣陵西,心跡所便唯是直。無愁當路少知音,愧爾階前相伴吟。

問兵刮寇趨下牢,心輕萬事皆鴻毛。無車不得到河梁,愧爾階前相伴吟。

問法尋僧上界遙,心事相期節義高。無邊大劫無不修,愧君猶遣慎風波。

問君誰共曳長裾,心情料取合何如。無朝無暮有猿吟,愧爾階前相伴吟。

問安歸去指湘峰,心逐鸚飛出瑞風。無成甘死作黃能,愧多饋少真徒然。

問兵刮寇趨下牢,心搖只待東窗曉。無朝無暮有猿吟,愧爾階前相伴吟。

五、七言藏頭雙句押韻

問安歸去秣陵西,心愛玉顏私自親。無邊詩思到吟壇,愧爾階前相伴吟。

問君能有幾多愁,心腸寸斷誰得知。無才不得預經綸,愧無文字續燕然。

問法尋僧上界遙,心摧目斷哭江濆。無腸公子固稱美,愧爾東西南北人。

問何方法得長生,心地闊於雲夢澤。無邊詩思到吟壇,愧多饋少真徒然。

問君西遊問被梗,心地調和倚石頭。無邊大劫無不修,愧爾階前相伴吟。

問兵刮寇趨下牢,心摧目斷哭江濆。無才多病分龍鍾,愧爾東西南北人。

六、七言藏頭一三四押

問胡不歸良有由,心腸並斷北風船。無因得似滄溟叟,愧多饋少真徒然。

問法尋僧上界遙,心愛嵩山第幾重。無復橫槎礙柳條,愧我掉頭還奮髯。

問答殷勤四句中,心從別處即成灰。無才多病分龍鍾,愧君猶遣慎風波。

問君西遊問被梗,心藏風雲世莫知。無樓不到隔淮山,愧多饋少真徒然。

問安歸去指湘峰,心悴悴兮念群木。無情亦得似春風,愧無文字續燕然。

問津求拜碧油幢,心藏風雲世莫知。無過夜深聽方響,愧似相如為大夫。

看了這麼多, 有沒有被我的才華征服到啊?


以上純屬裝逼,非個人創作,推薦一款裝逼利器:藏頭詩在線生成器。


師說歷史


用“問心無愧”四個字做藏頭詩,首先註定了其應選擇的詩歌體裁,也就是最好使用句式整齊的古風或近體詩。同時在寫作時還應注意將“問心無愧"四個字嵌進四句詩中的同一位置。習慣上我們把這幾個字放在每句詩的第一個字的位置上。

需要指出來的是,把每個字放在每句詩的開頭位置,寫成的也不是什麼露頭詩。詩歌的體裁中還沒有這種說法。個別不懂藏頭詩內涵的作者,生造露頭詩的概念,這是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容當予以糾正。

其次,用“問心無愧"寫一首藏頭詩,除了形式上符合上述要求之外,內容上並沒有要求圍繞“問心無愧”的話題展開。因為藏頭詩本身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已,完全可以用其它話題來嵌入相關字詞。據此我寫了一首絕句,作為拋磚之作,祈望更多玉作出現,以供學習。

(問)君何缺夢歸時,

(心)底原來早有詩。

(無)雨庭前觀浪起,

(愧)邀風燕到荷池。

一一2018,05,05,13:05


壯圖山人


藏頭詩《問心無愧》\r

(一) \r

問餘何時訂婚期,心隨意轉頗迷離。\r

無奈花落隨流水,愧對春光絢彩枝。\r

【年少輕狂,心高氣傲,面對著姑娘的追問“咱們結婚吧”,小夥子卻心隨意轉,舉棋不定。當遠方遊蕩的浪子帶著一顆疲憊的心,終於回心轉意,想娶心愛的姑娘時,奈何姑娘這朵鮮花,已從絢爛的枝頭被他人摘去,空留一片花枝在春光中搖盪。】\r

(二) \r

問風何時北轉南,心隨大雁託紙箋。\r

無奈身無雙飛翼,愧看白雲入胡天。\r

【北風啊,什麼時候你改變方向,轉為南風?我多想隨著北歸的大雁把相思的信箋,捎給北國戍邊的夫君。無奈我沒有一雙高飛的翅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天上的白雲悠悠地飄入胡地的天空。】\r

(三) \r

問花何意棲危枝,心比天高怕成泥。\r

無奈悽風枝頭急,愧為當初一花痴。\r

【花呀,你為什麼要開放在高高的樹枝上?花答曰:我心比天高,怕有一天隨風飄落在地終成泥水。可惜枝頭上偏偏颳起了悽急的風,我還是免不了被風吹落的命運,我好後悔,為什麼當初要做一朵高高在上的花痴呢?】\r

(四)\r

問月何故有虧欠,心待月圓伴君還。\r

無奈夫君猶記恨,愧偷靈藥獨昇天。\r

【月亮,你為什麼要有陰晴圓缺?我多麼希望月圓之夜乘著月色飛回久違的地面。無奈我的夫君後裔依然記恨著我,不肯原諒,我好後悔偷吃了他的靈藥,孤獨無依地飛到天上。】\r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贊





讀史品文



一時技癢,賦成四首:

問道求禪人不知,心生般若面如痴。

無端惹得文章債,愧向燈前覓小詩。

……@老街味道

問我功名笑不成,心多散淡亦蠅營。

無人渡化得真諦,愧對如斯流水聲。



……@老街味道

問我萍蹤天一涯,心中安處即吾家。

無端更向瀟湘去,愧倚寒舟吟落花。


……@老街味道

問菊披霜可從容,心似澄潭靜臨風。

無緣解得其中意,愧學貪杯五柳公。



老街味道


問心無愧!好有力量的詞!我試著來三首小詩,希望各位詩友多多批評指正🙏🙏

【五絕·仄仄腳】

問語青山外,

心隨燕雀飛。

無垠江水碧,

愧對命知非。

仄仄腳:格律詩第一句第二個字發仄聲、最後一個字發仄聲,不入韻。知非:五十歲的代稱。

【五絕·仄平腳】

問你可曾知,

心頭起舊思。

無邊芳草綠,

愧不復當時。

仄平腳:格律詩第一句第二個字發仄聲、最後一個字發平聲,需要入韻。這裡入的是平水韻·四支平聲。

【七絕·平平腳】

問聲逝水向東流,

心裡何曾也會愁?

無數年華虛度了,

愧登高處是悲秋。

平平腳:格律詩第一句第二個字發平聲、最後一個字發平聲,需要入韻。這首詩入的是平水韻·十一尤平聲。

我是索彥,閒暇喜歡寫寫詩填填詞,或者聊一些歷代文人士大夫的趣聞逸事,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索彥聊詩詞


《問心無愧問道難悔》

問君何似風流葉,

心旌動搖放浪歇。

無邊天地容獨走,

愧領方寸恨共節。

問我何似東湖水,

道通天下四海約。

難遣湖水淨苦水,

悔認枯葉作枯蝶。


詩意:你那麼的像飄流的一片落葉,在驚濤駭浪上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天地之大你縱然隨處可去,在那思想的大海里你也只能和人緊緊抱在一起。我那麼的像小小的一湖之水,假裝通透了五湖四海,這內心的苦悶如此的大卻無處可以訴說,沒有人理解我姑且拿死馬當活馬醫的悔恨。


其實問心無愧的使用語境,很多時候都用反了。人們更多的時候,只是問法無愧,根本做不到問自己的內心無愧。說白了只是在法律層面、在道德的深水區域,沒有真正愧對過誰。真正愛過的人之間,是問心一定有愧的。沒有好好的愛一個人,沒有好好的遵從原先的自己,遵從最初的美好,這就是內心的愧。



包括在普通感情中間也一樣。涉及到所謂大同的哪怕是普通陌生人之間,也是有很多問心有愧的層面的。說白了,問心無愧的人太容易幹出他自己覺得無愧,但對其他人和整個社會,太有殺傷力的事情了。說到底,也許只是他問法無愧,說白了,也許只是欺負別人治不了自己。


最後,每一片飄零的葉子,都通向深處的愧。蝴蝶效應面前,太多人虛偽的否認了良知的本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