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是整座建築很重要的部分,它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富有彈性的簷口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也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獨樹一幟的特色所在。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捲棚、攢尖等中國傳統建築屋頂形式多種多樣,使建築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那麼,如此富有特色又秀麗多姿的屋頂是如何做成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屋頂的做法。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一、屋面曲線(包括建築的簷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線)

(1)簷口曲線

漢代石建築及明器中,未見建築簷口有呈曲線的,屋角也沒有起翹,但由於缺乏木建築實物,所以尚難下斷語。北魏永安二年的寧懋石室和北齊義慈惠石柱上小屋簷口雖然平直,但屋角已有起翹表示。唐佛光寺大殿有很明顯的簷口曲線,江蘇寶應南唐墓出土的木屋模型也是如此,在宋《營造法式》中更有詳細闡述。元代簷口又漸回覆平直,僅末間至屋角才有起翹,明、清也是這樣。簷口曲線的形成是由於簷柱逐間生起的結果,宋代升高柱的尺寸前述已見。為了使角部升得更高,除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還在簷檁下端墊以生頭木。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2)屋面曲線

應包括縱向曲線和橫向曲線。漢代文獻中有"反宇向陽"的記載,表明我國建築的屋面很早即已呈橫向曲線了,在木建築實物中則以唐南禪寺大殿為首見但因屋架舉高較低,所以曲線平緩。宋以後舉高增加,明、清時更高,使沿建築橫軸之屋面曲線(即沿屋架方向)更為陡峻。在宋代建築中,由於在末跨的榑上置生頭木,所以屋面依縱軸亦向兩端翹起,它和因舉架而形成的橫向曲線配合,使屋面略成一雙曲面。這種做法在明、清時期的建築中很少見。屋面曲線的形成,不但有利於雨水的宣洩,而且還為室內爭取到較多的陽光,屋面外形因此也變得更加柔和與秀麗。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宋代晉祠 有側角和生起

(3)屋脊曲線

漢代石建築和明器中的正脊已有生起,但屋架的上端仍是平直的。山西五臺唐佛光寺大殿及宋、元建築在脊榑兩端置生頭木,正脊起翹比較生動。明、清又恢復平直狀態,唯福建、臺灣等地例外。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清代建築 平整嚴直

二、屋角

漢代建築還沒有屋角起翹的形象。河北涿州北朝造像碑及河南洛陽出土北魏畫像石中塔和闕的屋角都可著到有明顯起翹。而北魏寧懋石室和義慈惠石柱的資料更明顯。前者雖是懸山屋頂,但角部簷口已升起。後者柱上的小石屋,在老角樑上置有仔角梁和力神,角脊勾頭和兩側板瓦瓦唇均已斜傾向上,做法基本和後代一致。唐、宋建築起翹已成定規,以後更是如此。總的來說,我國北方建築屋角起翹較平,外觀莊重渾厚;南方屋角起翹較陡,外觀活潑輕快。但起翅的做法亦有不同,如蘇州地區就有水戧發戧和嫩戧發戧兩種。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三、屋面材料

民間建築常用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築或用陶筒、板瓦或用琉璃瓦。在唐代已有用兩種材料並施於屋面,宋畫中亦有這樣的表現。一般較高級材料用於脊部、簷部及兩山,將較次的材料置在中間。少數建築以銅、鐵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塗漆。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1)陶瓦

目前由考古資料得知,以陝西岐山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出土的陶瓦為最早,但瓦型較大,為數不多,可能僅用於茅草屋頂的脊部與天溝。到了戰國時期,瓦上的紋飾更為精美,燕下都出土的瓦就有云紋、蟬翼紋、黼黻紋等。大概從秦代起,瓦當由半圓形開始演變為圓形,這既改進了瓦當的束水功能,又為瓦當裝飾紋樣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條件。秦、漢瓦當的圖案種類極多,有幾何圖紋、動植物、四神、文字(吉祥語、宮殿或官署名等)。南北朝起受佛教影響,多用蓮瓣及獸頭,唐代也是如此,這時文字瓦當已很少用,至宋、遼時又增加了龍鳳、花草等式樣。置於簷口之板瓦施滴水者在戰國以前未有發現,漢、魏至唐大都用帶形或齒形,唐、宋之際又出現尖形的滴水,這些式樣到今天還在沿用。此尖形端部之表面常飾以各種動、植物紋樣或幾何圖形。

《營造法式》已將筒瓦和板瓦按尺寸分為七等,依照建築不同等級分別使用。根據發掘,西周的瓦按大小至少有三種類型,可見此制由來已久。西周早期的瓦面和瓦底常設瓦柱和瓦環,大概用以繫繩或固埋於屋面的草泥墊層之用。有的蓋瓦上留有小孔以容納瓦釘插入,多用於屋面近簷口處。這種做法在後代的筒瓦屋面中,已成為定製。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⑵琉璃瓦

在陶瓦坯(明以後用瓷土製作)表面塗上一層釉,燒製後能在瓦表面形成堅實且色澤鮮麗的覆蓋層,既提高了抗水性又增加了美觀,一般應用於高級建築。漢墓出土的明器已塗黃綠釉。琉璃瓦正式使用於建築屋面是南北朝,但為數不多,宋代使用漸廣,到

明代成為一個高潮

琉璃瓦屋面都用筒板瓦、鴟吻、垂獸、角獸、仙人走獸等。大的屋面構件如正吻和正脊,都是由若干預製小構件拼合而成。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屋頂做法,陶瓦琉璃瓦來源,真是瓦特了

四、屋脊和屋面裝飾

周代早期建築僅以陶瓦覆蓋草頂的屋脊,主要是從防水功能出發,裝飾尚在其次。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陶脊斷面為梯形,下部有一橢圓形槽,估計用以容納其下之脊榑。漢石闕、石祠、畫像石及明器的屋脊有平直的,也有二端隆起的,其脊頭常以多枚筒瓦壘疊。正脊中央上方有的用朱雀、鳳鳥為裝飾。正脊側面則刻以環璧穿帶等紋樣。正脊二端使用鴟尾的正式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武帝時,其大致之形象則多見於漢代之建築明器。反映在壁畫和雕刻中的,則出自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中唐及遼代鴟尾下部出現張口的獸頭,尾部則逐漸向魚尾過渡。如山西大同華嚴下寺薄伽教藏殿中遼代壁畫所示。宋代則分為鴟尾、龍尾和獸頭等幾種形式,《營造法式》和繪畫中均有載述。元代鴟尾漸向外捲曲,有的已改稱鴟吻。明、清正吻的尾部已完全外彎,端部亦由分叉變為捲曲,且獸身多附雕小龍,比例近於方形,背上出現劍把,名稱也改為獸吻或大吻。

城鄉一般民居的屋脊仍多用磚瓦疊砌,有的外面再抹灰泥,有的將脊一部分或全部砲成空花,以減輕屋面之靜荷載及風之側推力,又增加了立面變化。重簷建築的下簷博脊或盞頂轉角處,均用合角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