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普魯士是怎樣戰勝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帝國的?

江水綠入藍


,19世紀中期,德意志聯邦形式上由34個邦國和4個自由城市組成,處於嚴重的四分五裂中。



聯邦最大的兩個邦國是北方的奧地利和南方的普魯士。兩邦國不斷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普魯士全部是日耳曼人。慢慢日耳曼民族統一的大旗轉向了普魯士。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堅持軍事變革,推行鐵血政策,成為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認為要想統一德意志,必須驅逐奧地利,打敗法國。於是在他的帶領下,普魯士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分別是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普魯士均取得最後勝利。從而擺脫奧地利,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聯邦統一。


統一完成後後,阻礙德意志帝國經濟發展的壁壘消失,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誕生。

威廉一世去世後,俾斯麥與接任的威廉二世產生矛盾,遂辭去首相職務。

威廉二世不滿足世界殖民地形式,做出了一個瘋狂決定,要求列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來臨。


鐵馬冰河戍輪臺


普魯士能夠戰勝奧地利主要依靠四點:

一、參謀部的設立。普魯士(日耳曼民族)軍隊最早設立參謀部。由於比較嚴謹,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對奧戰爭的作戰計劃。1866年,制定對奧的作戰計劃的計劃的就是總參謀長毛奇(老毛奇),其中心就是利用普魯士便利的鐵路,迅速擊潰奧地利的軍隊。

二、便利的交通。普魯士由於資本主義比較發達,因此有多餘的資金用於鐵路的修築。普奧戰爭時,在交戰的地方,普魯士修築了5條鐵路,而奧地利只有1條。正是鐵路的修築,使得普魯士能夠很快地運送自己的軍隊到達前線。

三、電報的使用。電報是當時的最新科技,在軍隊中能夠時時瞭解前方的軍情。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正好為普魯士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電報網,讓後方的指揮官能夠知道軍隊的確切位置,同時迅速下達作戰指令。

四、後膛裝彈槍的使用。普奧戰爭時,奧地利軍隊使用的仍然是前膛裝彈的滑膛槍,這種槍還是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槍械,使用的是圓形彈丸,裝彈時戰士需要站起來,然後用一根棍子上下桶,最後才能發射,每分鐘最多三發。普魯士軍隊使用的則是後膛裝彈的尖頭子彈,可以臥下射擊,槍的速度遠遠高於奧地利軍隊。因此,改槍的使用給奧地利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歷史軍魂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普魯士和奧地利成為德意志邦國裡面最有實力的兩個邦國。不過就當時的實力來看,奧地利明顯佔優,因此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大業的重任極有可能會落到奧地利頭上,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最終普魯士逆襲奧地利,扛起了德意志統一的大旗,並且把奧地利排除在德國以外。偏距東北地區的普魯士為何能夠逆襲實力強大的奧地利呢?銘蘇先生今天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工業革命使普魯士具備了逆襲奧地利的地緣實力。

從地緣結構來看,普魯士位於波德平原,包括現在的德國東北部、波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一帶的沿海地區。普魯士靠近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多為低窪地區,湖泊沼澤密佈,多為砂質土地和鹽鹼地,因此這一地區長期都是蠻荒之地,開發價值較低,開發較晚。

在農業文明時代,由於受當時生產力水平所限,這片區域多被沼澤湖泊所覆蓋,因此普魯士並不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因此在中世紀時期分佈著零散的古普魯士人建立的定居點。

而奧地利位於波德平原的南部,佔據了有利的地形,西部和南部是山區,北部和東北地區是平原和丘陵地帶。地緣格局相對獨立,有著天然的地緣屏障,因此可以憑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統攝北部平原地區。

所以,從普魯士和奧地利兩者的地緣優勢來說,奧地利明顯好於普魯士。

不過,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推進,普魯士藉著這股西風將自身的地緣劣勢轉變為地緣優勢,使普魯士具備了開發潛力和開發價值。

在先進機器大工業的推廣和普及下,大大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北歐地區的地緣潛力逐漸釋放,北歐平原在不斷提高的人類技術水平下,地緣實力逐漸增強。

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奧地利有壓制普魯士的地緣優勢,但是進入工業革命以後,普魯士的地緣實力得以激活和釋放。隨著經濟活動中機器的採用,大大提高了普魯士的生產力水平。蒸汽機輪船開始航行在普魯士的河道上和沿海地區,使普魯士的貿易得到發展。普魯士境內鐵路的修建,將各邦國連為一體,加強了各城邦的經濟聯繫。這些因素都使普魯士的地緣實力大為增強,具備了壓制奧地利的地緣優勢。

第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普魯士統一德國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普魯士地區地處波羅的海沿岸,由於河網密集,河海聯運便利,在公路和鐵路修建以前,水運成為該地區主要的運輸方式。但是當時船隻缺乏現代化的動力,如果沿河逆流而上的話比較困難,需要藉助人畜等外力,而蒸汽機船的出現則大大提升了船舶運輸能力。

在19世紀初,普魯士地區的公路狀況很差,由於拿破崙和歐洲國家的數次戰爭,使德國各邦領地成為歐洲交通的十字路口,這促使普魯士境內的公路修建大大提速,從1816年的3800公里提升至1852年的16600公里。公路的修建使各邦之前的聯繫大大加強,促進了各地的密切合作。

鐵路的修建使更是加速了德國的統一步伐。鐵路連接了各地區的重要城鎮和市場,並同外部鐵路網相連接,這大大提高了貨物的週轉速度,降低了運輸成本,激發了經濟活力。將絕大多數的人口聚居地,製造業和生產中心連入鐵路網絡,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上的融合,為國家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普魯士和周邊各邦國地區,由於水運、公路和鐵路的發展,使彼此的經濟聯繫和合作大大加強。再加上普魯士率先和霍亨索倫家族領地建立關稅同盟,其他邦國紛紛加入,關稅同盟有助於消除各邦存在的貿易保護壁壘,尤其改善了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交通運輸網絡,使物資得以快捷地在各邦間邊境暢行無阻,進而大幅降低成本。這些條件,使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各邦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奧地利所不具備的。

第三、普魯士強權人物的推動,使普魯士走上強軍和統一的道路。

普魯士王國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在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推動下,普魯士主要靠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而最初普奧兩個邦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雄心,但兩國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提出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奧地利提出了大德意志方案,一個包含普魯士的德意志。

對於這兩種方案,顯然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雖然普魯士和奧地利同為日耳曼人,並且都說德語,但是在德意志統一之前,包括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以後,奧地利牽頭組建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也把普魯士作為其中一員。

而作為新崛起的普魯士明顯沒有得到奧地利的認可和照顧,並且這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各邦國還是各自為政,這顯然不符合普魯士的利益。因此,普魯士只有另起爐灶,如果把奧地利吸納進來,那誰做國王這就會成為難題,所以乾脆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聯邦以外。

最終,普魯士通過普奧戰爭打敗了奧地利,成功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普魯士帶領周邊邦國於1871年建立起沒有奧地利的統一的德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