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和靜縣:“小蘑菇”拖起農民致富夢

和靜訊(通訊員唐玉 史旭紅)報道 “大棚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可以增加蘑菇的出菇量,出菇時,溫度應適當低一些,若菇棚溫度在35℃以上,容易引起幼菇死亡,應及時通風散熱。出菇期間,菇棚內溼度以90%為宜,若溼度低於80%,菇體生長會受阻。”6月7日,和靜縣和靜鎮查汗通古村農民秦世明一邊在自家的大棚裡採摘蘑菇,一邊給工作隊帶來觀摩學習的村幹部傳授蘑菇種植技術。

走進秦世明的蘑菇大棚裡,筆者看到,一排排食用菌棒整齊擺放,一簇簇鮮嫩肥厚的蘑菇像“小雨傘”一樣從菌袋中長了出來,甚是喜人。

“現在蘑菇生長比較快,看這些上午還這麼小,到下午就可以採摘了。每天要採兩遍,早上採一遍,下午採一遍。大棚裡的大小事都要向工作隊諮詢,聽取工作隊的意見,我願意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帶動困難群眾都富起來。”秦世明滿懷喜悅地說。

秦世明粗略算了一筆賬,“一個菌棒可以產出2至3公斤蘑菇,按照市場批發價8元算,除去成本,3畝多地的蘑菇每年給我帶來10萬元的收入,有了工作隊為我們做後盾,從來不用為銷路發愁。”

據瞭解,在查汗通古村,秦世明是最早開始種蘑菇的,也是堅持時間最長的,算起來都有9年多了。憑著一腔幹勁,秦世明為自己及鄉鄰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之路,成為該村農業生產的領跑者。在秦世明的帶動下,目前查汗通古村利用大棚種蘑菇的農民有4戶,面積在30畝左右。

秦世明說:“工作隊到村上以來,幫我們裝輔料,擺菌棒,到蘑菇盛產期還幫我們採蘑菇,聯繫銷路,我們非常感謝工作隊,我願意跟村民們分享我的種植經驗,讓大家都能富起來。”

和靜縣衛生局駐和靜鎮查汗通古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吐爾洪·哈斯木介紹說:“目前,和靜鎮蘑菇種植戶有4戶,面積在30畝左右,工作隊致力於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讓村裡的老百姓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和社會救助“兜底”力度,讓困難群眾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安全住房等得到有效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