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12 年,微星最早提出「遊戲本」這個概念,當時不管是玩家還是友商都無法理解,甚至充滿嘲笑:筆記本就好好做它的便攜,為什麼要出這種又笨重又不方便的遊戲本,那我何不用臺式機玩?
後來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遊戲本迅速在市場中鋪展開來,其他品牌也開始追加遊戲本產品線,時至如今它已經成為筆記本領域中極為重要的一員,也擁有越來越多的小分支。
時間來到 2018 年,人們對於遊戲的熱衷依舊未變,並把這種熱衷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會看到「 VR 女友」遊戲、「頭號玩家」這樣致敬遊戲的電影、專門為手機、平板設計的各類遊戲,以及......對,遊戲手機。
雷蛇在 2017 年推出了一款 Razer Phone 就是一款標準的遊戲手機,頂級的硬件性能、高刷新率的屏幕、響亮的立體聲揚聲器、大容量的電池很好地向大家展示了什麼叫「為遊戲而生」。介於 Razer Phone 並不在國內上市,國內許多玩家無法體驗到,因此要說國內真正的遊戲手機,可能得屬我手裡的這臺黑鯊遊戲手機了。
遊戲手機的推出,勢必會像遊戲本誕生初期那樣,承受非常多的質疑,其中聲量最大的一點,毫無疑問會是:遊戲手機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恰好,由於工作繁忙,最近我鮮少用電腦玩遊戲,只能借黑鯊遊戲手機來過過「遊戲癮」,也順便解答一下這個質疑。
遊戲手機就該有遊戲手機的樣子
這大概就是黑鯊遊戲手機在設計方面的傾向,當然也影響著玩家接觸手機的第一印象。黑鯊遊戲手機背部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跑車的流線造型,黑色的金屬背蓋加上幾條綠光的線條看起來確實很酷,同時再結合「X」字符所代表的神秘與未知,黑鯊就是希望能夠給你一種「我很酷」的感覺。上下對稱的設計在橫屏玩手機的時候手感更加自然一些,也更適合用來玩遊戲。
不過與其說是流線造型,我倒覺得它的背部會有些肌肉感,有凹凸的設計讓我不管在單手豎向握持還是橫向握持的時候,手指都有較好的著力點,同時較大的 R 角設計也保證手機的四個邊角不會頂著手掌心,提升了長期使用的舒適性。特別貼心的一點是它背面有細小的三角形突起,這增加了手指在背面的摩擦力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像我這種玩遊戲容易手心出汗的人的困惑。
雖然是小米投資的高端遊戲手機品牌,但黑鯊肯定是獨立運作的,因此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這個「S」型的 Logo,造型源於鯊魚、字母源於 Shark,同時加上了類似閃電的造型,與黑鯊的品牌理念還是比較貼切的。
反過來看看正面,黑鯊遊戲手機擁有一塊弧度較大的 2.5D 弧面玻璃,因此從視覺和觸覺上能感受到明顯的圓潤感。一塊 5.99 英寸 2160 × 1080p 分辨率的屏幕佔據了黑鯊遊戲手機正面的大部分空間,畢竟現在的遊戲都對 18:9 比例的屏幕有畫面視野上的優化,作為遊戲手機自然也不可錯過。
這塊屏幕的素質也不容忽視,除了擁有 95% 的 NTSC 色域、1500:1 對比度、最高 550 尼特亮度之外,還支持 DCI-P3 色域,並通過了 Amazon HDR 認證,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遊戲提供最出色的畫面表現。
在外觀上黑鯊遊戲手機比較特別的是有一顆「Shark 模式」按鍵,通過撥動這個按鍵,可以進入高性能的遊戲模式,並且提供最大程度的免打擾模式。至於這個 Shark 模式到底還有什麼特別,我們往下再看看。
有玩過掌機的同學們應該發現了,相比觸屏,實體的操作杆在體驗和反饋上會來得更直接一些。因此黑鯊專門為這款手機設計了一款黑鯊遊戲手柄,需要配手機保護殼一併使用,通過保護殼上的卡扣進行固定,同時通過低功耗的藍牙 4.0 技術與手機進行連接,自身的電池能夠維持 30 多小時的續航,並通過底部的 USB-C 接口來進行充電。
需要注意的是,黑鯊遊戲手柄為左手手柄,擁有一個任天堂搖桿供應商 ALPS 出品的搖桿,以及一個 ZL 鍵、一個 L 鍵,至於實際體驗起來如何嘛......好了也不賣關子了,直接進入體驗環節。
強大硬件 + 針對性優化 = 優秀遊戲體驗
大部分遊戲設備想要獲得優秀的遊戲體驗,首先至少得有足夠強大的硬件做支持。我個人是十分追求遊戲體驗感的,因此在電腦配置的選擇上,我都儘可能(主要是盡錢包可能)地選擇最好的硬件,同時搭配上優秀的外設及顯示器。手機其實也是一樣的,想要玩得痛快,你得先有足夠好的硬件。
黑鯊遊戲手機在硬件配置方面也可以說是毫不吝嗇了,驍龍 845 移動平臺、最高 8GB 的運行內存、最高 128GB 的存儲空間,以及 4000 mAh 的電池,這幾項硬件的加持讓黑鯊遊戲手機在性能方面沒有短板,也為良好的遊戲體驗打下了基礎。
但我要的不僅僅是「良好」的遊戲體驗。
說到玩遊戲,其實手機遊戲與其他平臺的遊戲還略有不同。像是電腦遊戲、家用主機遊戲、掌機遊戲等,只要你的硬件達到了它的要求,都是可以流暢運行的,而且同配置下的體驗幾乎一致;手機遊戲很特別,在同一種配置的不同品牌手機中,可以出現非常巨大的差距,甚至即便你用頂級的硬件,也不一定能在某一款手遊中做到長時間的高度流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遊戲優化。黑鯊遊戲手機對遊戲體驗的優化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強大散熱的液冷系統高性能、免打擾的 Shark 模式
比觸屏操作體驗更好的黑鯊遊戲手柄
強大性能帶來的巨大發熱,自然得迅速排出來,保證芯片能夠持續地輸出最高性能,官方表示黑鯊遊戲手機用上了「多級直觸一體式液冷系統」,主要包括了液冷單元、高導熱銅合金的散熱基板、多層納米複合石墨,並以「散熱模塊-液冷單元-散熱基板-多層石墨」層層相接觸的方式,將熱量由內之外導出。同時他們對這個液冷系統也充滿信心:
三者結合,散熱面積高達 6000mm²;對比無熱管,CPU 的散熱效率提升 20倍;
CPU 最大頻率下運行時間提升 70%;
CPU 核心溫度降低 8℃。
就實際體驗來看,黑鯊遊戲手機確實有不錯的散熱效率,各散熱模塊的熱量能被迅速傳導到手機外殼。當然這也容易導致一個問題,當熱量傳導到手機外殼時,用戶就會感覺手機很熱,並條件反射地覺得是手機散熱不好,會發燙。實際上由於手機本身體積較小,不像遊戲本或臺式主機那樣,有用戶接觸不到的區域,因此理論來說整個手機表面都是散熱區。
此時標配的這個手機殼就起到了一定的隔離作用,留出了手機背面較大的散熱面積,而將手機四周用戶接觸較多的區域包裹起來。這裡也想多說一句,這個保護殼看起來比一般標配的清水保護殼要更有質感一些,最重要的是日常戴著也不會醜。
黑鯊遊戲手機獨有的 Shark 模式,是它作為遊戲手機的一大特色。當黑鯊遊戲手機進入 Shark 模式之後,它會有一個專門的遊戲桌面,並屏蔽虛擬按鍵,將遊戲的性能優先級提至最高,方便你專心地玩遊戲。具體來說,它會將處理器的性能全部發揮出來,並將後臺進行清理,確保只有遊戲在運作並擁有最高優先級,這樣就使得當前在運行的遊戲能夠獲得手機最多的資源,也為它的流暢運行保駕護航了。
一般手機有的遊戲防打擾模式它也有,不過做得更加徹底。其他家的防打擾,無非是把來電、短信等通知進行最小化,只顯示一個小彈窗通知,而黑鯊遊戲手機的潛水模式,則是直接從系統底層對通話功能進行屏蔽,只保留了移動數據功能和 Wi-Fi 功能,可以說是非常兇殘了,當然也更符合我遊戲中的需求:別攔著我打遊戲!
除了高性能、免打擾,Shark 模式還有一個監控的功能,即遊戲 Dock。通過滑動手機正面的指紋按鍵,即可換出頂部的 Dock,從這裡可以看到目前的 CPU 及內存的佔用情況、當前遊戲的流量使用情況、網絡延遲情況等等。有趣的是,在遊戲 Dock 的設置中,我還看到它支持使用獨立 DSP 芯片對遊戲畫面進行插幀顯示。這其實就是在遊戲畫面中,通過算法填補掉幀與幀之間的空隙,從而讓畫面看起來更連貫。
講了這麼多理論的東西,還沒說說實際上手玩遊戲的感受呢。我是個射擊遊戲黨,因此《王者榮耀》並不是我的菜,我更傾向於《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多一些,在黑鯊遊戲手機上玩和我平時在 iPhone X 上玩,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區別:以 HDR 高清畫質、高幀數設置長時間高亮度的打幾盤之後,iPhone X 會因為過熱而降低屏幕亮度,有時候都打到決賽圈了,竟然給我降低了屏幕亮度,此時還不能手動調回去,只能等降溫,此時正是「危急存亡之秋」,哪兒能等它降溫啊?
在黑鯊遊戲手機上則不會出現這一問題,一般來說《絕地求生:刺激戰場》要吃雞一般在 30 分鐘左右,如果玩得興起,一次打上 2、3 把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時我真的不希望它因為過熱而降低屏幕亮度,畢竟我手動去調高亮度,就是為了能夠看清躺在草裡面的 LYB。
當然,都上手開打遊戲了,又怎麼能不試試這個黑鯊遊戲手柄呢?老實說剛開始玩,我還不太習慣,畢竟手機上玩,向來都是觸屏操作(什麼?你跟我說以前的塞班手機?我不聽我不聽),不過加持了手柄之後,感覺操作起來的反饋更加直接了,最重要的是,像我這種手汗黨,可以很大程度上地避免誤操作了。
之前玩《絕地求生:刺激戰場》,會因為緊張導致手心出汗,這汗一多就讓屏幕變得很髒,而且很容易導致誤操作,比如某個按鍵比較難按到,或者感應到另一個區域去等等。而用手柄就省去了左手手汗對屏幕的「汙染」,剩下右手在屏幕上操作。
手柄上的按鍵,可以映射屏幕中的各個區域,比如你可以把 ZL 鍵設置成射擊,把 L 鍵設置成趴下,這樣在對敵的時候可以迅速地作出反應,提高生存率,生存率提高了,自然吃雞的幾率也提高了對吧?
確實,用遊戲手機玩遊戲,會更加痛快
回到這次體驗的原點,我想說的是,黑鯊遊戲手機的確是做出了一個遊戲手機該有的樣子,不管是外在的造型設計、還是內在的硬件性能、又或者是諸多針對遊戲體驗而作的優化,它都應有盡有。作為一個遊戲愛好者,和遊戲玩家,我是十分高興能看到這樣的產品誕生,也十分期待它接下來的發展,不知道尾巴中有沒有和我一樣想法的玩家呢?
好了不多說,我要開始我的下一把吃雞之旅了。文章摘自數字尾巴
閱讀更多 孟萌愛數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