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高居皇道,碑寫千年,店賈萬家,村富民康”,這是一句藏頭詩,描述的就是位於北京市東長安街延長線上、距離天安門廣場8公里的千年古村——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高碑店村地處京杭大運河北端的通惠河畔,是元代、明代、清代漕運碼頭,是皇糧、木材等商品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高碑店新村鳥瞰圖

《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的編修啟動於2017年初。2017年10月,它被列入首批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北京市唯一一部入選的村志,並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一批中國名村志叢書首發式。

志書採用綱目體,設類目10個,分目50個,分目下設條目200餘個。另設大事紀略、概述、後記等,全書30餘萬字,圖照300餘張。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品味:

一是記述千年漕運古村的前世今生。通惠河位於高碑店村北,是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條人工運河。通惠河全長82千米,分為三段。第一段從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至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稱為白浮堰。這一段是把神山泉等清水注入甕山泊。第二段是從甕山泊至積水潭(今什剎海)。這一段河道,元代稱為高梁河,主要作用是導引玉泉山泉水和甕山泊之水流入積水潭。第三段是通惠河的主要幹線,它從積水潭起至通州,行船漕運主要集中在這段河道。通惠河流經高碑店村的河段長2300米,西起高碑店村西區,東至五環路,是京杭大運河末段河道,在京杭漕運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通惠河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成為元、明、清三朝都城的漕運航道,皇糧、宮廷用品源源不斷地經此運送至皇城。同時,也為古村高碑店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漕運、碼頭深深地影響著高碑店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志書中詳細記錄了漕運碼頭和皇糧商品集散地、元代設計修建河道、明朝重修河道、清朝停止漕運、新中國整治河道和漕運廟會等內容。通惠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它見證了歲月蹉跎,見證了興衰更迭,見證了萬物恆通。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通惠灌渠北岸

二是以黨建為引領,農村建設舊貌換新顏。志書中的新農村建設類目,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碑店村在黨的新農村政策指引下,結合本村實際,按照“組織引路、能人牽頭、輻射帶動、共同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新村建設、舊村改造和挖掘歷史文化整體推進,產業發展與配套設施建設同步推進。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優美的村容村貌、寬闊整齊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樓群,倡導新風,共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建設規劃類目中,志書記述全村整體規劃佈局,高碑店村形成了“支部引領、村民主體、原址翻建、商住一體”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實現了人不離村可上樓、足不出戶能致富,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讓百姓參與改革過程,享受改革成果。

三是記述了享譽國內外的古典傢俱一條街。挖掘文化底蘊,打造古典傢俱文化產業,是高碑店人挖到的第一桶金。高碑店村作為千年古村、漕運碼頭,文化積澱深厚,又與木材有著不解之緣。志書中記述了高碑店村“化蛹成蝶”般的蛻變。2003年6月,高碑店村黨總支決定將古典家居產業進一步升級。2003年10月,成功舉辦了首屆古典傢俱展示會。為推動古典傢俱街的發展,樹立高碑店古典傢俱大品牌,高碑店村對村名、標識、宣傳口號、經營思想、解說員、燈飾、服飾、牌匾八項內容進行統一規範,先後成立“北京通惠高碑店古典傢俱有限公司”“古典傢俱行業協會”,並提出“舊的是珍品,新的是精品”的誠信經營理念。2005年12月,高碑店村古典傢俱一條街被北京市商務局確定為“市級特色商業街”。經過不斷髮展和完善,高碑店已形成一個集加工、展示、展覽、銷售、仿製、修復於一體的古典傢俱集散地,並將中國的古典傢俱遠銷到歐美、東南亞等地區。與此同時,高碑店村也成為北京市朝陽區首批認定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截至2015年,這一產業聚集區已經拓展成“三街、兩區、一園”的格局。2016年初,古典文化產業進行了升級改造。按照古典中式、國風文化,傳承有道、澤施鄉鄰,利在當今、永惠後代的理念,融入“漢唐明清、東西南北、小橋流水、花香草綠”的文化元素,綜合提升古典傢俱街和國粹書畫藝術區的整體形象和產業潛力,重塑古典傢俱特色產業的龍頭地位,引領全村文化產業發展、帶動旅遊產業擴規模上檔次。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髮展提升,高碑店古典傢俱一條街經營理念已從傢俱向家居轉化,從產品向藝術品發展,開發了家居設計、酒店裝飾、道具配置等行業。

志書中重點記述的項目有魯班館、山西石雕館、敘和堂、雙龍苑、華倫古典傢俱、古風堂、聚仙堂等。同時志書記述了國粹藝術街、北京國際中醫藥港的發展概況和重點項目。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高碑店古典傢俱街

四是記述了由“三無村”到“三有村”的發展歷程。因河而興,亦因河而變。清朝末年,高碑店村的命運迎來了一次巨大轉折。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運營千年的漕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時變人也變,面對漕運停止的商業衰退,高碑店人靠水吃水,他們利用水道附近的土地開挖魚塘,養魚、賣魚。2000年,村裡魚塘填平蓋房,高碑店養魚業才最終消退。有消則有長,有去則有生。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北京市總體規劃的調整、朝陽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及國家和市重點工程的建設加快,高碑店村納入北京市整體規劃之中,原有的2300畝耕地被陸續徵用開發,一度被戲謔是“叫農村無農業,稱農民無耕地,農轉居無工作”的“三無”村。關鍵時刻,高碑店人順應時代,緊抓時代脈搏,勇當時代弄潮兒的精神又發揮了主要作用。高碑店村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明確發展定位,挖掘發展潛力,轉變發展方式,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勇於探索,在經濟上、文化上走出了一條城鄉結合部的特色發展之路,把高碑店村建成了“發展有後勁、人人有事幹、生活有樂趣”的“三有村”。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平津閘

五是鄉村文化旅遊和文物勝蹟。古老的通惠河、平津閘、漕運碼頭,廟宇、古墓、碑址、特色的鄉村建設、傢俱一條街,現代氣息的文化園、中醫藥港,濃濃的鄉土風俗對海內外遊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高碑店村人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科學規劃、科學設計,開發千年古村旅遊項目。一件件留下厚重歷史的文物,一棟棟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的建築,不知不覺地將人們帶回那古老年代,讓人們享受自然、回味歷史。碧波盪漾的通惠河,整齊劃一的村域設施,古老的漕運碼頭,現代化的公共設施,人們彷彿在時空中穿越。除了記述旅遊開發、特色旅遊活動外,在旅遊接待類目中,志書還重點記述了國際民俗節的內容。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元宵燈會

六是記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碑店高蹺秧歌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高碑店村的文化是京東文化一大特色,她不僅影響著村民的文明素養,還對京城文明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09年10月,高碑店村高蹺秧歌被評為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高蹺也稱柺子,源於古代先民的生存勞作實踐,他們將木棍縛踏足下,採集樹上的野果和高處的作物。踩高蹺是古代百戲的一種,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漢魏六朝稱踩高蹺為“蹺技”,宋代稱“踏橋”,清代以來稱“踩高蹺”。由於表演者比常人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高瞧戲”。 北京地區則稱之為“高蹺會”。高碑店的高蹺表演,一般都在農曆正月十五前後鬧“紅火”的活動中,以及農曆五月的娘娘廟廟會中。這種文藝活動靈活性強,表演形式比較自由,既可在大場地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高碑店高蹺會是高碑店文化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北京地區花會活動中的重要一員。志書中詳細記述了高碑店村高蹺會的傳承、特點、中斷與重組、走出國門獲得的榮譽及高蹺秧歌的歌詞,全面展現了高碑店高蹺會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高蹺會演出

《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全面、客觀、系統記述了高碑店村新型城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朝陽區在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地區取得巨大成果的一個縮影。通過編纂名村志,不僅系統記述和宣傳了高碑店村的“名”與“特”,也極大地推進了農村城市化進程,同時在農村整治提升過程中,為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村、經濟強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和特色村的規劃發展,提供了歷史智慧、經驗借鑑和文化信息。

傳承漕運史,譜寫新華章—— 記《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中國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編者: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定價:109元

撰稿:王源/編校:張健、董琳/審核:李江/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