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美媒:技術競賽開始 美國可能需要開始借用中國元素

據彭博社報道,中美兩國正在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新體系之間的長期鬥爭做著準備。為了贏得這場技術競賽的勝利,美國可能需要開始借用中國元素。

中國爭議的核心是政府所擔任的角色,美國政府不再充當旁觀者:數十年來,它為科技行業提供法律保護以促進競爭,併為長期研究提供風險資本。儘管如此,沒有任何官員要求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去改變移動計算的模式,也沒有要求Uber創始人去顛覆出租車服務行業。

而在中國,如今最成功的企業往往都從卑微開始:阿里巴巴最初是馬雲在杭州公寓裡創立的,百度和騰訊最初的規模也很小。雖然這些公司從缺乏美國同行競爭中受益,但它們都是在私營部門成長起來的。

下一波技術創新正在形成不同的局面。中國政府已經確定了他們想要在21世紀主導科技行業,從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到人工智能(AI)技術等。在這些領域有項目的中國公司不必費力向風險資本家推銷,政府已經向它們敞開了金庫。他們不必擔心外國對手的競爭,同時可以更多地借鑑創新想法。

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敦促他們的政府效仿中國政府的做法,以更長遠的眼光引導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世界最大的電腦處理器製造商英特爾公司(Intel)希望成為AI領域的領軍企業。該公司AI政策主管大衛·霍夫曼(David Hoffman)表示,新興行業不僅需要開發AI技術,還需要打造AI生態系統。霍夫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就是依靠市場,並隨著時間推移予以完善。不過,大多數國家都希望能夠參與投資,並提供指導。”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布賴恩·柯再奇(Brian Krzanich)指出,採取第二種方式的不僅僅是中國,歐盟、日本和印度也是如此。他在公司網站上寫道:“美國是加入這個行列時候了!”其他國家是美國的盟友,而中國是其競爭對手,它有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其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在迎頭趕上。

儘管如此,美國仍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不過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目標不限於模仿技術,而是徹底掌握它們。中國在這方面正取得巨大進步。中國企業去年在美國獲得了逾1.1萬項專利,較2016年增長了28%,是10年前的10倍多。在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中,中國的排名也上升了兩位,排在第19位,而美國則跌出了前10名。

美媒:技术竞赛开始 美国可能需要开始借用中国元素

華盛頓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表示,對於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來說,中國“是個巨大的威脅”。如果美國沒有公私部門合作戰略,在未來10到20年內,美國的先進工業部門將會只剩下空殼。

穆迪旗下投資者服務部門(Moody 's Investors Service)上月表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正以兩位數的速度急速增長,甚至超過了每年約6%的總體制造業增速水平。該機構估計,通過採取減稅和補貼措施,以及動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持有的約3000億元人民幣資金,“中國製造”有望主導關鍵的科技領域。

美國國會對中國公司收購美國企業的審查越來越嚴格,華為和中興等中國科技巨頭因被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而受到調查或處罰。其他國家也感覺受到威脅,這意味著美國可能會聯合盟友。比如,德國正密切關注中國在清潔能源等敏感行業的投資。

對於中國來說,有利因素是規模和速度,寬鬆的監管制度也減少了延遲。在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快速的經濟增長讓其創新者能夠在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裡進行實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國際事務局前局長、加州大學聖迭戈分銷全球政策與戰略學院院長彼得·科維(Peter Cowhey)表示:“中國現在是個足夠大的市場,不過也是美國首次不具備大規模部署新技術的唯一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