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小年紀,《滕王閣序》王勃抒發了怎樣的情緒?

戴利TomDaley


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也不好說,因為題主要扣的字眼是“小小年紀”四個字。整篇文章格調高、格局宏大,王勃善於佈局謀篇,同時也流露出他遠大的志向與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中,我讀到的不僅僅是華麗的辭藻以及學習到如何巧妙的下筆用詞,更為主要的一點,通過反覆推敲閱讀這篇文章後,王勃的精神與哲理思想感染了我,讓我不得不佩服。

王勃雖然在文章裡流露出物是人非、空空如也的哀悲感情,但是,整體基調是龐大的,因為他不向現實社會不向殘酷世界低頭,縱然壯志未酬,縱然內心也有許多難以言說的哀愁與無法解去的煩悶,但是,人只要活著,只要認認真真的對待現在所處的生活,只要以一顆飽滿進取的心態對待生活,這其實也是發揮了作用,讓自己有立足之地。

所以,我能夠通過這篇文章看見王勃不低頭的勇氣與遠大志向,同時也懂得了只要願意努力,保持一顆熱烈的心,總會散發自己的光芒。


安小念說情感


王勃寫《滕王閣序》大概在二十四歲左右,一說十四歲,但是史學家對於二十四歲的說辭更為認可,因為王勃是因為自己的過錯使父親受牽連,父親被貶謫到了現越南地界,這首《滕王閣序》是王勃在看望父親的路上,途經江西滕王閣所作。

據說王勃再寫《滕王閣序》時,還出現了幾個小插曲。一是王勃路過滕王閣,正趕上南昌都督大擺筵席,召集各路才子為滕王閣做序,但是心中已有人選,王勃寫時,這位都督不以為然,王勃剛開始寫他就稱文采一般,但是僅僅兩句之後,不禁被王勃的才氣所折服,連連稱好。二是王勃寫出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 )自流時,故意留出一字,轉身就走,眾人驚慌,遂以千金求解,王勃卻說我已給出答案,就是“空”字,這也引出了一字千金的典故。

經過上述的事件分析,王勃在寫《滕王閣序》時,應該經歷的一番波折,所以整個文章瀟灑奔放、行雲流水,表達了王勃對於反對者的不屑之情,同時面對滕王閣如此壯闊美景,加之自己受到的不平遭遇,心中豪氣頓然而生,整篇引經據典、發人深省,同時又波瀾壯闊、寵辱不驚,實乃姘文中的不朽之篇章。


傲世萬年雪


記得高中剛學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感覺到無比的喜愛,大氣磅礴的文字,飛揚肆意的詞藻,讓人感到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書讀百遍,似乎更能領悟到作者的感慨寓於其中。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後易老,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偃蹇的怨嘆,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讀文時只有真正瞭解了作者的經歷,才能更好的體會其所要表達的感情。言由心生,以文寄情大抵就是這樣了吧。


清風YUN


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王勃乃一時難得之財。少年得志的他官運夠嗆,多才丶大志丶遭斥,孕育了他的稜利尖刻的洞穿功夫。少年而老嘆,雖能引發相當的共鳴,但也難免“批龍鱗,逆聖聽”,官場上鋒芒過露就不會有好果子吃,老道之至如李白,都沒能混出個名堂,乳臭未乾如王勃就更無可能風生水起了。然而文學與磨難往往又如影隨形,今天我們在感喟其不幸的同時,也慶幸其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


夢131610511


王勃寫《滕王閣序》年齡就是在二十六歲的時候,而且還是臨死前的絕唱。



我們可以通過王勃的生活中來看出滕王閣序的情緒,據歷史記載,王勃是個才子,六歲就能寫文章,不到二十歲的時候,沛王李賢就邀請他去府裡面工作。



後來寫了一首《檄英王鬥雞文》結果惹惱了唐高宗被貶,之後在重陽節的一天在滕王閣安排的宴會上,寫了《滕王閣序》。最後在路上不小心溺水,驚悸死亡。



王勃一生可謂是傷感落寞,帶著懷才不遇的心情寫了這首滕王閣序,又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少年的志向。表達的情感讓人容易產生共鳴。

如果你們有更好的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