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科幻|50年過去了,它依然是無法超越的經典

科幻|50年過去了,它依然是無法超越的經典

有一部科幻片,據說“一直被致敬,但從未被超越。”那就是美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時值這部科幻鉅製上映50週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與奇觀·幻想工場等單位,日前共同舉辦了《2001:太空漫遊》觀影沙龍。大家評價這部影片,用富於優美詩意和深邃哲思的影像語言,串起一個個神奇的故事,講完了人類的源起、歷程和未來,展現了宏大的時空尺度。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為了慶祝《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週年,戛納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出席首映式的正是《星際穿越》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他親自監督了新版《2001》的誕生過程

我也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對影片做了一些粗淺的解讀。

以舊有的、正統的科幻觀念看,這部電影可能並不是那麼“科學”的,甚至還有一點“神啟”意味的“反”科學,但我仍然認為它是非常棒的科幻作品。縱觀庫布里克主要的科幻電影,從1963年的《奇愛博士》,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再到1972年的《發條橙》,我覺得他一以貫之想要展現或表達的是,在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人類處於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又會如何應對。總之,是在技術變革張力凸顯之時對社會形態與人性心態的觀照。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庫布里克“未來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作品:《奇愛博士》(左)和《發條橙》

影片有回望更有展望。貫穿其間的,既有對人類起源、智慧迸發、文明演進的想象與描摹,也有帶著某種神秘主義色彩的探索與困惑。片中那塊屢屢應“時”而現的黑石碑,既是頗具象徵意義、點化人類嬗變的神秘之源,也是推動情節發展、接續演化故事的“現實”路徑。影片中的這種結構,無疑把科幻的內涵和場景都大大地擴展了。這實際上也是探索意識、幻想精神乃至科學思維的某種延伸。因而我認為,說影片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並不會貶低它的價值。

《2001:太空漫遊》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引發了震撼,併成為各自所在領域的經典,真可謂實至名歸。特別是,這部具有開創意義的鉅作引領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首先是它的宏大背景。庫布里克早有凌雲壯志,拍一部宇宙探索主題的巨片,“要的是神話般莊嚴的主題”,與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他創作了小說版的《2001:太空漫遊》)創造一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其次要說到它的英雄主線。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的很多作品都已經引進國內,例如《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等,這幾部學術典籍都談及此一話題。比照來看,可以將《2001:太空漫遊》跟古代文學經典如《奧德賽》這樣的英雄史詩視為一脈,就是講我們英雄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千百年傳承下來,並且深入民族的脊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某種英雄情結。大眾意識裡幻化的這個英雄,往往熔鑄了我們崇尚的力量、寄託著我們美好的期盼。

從這個意義上講,《2001:太空漫遊》堪稱現代神話,太空時代的《奧德賽》。它也是一種貫通過去、現實與未來的哲學思考。影片末尾,一覽無餘的浩瀚星海、繽紛色彩,一閃而過的人類身體、意識、智慧之演進意象,以及最後幻化而成的宇宙巨嬰(具有純能量和精神的生物?),都令人驚歎遐思,回味無窮。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觀完此片,庫布里克的一句話久久在我耳畔迴盪:“生命的無意義,迫使人去創造自己的意義……不管黑暗多麼廣闊無邊,我們都必須擁有自己的光明。”

科幻|50年过去了,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