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農產品產銷品牌化 脫貧攻堅添新翼

——“欒川印象”助農增收模式解讀

农产品产销品牌化 脱贫攻坚添新翼

“欒川印象”旗艦店店員為顧客介紹產品

农产品产销品牌化 脱贫攻坚添新翼

遊客在“欒川印象”旗艦店挑選商品

农产品产销品牌化 脱贫攻坚添新翼

香菇豐收了,農民笑開懷

农产品产销品牌化 脱贫攻坚添新翼

工人給槲包打條碼

出門旅遊,要玩得盡興,耍得開心,返回時當然也要帶點有特色的旅遊商品。帶什麼?當千篇一律的旅遊商品擺在面前,大夥兒往往興致索然,扭頭就走。事實上,在旅行中要找到中意的旅遊商品帶回家並不容易。

近日,在“欒川印象”旗艦店裡,剛擺上貨架的玉米糝等旅遊商品很受遊客歡迎。其實,還是高品質的欒川高山玉米糝,只是換上了新穎又小巧的包裝,各包裝根據分量分別命名為 “二人世界”“三口之家”“幸福美滿”等。來自鄭州的趙女士挑選了“三口之家”,她說:“這種獨立包裝看起來有趣,用起來方便,分量正適合我們家,會多買一些。”

去年以來,欒川縣將特色生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進行整合,打造出農產品區域品牌——“欒川印象”,往日“土裡吧唧”的農產品,經過文創化包裝設計後,搖身一變成了時尚大方的旅遊商品。

那麼,“欒川印象”品牌給當地帶來了什麼?如何進一步做好農旅融合文章,帶動群眾脫貧?為此,我們進行了走訪。

1 創品牌、搭平臺

農產品變身

地處豫西伏牛山區的欒川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4條較大的河流,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嶺自西向東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大溝川,全縣49%的面積海拔在1000米以上,素有“四河三山兩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好山好水好空氣,使欒川成為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天然寶地,經過多年的發展,這裡湧現出高山玉米糝、紅色獼猴桃、土蜂蜜、食用菌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雖然產品豐富,但其加工相對粗放、發展機制缺乏活力,導致了該縣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生產容易,銷售困難”等問題的存在,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因此,整合資源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提升欒川農產品的整體形象和市場佔有率,成了當地發展的當務之急。

2017年,欒川縣委、縣政府利用農業龍頭企業協會搭建平臺,聘請專業機構進行品牌策劃,把該縣農產品進行了有效整合,創建了優質農產品區域品牌——“欒川印象”。

“一個品牌很重要,它標誌著區域產品的生命力。”欒川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欒川有很多個性化農產品,但多而雜,打造“欒川印象”品牌也是為了結束過去農企單打獨鬥的局面,讓他們抱團發展。

有了品牌,那銷售渠道是否通暢,就直接影響了旅遊商品產業的發展。要把依靠景區門店和土特產門店坐等客戶上門的銷售方式變為“主動出擊”的方式去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勢在必行。

除了去年在該縣縣城開業的“欒川印象”旗艦店,今年,“欒川印象”新開了北京店、洛陽鉬都利豪店、重渡溝店等旗艦店,甜潤軟糯的欒川槲包、味道可口的滷香菇……6大系列共81款產品悉數在這些店裡上架,香菇、木耳、蛹蟲草等食用菌系列,以及玉米糝、玉米麵、土蜂蜜等欒川特色產品備受歡迎,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爭相購買。與此同時,位於鄭州東站的“欒川印象”旗艦店也正在加緊建設,預計7月中旬開業,這個店將通過發揮人流量大、展示效果好的優勢,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在發展實體店的同時,“欒川印象”品牌也在加緊佈局線上銷售,在淘寶、京東開設了專賣店,將欒川槲包、高山玉米糝、食用菌休閒食品等產品銷往上海、北京、廣州等地。

2 補短板、提質量

旅遊商品增值

去年8月,欒川縣推出“自駕遊欒川·高速全免費”活動,短短20天時間,該縣接待遊客11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7.57億元,幾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但從遊客旅遊消費情況來看,在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中,購物消費佔全部旅遊消費支出的比重仍較低,旅遊購物仍是該縣旅遊業發展的一塊短板。

整合資源、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欒川印象”,正是欒川補齊旅遊購物短板的一個重要舉措。近年,欒川縣大力實施旅遊商品開發戰略,使更多的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商品,在給遊客提供更多購物選擇的同時,也拉長了產業鏈條,並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並非所有的農產品都能成為“欒川印象”系列產品。“欒川印象”產品追求的不僅是要讓遊客買,而且是要讓遊客買得安心、吃得放心,這種對質量的要求源於“欒川印象”品牌堅持的“設門檻、定機制、強服務”的原則。

“設門檻”就是設立嚴格的准入機制和產品溯源機制。在產品進入時對生產經營許可證、“三品一標”認證、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等相關證件嚴格把關;在品牌運營中對產品生產、加工、運儲、流通等環節進行質量溯源,提升品牌和產品質量。

“定機制”就是制定獎勵扶持機制、資金爭取機制、資金管理使用機制等一系列完善的運作管理機制,集中力量進行品牌運營、技術創新和宣傳營銷。

“強服務”就是做好品牌內部企業的服務工作,依託農業部門為企業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產品檢測等技術服務,同時協調解決企業在融資貸款、營銷運行、科技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建設,進一步體現了該品牌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不僅監督每一個生產環節,做到產品質量的追根溯源,而且能讓消費者真實地體驗到產品生產的每一個步驟,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經過近年的積蓄髮力,“欒川印象”品牌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營、市場運作”的建設原則,對縣域內特色優質農產品進行篩選提升、品牌授權和質量監控,對該縣農產品進行了有效整合,產品涵蓋高山雜糧、食用菌、特色林果、中藥材、果酒飲料、非遺傳統類等6大系列共81款,帶動全縣發展高山玉米、無核柿子、食用菌等扶貧基地10個。

該縣通過將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商品,一方面補齊了旅遊購物的短板,推動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也在嚴格的質量把關下,不斷優化產品,為進一步做好農旅融合大文章提供了借鑑。

3 帶產業、扶農戶

助力脫貧攻堅

品牌叫響了,銷售平臺也搭建起來了,越來越多的欒川群眾嚐到了甜頭。

“欒川印象”品牌,從產品銷售平臺到加工企業,從各個種養殖合作社,再到廣大農戶,層層向下,受益面也越來越廣。

欒川縣重渡溝管委會磨灣村有貧困群眾334人,該村不少村民常年種植食用菌,但由於銷路不穩定,售價較低,所以收入較少。自“欒川印象”品牌建立後,品牌共建企業伊水灣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按照每公斤高出市場價1元的保護價對該村的食用菌產品進行統一收購,大大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種植積極性,成為村民脫貧增收的有力保障。

該縣潭頭鎮秋林村貧困戶馬雙貴由於身有殘疾,找不到合適的創業門路,收入甚微,生活艱難,潭頭鎮隆祥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欒川印象”品牌創建為契機,擴大土蜂養殖規模,結合該農戶實際,免費為其提供土蜂群6箱,定期安排專業人員對其進行技術指導,並對其採割的蜂蜜進行保護價收購,僅此一項便讓馬雙貴增加年收入4200元,走上了脫貧路。

該縣白土鎮貧困戶畢海生種植柿子樹3畝,年產鮮果2000公斤,由於往年缺乏銷路,收入不理想。自“欒川印象”品牌創建以後,品牌共建企業柿王醋業與其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合同,以每公斤1.6元的高價對其鮮果進行訂單收購,讓其年收入近萬元,使其真正由原來的被動“輸血”轉變為如今的創業“造血”。

…………

“農產品深加工不僅是農業發展的根基,也是農民脫貧的依託,沒有產業帶動,缺乏產業支撐,就難以實現脫貧,打造‘欒川印象’品牌,正是對產業扶貧的有力詮釋。”欒川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這樣的造血功能是如何“生出來”的?

首先,“欒川印象”品牌讓貧困戶直接受益。通過“區域品牌+產業基地+貧困農戶”的扶貧模式,對農產品進行收購加工,農產品的商業附加值和市場影響力都會得到明顯提升,使原來滯銷的農產品轉變為“香餑餑”,從而長久持續地增加農民收入。

其次,“欒川印象”品牌擴大了貧困戶的就業面。隨著項目的推進,企業需要建設更多生產基地、加工廠房等,從而為附近鄉鎮的農民打開了就業渠道,也為貧困戶提供了創業機會。

該負責人表示,通過“欒川印象”的品牌溢價、擴大就業、引導創業等,使貧困群眾增加了脫貧增收渠道,由原來的被動“輸血”轉變為如今的創業“造血”。據統計,自“欒川印象”品牌創建後,共擴建發展扶貧基地27個,直接帶動貧困戶860戶,受益貧困群眾達3100人。

今年5月,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線搭橋,“欒川印象”特色農副產品走進了鐵路系統職工食堂,“進駐”了陸港集團進出口產品展廳進行現場展銷,登陸了“班列購”網銷平臺……

今年年底,“欒川印象”品牌將建設品牌專櫃或實體店10個,完成電商一體化經營,輻射涉農企業15家,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30家,帶動1000戶以上貧困戶脫貧致富。

下一步,欒川縣將著力培育壯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扶貧基地,增強品牌扶貧帶動能力,同時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到2019年,力爭“欒川印象”品牌系列產品產值突破5000萬元,使其成為省內乃至全國著名的農產品區域品牌。(來源:洛陽日報 特約通訊員 李豔 通訊員 張瑜嘉 趙輝/文 通訊員 侯豫炯/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