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今晚,現代情感勵志劇《歸去來》迎來了大結局。作為第一部反映留學生群體的“問題作品”,《歸去來》直指價值觀的選擇和青年成長。

所謂“問題作品”,並不僅是指作品表現的題材具有顛覆性,而是指作品播出後引起了一系列強烈的社會反響。所以,《歸去來》真正誘導觀眾的觀看動機並不是對於權商勾結內幕的揣度和獵奇,而在於它觸動了當今社會最為敏感和被忽視的問題: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擅長打造都市劇的導演劉江,編劇界的“黃金搭檔”高璇、任寶茹,當紅情侶檔唐嫣、羅晉,年輕演員許齡月、於濟瑋、王天辰、馬程程,熒屏老戲骨王志文、史可、張凱麗、王姬……在金牌班底加持下,《歸去來》自帶塑造經典的氣質,開播以來熱度居高不下。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從六型青年的“歸去來”抉擇,看嫁接在故事情節之上的價值遊戲

回顧整部劇的播出,外界的褒揚和爭議同在。因為《歸去來》玩的並不是敘事遊戲,而是一種嫁接在故事情節之上的價值遊戲,故事中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在不同的價值取向間來回搖擺。

《歸去來》裡的燕州,是一個被虛構的城市,是因為《歸去來》採取的是一種明暗交織、真假交錯的敘事策略,它的視線不是指向燕州,也不是指向北京,更不是指向美國,而是讓該劇成為一部與現實社會、留美生活相互接壤的敘事文本。

由於文本的敘事語境與現實的社會語境相接壤,尤其是這種敘事的邏輯是通過六個類型惡意的青年對人生道路的抉擇表現出來,剝開浮華的都市外衣,年輕人情感的轉變與人生的變幻都來自於內心的堅定與純粹。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女主角蕭清法律專業出身,堅信正義與公平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由之路,當反貪局局長的父親撞上好友繆盈的富商父親和男友書澈的高管父親貪腐案,蕭清選擇割捨友情、放棄愛情,上交手中能證明兩人有罪的唯一證據。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男主角書澈與以作為“厚黑學”處世之道的父親書望關係疏離,當愛情也被父親拿來做棋子時,毅然同相愛多年的女友繆盈決裂,與意氣相投的蕭清走在一起,卻在父親入獄、事業失利的雙重打擊下黯然離去。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溫柔大氣的繆盈家境優渥、學業優異,除了和父親成然自幼分離外,她的人生順風順水,越沒經歷過磨難的人越容易向磨難妥協,繆盈最終以犧牲愛情來成全父輩的“功利”。寧鳴則與繆盈正好相反,清華大學的文憑是一家人引以為傲的依賴,普通的家庭無法支撐他隨心抉擇人生,多年暗戀繆盈不得志更讓他內心自卑,鼓起勇氣出國追求卻遭遇到打黑工、被搶劫等事故。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成然和綠卡更像當代都市印象中無憂無慮、敢想敢做的青年形象,富二代成然賣過違禁品、找人代考,甚至還為了錢和綠卡假結婚;綠卡喜歡成然,設計假結婚的騙局,雖然婚姻是被法律認可的,但綠卡何嘗不是騙自己呢?毫無疑問,劇集對這一對夫婦的描述就是大眾所說的“被都市毀了的一代”。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然而,內心向純粹的迴歸不會改變現實社會的進程,卻有可能發生個人人生的轉折。在大結局中,繆盈的情感轉向守候自己多年的寧鳴,兩人攜手歸國創業;成然出獄後擁抱綠卡,選擇正視這個為愛情願付出一切的女人,並和蕭清一笑泯恩仇、彼此釋懷;命運坎坷的書澈最終歸國,與蕭清在職場相見。

人生的法則就是生存的法則,生存的法則就是制勝的法則,而制勝的法則就是道德的法則。六個青年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尋找著制勝法則,或是在愛情上、或是在事業上、或是在金錢上,隨後而來的是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經歷了分離之痛、誤解之痛後。但是,在相同價值取向的堅守下,他們轉過彎又遇見彼此,這就是“歸去來”的含義——保持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堅守價值觀,注重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最終完成成長的蛻變。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田園將蕪胡不歸?歸!上下求索不惜代價

如果與現實博弈、確定人生方向是青年人為之奮鬥的目標,那麼,對這個目標的實現,是他們奮鬥的動力,《歸去來》恰好提供了這種動力的來源,具體表現在劇中五次出現“田園將蕪”的不同象徵意義。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系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著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書望發給書澈的一則短信。當時,父親參加書澈的畢業典禮後準備登機回國,事實上書澈已經發現了父親貪腐、出軌的醜事,他看到信息才終於明白父親看到兒子如此正義,多想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心境,希望兒子能夠原諒自己:書望的心靈已經被外在的身份所驅使,他卻是入了迷途,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劇中第二次出現“田園將蕪”是在書澈關停公司之後,將這四個字寫在曾經為公司謀劃戰略的黑板上。不禁使人發問:屬於書澈的那片田園,就真的荒蕪了嗎?

寒冬過後,依舊是一片冰天雪地,書澈愈加頹廢,甚至用生病來讓自己的沉淪更加合理。此時,蕭清用一句“田園始終都是你的田園,你既然有勇氣讓它荒蕪,你就應該有勇氣將它重建”點醒頹廢中的書澈,也給了書澈重建“荒蕪田園”的勇氣和決心。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大結局中,蕭清找到了黯然離去的書澈,雖然二人見面都流下了思念的淚水,但是書澈卻依然放不下曾經的過往以及蕭清對自己的欺騙,無法說服自己離開柬埔寨面對現實生活。幾天後,蕭清雖然離去,但留下了對書澈的期盼:“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到了幾個月後的北京,蕭清作為律師事務的面試官面試著應聘者,意外的是書澈以面試者的身份出現在蕭清面前,當蕭清問書澈他為何還要來律所做實習生時,書澈回答:“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可以看出,“田園將蕪”雖然出現了五次,但象徵意義都有所不同,從甘願沉淪,到前路迷茫,到迷途未返,再到迷途知返,直到迷途已返,每次出現都呈現出遞進之意,將“歸去來”的概念逐漸滲透到劇情的推進中,傳遞給觀眾,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未發生的事尚可挽救。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兩代人撕裂的價值觀達成和解,現實主義作品不能忽視文化精神傳播

“現實主義”的主要表徵並不是故事情節的複雜性,而是隱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中不同價值觀念的負面表述,它給人的感覺彷彿是但丁筆下的煉獄:升騰者步入天堂,沉淪者遁入地獄。電視劇要做到的是最終跨越邊界把觀眾帶到光明地帶。

《歸去來》誕生於商業時代,呈現著地獄與天堂、真理與謊言的雙面鏡,還隱含著諸多又帶我們去閱讀的“潛在文本”。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父輩的成功是對功利的追逐,為了成就所謂的個人價值,書望和成偉權商勾結,把下一代的愛情當作掩飾地下交易的遮羞布;當代留學生處於兩種文化、兩個種族之間,在跌跌撞撞、時而迷茫中,完善自由、正義、公平的價值取向。

兩代人的價值觀衝突一觸即發,愈演愈烈,法律的審判宣告了年輕一代的勝利,書家父子、成偉父女的獄中談話則表示了父輩扭曲的價值觀向正向價值的投降,展現出當下新青年的正向精神面貌。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也許有人會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永恆的真理,父輩的人生經歷必然會在今後執導下一代的生存,但昨日(6月9日)的學術論壇上,清華大學學者尹鴻反駁了這一觀點,“從進化論的文明來講,現在必優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我們必須要站在時間維度上看人類傳統發展,電視劇傳統亦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歸去來》涉及到中美文化之間相互關係,兩種文化環境之間的衝突在作品中不可迴避地交匯衝撞。不同於以往要麼崇美、要麼批美的觀念,該劇第一次對外來文化語境進行客觀正面地解讀,無論是美籍華裔的莫妮卡和母親的矛盾,還是美國人魯尼和中國人劉彩旗的愛情,都是從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出發,美國文化不可否認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但已經退位到非關鍵因素。

《歸去來》:如何在複雜的現實中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國作為一個在世界文化語境中的發展中國家,怎樣調整自身的文化結構,將自己納入世界發展的歷史巨流之中,同時又不被域外文化所吞沒和排斥,《歸去來》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目前,每年出品的電視劇已達15000集左右,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它們在文化精神傳播、在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強化社會記憶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值得褒獎的是,《歸去來》展示的無疑是複雜的現實,但同時也觸動了當代人對避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思考。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