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閩西籍省(部、軍)級老同志黃乎革命故事(二)

親歷長征 堅守職責

17歲的黃乎被分配到了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

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是在紅軍總政治部和共青團中央的倡議下,經黨中央批准,於1933年8月5日在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成立的,成立儀式上週恩來親自授旗。成立不到三個月,中央蘇區就有近1萬多名青少年報名參加。這個隊伍的年輕在世界軍事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全師平均年齡18歲,歷任師長都是20多歲,師政委肖華上任時年僅17歲。年輕並不意味著弱小,全師共1萬餘人,黨團員佔70%,下轄三個團,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部隊中的許多紅小鬼還沒有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紅纓槍高,後來經過射擊、投彈、刺殺等高強度的訓練,當初的紅小鬼都被培養成能征善戰、作風過硬的戰士。

黃乎和同學的到來,讓這個年輕的隊伍有了醫生。由於缺乏人手,當時他們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個團近兩三千人的醫療衛生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培訓初級衛生人員、組織部隊衛生建設工作。

什麼是長征,為什麼要長征,當時的黃乎還沒搞明白就已經上路了。老人說,也只有走在路上,吃過苦,受過痛,才能理解長征的含義:“我們離開江西的時候就叫做反攻,結果到了中途,經過湘江四道封鎖線的時候看,國民黨把我們打得夠嗆。”當時長征的部隊還扛著大機器、大炮,連印刷廠和出版社都帶著,沉重的負擔拖慢了行進隊伍,與之相較量的是敵人的飛機和追兵。慘烈的湘江血戰,使紅軍主力部隊從8.6萬人銳減到了3萬多人。

當時的少共國際師沒有參加湘江血戰的正面戰鬥,但黃乎和他的衛生隊卻沒有閒著,部隊的休養所裡,住滿了傷員。那時候的醫療條件,哪怕是一個小傷小病都有可能要人命,所以對待每一個傷員,黃乎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部隊不能原地休息太久,傷情過重的戰士只能被轉移到當地老百姓家裡休養,等康復了再去追趕大部隊。“在老百姓家裡養病有風險,一是沒有醫生繼續為他們進行治療,最危險的是,一旦被國民黨官兵發現,戰士和老百姓都要遭殃。”黃乎說,只要傷員病情允許,他們都儘量帶著一起上路。

在行軍過程中雖然辛苦,但也總有讓黃乎覺得高興的事情。一天,大部隊正在行進,突然從一旁衝出來一個人,大家都立刻警惕起來。黃乎覺得那人十分熟悉,定睛一看是自己在中央軍委軍醫學校的老同學塗通今。他大喊了一聲,引來了塗通今的注意。兩個人同時一個箭步撲向對方,緊緊抱在了一起。

原來,塗通今所在的紅九軍團在之前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佔領了廣東仁化以北的城口鎮,隨後轉向湖南。在湖南汝城西南的延壽圩遇到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場惡戰,部隊被困在一個狹窄的穀道裡,前有湘軍堵截,後有粵軍追擊。在這場惡戰中,為了迅速甩掉敵人避免更大的損失,只好留下傷員讓主力軍突出重圍先行軍。留下照料傷員的塗通今遵照“不丟掉一個傷員”的宗旨全力救治,當他處理完畢後,已經跟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繫,在躲避敵人的過程中正好遇見了黃乎的部隊。當晚,塗通今和傷員們得到了妥善安置,黃乎還打來飯菜,為成功與部隊會合的老同學慶賀。

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史上的奇蹟。

1935年遵義會議後不久,軍委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併,分別編入紅1師和紅2師。同年4月,黃乎和戰友們來到了金沙江。站在山頂上的黃乎,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湍急的金沙江:“哪個不小心一傢伙掉下去粉身碎骨了。”5月3日,軍委幹部團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部隊翻山越嶺,當天夜晚就趕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找到了一條小船,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又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船上的漏洞塞上。乘坐著這兩條小船渡到北岸,一舉消滅了敵人的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部隊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從5月3日到9日,7天7夜的時間裡,紅軍主力靠著7只小船渡了江。

長征途中,經常缺衣少糧,經常有人因營養不足倒在路上,其中數過草地的時候最艱苦。川西北草原又稱松潘草地,位於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連接地段,面積1520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草地的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雨雪風暴來去無常,沼澤密佈。過草地要準備7天的糧食,部隊有規定,不能拿百姓一粒糧,實在沒辦法,戰士們在麥地裡把麥子割下來後留下借據“請你保留這個條子,將來我們會付給你們錢”。那時溫度低,戰士們把麥子烤乾了直接磨成面。儘管事先有準備,但糧食很快就不夠吃了,為了能堅持走出草地,部隊開始限定飯量。“有個戰士當時餓極了,為了活命,多吃糧食背了處分。”黃乎說自己能活下來全憑運氣。

“沒有一個人叫苦,好像腦子裡沒有一個‘苦’字,什麼開小差啊,什麼不願意走啊,就是走不動,死也要死在紅軍裡,那個凝聚力真強。”當時黃乎才19歲。

受條件限制,軍隊的醫療衛生工作存在很多問題。不光救治戰鬥中受傷的戰士,黃乎等人還要負責途中的衛生教育和宣傳,注意戰士的飲食衛生,檢查宿營地居民衛生情況,預防傳染病、流行病等工作。在到達宿營地之後,醫療隊還要通過休息、飲食、保暖、醫療等幫戰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讓黃乎略感慚愧的是,受客觀條件限制,他們並不能給傷員最妥當的治療,一些傷員耽誤了最佳救治時間白白犧牲。當時醫生只能做一些小的急症手術,如止血、縫合、取子彈和碎骨片等,連輸液輸血都很困難,像截肢這樣的大手術,做起來就比較有風險,因為器械缺乏,截肢刀和大的手術剪都是土造的。如果碰到內臟手術,基本束手無策。緊缺的不僅是醫療器械,連基本的消毒殺菌和抗感染的藥物也很少,醫藥緊缺,很多從後方醫院配來的藥都是見效慢的中藥。在這種情況下,黃乎始終履行軍醫的義務,設法在各種複雜環境下完成醫療衛生工作和戰場搶救工作。

很多年過去,那些細節仍鮮活地印刻在老人的記憶中。

1938年,黃乎所在的115師685團南下豫皖蘇邊區與當地地方武裝合編為蘇魯豫支隊, 1940年整編為115師教導第五旅,皖南事變後改稱新到獨立旅。1941年至1943年,黃乎擔任新四軍獨立旅醫務處處長。新四軍的條件遠好於八路軍,醫療器械配備相對完善,醫務人員也都是從正規軍醫學校畢業的,基本功紮實,跟他們一起工作,黃乎收益頗豐,不僅通過新四軍和地下黨在大城市弄到部隊急需的藥品,還組建了開刀房、化驗室,加強了部隊醫療基礎建設。當時新四軍的衛生部長李正湘親自指導做示範,甚至讓黃乎等人現場觀摩外闌尾手術的過程。

更讓黃乎欣喜的是,1942年夏天,當時的衛生部長沈其震率領幾十名醫術專家,帶著藥品器材來到獨立旅。沈其震和專家幫助獨立旅診治疾病,整頓病室管理,開展外科手術,讓獨立旅的醫務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專家們在做手術時,都會安排黃乎他們去做助手,手把手地教學。1943年,獨立旅休養所開展了疝氣修補、鞘膜積液翻轉術。醫務處有了化驗設備,黃乎和同事們提高了診斷水平,還學會了一些檢驗技術。(陳淑如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