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闽西籍省(部、军)级老同志黄乎革命故事(二)

亲历长征 坚守职责

17岁的黄乎被分配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于1933年8月5日在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成立的,成立仪式上周恩来亲自授旗。成立不到三个月,中央苏区就有近1万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加。这个队伍的年轻在世界军事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年轻并不意味着弱小,全师共1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部队中的许多红小鬼还没有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红缨枪高,后来经过射击、投弹、刺杀等高强度的训练,当初的红小鬼都被培养成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战士。

黄乎和同学的到来,让这个年轻的队伍有了医生。由于缺乏人手,当时他们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个团近两三千人的医疗卫生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培训初级卫生人员、组织部队卫生建设工作。

什么是长征,为什么要长征,当时的黄乎还没搞明白就已经上路了。老人说,也只有走在路上,吃过苦,受过痛,才能理解长征的含义:“我们离开江西的时候就叫做反攻,结果到了中途,经过湘江四道封锁线的时候看,国民党把我们打得够呛。”当时长征的部队还扛着大机器、大炮,连印刷厂和出版社都带着,沉重的负担拖慢了行进队伍,与之相较量的是敌人的飞机和追兵。惨烈的湘江血战,使红军主力部队从8.6万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

当时的少共国际师没有参加湘江血战的正面战斗,但黄乎和他的卫生队却没有闲着,部队的休养所里,住满了伤员。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哪怕是一个小伤小病都有可能要人命,所以对待每一个伤员,黄乎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部队不能原地休息太久,伤情过重的战士只能被转移到当地老百姓家里休养,等康复了再去追赶大部队。“在老百姓家里养病有风险,一是没有医生继续为他们进行治疗,最危险的是,一旦被国民党官兵发现,战士和老百姓都要遭殃。”黄乎说,只要伤员病情允许,他们都尽量带着一起上路。

在行军过程中虽然辛苦,但也总有让黄乎觉得高兴的事情。一天,大部队正在行进,突然从一旁冲出来一个人,大家都立刻警惕起来。黄乎觉得那人十分熟悉,定睛一看是自己在中央军委军医学校的老同学涂通今。他大喊了一声,引来了涂通今的注意。两个人同时一个箭步扑向对方,紧紧抱在了一起。

原来,涂通今所在的红九军团在之前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占领了广东仁化以北的城口镇,随后转向湖南。在湖南汝城西南的延寿圩遇到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场恶战,部队被困在一个狭窄的谷道里,前有湘军堵截,后有粤军追击。在这场恶战中,为了迅速甩掉敌人避免更大的损失,只好留下伤员让主力军突出重围先行军。留下照料伤员的涂通今遵照“不丢掉一个伤员”的宗旨全力救治,当他处理完毕后,已经跟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在躲避敌人的过程中正好遇见了黄乎的部队。当晚,涂通今和伤员们得到了妥善安置,黄乎还打来饭菜,为成功与部队会合的老同学庆贺。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军委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同年4月,黄乎和战友们来到了金沙江。站在山顶上的黄乎,看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湍急的金沙江:“哪个不小心一家伙掉下去粉身碎骨了。”5月3日,军委干部团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部队翻山越岭,当天夜晚就赶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找到了一条小船,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又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船上的漏洞塞上。乘坐着这两条小船渡到北岸,一举消灭了敌人的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部队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从5月3日到9日,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靠着7只小船渡了江。

长征途中,经常缺衣少粮,经常有人因营养不足倒在路上,其中数过草地的时候最艰苦。川西北草原又称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面积1520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草地的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沼泽密布。过草地要准备7天的粮食,部队有规定,不能拿百姓一粒粮,实在没办法,战士们在麦地里把麦子割下来后留下借据“请你保留这个条子,将来我们会付给你们钱”。那时温度低,战士们把麦子烤干了直接磨成面。尽管事先有准备,但粮食很快就不够吃了,为了能坚持走出草地,部队开始限定饭量。“有个战士当时饿极了,为了活命,多吃粮食背了处分。”黄乎说自己能活下来全凭运气。

“没有一个人叫苦,好像脑子里没有一个‘苦’字,什么开小差啊,什么不愿意走啊,就是走不动,死也要死在红军里,那个凝聚力真强。”当时黄乎才19岁。

受条件限制,军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不光救治战斗中受伤的战士,黄乎等人还要负责途中的卫生教育和宣传,注意战士的饮食卫生,检查宿营地居民卫生情况,预防传染病、流行病等工作。在到达宿营地之后,医疗队还要通过休息、饮食、保暖、医疗等帮战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让黄乎略感惭愧的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并不能给伤员最妥当的治疗,一些伤员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白白牺牲。当时医生只能做一些小的急症手术,如止血、缝合、取子弹和碎骨片等,连输液输血都很困难,像截肢这样的大手术,做起来就比较有风险,因为器械缺乏,截肢刀和大的手术剪都是土造的。如果碰到内脏手术,基本束手无策。紧缺的不仅是医疗器械,连基本的消毒杀菌和抗感染的药物也很少,医药紧缺,很多从后方医院配来的药都是见效慢的中药。在这种情况下,黄乎始终履行军医的义务,设法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完成医疗卫生工作和战场抢救工作。

很多年过去,那些细节仍鲜活地印刻在老人的记忆中。

1938年,黄乎所在的115师685团南下豫皖苏边区与当地地方武装合编为苏鲁豫支队, 1940年整编为115师教导第五旅,皖南事变后改称新到独立旅。1941年至1943年,黄乎担任新四军独立旅医务处处长。新四军的条件远好于八路军,医疗器械配备相对完善,医务人员也都是从正规军医学校毕业的,基本功扎实,跟他们一起工作,黄乎收益颇丰,不仅通过新四军和地下党在大城市弄到部队急需的药品,还组建了开刀房、化验室,加强了部队医疗基础建设。当时新四军的卫生部长李正湘亲自指导做示范,甚至让黄乎等人现场观摩外阑尾手术的过程。

更让黄乎欣喜的是,1942年夏天,当时的卫生部长沈其震率领几十名医术专家,带着药品器材来到独立旅。沈其震和专家帮助独立旅诊治疾病,整顿病室管理,开展外科手术,让独立旅的医务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专家们在做手术时,都会安排黄乎他们去做助手,手把手地教学。1943年,独立旅休养所开展了疝气修补、鞘膜积液翻转术。医务处有了化验设备,黄乎和同事们提高了诊断水平,还学会了一些检验技术。(陈淑如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