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有什麼意義?

生活搜吧




共產黨最初的軍隊來自於爆動的國民黨軍隊,穿的軍裝和國民黨軍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其它地方做了標識,才能區分開來。直到三灣改變後,紅軍的裝備才和國民黨的軍裝有了很大的區別。


八路軍的前身是紅軍,紅軍的主要部隊比如紅一方面軍在江西,紅四方面軍在四川。

這些軍隊主要都在南方,天氣相對不是很冷,所以基本都是單帽,不用過分強調禦寒功能。做成單帽,也節省布料,在帽子上加了紅五角星,用來和其它軍隊區分開來,標誌自己是革命的隊伍。



當紅軍長征到陝北後,就發現這個地方過於寒冷,單帽對於需要急行軍的隊伍,在冬天是不行的,所以在後來就成了雙層帽,護布如果放下來就可以保護耳朵和臉部。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由南京國民政府統一發放軍裝和補給。

南京政府的軍裝是參考德式軍裝設計的,帽子上的帽徽是青天白日徽,下邊有兩個釦子。青天白日徽代表的是國民革命軍,釦子主要是扣護布用的。在八路軍作戰的山西地區天氣寒冷,冬天把釦子放開,護布就可以保護耳朵和頸部。

關於青天白日徽的使用問題,還有這樣的故事,經歷和國民黨軍隊十年內戰的老紅軍,在心理上有很大的牴觸情緒,不願意穿戴的和國民黨軍隊一樣。這時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出來了,他們打了個比方:就好比是,我們潛伏在敵人內部,每天吃住穿都和國民黨一樣,但他們是黑心,我們不管穿什麼本質上都是紅心。這樣紅軍將士們才慢慢接受了這樣 的新式軍裝。



自從百團大戰後,重慶政府發現共產黨軍隊擴張的速度太快了,再發展下去,會對國民政府構成很大的威脅,於是就部分停發了後期補給。

八路軍又回到了自給自足的時期,本來就不願意用國民黨軍隊帽,這下就直接把青天白日徽給取下來了,但兩個釦子還是保留了下來。畢竟釦子是中性的,不代表國民黨,也不代表共產黨,卻代表了可以保護自己的耳朵和頸部。

當時的軍裝基本上都是破爛的很,就這樣也不能保證每人一套軍裝,因此不少軍隊穿的都是平民的衣服。至於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基本上全是假的。

話說在山東的八路軍,突然有一天看到一支穿著整齊八路軍軍裝的軍隊開了過來,一開始是驚喜,然後就是懷疑,我們哪有這麼好的衣服呀,肯定是漢奸。

於是就假裝沒看出來,在接待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武器和軍裝給沒收了,人也俘虜了。因此不僅國民黨是共產黨 軍隊的運輸隊,其實日本軍隊和偽軍也給八路軍提供了不少的武器裝備。


新知傳習閣


在二戰中的國民革命軍有著這樣的經典形象:佩戴者鴨舌帽,拿著79步槍或漢陽造,腰間有著大刀。尤其是八路軍,佩戴這種帽子的形象一直貫穿整個抗戰,比起土地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的八角帽,這種鴨舌帽可謂是時髦又拉風。這種帽子其實來自於德國,頂上有兩顆紐扣是最顯著的特徵,紐扣有著特殊用途。就連蔣介石也多次佩戴該軍帽出現在公開場合,此頂帽子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象徵之一。

這種帽子來源於德國的山地帽。山地作戰對於步兵而言並不是簡單的任務,暴露在毫無掩體的山崖上行進時,對敵人的偵察變得十分重要,尤其在狹窄的山岩之間穿行時,若是佩戴鋼盔,容易磕磕碰碰耽誤戰機不說,還給士兵的脖子帶來負擔——山地作戰之中需要抬頭瞭望。因此舒適而耐用的山地帽迅速在德軍軍種流行開來,和鋼盔,大簷帽一同成為德軍三大軍帽。軍帽上的扣子是軍帽頭帶的一部分,使用時需要解開釦子,將頭帶繞過下巴後將釦子固定住。而這種裝置在大簷帽上也有。我國的87式軍帽上方有銀色或金色的穗帶,那些穗帶在最早的時候是被用做頭帶使用的,在後來逐漸變為一種裝飾。八路軍的帽子也是如此,在華北平原的根據地上沒有滑雪機動的時候,因此帽子生產時並沒有自帶頭帶。釦子的存在僅僅為了裝飾。

這種時髦的軍帽之所以會出現在八路軍軍中,原因在於中德軍事合作時德國向中國出售的軍帽也部分分發到八路軍軍中,此後被服廠便依據此制式進行仿製生產,變為八路軍的標誌。


楠竹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如果你穿越回到抗戰時代,你會發現抗戰初期的八路軍帽子上壓根就不僅僅是這兩個釦子,而是一顆青天白日帽徽。

至於釦子是國民革命軍的只是軍帽的配置,是固定護布用的。

不但是普通戰士,即便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也是戴著這個帽徽。

但在紅軍改變為八路軍新四軍是,絕大部分幹部戰士都堅決反對帶這個徽章,原因很簡單,他們認為這是投降,對不起犧牲的戰友。

至於國民政府發給八路軍軍費和服裝鞋帽,是持續的。從抗戰前的1937年1月就開始陸續發, 直到1940年年底。

為什麼原因不發,薩沙也不多說,不然答案根本通不過審核。

最終,國民政府停止了長達4年多的軍費。

從此時開始,八路軍就無法得到政府的鞋帽服裝來源,帽子都沒有,何談什麼帽徽了。

同時,雙方形同翻臉,一些八路軍直接就把帽徽取下不帶了。

到了建國以後,所有電影不得出現青天白日徽章。於是電視電影上的帽子,也就徹底只剩2個釦子了。


薩沙


八路軍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戴的帽子是八角帽,帽徽是紅五角星。材質是粗布,男女戰士都一樣,以灰色為主。但好像陝北和陝甘不太一樣,也就是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服裝的差異藍灰差異。紅色五角星都一樣,毛澤東主席就戴過深藍色的,還記得徐向前也戴過。當時條件極為堅苦,很多士兵的帽子都帶著補丁,還不成形,很多人打仗丟了,再配一頂都很難。

國共形成統一戰線後,工農紅軍被編入國軍戰鬥序列,編制為第十八路集團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也就是八路軍。軍裝由國民黨統一發配供給,八路軍為灰色(我認為是定為地方軍隊)。國軍也有灰色的(地方軍),中央軍是黃色。帽子是上下兩個黑扣,釦子上方是國軍青天白日軍章。

這兩個釦子有用,可以打開,兩個帽簾子可以系在下巴上防風防凍,不像有些影視劇裡只鑲上兩個作樣子。

剛開始時八路軍帽子上的青天白日章都有,據說是因皖南事變後,為了表示對蔣介石的抗議,從上到下摘掉了帽章,只留下了兩個釦子。東北民主聯軍打東北時還保留原樣,好像過兩年叫人民解放軍時軍裝開始從領導分批換色,電影巜遼瀋戰役》林彪等司令員就變成黃呢子色了,但還是兩個釦子,新中國成立後,全都換掉了。


驍勇34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對於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很多人認為是個“8”字,代表了“八路軍”。我覺得也很像。下面我來詳細介紹下八路軍帽子上的那兩顆釦子是怎麼回事。

我黨部隊在1937年,國共聯合抗日和接受國民政府軍事整編之前,一直戴的是“紅軍帽”。帽子正前方是一顆五角紅星。我黨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以後,開始裝備國民黨軍裝。(八路軍後來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習慣上還是稱八路軍。)

國民黨的軍裝,是仿製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德軍常服。德軍的帽子就是有兩粒釦子,所以在仿製時予以保留。只是根據亞洲人頭型,縮小了尺寸。並在帽子上面加了“青天白日帽徽”。

這個軍帽是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布制的,也方便攜帶。而且,在帽子的周圍有一圈圍布護耳的,天冷的時候可以放下來,天熱的時候就用那兩粒釦子固定在上面。所以,這兩粒釦子的設計初衷,只是用來固定護布的。

蔣介石給八路軍和新四軍發放了部分軍裝,並要求全部更換“青天白日”帽徽。軍裝不怎麼夠,帽徽到是給全了。但是,很多戰士不理解,不想帶上老將的帽徽。甚至,還發生過士兵因為抵制佩戴老將的帽徽,逃離部隊的事件。

抗戰開始以後,老蔣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物資補給逐漸減少,帽徽更是不給了。對於我黨新編的部隊,老蔣一律不承認。八路軍又不會自己製作帽徽,於是,帽子照國軍以前樣式製作,就不在佩戴帽徽。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直接丟棄了蔣介石的“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以後,八路軍大量擴軍,鑑於國共雙方摩擦不斷,也沒有再要求佩戴帽徽。帽徽處於愛戴不戴的地位,但是,兩粒紐扣依然是“出廠標配”。國民黨也知道為什麼沒有帽徽,所以,他們也不追究此事。

此時,八路軍軍裝也都是自己就地解決的,樣式還是按照國軍服裝定製。畢竟,還是在國軍序列內。而且,八路軍的服裝顏色因為各地土法染色的原料不一樣,可就不統一了: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陝甘寧邊區部隊的軍服分灰、藍兩種;晉察冀軍區部隊1938年的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灰色,以後統一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

因此,從衣著顏色,能分辨出八路軍是哪個根據地所屬的部隊,在當年也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帽子上的紐扣除了固定護耳圍布以外,還有以下幾個意義。

第一,區分敵我。1944年,護耳被取消,但是兩粒紐扣依然保留下來。所以,我覺得兩粒紐扣真有“8”字的意思,代表了我黨部隊“八路軍”,用於和其他武裝區分開。內戰時,很多投誠的國民黨部隊,也是直接摘了“青天白日”帽徽,留下兩粒紐扣,就成了解放軍。


第二,這兩粒釦子,可以作為服裝備用扣。這個說法,也有道理。畢竟,當時軍隊條件不好,衣服上的扣子掉了,真是可以將帽子上的扣子拿下來備用。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937年抗戰爆發,當年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一個月後改稱十八集團軍),江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所以這一時期,八路軍的軍裝是按照國軍軍裝的樣式來設計的——中間是“青天白日”帽徽,下面是兩顆釦子。後來,國軍積極反共消極抗戰,在和八路軍、新四軍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之後,大多數人就不戴帽徽了(也有生產能力不足的原因在裡面),而兩顆釦子就一直保留著。

其實,這兩顆釦子,還是地地道道的“德國風味”。

30年代,國民政府和德國的軍事合作一度如火如荼,雖然最後練出的所謂“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打得並不好看(淞滬會戰之前,三個德械師均不滿員,甚至只有四五千人),但是畢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現代化改革,給中國留下了很豐富的遺產。軍帽就是其一。

(30年代的德軍山地帽)

國軍的新軍帽,模仿的是德軍山地作戰使用的軍帽。兩顆釦子扣住的,其實是兩塊布,平時扣起來,寒冷(德國的寒冷也沒寒冷到哪去)的時候可以解開護耳,抵禦寒風。

這就是為什麼八路軍軍帽上有兩顆釦子的原因。


直江信綱


抗戰爆發後工農紅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承認的八路軍部隊只有最初的129、120、115這三個師的番號。

在抗戰初期國共合作還較為愉快,於是國民黨按照這三個師的番號員額來發些軍餉並給紅軍補充一些裝備彈藥和被服。

改編前紅軍的帽子上是紅色的五星,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釦子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說法:

1、當時所有國民革命軍即國民黨部隊在沒有使用美式裝備之前,帽子上都是國名黨政府國徽“青天白日徽”加兩顆紐扣。

紅軍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時,帽子也是一樣,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搞摩擦,消極抗日,青天白日帽徽應該是在抗戰後期才摘的。

帽子上的兩顆釦子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僅僅是用來固定帽耳的。

八路軍帽子的帽型是德國專家根據亞洲人的頭型定製的,結合了歐洲滑雪帽的特徵,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這個帽子的周圍是由一圈護布的,中間兩釦子可以將帽子兩側的兩個護耳帽邊系在帽子上,夏天不影響散熱;天冷時,解開紐扣就可把帽邊放下來擋住耳朵和脖孑,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宣佈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集團軍,25日中共中央發出改編命令。隨後部隊陸續改編、換裝。當時紅軍部隊對換裝情緒很大,甚至有人為此出逃。

9月6日劉伯承率部在三原誓師,在誓師大會上,劉伯承告訴紅軍指戰員暫時把階級仇恨放下,以民族大義為重。“軍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

隨後摘下紅軍帽,戴上一頂帶著青天白日徽的軍帽。講話結束後,全師一起換了帽子。

2、兩顆釦子是用來頂替帽徽的,八路軍也是應該有帽徽的,不過當時國民政府編制中八路軍也就是第18集團軍編制中也就3個師的編制,估計也就按編制人數下發帽徽。

但實際情況是八路軍人數急劇增長,政府不承認,後來國民黨政府逐漸減少和停止了對共軍的供應。八路軍、新四軍的軍服開始自己製造。

但是他們是不會生產國軍的帽徽的。共產黨的部隊也不稀罕那青天白日徽,更沒工夫去費工費料生產了,所以......沒有就沒有了。

甚至當時並不是所有八路軍軍帽都有兩顆紐扣,因為當時物資匱乏,八路軍軍裝不完全統一,所以有些有,有些沒有。

3、 兩個豎著的扣子是代表8——八路軍的符號。

抗日戰火中,八路軍是被編制進國軍隊伍的,那麼帽子上就應該有青天白日徽,但是當時國民政府不承認,於是就沒有生產,這兩顆釦子實際上就代替了八路軍的軍徽。

這兩顆釦子的形狀其實就是一個“8”,也就代表著八路軍的意思。而且當時軍隊條件不好,衣服上的扣子掉了,還可以將帽子上的扣子拿下來備用。

還有個說法,那兩顆釦子是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沒有建國時,用來代替國徽來用的。因為兵將們,都反感當時的國民黨國旗與國徽,所以,八路軍就在兵源過多,材料緊缺,民心所向的情況下,以及一國不能兩旗也不能兩徽的道理下,只選用了兩顆釦子。

【附錄: 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團以上各部隊統一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全軍統一摘掉青天白日徽,那種佩戴兩顆釦子的帽子成為了歷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用上了解放軍的軍帽。】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這種帽子最初是仿的德國軍隊的山地帽。帽子的兩側還有兩片布可以放下來,天冷的時候可以護耳朵,而平時不用的時候可以翻上來扣到上面的扣子上。放一個圖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上圖中的帽子就是德軍軍帽,只不過釦子是金屬的,好看點。實際上當時國民黨的軍隊也是用的這種軍帽,釦子很多是銅的。八路軍當年的條件比較艱苦,都是普通的扣子。

下圖這個才是八路軍的軍帽。

把釦子解開放下來就是這樣了。冬天給耳朵保暖效果很不錯的。

以及這樣的。

除了把釦子扣到前面,還有扣到頂上的,大家肯定也見過。

看完這些應該明白了,這兩個釦子可不僅僅是裝飾,更有著非常實用的功能的。


漂浮菌


從八一起義開始,人民軍隊的軍帽款式有過數次變革。

南昌起義時,新創立的人民軍隊沿用原國民革命軍服裝式樣,軍帽是日式大蓋帽。

到了山區開展游擊戰時,為了與對手有效區別,紅軍通過國際支援、打土豪分田地和發行貨幣,積累了一些資金,開始仿照蘇聯紅軍樣式,做了新款服裝,軍帽是大家熟悉的八角帽配紅五星。

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延安的紅軍接受了國民政府的統一改編,編成國民革命軍八路軍,下屬三個師,名稱統一了,服裝上也接受了國民革命軍的統一制式軍裝。國民革命軍的軍裝的特徵是直筒帽,軍帽前臉配青天白日徽和兩粒釦子。系國民革命軍仿照歐洲的德系軍裝的款式製作而成。

話說有些經歷過長征的紅軍指戰員開始時內心是很有抗拒感的,他們見不得這種曾經與他們作戰的敵軍服裝自己卻不得不穿在身上,在經過高級指戰員和政委的苦口婆心的心理解釋疏導和動員後,也情願不情願的接受了現實。

很快大家也發現了這種軍帽的好處,紅軍帽出身於南方游擊區,南方氣候溫暖溼潤,不需要護耳,而延安的八路軍身處北方大地,冬季氣候寒冷,保護耳朵不被凍傷是當務之急。這種新式軍帽的兩個紐扣可以解開,翻下來就可以護住後脖頸、耳朵和下巴,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另外,這兩粒紐扣也是備用品,軍裝上(比如腰部)的紐扣如果在戰鬥或行軍過程中不慎失落,完全可以用這兩粒備用品替代。

冬季的棉軍帽前臉的紐扣,則只有裝飾作用了,棉帽的護耳用時翻下,不用時可以翻上去,用紐扣或兩根布條系在頭頂。自從區別開冬季軍帽和夏季軍帽之後,夏季軍帽的款式也不再講究國軍軍帽的實用性,帽上的紐扣則只具裝飾屬性。

在抗戰的前期,國民政府充分保證了軍裝和軍械的供給,當然這種供給是按照八路軍編制人數實行的。眾所周知,八路軍在中後期擴編迅速,動員了很多老百姓踴躍參軍,保家衛國,新擴編人員的武器和軍裝無從保障,因為國民政府不予承認。

面對這種困難,倒是難不倒以“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為宗旨的人民軍隊,八路軍在敵後根據地建起了軍隊被服廠,給擴編人員源源不斷的提供軍裝的保障。這裡面有個問題,製作工藝有限,服裝的衣料、染料不可能與國民政府的供應完全一致,帽徽製作也有難度,所以,到了抗戰中後期,隨著八路大規模擴編,我們看到,各根據地的八路軍裝,顏色開始出現很大的不一致,軍帽上的帽徽也不再是必需品,但這兩粒紐扣還是保留了下來。

由於日偽軍的圍剿破壞,被服廠在事實上也經常斷貨斷供,所以只好開戰大生產運動,在基層或民間自制,這種軍裝的效果自然更加雜亂無章,一身出自正規被服廠的軍裝與軍帽簡直成為八路軍地方武裝的寶貝,可以當做獎品發放,能穿上或者佩戴上的都是戰鬥骨幹人物,此舉大為提高參戰人員的積極性。

八路軍地方武裝的軍裝與軍帽顏色,永遠是敵軍無法破解的秘密,在山東根據地,曾有日偽軍穿著製作精良的八路軍服裝,妄圖冒充八路軍,結果被八路地方武裝一眼看穿,予以痛打,日偽軍被打散很久後都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歷來現實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八路軍軍帽上帶有兩個紐扣,這兩顆釦子有什麼含義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當時不僅八路軍軍帽上有紐扣,國民黨軍隊帽子上也是如此。抗戰全面爆發後,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不久八路軍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這些部隊按照統一戰線的要求,統一接受國民政府領導。

換裝後的十八集團軍士兵

既然同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抗日軍隊,所以紅軍在接受改編後換上了國民黨部隊的軍裝。當時許多紅軍指戰員思想上還有牴觸,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在1937年9月6日的日記中寫道:“舉行換帽時,大家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情。……今日為了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結成全民族的統一戰線,暫時將它(紅星帽)收藏一個時期,換上一頂青天白日的白帽子。”

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也佩戴這種軍帽

國民黨部隊這種軍帽是從1930年代初期逐漸更換的,當時國民黨部隊德國軍事顧問很多,他們建議以北歐滑雪帽為原型,結合中國士兵的頭部形狀設計這種新式軍帽。這種軍帽的特點是有帽舌,周圍有一圈護布,前面用兩粒紐扣固定,冬季寒冷時可以將紐扣解開,放下護布保護後頸部和耳朵,以防凍傷。這種新式軍帽非常實用,被中央軍各部隊佩戴,後來各地方部隊也相繼換上。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的帽子基本是這種式樣。

身著軍服的蔣介石在重慶與市民慶祝抗戰勝利

八路軍的軍帽並非只有兩粒紐扣,也帶有青天白日帽徽。只不過當時戰爭年代,條件簡陋,有時有的部隊沒有帽徽,只有兩粒釦子,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