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裡,雍親王胤禛為什麼要同意王掞羞辱死鄭春華?

居源月穎


由於太子胤礽與康熙帝的後宮嬪妃“鄭春華”私通而導致太子胤礽聲名狼藉,於是太子胤礽決定除掉鄭春華。

他讓十三弟胤祥來處理,十三阿哥胤祥不但沒有除掉鄭春華,還把她委託四阿哥胤禛藏匿在了雍親王府,這件事當時對於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


根據《雍正王朝》劇情分析:

太子胤礽委託十三弟除掉鄭春華是避免一個活口的存在,對於十三阿哥胤祥來說就是幹了一件傷天害理的缺德事,並且還要擔當風險。

可是對於四阿哥雍親王胤禛來說,正中下懷,通過鄭春華掐住了太子胤礽的把柄的同時,又送給了十三弟胤祥一個人情,何樂而不為!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的秋天,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次是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這次是一廢到底,並且永無翻身之日。


此時的康熙帝決定永不設立太子,康熙帝的這個決定被鄔思道分析的一清二楚:

一、皇權獨攬能夠使政務比較通暢,太子無能的話,有損皇帝的治化,能力太強的話,又容易與皇帝分庭抗禮,不立太子於國於民於皇帝都有好處。

二、不立太子,朝臣不敢輕易涉足黨爭之中,避免阿哥重蹈廢太子的覆轍,這樣的好處就是將來新主繼位,能夠做到事權統一。

三、這樣可以讓阿哥們各自辦差,觀察各位皇子的德行,最後能夠選出一位非常滿意的皇子繼承大統。


基於以上鄔思道的分析,作為雍親王的四阿哥胤禛必須要完美,可是這個“鄭春華”在我的雍親王府已經是一個多餘的人,太子胤礽已無翻身之日,她倒是我“雍親王”的定時炸彈了!

除掉鄭春華,有悖對十三弟胤祥的承諾,留著的確是一個禍害,此時;機會來了,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親自來到了雍親王府!

作為太子胤礽的師父,太子胤礽的失德被廢使“王掞”非常苦惱,半生的心血付出東流,王掞看好了雍親王胤禛,他要為雍親王胤禛能夠繼承皇位出一把力,那就是必須除掉鄭春華,免得給八爺黨留下致命的把柄。


我分析;此時的雍親王胤禛心理一定感激王掞師父的到來,即除掉鄭春華,又可以給十三弟胤祥一個交代。

王掞是一代文學大儒,憑著他的三綱五常也要“羞辱”死鄭春華,想不死都不行。

果然;在王掞師父見了鄭春華一面以後,鄭春華自殺了,這就去掉了雍親王胤禛的一塊心病,看來這位冷麵王爺胤禛不但有貴人相助,他想;十三弟胤祥會理解他的。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否則後果自負!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一起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


要解釋清楚這件事,我們得分三個小問題來講:

一、

鄭春華為什麼沒有被康熙帝處死?

鄭春華沒有被康熙帝處死是有多個原因的,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康熙帝過於好面子。這在劇中多個地方都有體現,康熙帝也最怕留下罵名,所以不管他做什麼,第一點就是會不會有損他的形象,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脫離這個前提。

也就是說,雖然康熙帝心中明白太子胤礽跟鄭春華有亂倫,但是這種事情不能說明白,說太明白就有損皇室形象,更有損自己的形象。你想啊,自己的老婆跟自己的兒子搞一起了,這傳出去,雖然罵太子胤礽和鄭春華的人多,但是對自己來言,面子上更過不去。

最重要的還在於,這件事並沒有坐實,所謂的坐實,就是沒有目擊證人。

還記得之前一期講的圖裡琛嗎?

圖裡琛跟康熙帝到鹿園取鹿血,結果就發現了屋內有人,聽起來像是有鄭春華的聲音。康熙帝震怒,讓假裝在尿尿的圖裡琛馬上拿盯梢的人,結果圖裡琛拿住了太子胤礽跟班太監以後,不小心弄死他了。

隨後,屋內燈就滅了,至於裡面是誰,那圖裡琛等人都不知道,康熙帝你自己猜吧。

所以,康熙帝也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太子胤礽跟鄭春華亂倫,這種事情只能裝作不知道。況且後來康熙帝也查清了太子胤礽的刑部一案還有假傳手諭之事,他也覺得冤枉了太子胤礽,如果直接把鄭春華處死,那麼等於是承認了太子胤礽跟鄭春華有染,那麼以後也就不可能再復立太子了。

所以,康熙帝一方面念及舊情,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更是為了太子胤礽考慮,故沒有殺掉鄭春華。

二、

太子胤礽為什麼要利用老十三胤祥殺掉鄭春華?

這個問題之前也解釋過,第一次被廢以後的太子胤礽突然就想通了很多事情,再也不是當年求著鄭春華讓她生孩子的那個胤礽了。

太子胤礽被複立之後,他自然也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康熙帝廢他的時候說的是不盡職,不修德。他最後總結的被廢原因無外乎三件事情,一件是刑部冤案,一件是兵圍八大山莊,一件則是跟鄭春華亂倫。

第一件事,刑部冤案,說到底還是太子胤礽不夠果斷,關鍵時刻沒有采取丟車保帥的策略,非要保那幾個愚蠢的刑部官員,最後惹火上身。幸虧老八胤禩獲得口供的方式也是不夠光明正大,反而讓康熙帝起了疑心,最後通過圖裡琛的調查,康熙帝也明白了老八胤禩的陰謀,最後給了老八胤禩“其心可誅”的評價。這一點上,太子胤礽後來是清清楚楚的,事已至此,況且刑部已經交給老十三胤祥管理了,自己已經高枕無憂。

第二件事,太子胤礽確實沒有這樣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康熙帝如此英明,太子胤礽自然也沒有罪過可言。

事情的關鍵還在老大胤禔身上,康熙帝最終會想當然的認為,都是老大胤禔的魘鎮造成的,沒有老大胤禔的魘鎮,太子胤礽不會到這種地步。

那麼就太子胤礽來講,自己的幾條罪狀都可以撇清了,唯獨跟鄭春華鬼混一事,雖然沒有坐實,但難免不會被有意圖的人利用。所以,太子胤礽也終於想明白了,沒有權力,只有愛情算個屁,到時候別說愛情保不住,連小命都保不住,與其那樣,不如捨棄一切,重新開始。

當然,他利用老十三胤祥去殺害鄭春華,也是為了利用老十三胤祥,讓他跟自己綁在一條船上,當然,他也絕想不到老十三胤祥回頭就把他賣了。

三、

王掞為什麼要替老四胤禛羞辱死鄭春華?

王掞確實是一個好老師,可惜沒有教好太子胤礽,如果說第一次被廢之前的太子胤礽還有繼位希望的話,第二次被廢之前的太子已經喪心病狂了。

王掞作為太子老師也經歷過了心理激烈的鬥爭,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時,他可是以死向康熙帝抗爭。當然最後他的計策在張廷玉和康熙帝的雙重打擊下,宣告失敗。

但是太子胤礽剛剛復立就大肆打壓群臣,連老師王掞的話都不聽,這也讓王掞開始變心。不要以為後來舉薦大將軍王的時候王掞還蹦出來舉薦廢太子胤礽就說他還不死心,其實那時候的他已經開始輔助老四胤禛了。

他舉薦廢太子胤礽這個荒唐的舉動,無外乎就是告訴康熙帝,他們舉薦老八胤禩跟我舉薦廢太子胤礽是同樣的荒唐。

老九老十都說帶兵不過是坐橐兒,那我王掞給舉薦一個更合適的人選,而且明眼人一看就是荒唐的。這一下子就杜絕了老八胤禩當大將軍王的可能性,最後老四胤禛不適時宜的跳出來舉薦了老十四胤禵。

所以說,從那時起王掞就開始偏向老四胤禛了。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也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奪嫡的關鍵時刻,王掞找到老四胤禛的府上,告訴了他目前的處境。原來鄭春華在雍親王府上的事老八胤禩已經知道,正等著關鍵時刻當武器攻擊老四胤禛。而老四胤禛在老十三胤祥被圈禁之時答應過要好好保護鄭春華,那麼通過王掞解決掉鄭春華,再合適不過了。

畢竟王掞沒有從始至終,所以後來的他選擇了自殺,臨死前說了自己走錯一步棋,也走對了一步棋,算是給自己總結了。

而老四胤禛後來面對高毋庸的彙報時,自己竟然裝作不知情的樣子,還問他,之前鄭大奶奶有沒有徵兆啊?

這種明知故問的態度也證明,老四胤禛也想殺掉鄭春華,但是又怕老十三胤祥怪罪,所以遲遲不敢動手,而王掞深深的知道老四胤禛不便動手,所以自己上了,把鄭春華給解決掉了,也幫老四胤禛解決了一枚定時炸彈。

這就是為什麼老四胤禛同意除掉鄭春華的原因!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雍正王朝》中,鄭春華是康熙的妃子,也是太子的庶母,卻與太子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讓康熙頭頂一片綠草原。東窗事發後,這成了太子被廢的原因之一,鄭春華也被髮配至辛者庫。後來,太子被複立,鄭春華就由情人變成了把柄。曾經的風花雪月敵不過太子的前程,太子要求十三爺把鄭春華給清理了。

十三爺找到鄔先生和胤禛,大夥一商量,決定表面上答應太子的要求,然後留下鄭春華。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對付太子而留下一張牌。誰知這張牌還沒出,太子就已經倒了,而且連累十三爺。這時的鄭春華,由胤禛的牌變成了胤禛手中的燙手山芋。一旦被康熙知道,後果將不堪設想。八爺黨知道此事,一直沒有揭發,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候挑明。

眼看康熙快不行了,“奪嫡之爭”進入了白熱化,各方都在積極行動,朝廷局面暗流湧動。

這時候,康熙的老臣王掞站出來了。他對康熙忠心耿耿,對大清兢兢業業。為了康熙,他可以不計較個人得失。此時的王掞,已經悟出了康熙的想法,那就是傳位胤禛。於是,老人家就決定為康熙燃盡生命最後一點光輝。他主動找到了胤禛,提出要將鄭春華清除,得到了胤禛的默認。

一、在傳位的關鍵時刻,不得留下任何把柄。鄭春華以前是別人的把柄,如今成了胤禛的小辮子,八爺黨隨時可能在此問題上大做文章。康熙一旦知道胤禛私藏鄭春華,雍正的前途就會堪憂。雍正想下手,卻因承諾過十三爺,礙於情面而沒有動手。王掞主動請纓,正好了卻四爺一樁心事。

二、太子因鄭春華被廢,十三爺因鄭春華被囚禁,她此刻又是埋在雍王府的定時炸彈。王掞為了康熙,也為了大清,到雍王府立下投名狀,站到了雍正一邊,成了四爺黨的人。王掞的人品和忠義,雍正是信任的。由他出面,雍正也比較放心,自然不會拒絕,但是雍正又不能直接答應(領導的政治智慧,有些事只能心照不宣),只好默認。

王掞沒有辜負雍正的期望,事情辦的乾淨利落,沒有留下任何把柄(連同自己也自盡)。他是太子的老師,也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楷模,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忠義。

宮廷鬥爭,處處都是刀光劍影,雍正要登帝位濟世救民,不僅需要菩薩心腸,也需要雷霆手段。走上奪嫡之路,就沒有回頭箭。在規則不透明的大清王朝,宮廷鬥爭需要陽謀、陰謀,還要藉助他人之手。


秋媚讀史


皇帝的女人是非常可憐的,她們身處皇宮禁地,活著的目的就是能夠得到帝王的寵幸。

如果皇帝年紀大了,她們即使得到了寵幸,還要面對老皇帝的功能性喪失,這對於青春妙齡的女子來說更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

很不幸,鄭春華遇到的是恰恰是年老的康熙。所以她和太子的私通雖然滿足了私慾,但毀了自己,也毀了太子,更毀了康熙!

鄭春華是胤礽的庶母,他們的不正常舉動已經嚴重違背了社會倫理道德,這是要受到譴責的。


對於太子胤礽,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失德,不配再作為儲君了,這對老八黨來說是攻擊太子的最好武器。

正是因為如此,胤礽才想要除掉鄭春華,但辦事的是“俠王”老十三胤祥,他不忍心美人就此香消玉損,私自將鄭春華藏在了雍親王府。

胤禛之所以同意老十三將鄭春華藏匿在雍親王府,一是為了捏住太子的把柄,二是成全胤祥的狹義之名。

但世事無常,胤礽的作死行為讓康熙非常震怒,以致第二次被廢!這一次康老爺子決定永不設太子之位,他寧願儲君之位空虛,也不想看到有黨爭的出現。


這個時候其他皇子的機會來了。

雍親王胤禛要想勝出,那麼他的言行、品質都必須完美,必須符合康熙的審美觀點。

所以藏匿在王府中的鄭春華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胤禛無法親自作出違背老十三的承諾,而太子之師王掞的出現為胤禛解決了難題。

這位正直的老先生,眼裡是摻不了沙子的。一心想要培養一位明君的大儒,最恨的恐怕就是誘惑太子胤礽失德,讓自己半生心血付諸東流的女子鄭春華!


為了大清國的江山,為了大清國的百姓,在太子再也無望復出的情況下,他看好了雍親王胤禛,所以他更無法忍受鄭春華的存在。

雍親王府的一次長談,胤禛也意識到鄭春華的存在已經成為隨時引爆自己的弱點。

為了自己的前途,胤禛在最後一刻同意了王掞羞辱鄭春華。

可憐一代紅顏,在一位白髮蒼蒼的大儒言語攻擊下,香消玉損!真的是一步錯步步錯,自古紅顏多薄命啊!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電視劇《雍正王朝》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正的謀略劇。電視劇拍的水平非常高,劇情也是引人入勝,好多情節都有背後的深意,真是招人喜歡。

太子師傅王掞在九子奪嫡的最關鍵的時刻找到四阿哥胤禛,直截了當的表明擁護胤禛力爭太子之位的態度,並且指出了胤禛的一個危險的隱患,那就是胤禛私自藏匿了與廢太子偷情的康熙的妃子鄭春華。直言此女人的存在會壞了胤禛的大事,力勸胤禛立刻除掉這個禍害。

但是胤禛當著王掞師傅並未答應,而且說出了為難之處:他曾經答應十三阿哥胤祥保護這個鄭春華,並且胤禛也認為鄭春華罪不該死。

王掞師傅對此態度非常堅決,他指出:第一,你四王爺私藏鄭春華的事情,並非人不知鬼不覺,你的對手八王爺胤禩早就知道,之所以佯作不知,是抓著這個把柄等待機會,一旦機會成熟,八王爺胤禛會毫不留情一擊而中。這個鄭春華留著就是一個禍害。第二,鄭春華並非罪不至死,她的罪上通於天,下大於地,危害社稷,死有餘辜!

對王掞師傅的話,胤禛未置可否,王掞師傅見此情景,說:那好,我去一趟,如果她還不死,我就羞辱死她!

可見王掞師傅對逼鄭春華自盡是下定決心並且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對於王掞師傅的表態,四王爺胤禛沒有說什麼,實際上他是默許了王掞師傅的決定。

結果就是,鄭春華用王掞師傅留給她的一幅白綾上吊自殺。而等到胤禛得知鄭春華上吊自殺之後,猛然反應過來王掞師傅的最終意圖,並趕到王掞師傅府上的時候,王掞師傅已經安排好後事,拿著一杯毒酒等著胤禛了——他知道胤禛一定會來。

王掞師傅對胤禛說了三句話:

——我的家人都打發回老家去了,這裡只有我了,我在等你。

——我這輩子一共下了兩步棋,第一步輸了,第二步贏了,一輸一贏,不輸不贏,也算值了。

——我王掞的路走到頭了,你四爺的路還很長,希望你好好走完。

說完,飲酒自盡。

胤禛雙手合十,除了為王掞師傅祈禱,更重要的是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王掞師傅的大慈悲心腸。

如果僅僅就除掉鄭春華這個定時炸彈這件事本身來講,胤禛和王掞師傅的選擇都沒什麼問題。

實際上,胤禛並非不想除掉鄭春華,只是已經騎虎難下,當初胤禛暗中把鄭春華隱匿在自己府上,除了成全十三子胤祥的俠義慈悲心腸之外,還含有牢牢抓住鄭春華這個把柄,隨時制約太子的意圖。

但是太子二次被廢之後,胤禛手裡的這個把柄,不僅僅成了燙手的山芋,反而成了握在對手手裡的把柄。這一點胤禛其實心裡很清楚——連迂腐的王掞師傅都知道的事情,還有秘密可言嗎?

他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也沒有人替他辦這件事——心腹李衛已經外放,鐵哥們胤祥還在圈禁,奴才年羹堯也遠在西北。幹這種事,要絕對可靠才行。

而王掞將此事說破之後,胤禛和王掞迅速的達成了默契——王掞此舉除了向胤禛表明擁立的態度,另一方面用逼死鄭春華和自盡,保住了自己的家族的榮華和平安。

畢竟,王掞師傅是廢太子的老師,一朝天子一朝臣。

王掞迂腐,但絕不呆傻。

實際上,王掞的眼光的敏銳度是非常了得。

注意一個細節,王掞在逼鄭春華自盡的同時,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上摺子保舉四王爺胤禛為太子,為此,康熙大怒,下旨哥去了王掞的官位,永不錄用,並將王掞一家遷回原籍。

王掞為什麼這麼做?作為太子的師傅,行走朝堂多年,四書五經,王者之道應該是爛熟於心,他不知道作為大臣,在皇上詔令不再設立太子的情況下,妄議國本幾乎是殺頭之罪?而且是保舉胤禛為太子!這就是找死的節奏啊!

但是,王掞師傅賭了一把,他賭對了。為他的家族賭對了。

王掞冒死舉薦四王爺胤禛為太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最後確定一下康熙心裡究竟是否已經確定傳位於四王爺胤禛:假如皇上心中另有人選,王掞一家在劫難逃,即使不誅九族,那王掞難逃一死,他舉家老小也將被抄,被髮配。如果皇上心中已經認定胤禛繼位,康熙最多責怪這個王掞迂腐呆板,不識時務,同時要明貶暗保。

當王掞師傅聽到了皇上的聖旨之後,明白了一切:革職不查辦,永不錄用就是廢話——他這個年紀還錄用什麼?全家遣返就是說全家都保住了!

於是便義無反顧的來到了鄭春華的屋內,逼鄭春華自盡。

一切安排妥當,王掞師傅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他自己必須死,他死了,胤禛就安心了,在繼任皇帝面前,他的全家老小也保住了。

王掞師傅,不愧是有大智慧和膽魄的人啊!


步武堂


奪嫡到了最後階段, 為了不讓奪嫡對手八阿哥胤禩抓住把柄,四阿哥胤禛必須處死鄭春華。恰好,廢太子胤礽的師傅王掞主動請纓,要去說死鄭春華,胤禛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鄭春華這個人,可謂命途多舛,所託非人。

鄭春華本是康熙的寵妃,卻愛上了天子胤礽。事發後,太子胤礽被廢,她則被髮配到後宮做勞役。

太子復位後,為了剷除鄭春華這個汙點,竟然讓十三阿哥胤祥去殺了鄭春華。但十三阿哥仁義,弄了個假死,把鄭春華救了出來,安排到了自己的王府裡。後來十三阿哥被康熙圈禁,自身難保,只好把鄭春華託付給了四阿哥胤禛。從此,鄭春華便隱居於雍王府。

但此事不夠機密,被八阿哥胤禩一派得到了消息。他們引而不發,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拋出這件事,治胤禛於死地。

所以,王掞拜見胤禛,告訴他其中的利害關係。鄭春華不得不死。

其實,這部電視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是為了維護雍正的形象,用了曲筆,不讓他沾染邪惡之事。殺死鄭春華就是其中一件。試想,即便沒有王掞主動請纓,到了奪嫡的決戰階段,胤禛就不會殺死鄭春華嗎?他不可能為了一個並不相干的女人,壞了自己的大事。

另一件事,則是扳倒太子的那封信。

胤礽第二次被廢,起因是康熙拿到了胤礽寫給任伯安的一封密信。這封信,雖然是十四阿哥送到康熙手裡的,但幕後指使者是八阿哥胤禩。

胤禩其實也是被利用了。利用他的,是胤禛的謀士鄔思道。

這封信,本來是在胤禛手裡。鄔思道假裝讓高福偷了信,然後送給了八阿哥。(高福早就被八阿哥收買,鄔思道算是將計就計)。

鄔思道明白,康熙拿到這封信,太子必然第二次被廢,從此永無翻身之日。

那麼,胤禛知道這件事嗎?按照劇情來看,胤禛貌似被矇在鼓裡,一切都是鄔思道個人所為。可是,此事過後,派高無庸用毒酒殺死高福的是誰呢?是胤禛。

而且,這封信是在胤禛手裡,他會無緣無故把它交給鄔思道嗎?

可見,自始至終,胤禛才是這件事的真正的幕後主使。

這樣一個人,就算親自下令殺死鄭春華,也沒有什麼意外的。


趣談國史


鄭春華,作為太子第一次被廢的導火索,雖說在第一次被廢后,康熙不久又再次復立太子,可與鄭春華亂倫這件事,儼然已無法抹滅,且還成為了“八爺黨”攻擊太子的一個突破口,於是在太子復立之後,太子動了殺掉鄭春華的念頭。



太子剛復立,千萬雙眼睛都盯著他,此時,他雖想除掉鄭春華,但若他親自動手,反而對自己不利,於是他想到了自己隊伍裡的十三爺胤祥,將除掉鄭春華的任務交給了胤祥。

胤祥,排行十三,俠肝義膽,重情重義,當他接到太子爺的任務後,非常震驚,也對太子爺的處置方式非常的不認同,但太子爺給下的任務,十三爺不敢不接,胤祥在答應太子的同時,也和四哥胤禛充分商量,應該如何應對這個任務,最後結論,鄭春華不僅不能除掉,且還要確保鄭春華好好的活下去。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操作:

胤祥通過自己的門人,對鄭春華使用了一種可讓人“假死”的藥,將鄭春華從皇宮內給弄了出來,但為了遮掩耳目,最後將鄭春華給安置到了胤禛的府邸,給藏了起來。



胤禛和胤祥之所以沒有處裡掉鄭春華,其主要原因如下:

1.通過此次太子被廢事件,雖說沒過多久康熙再次復立,可從中也看到了太子的根基與在朝中大臣們心中的威望,胤禛與胤祥已深知:太子已不可靠,而處理掉鄭春華,更是證明了“太子不可靠”。

2.雖說太子不可靠,極有可能再次被廢,但至少目前太子依然在位,八爺黨此時也正在想方設法的除掉太子,而倘若此時,胤祥除掉鄭春華,將直接被八爺黨給抓住把柄,再加上太子的為人,到最後極有可能將責任全部推到胤祥身上。

綜上,胤禛和胤祥不僅沒有除掉鄭春華,反而隱藏起來,成為日後自己對付太子的手段之一。

可誰能想到,在第一次復立後沒多久,太子再次被廢,此次廢除,胤礽也就再也沒有起來的日子,而反觀胤禛和胤祥,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后,突然發現鄭春華藏於四爺府,反而成為了一顆定時炸彈,一顆被八爺黨攻擊的定時炸彈。

如何除掉這顆定時炸彈,成為了胤禛的心頭之急。



而就在這時,胤礽的師傅王掞的出現,剛好化解了胤禛的心頭之急。王掞作為胤礽的師傅,而胤礽的最後遭遇對於王掞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光榮的事情,也是一件讓王掞臉面無光的事情,王掞沒有教育好這位未來的接班人,而王掞來找胤禛,則是因為王掞覺得胤禛有希望成為皇位的接班人,王掞想來助胤禛一臂之力。當他得知鄭春華事件後,王掞決定自己出馬。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王掞出面“羞辱”死鄭春華的事情。

酒翁之言:胤禛之所以同意王掞“羞辱”死鄭春華,不外乎以下幾點:

1.太子的徹底垮臺,將胤禛和胤祥推到了“太子黨”的第一戰線上,成為了“八爺黨”的打擊對象,而此時鄭春華的存在,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成為八爺黨攻擊自己的武器,胤禛不得不除。

2.胤禛想除,但不能自己去除,他和胤礽不一樣,胤礽不自己除是怕被康熙和八爺黨發現,胤禛不自己除,是因為他之前答應過胤祥,不會除掉鄭春華,可現在到了不得不除的時候,倘若胤禛自己動手,會讓胤祥錯誤的理解自己。而王掞的出現,剛好可以滿足胤禛的兩個要素:一除掉鄭春華,二不沾自己的手。

當然,王掞在“羞辱”死鄭春華後,沒多久也自殺了,畢竟作為一個儒家大師傅,去做這種事情,自己從心底都無法接受,於是選擇了自殺。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鄭春華是雍正王朝世界中亂倫縮影之一,她是康熙帝的後宮貴妃,按輩分是諸位皇子的庶母。卻被太子胤礽所勾引發生苟且之事,成為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來鄭春華是與老四雍正沒有關係的,但是機緣巧合之下,鄭春華成為八爺黨對付老四的一張王牌,所以太子師傅王掞就將鄭春華說的自盡而死。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說這些機緣巧合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康熙帝發現他與貴妃鄭春華的姦情。

胤礽被康熙帝第二次再立為太子以後,雖然康熙的意思不再追究他的亂倫過往,不然不會再立他為太子。(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但畢竟這屬於皇家醜事,萬一被別有用心的人比如說八爺黨借題發揮捅出來,那麼輿論攻擊之下也會成為致命一擊的,所以太子胤礽想來想去就以郡王爵位的誘惑想要叫老十三幫他殺人滅口以絕後患。

老十三乃是一代俠王,自然不忍心殺鄭春華,還與老四與鄔學生商量過。最後做了一個假死的局救下了鄭春華,騙過了太子。

太子二次被廢以後,老十三也被幽禁。被幽禁時把鄭春華交給了老四照顧。

而老四對於老十三的囑託肯定是放在心上,將鄭春華安置在自己的府裡。但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八爺黨在勢力很大,耳目眾多還是知道了這件事,為了關鍵時刻發揮出作用來對老四進行致命一擊,所以假裝不知。

最後還是王掞提醒的老四,並且主動要求羞死鄭春華。由於鄭春華是老十三託付給老四的,所以他也是猶豫不決,但畢竟關係到切身利益,王掞主動要求解決這個麻煩以後,老四就默認了。


下面進入下一個分析環節

太子胤礽師傅王掞為什麼要幫助老四?

首先老四與老十三在太子沒有被廢之前一直是力挺太子的,屬於太子一黨的。(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而老四是在太子兩次被廢徹底沒希望以後才自立山頭的。王掞對於老四肯定親近。

王掞身為太子胤礽師傅,對太子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可以說把所有希望押在了太子身上,可惜太子敗的一塌糊塗。畢竟那個時代太子師傅是一個光榮的差事,王掞更希望太子以後成為新皇帝,自己成為一代帝師,結果滿盤皆輸。

太子倒了以後,王掞敏銳的感覺到老四有希望奪嫡,就把曾經寄託在太子身上的希望寄託在老四身上,所以就助了老四一臂之力。

幫老四羞死鄭春華以後,王掞就服毒自盡了,臨死之前對老四說他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棋下輸了(太子胤礽被廢),一步棋下贏了(助老四一臂之力),是不輸不贏啊。

王掞可以說是雍正王朝中的一個悲劇縮影,也是一個有風骨的師傅。他將一輩子的心血傾注於太子身上,奈何朽木不可雕也,付出的都是白費。他覺得老四有希望,就助其一臂之力,然後並沒有如投機者那般等著老四真正登基以後等著封賞,而是覺得完成自己該下的那步棋以後,心力交瘁之下服毒離開這個讓他失望的世界。

本期分析結束,下期再見!


宋安之


這裡我們先交代一下鄭春華為什麼會一直在雍正的府邸。

經過了廢立風波的皇太子胤礽想要殺死鄭春華,其實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鄭春華可以說是太子的一個非常大的汙點,並且是橫在他與他老爹康熙之間重要的隔閡,為了消除這個隔閡,抹掉自己的這個汙點,同時也不讓這個把柄在為其他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必須要將鄭春華除去。而太子並沒有自己去除掉鄭春華,而是安排十三爺去做這件事情,用意也非常明顯。其一,拉老十三下水,將這個作為把柄,使老十三為自己所用,尤其是在放出劉八女,拉攏任伯安這件事情上,這一點在劇中已經進行了交代 ;其二,留一招後手,萬一哪天康熙真的追查起來,可以將責任推卸給老十三,自己則可以全身而退。

而雍正和老十三與鄔思道商議後,並沒有按照太子的要求殺掉鄭春華,也是正是因為看到了太子的這一後手,害怕哪天太子翻臉不認人,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自己,所以將鄭春華保了下來,以防太子嫁禍於人,這也不失為一種自保的策略,也可以用以牽制太子。 並且,鄭春華再怎麼說也是康熙的女人,只有康熙有最終的處理權,既要不遷怒與康熙,又不能得罪太子,只能先將鄭春華保起來。

之後太子再度被廢,十三爺胤祥也因為私自派兵剿滅江夏鎮、助太子殺掉鄭春華而被康熙圈禁,這個時候,十三阿哥並沒有做任何解釋,一來擔心將雍正牽扯進來,二來也不想暴露鄭春華現在的真實情況。畢竟依照當時十三爺的性格,對於鄭春華的遭遇,多少也是給予了一些同情,所以也不忍心做這樣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事情,所以要將他保了下來。

雖然《雍正王朝》的劇情中是雍正同意了王掞前去羞死鄭春華,但是鄭春華是在雍親王府,要是沒有雍正的默許,王掞是根本無法見到鄭春華的,更不用提與鄭春華促心長談,勸她自盡了。而雍正為什麼會同意王掞這樣做呢。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第一,鄭春華已經沒有了任何政治價值,反而已經是一種隱患和拖累。

按照劇情的交代,十三爺“照單全收”的性格讓他的府上早已經是“眼線遍佈”,所以從一開始,鄭春華就一定是被藏匿在“籬笆牢靠”的雍正府上。隨著太子再度被廢,十三爺胤祥也被圈禁在了宗人府,鄭春華早已經失去了她應有的牽制太子的價值和作用,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定時炸彈”,這一點是一直讓雍正心裡非常不安的,一旦被康熙所知曉,對於志在奪嫡的雍正將會是滅頂之災,畢竟,康熙是最恨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想想大阿哥和太子,雍正很有可能因為這件事情而遭受同樣的命運,所以雍正其實早有除掉鄭春華的打算。

第二,因為十三爺胤祥的關係,雍正又不得不保。

十三爺俠膽義膽,不管是出於同情也好,出於一份忠孝的責任也罷,十三爺把鄭春華交給了雍正,並且親自交代高毋庸好生照料。如果是雍正貿然除掉了鄭春華而被十三爺所知,一方面肯定會引得十三爺對於雍正自己的忌憚,會對繼續輔佐雍正的結局產生懷疑,同時雍正的支持者少之又少,十三爺是他萬萬不能失去的,同樣的擅殺鄭春華也會讓潛邸的鄔思道感到不安;另一方面,按照十三爺的性格,對於雍正的這個行為,必然會非常的不屑與不恥,想想看十三爺當年為了魏東亭的欠款自殺,就同雍正鬧過不愉快,因而雍正也不想因為鄭春華失去這個兄弟;同時,雍正此時不知道十三爺對於鄭春華的去留是個什麼看法,所以萬萬不能自己動手。而他聽到王掞師傅願意去羞死鄭春華,雍正的內心是非常高興和激動的,畢竟不用自己動手就能除去這個隱患,而之後在宗人府與十三爺的交談中說到了鄭春華的事情,十三爺也非常的淡然,雍正這才最終安下心來。

第三,既然王掞師傅都知道了,就說明事情已經敗露,不得不有所行動了。

當王掞說出了鄭春華的事情,讓雍正大吃一驚,本以為隱藏非常好的,但是現在已經敗露於眾,既然王掞這麼一個年過花甲、半隱半退的人都知道了,那麼就說明知道這件事情的不在少數,包括八爺黨甚至包括康熙都已經知曉,這種情況下,當雍正聽到王掞希望羞死鄭春華時,也必然會同意,只是他不能將這份意思表現在王掞面前,當時並沒有說話,只能通過默許的方式,讓王掞除掉了鄭春華,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了。

對於王掞羞死鄭春華,往小了說,是他為了不讓鄭春華成為四阿哥奪嫡之路的絆腳石,為四阿哥解除了後顧之憂;往中了說,王掞看清了康熙了真實意圖,看清了康熙準備立四阿哥為新君,為了現在的君主康熙,也為了未來的君主四阿哥,這也算是盡了忠君之道;往大了說,王掞知道在這些阿哥里面,只有四阿哥登基,才能將江山治理的更好,才能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他支持四阿哥,為四阿哥辦事,就是為了整個大清朝,為了天下。而這之後,王掞也選擇用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雍正也從王掞師傅與他最後的對話了,明白了王掞師傅的一番苦心,面對雍正交出的這張政治答卷,九泉之下的王師傅應該也會感到非常的寬慰吧。


雍親王府


鄭春華的命運是很悲慘的,很早就沒了爹孃。在後宮之中,這個不幸的女人又攤上了太子胤礽這麼一個人,做下不倫之事。康熙發現以後,鄭春華原本就該死。鄭春華本是一個無關輕重的人,是死是活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康熙怎麼處罰鄭春華卻是非常微妙的,因為這代表了他對胤礽的態度,關係到太子的廢立。

換句話來說,如果康熙裝作不知道,或者找個別的理由直接殺掉鄭春華,那麼這就意味著他徹底幫著太子掩蓋掉了這場醜事,太子之位非常穩固。可是康熙沒有殺鄭春華,並且還罰鄭春華到辛者庫浣衣局,這便說明康熙對太子是不相信的,是又顧慮的。

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鄭春華和太子胤礽這點事情自然是上下皆知,但是所有人都不說破,更不敢輕易把這件事情捅出來,畢竟康熙被自己兒子綠了。他們時時刻刻密切關注著鄭春華,希望在關鍵的時候拿這件事情做文章,扳倒太子胤礽。

太子復位以後,自然知道鄭春華是個炸彈,隨時都可能被人引爆。只是這個節骨眼上,他也不好自己動手。加上這個時候他和十三爺胤祥關係鬧的比較僵,於是他想出個一石二鳥,借刀殺人的計謀。

他利用胤祥去殺掉鄭春華,反過來再拿這件事情要挾胤祥,逼胤祥放走劉八女。這樣他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能夠得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如果康熙追究起來,所有的事情又都是胤祥做的,當然是胤祥的責任。

胤祥見到了鄭春華,發現鄭春華是愛著太子的,願意去死,並且她也是個悲慘的女子。胤祥被鄭春華感動了,所以他內心是非常願意搭救鄭春華的。胤祥救鄭春華採用的是瞞天過海的計策,造成鄭春華假死的跡象,用來矇混過關。

其實,四爺胤禛和鄔先生也是希望胤祥這樣做的,畢竟胤祥做這件事情之前去找過胤禛商量。不過他們不像十三爺那麼單純,他們二人是希望藏著鄭春華這張牌,關鍵的時候用她打壓太子。

不過後來太子胤礽還是被扳倒了,這個時候鄭春華已經沒有作用了。四爺胤禛之所以還是養著鄭春華主要還是胤祥的關係,胤禛礙於情面下不了手。以四爺胤禛的做事風格,太子被廢的當晚估計鄭春華就被殺了。畢竟坎兒這個跟他那麼多年的奴才都下得了手,更何況一個毫無關係的人呢?

前面說過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胤禛養著鄭春華自然八爺也知道。可是,八爺為什麼不告訴康熙呢?因為他也是想留著這張牌來扳倒胤禛。

為什麼說八爺能用鄭春華扳倒胤禛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胤禛私藏鄭春華意味著兒子藏著父親的女人,這對康熙來說是屬於不孝,必是大罪;

第二,胤禛本是太子爺的人,他留著鄭春華就說明他對太子有謀害之心,屬於不忠;

第二,胤禛是以辦事爾哥的形象出現的,私藏鄭春華實在是過於陰險,想利用家醜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損自己的形象;

不管怎麼說,只要關鍵的時候八爺把這件事情抖出來,胤禛是死無葬身之地的。

王掞是太子胤礽的師父,是個非常有權謀的人,只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太子實在是狗肉上不了正席。太子倒了以後,王掞主要乾了兩件事情,一件是舉薦胤禛做太子,另一件事情便是替他除去了鄭春華。胤禛也知道鄭春華的危險,不過十三爺胤祥對他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所以他不能夠不顧及十三爺的兄弟情義。

王掞這個時候願意站出來做這件事情對胤禛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因為王掞本身是太子的師父,同時他對鄭春華肯定是恨之入骨的,他殺掉鄭春華也是情理之中的。即使將來胤祥知道了以後,自然也能夠接受這個事實。

最為重要的一點,胤禛是信得過王掞的。

王掞這個人本身名聲就比較好,而且胤禛和他也都是太子手底下的人,雙方接觸較多,相互很瞭解。前面說過,王掞在康熙面前舉薦了胤禛。為什麼他要舉薦胤禛呢?他倒不是真的認為自己舉薦有用,而是王掞公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站在了胤禛這一邊,王掞是沒有退路的。這些使得胤禛願意把這麼機密的事情交給王掞去做。

後來,王掞做得的確滴水不漏,逼著鄭春華自殺,自己又自盡,把這件事情辦得非常的圓滿。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