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大家好我是科普老司機,今天我們來給大家推薦一部影片,是一部紀錄片,名為《第11小時》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這部紀錄片由好萊塢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擔任旁白和製作人。影片中,他呼籲世人:在最後一刻做出改變!片中訪問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包括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長詹姆斯伍爾西、永續設計專家威廉麥唐諾與布魯斯莫,以及超過50位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他們在記錄片中不斷向我們提示了今時今日地球上所有生命所面臨的嚴酷現狀。洪水、火災、颶風、冰山傾覆、不斷增長的巨大垃圾山……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整個影片都在催促人們行動起來,來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為下一代的將來留下美好的生存環境。否則,霍金老爺子在其中預言,地球可能就往金星的方向發展了!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比作一天,23點59分56秒才出現人類———科學證明地球已存在數十億(約46億)年,人類僅有幾百萬年的歷史。有人把地球演變的全部歷史比作一天,描繪出一幅十分神秘而又非常有趣的圖景。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在這一天的最初時分,即午夜,地球形成。約35億年前,原始生命才在我們腳下的星球上誕生。最初是厭氧細菌一類原核生物,隨後產生含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類。到此,已過了前半天。

12小時過後,即下午開始,在古老的大洋底部,最早的一團團細胞生物開始蠕動。

距今約15億年前,才出現真核生物(具有活細胞結構的生命現象,如變形蟲之類);又過了5億年,出現了水母、蠕蟲之類多細胞生物。大約6億年前,無脊椎動物,諸如海綿、珊瑚、海星、三葉蟲以及低等魚類——有脊椎動物降生到這個世界上。 這時,是約16點48分。

5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魚,而陸地上也因水分的增加、地表的風化而出現了植物。

4億年前,魚類被退走的海水遺棄在陸地上,依靠地面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出現了兩棲類。

此時已經到了20點過後,地面上兩棲類繁盛,爬行類出現。在動物由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同時,地面上的植物也由原始植物孕育出種子植物。於是,大量依靠植物生存的爬行動物,佔據著陸、海、空的統治地位。

21點36分,古生代結束,“恐龍時代”到來。恐龍時代大約也就霸佔了半個小時,在一晝夜結束前的四十分鐘,鱗甲目動物幾乎絕跡,地球上充斥著哺乳動物。

到了23點59分56秒才出現人類。按照目前對於地球的破壞和消耗,人類可能無法生存到第12個小時,這便是片名的由來。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對於地球的保護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比如,更加重視能源的節約,居住在更加節能環保的房子裡面,使用更加環保的燃料,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損耗等等。。。。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影片最後,幾位主持人和科學家設想了未來的人類應該做些什麼?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4月22日又是每年一度的地球日了,我國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過去10年的主題為: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9年綠色世紀(Green Generation)

2010年低碳經濟綠色發展

2011年共建生態文明 共享綠色未來

2012年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

2013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中國

2014年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

2015年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2016年: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

2017年:“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倡導綠色簡約生活——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

2018年:珍惜自然資源 呵護美麗國土——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當然,這部影片拍攝於2007年,畫質不夠理想,但如果您想觀看畫面更好的,您可以點擊以下鏈接觀看這部教我們如何敬畏自然的影片。

老司機帶你聊科普|人類在最後的幾秒還能做什麼?

http://mp.weixin.qq.com/s/ySLzkHZqeR0NJZWqRJ2GWw

好啦,今天的老司機聊科普就到這裡吧,讓我們學會在自然面前敬畏自然,節約資源,保護好我們的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