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電商定製版”別淪為“忽悠”代名詞

一家之言

“電商專供”一旦成為“同款不同質”的代名詞,這個被玩壞的領域,就會導致市場公信隱退、民眾避之不及。

一年一度的電商“年中剁手節”就要來了,“剁手一族”或許正在摩拳擦掌迎接各個電商的“6·18”大促。

如今,在各電商平臺上,越來越多的“電商定製版”“線上專供款”“網絡專供版”走俏,一些電器,線上專供款配置更高,但價格卻低於實體店,“幾乎同樣的東西,網上便宜許多”——也成為電商定製版深情款款的“人設”。

然而,據媒體調查,一些商品雖然線上便宜,但卻偷工減料,不管是家電、食品、服裝等,都存在類似情況。

譬如浙江寧波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寧波市消保委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購買了40組對比樣品,結果發現“電商專供”有貓膩:不同渠道購買的某款電磁爐,外觀、功能標示是一樣的,但是拆開以後發現,網購電磁爐比線下款少了一些電器元件;同樣型號的某吸塵器,網購的吸塵器吸口直徑居然比線下的小10毫米。電器如此,服裝亦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同款不同質”,大概就是一些電商定製版的真相。

這個倒也不是不能理解:第一,從基本市場常識來說,價值決定價格,如果終端價格差距很大,恐怕用料和成本也能倒推出來,還是俗話說得好,“一分錢一分貨”。第二,所謂的“同款同價”的錯覺,對於商家來說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同樣的商品,如果線上價格比線下還便宜,環節更多、成本更高的線下銷售,豈不是要吃了大虧?估計線下的渠道方也是不會答應的。

一些電商定製版如果在質量和成本上玩貓膩,若非專業檢測,消費者估計難以窺見內裡。不過,時日長久,遲早原形畢露。

這裡會帶來兩個問題:首先是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利用信息不對稱,營造“同款不同價”的錯覺,不去告知線上與線下的關鍵性區別,往大處說這是有消費欺詐的嫌疑,往小處說起碼在廣告宣傳上“不夠地道”。

其次,如果這種電商定製版成為偷工減料的潛規則,最終還是劣幣驅逐良幣,傷害的是真正線上與線下無差別的良心商家。如果相關電商和品牌對如此“貓膩”的做法樂此不疲,貪小便宜吃大虧的故事,恐怕就會重演。而“電商專供”一旦成為忽悠的代名詞,這個被玩壞的領域,就會導致市場公信隱退、民眾避之不及。

這兩年,“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成為電商界的共識。不過,對於更為隱蔽的電商定製版之“美顏術”,似乎還沒有來得及深究。“6·18”大促鼓點漸響,傳統電商上的假貨固然要肅清,而少數電商定製版的把戲,也該納入市場監管部門的法眼了!

□鄧海建(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