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

腦攝狼圖事界


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

端午節是五月初五,為什麼不是“端五”呢?

最服氣的就是國人這種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的執著勁兒。一個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的問題就可以長篇大論,甚至出書立作。

我們只要知道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就行了,有粽子雞蛋吃就可以了,有節日假期可以玩耍就行了,操的都是哪門子的心啊?

說起端午節的“午”為什麼不是“五”字?我就想起農曆九月初九,為什麼不叫重九節而叫重陽節呢?都是一個意思,五和九都是單數,叫起來不好聽罷了。

而且,端午和重陽都是古代的時間概念,而端五和重九是什麼呢?是數字概念。時間概念的話說是節日還是能夠解釋的過去的,數字概念呢,那就不是節日了。我們也可以說農曆七月初七,民間叫乞巧節,為什麼不叫重七節呢,不還是不好聽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古代的農耕社會,很多的節日習俗都和農業有關係的。這個鋤禾日當午的“午”字,就能說明一切的問題。在夏天午時天正熱,人體會出汗,這個道理很簡單吧?

端午時節正是農曆進入仲夏的時候,時間計算上是在芒種和夏至之間,也就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間。農曆五月初五,“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根據這個說法,叫端午節也未嘗不可。

農曆五月,有初五,十五,二五。第一個五日就叫單五,五月單五和端五又有什麼區別的呢?只不過是古人喜歡通假字,故意把音念轉了呢?原本五、午同音,五、五相重,第一個午日還叫五日的話,為何古人不叫端午節為五五節或者重五節呢?這個在讀音上面也不好聽的。

再說了,古人對這個五字是很忌諱的,逢五免談,大概是為了忌諱九五之尊的五字。在農曆五月五日,民間認為是五毒盡出的日子,毒氣最旺盛,特別忌諱這個重五之數。特別以在門楣掛艾草菖蒲來化解之,稱作驅趕五毒靈符。

在古代,對於五字數的,很犯忌諱。重五的都不好,這個單五五,五毒蟲盡出,雙五五就是二十五,在漢朝是“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的意思。


農村老俗話


破解漢字必須從字形和讀音去推斷,僅從字形一方面破解,那叫一知半解;獨體文必須從漢字八畫和讀音來破解,不可僅依據古文字的象形圖案去斷定字義。下面僅分析下午和五的異同,自己去斷定“端午”還是“端五”吧。

午(五)是由撇“丿”和“幹”會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向下運動、向內運動,或引申陰柔、女人等,這裡指示太陽開始向下運動。“幹”是由古文上“二”和豎“丨”組成的字,“二”表示上,最高點;“丨”指示木棍;總體會意為樹的主幹;這裡指示用於測量太陽光影的木棍,或者樹的主幹。這樣“午”的總體會意為太陽光影剛開始由最高點下降的時刻。借“五”表示白天的居中時刻。所以午時為十一時至十三時。

五(舞)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是由兩橫“二”和斜豎、橫折“𠃍”會意而成的字。上下兩橫“二”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陽(男人);橫折表示陰(女人);總體會意,天地之間陰陽結合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或理解男人女人相交生子女。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紡織中用“工子”繞線。

所以,午和五都有“中”的意思。“午”是時間的中間;“五”是數字的中間。


嚴師說字


端午的叫法比較通行,其實歷史上也有叫端五的,宋代大詩人陸游就寫過“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至於很少人稱“端五”,早在晉代就初見端倪了。

晉代有個名人叫周處,他寫了一本《風土記》的書,是迄今為止我國較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他就在書中寫道,仲夏的端五節,一般要烹煮一種叫鶩角黍的粽子,而端五前的“端”,是初始的意思,也就是指五月初五日,不過晉代人多把“端五”寫成“端午”。

午,在地支中排第七,與“五”不一致,但在干支歷的紀月,五月即午月,所以有“五”“午”相通的說法,因此“端午”可以解釋為五月的初始,而五月初五就是五月的初始。

有人說端午節最開始並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干支紀日為60日一個週期,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不一定是初五,這個說明與晉代周處的說法有出入,周處認為是先有端五,後來才演變成端午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端午節最開始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吳國大夫伍子胥,認為“五”與“伍”相通,但我有些納悶,這個“端”字又如何解釋呢?

漢字的文化內涵太豐富了,就“月亮”一詞,就有太陰、玄兔、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美稱和雅號,所以說這個“端午”與“端五”,我們就不要計較太多了。#粽情端午#


把生活當旅行


農曆五月五日,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這是我們熟知的最普遍的關於端午節名稱的理解。

其實,關於這個節日原本應該是“端五”還是“端午”,自唐代起就有爭議。唐人李匡義在其《資暇集》中就認為用“午字,其義無取”:端午,端五者;宋人吳仁杰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本當為“午”字,用“五”字是“世俗訛傳”。

今天的學者,以同意吳仁杰觀點的為多。他們認為,端午原本是仲夏月的第一個午日,即夏曆的午月午日。後來,人們用數字記時取代了干支記時,以“重五”取代“重午”,卻仍然保留了“端午”的叫法。

盛唐以前,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節日名稱是“五月五日”,“端午”成為節名,並迅速流行開來,是唐代的事情。唐代宗永泰元年,太常博士獨孤及上表請立代宗的誕辰為“天興節”。文中記載:

“臣聞天有春、夏、秋、冬之氣,時也。時有分、至、啟、閉之候,節也。至若寒食、上巳、端午、重陽,或以因人崇尚,亦播風俗。”

在這裡,端午與寒食、上巳、重陽並列,顯然是被獨孤及作為節日的專有名詞加以使用的。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端午節”為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而潮汕地區至今仍稱為“五月節”,那麼為何現在一般都不叫“端五節”?



首先必須解釋“午”,指的是五月,也是指午月,農曆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按地支排列依次到了農曆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就是午月初五。

而“端”字的意思就是初始,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

“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所以在古代,五月初五也有叫“端五節”的,但是每年有十二個月有“端五”日,所以“端五節”的稱法還是不夠準確的,而“端陽節”、“午日節”等稱法也一樣容易產生歧義,所以後來就有了“端午節”的說法。



相比其它稱法,“端午”更加清晰明瞭且不容易產生歧義,“午”既指午月,又諧音“五”,“端午”合起來就是午月初五(午音)。

至於有人說端午是指午月第一個午日,這是不對的,比如今年端午節是公元2018年6月18日,農曆戊戌年五月初五,按天干地支是戊戌年戊午月辛巳日,是“巳日”不是“午日”。

我是六甲番人,琴棋書畫詩酒茶,任君選閱,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端午的“午”為什麼不是“五”?這要從“端午”兩個字的意思來看。

“端”古意為開頭、初始的意思。寓意著過了這一天,就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仲夏。

據記載,“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原文這樣說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古人按照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


彩雲遊記


在這裡,端午節的“端”字可解發端;開端;開始。

而“午”則是古代的紀月單位。即農曆五月 。《說文》雲:“午,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

而端午,最初指的是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清.趙翼 《陔餘叢考·端午》:“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個午日。”

而現在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已不單是指端午,更多是作為一個節日名稱了。大概可解釋如下:

1、“午”“五”相通誤解說:

按《周官·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為五,然則午五本通用……後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午五相通之誤。”

2、每月五日均為端午說:

宋璟 《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雲:“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3、紀念屈原說:

南朝.梁.吳均 《續齊諧記·五花絲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


詩詞書院


端午節,是指陰曆的五月初五,也被稱之為五月節,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成為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那為什麼端午節中的”午”沒有選擇”五”字呢?

這是因為,”端”,在古代漢語裡有開始,初的意思,而”午”,在這裡有兩個意思:



第一是,古人記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推算,第五個月正好是”午月”

第二是,古代人還有把午和五通用,一個是天干,一個是地支。



所以不是沒有叫”端五節”的,而且,前面有了五月,後面的五就會有重字,慢慢的人們就習慣於把”五月端五”稱為”五月端午”。這樣從字面上來看,也不疊重了,而且還顯示為同一個意思。


李愛琴營養師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依重疊月日的習慣。

如正月正的大年,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七月七的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而端午就是五月五之節日。

俗話說,九五至尊,九和五屬於陽數,所以在古代,端午和重陽均是比較重要的節日。

而題中關於“端午”與“端五”的爭議,其實是一個關於端午節歷史演變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們都知道,“五”是個數字,在古代常做日期只用;而“午”為時辰,在古代常指日中之時刻。

由此而觀之,作為一個節日的五月初五,應該稱“端五”才對。

那麼為什麼現在常稱作“端午”呢?

端字有發端、開始之意。

元人陳元靚在《歲時廣記》稱:“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這個是好理解的,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然而在歷史文獻中,常見用“端午”指代初五意思的現象。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謂:“明皇以八月五日生,張說上大衍厯序雲,謹以八月端午獻之。”

唐朝名臣宋璟也在上表中有言:月惟仲秋,日在端午。

唐人此處所言之“端午”,肯定不是端午節的意思,就是初五之意。

由此可知,古人謂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端五”、“端午”豈不是沒有區別了嗎?

古人還是有辦法的。

宋人吳仁杰在《兩漢刊誤補遺》中有言:午、五通用,按五月當作端午,八月當作端五。

按照這種說法,五月的初五在宋時應當被正式寫作“端午”,而八月或者其他月份的初五日應該寫作“端五”。

由此可知,端午這個詞,在宋代就漸漸成為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特指。

實際上端午節的歷史更為久遠,而“端午”一詞的由來也同樣淵遠。

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有記:“仲夏端午烹鶩進角黍”。注云:端,始也。蓋以五月如遇午日為端午,如三月如遇巳日為上巳耳,近世角黍不用午日,而但用五月五日,然猶謂之端午。如魏晉以來祓禊不用巳日,而但用三月三日謂之上巳也,二事正相類。(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

由此亦可知,“端午”本來是和“端五”通用代指初五日。而由於五月初五這個特殊的日期中一系列“進角黍”(“角黍”即今天的粽子)、祛災祈福、直至後來紀念屈原等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節日文化,這一個“端午”就成為有特殊歷史文化內涵的名詞,最終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形成端午節這個極具特色的漢族傳統節日。

《風土記》書影

最後補充一點端午節小知識。因為古人的衛生醫療條件原始,五月因天氣暑熱,疾病多發,故被稱為“惡月”,而端午節的諸多文化內涵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祛病祈福之內涵。因此端午節的祝福若稱“端午安康”更符合這個節日。

最後祝願親愛的讀者:端午安康!

更多歷史類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端午節也可以是端五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端”在漢語裡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因此“端五”就是“五月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同理,端午節又稱為重五、重午、午日、當午節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所以端午節還有龍舟節、解棕節等名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多達二十多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