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端午的“午”为什么不是“五”字?

脑摄狼图事界


端午的“午”为什么不是“五”字?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为什么不是“端五”呢?

最服气的就是国人这种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执着劲儿。一个端午的“午”为什么不是“五”字?的问题就可以长篇大论,甚至出书立作。

我们只要知道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就行了,有粽子鸡蛋吃就可以了,有节日假期可以玩耍就行了,操的都是哪门子的心啊?

说起端午节的“午”为什么不是“五”字?我就想起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不叫重九节而叫重阳节呢?都是一个意思,五和九都是单数,叫起来不好听罢了。

而且,端午和重阳都是古代的时间概念,而端五和重九是什么呢?是数字概念。时间概念的话说是节日还是能够解释的过去的,数字概念呢,那就不是节日了。我们也可以说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叫乞巧节,为什么不叫重七节呢,不还是不好听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很多的节日习俗都和农业有关系的。这个锄禾日当午的“午”字,就能说明一切的问题。在夏天午时天正热,人体会出汗,这个道理很简单吧?

端午时节正是农历进入仲夏的时候,时间计算上是在芒种和夏至之间,也就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根据这个说法,叫端午节也未尝不可。

农历五月,有初五,十五,二五。第一个五日就叫单五,五月单五和端五又有什么区别的呢?只不过是古人喜欢通假字,故意把音念转了呢?原本五、午同音,五、五相重,第一个午日还叫五日的话,为何古人不叫端午节为五五节或者重五节呢?这个在读音上面也不好听的。

再说了,古人对这个五字是很忌讳的,逢五免谈,大概是为了忌讳九五之尊的五字。在农历五月五日,民间认为是五毒尽出的日子,毒气最旺盛,特别忌讳这个重五之数。特别以在门楣挂艾草菖蒲来化解之,称作驱赶五毒灵符。

在古代,对于五字数的,很犯忌讳。重五的都不好,这个单五五,五毒虫尽出,双五五就是二十五,在汉朝是“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的意思。


农村老俗话


破解汉字必须从字形和读音去推断,仅从字形一方面破解,那叫一知半解;独体文必须从汉字八画和读音来破解,不可仅依据古文字的象形图案去断定字义。下面仅分析下午和五的异同,自己去断定“端午”还是“端五”吧。

午(五)是由撇“丿”和“干”会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向下运动、向内运动,或引申阴柔、女人等,这里指示太阳开始向下运动。“干”是由古文上“二”和竖“丨”组成的字,“二”表示上,最高点;“丨”指示木棍;总体会意为树的主干;这里指示用于测量太阳光影的木棍,或者树的主干。这样“午”的总体会意为太阳光影刚开始由最高点下降的时刻。借“五”表示白天的居中时刻。所以午时为十一时至十三时。

五(舞)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是由两横“二”和斜竖、横折“𠃍”会意而成的字。上下两横“二”表示天和地;斜竖表示阳(男人);横折表示阴(女人);总体会意,天地之间阴阳结合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或理解男人女人相交生子女。借“舞”声表示持中而舞,纺织中用“工子”绕线。

所以,午和五都有“中”的意思。“午”是时间的中间;“五”是数字的中间。


严师说字


端午的叫法比较通行,其实历史上也有叫端五的,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写过“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的诗句。至于很少人称“端五”,早在晋代就初见端倪了。

晋代有个名人叫周处,他写了一本《风土记》的书,是迄今为止我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他就在书中写道,仲夏的端五节,一般要烹煮一种叫鶩角黍的粽子,而端五前的“端”,是初始的意思,也就是指五月初五日,不过晋代人多把“端五”写成“端午”。

午,在地支中排第七,与“五”不一致,但在干支历的纪月,五月即午月,所以有“五”“午”相通的说法,因此“端午”可以解释为五月的初始,而五月初五就是五月的初始。

有人说端午节最开始并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干支纪日为60日一个周期,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不一定是初五,这个说明与晋代周处的说法有出入,周处认为是先有端五,后来才演变成端午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最开始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吴国大夫伍子胥,认为“五”与“伍”相通,但我有些纳闷,这个“端”字又如何解释呢?

汉字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就“月亮”一词,就有太阴、玄兔、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美称和雅号,所以说这个“端午”与“端五”,我们就不要计较太多了。#粽情端午#


把生活当旅行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这是我们熟知的最普遍的关于端午节名称的理解。

其实,关于这个节日原本应该是“端五”还是“端午”,自唐代起就有争议。唐人李匡义在其《资暇集》中就认为用“午字,其义无取”:端午,端五者;宋人吴仁杰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本当为“午”字,用“五”字是“世俗讹传”。

今天的学者,以同意吴仁杰观点的为多。他们认为,端午原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来,人们用数字记时取代了干支记时,以“重五”取代“重午”,却仍然保留了“端午”的叫法。

盛唐以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节日名称是“五月五日”,“端午”成为节名,并迅速流行开来,是唐代的事情。唐代宗永泰元年,太常博士独孤及上表请立代宗的诞辰为“天兴节”。文中记载:

“臣闻天有春、夏、秋、冬之气,时也。时有分、至、启、闭之候,节也。至若寒食、上巳、端午、重阳,或以因人崇尚,亦播风俗。”

在这里,端午与寒食、上巳、重阳并列,显然是被独孤及作为节日的专有名词加以使用的。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虾吃


“端午节”为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而潮汕地区至今仍称为“五月节”,那么为何现在一般都不叫“端五节”?



首先必须解释“午”,指的是五月,也是指午月,农历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按地支排列依次到了农历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就是午月初五。

而“端”字的意思就是初始,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

“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所以在古代,五月初五也有叫“端五节”的,但是每年有十二个月有“端五”日,所以“端五节”的称法还是不够准确的,而“端阳节”、“午日节”等称法也一样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就有了“端午节”的说法。



相比其它称法,“端午”更加清晰明了且不容易产生歧义,“午”既指午月,又谐音“五”,“端午”合起来就是午月初五(午音)。

至于有人说端午是指午月第一个午日,这是不对的,比如今年端午节是公元2018年6月18日,农历戊戌年五月初五,按天干地支是戊戌年戊午月辛巳日,是“巳日”不是“午日”。

我是六甲番人,琴棋书画诗酒茶,任君选阅,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端午的“午”为什么不是“五”?这要从“端午”两个字的意思来看。

“端”古意为开头、初始的意思。寓意着过了这一天,就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仲夏。

据记载,“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原文这样说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古人按照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


彩云游记


在这里,端午节的“端”字可解发端;开端;开始。

而“午”则是古代的纪月单位。即农历五月 。《说文》云:“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而端午,最初指的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清.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

而现在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已不单是指端午,更多是作为一个节日名称了。大概可解释如下:

1、“午”“五”相通误解说:

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每月五日均为端午说: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3、纪念屈原说:

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


诗词书院


端午节,是指阴历的五月初五,也被称之为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成为中国首个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那为什么端午节中的”午”没有选择”五”字呢?

这是因为,”端”,在古代汉语里有开始,初的意思,而”午”,在这里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古人记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推算,第五个月正好是”午月”

第二是,古代人还有把午和五通用,一个是天干,一个是地支。



所以不是没有叫”端五节”的,而且,前面有了五月,后面的五就会有重字,慢慢的人们就习惯于把”五月端五”称为”五月端午”。这样从字面上来看,也不叠重了,而且还显示为同一个意思。


李爱琴营养师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依重叠月日的习惯。

如正月正的大年,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七月七的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而端午就是五月五之节日。

俗话说,九五至尊,九和五属于阳数,所以在古代,端午和重阳均是比较重要的节日。

而题中关于“端午”与“端五”的争议,其实是一个关于端午节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都知道,“五”是个数字,在古代常做日期只用;而“午”为时辰,在古代常指日中之时刻。

由此而观之,作为一个节日的五月初五,应该称“端五”才对。

那么为什么现在常称作“端午”呢?

端字有发端、开始之意。

元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称:“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这个是好理解的,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然而在历史文献中,常见用“端午”指代初五意思的现象。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谓:“明皇以八月五日生,张说上大衍厯序云,谨以八月端午献之。”

唐朝名臣宋璟也在上表中有言:月惟仲秋,日在端午。

唐人此处所言之“端午”,肯定不是端午节的意思,就是初五之意。

由此可知,古人谓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端五”、“端午”岂不是没有区别了吗?

古人还是有办法的。

宋人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中有言:午、五通用,按五月当作端午,八月当作端五。

按照这种说法,五月的初五在宋时应当被正式写作“端午”,而八月或者其他月份的初五日应该写作“端五”。

由此可知,端午这个词,在宋代就渐渐成为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特指。

实际上端午节的历史更为久远,而“端午”一词的由来也同样渊远。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记:“仲夏端午烹鹜进角黍”。注云:端,始也。盖以五月如遇午日为端午,如三月如遇巳日为上巳耳,近世角黍不用午日,而但用五月五日,然犹谓之端午。如魏晋以来祓禊不用巳日,而但用三月三日谓之上巳也,二事正相类。(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

由此亦可知,“端午”本来是和“端五”通用代指初五日。而由于五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期中一系列“进角黍”(“角黍”即今天的粽子)、祛灾祈福、直至后来纪念屈原等活动,逐渐成为一种节日文化,这一个“端午”就成为有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最终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端午节这个极具特色的汉族传统节日。

《风土记》书影

最后补充一点端午节小知识。因为古人的卫生医疗条件原始,五月因天气暑热,疾病多发,故被称为“恶月”,而端午节的诸多文化内涵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祛病祈福之内涵。因此端午节的祝福若称“端午安康”更符合这个节日。

最后祝愿亲爱的读者:端午安康!

更多历史类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端午节也可以是端五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在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因此“端五”就是“五月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同理,端午节又称为重五、重午、午日、当午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两个最主要的活动是吃粽子和竞渡,所以端午节还有龙舟节、解棕节等名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多达二十多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