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王嶽川

季羨林先生在學術領域多個領域,勤奮耕耘近一個世紀,承往聖繼絕學,在絕門學術上有極高的建樹和重大的開拓: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研究;2.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研究;3,糖史以及科技史和文化史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研究;5.印度古代文學《羅摩衍那》、《沙恭達羅》的翻譯和研究;6.德國及西方文學研究;7.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研究;8.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9.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10.散文、雜文和書法創作。我與季老近三十年交往中的諸多往事,感慨季老的樸實與偉大並重。季老高度重視學術傳承,他言傳身教,對有志於學的青年人關愛有加;季老學問嚴謹,勤奮著述,篤信“樓有多高,地基有多深”。“君子不器”,不能命定般的將季老列入一個對號入座的學術範圍。可以說,季老的“齊奘”筆名顯示出他見賢思齊的“玄奘精神”,更表徵了他對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史和中國新世紀文化戰略的深遠眼光。

一 文化大師的精神高度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2001年在季羨林先生書房合影

當今文化領域自命為大師者頗為不少,而貶低大師的人也往往不在少數。這大抵是一個令人焦灼的時代——大師在不斷地升值,也在不斷地貶值,不斷地浮出水面,又不斷地掉入汙水。在一個自命大師的時代,無疑把大師當作廉價廣告而消解之。故而,季羨林先生率先表示辭謝“大師”、辭謝“泰斗”、辭謝“國寶”。他在強調“大”文化視野的同時,用自己的筆拓展了大散文的維度。

今天,一些學者忙於寫晚明史,書畫家忙於走晚清路。在大國崛起的時候,文化卻在無力地呻吟。我們知道,晚明和晚清是中華民族慘痛的一環,有些人卻在津津樂道晚明那點事,拍賣市場把晚清作品拍成天價,那些晚清和民國的東西實在是大國衰敗的紀實。今日中國作為大國必須和他的文學品格、美學品格相配合,這就是“正大氣象”的審美風範。

在我看來,季羨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理論,堅持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強調“西化”必將讓位於“東化”的看法,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戰略眼光。我認為,東方和諧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叢林法則的戰爭精神,用和諧文化減弱衝突文化的危害。在戰爭頻仍而恐怖主義遍佈世界的今天,在人類文化在西化主義中面臨“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情態下,在人類精神生態出現價值空洞和生存意義喪失的危機中,在全球遭遇地緣戰爭威脅和核戰爆發危機時,我們必得思考人類未來究竟應何去何從?!作為東方大國應該深思,中國文化應該怎樣創新並持之以恆地輸出!中國應該站在人類思想的制高點上來思考人類未來走向,文化創新和超越應該成為新世紀的人類文化精神座標!東方文化守正創新必然使西方文化單邊主義和軍事霸權主義遭到質疑並走向終結!中國崛起將不是中國越來越像西方,而可能是西方世界開始吸收中國經驗智慧。一個明智的領導集團在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的噪音中,應該有魄力和眼光來參與調整世界文明進程。

在對季老的思想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我看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半個多世紀凌晨即起的生命寫作對季老的意義是沉重的,這是中國曆代“立言不朽”的銘刻性和戰勝速朽生命的感悟性使然。通過語言銘刻的方式進入歷史和未來,或許是季羨林寫作中的本真性所在。不難看到,季羨林已經醒悟到世俗生活的飄逝性,那些世俗生活方式以及碼字經驗就已經對他失效了。因為他的寫作已然成為生命中不得不寫作的必然宿命!

季羨林先生通過自己的筆,表明在中國文化復興問題上必須具有正大氣象和守正創新。“守正”是需要勇氣的。“正”就是中流砥柱,就是樹立一種遺世獨立的尺度。“正”就是“正宗,正脈,正路”。天下有很多路,今人選擇走捷徑,但捷徑往往是死路、斷路和無路,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正路。正路最難走,但是是唯一能走通的道!季先生是孤獨的,因為在這個反文化反文學的後現代時代堅持“正”是艱難的。但是我從他的筆下感受到了種先秦史官的中正之正——齊國大臣崔杼殺了莊公姜光,齊國太史記錄:“崔杼弒其君。”崔杼怒殺太史,太史的弟弟接著寫,崔杼又殺。太史的二弟接著寫,崔杼見狀,不敢再殺。因為歷史將這樣記錄並銘刻下去,他將遺臭萬年。我們不要相信地球上會滿地都是聖人,我們也不能期待中華大地滿地都是哲學家。中國有季先生這樣一群知識分子足矣。他們可以用筆把這個時代的弊端和時代呼喚的正氣,都凜然無誤地表達出來。因為守正前提下的“創新”的關鍵在於塑造中華群體文化雕像。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2005年王嶽川到301醫院看望季老

季先生要畫出中華民族的文化雕塑群像,要用學術之筆寫出一部中國思想史長城,使人從中能感到一種真正的人的尊嚴。“大”境界可為“哲性散文”、“哲思散文”之性格。強調境界大、視野大、眼光大、氣魄大。季先生在某種意義上橫跨經、史、子、集。他通過他筆,他的學養,他的眼光做到大手筆書寫,規避了小趣味、小賣弄。“氣”是浩然之氣,孔顏氣象之氣。大氣盤旋之“氣”充沛於天地。而我們很多人都在憋氣、慪氣、生氣,天下只恨財聚無多,恨房子太窄,恨金錢太少,恨官帽太小。季先生卻一身清氣,遺世獨立,有浩然之氣。一個有浩然之氣的人可以做到“糞土當年萬戶侯”。“象”是孔顏氣象之“憂道不憂貧”,是漢唐氣象的輝煌大氣。當下中國文化應該從晚明、晚清至民國的敗國之象中走出來,從一地雞毛的文學自戀中走出來,而重新呼喚正大氣象!

國家硬實力不行,一打就敗,文化軟實力不行,不打自敗。季羨林先生對中國文化未來藍圖的設定,需要千百萬知識分子努力踐行,從而完成這一藍圖。我不贊成五四時期一些學者“打倒孔家店”的囈語,“全盤西化”地置換民族DNA,“廢除漢字”的殖民主義傾向。那種一味地對中國傳統加以質疑並虛無化的做派,只是在後人懦弱得斷了脊樑而仰仗西方發出的卑微的悵嘆。我們應當自我反省而不應自嘲自虐,應該從審父走向審己,減少文化誤讀,糾正國人在西方視野中的被妖魔化形象。我認為當務之急是“發現東方”和“文化輸出”,這意味著不是高勢位地征服別人,而是對等交流的彼此的文化和精神。

面對“河東河西論”,我們必得注意國家形象在國際化語境上的“水桶定律”——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引申開來,任何一個國家文化的對外形象面臨的共同問題,即構成國家形象大國形象的各個部分往往優劣不齊,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水平。可以說,大幅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立中國文化戰略話語,強化東方強國的文化軟實力,迫在眉睫。事實上,中國“漢字文化圈”長期以來已經失效,半個世紀以來,整個東亞“去中國化”傾向十分嚴重,“漢字文化圈”已經被“美國文化圈”取代。南海一些國家唯美國的馬首是瞻,因此,只有“再中國化”和“重建漢字文化圈”,諸多問題才能良性解決。我們只能在寬容中庸、立己達人中走以中國自身為主,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守正創新的文化強國路。發現東方,意味著強國文化身份重建與中國文化復興緊密相關,同時還意味著,中國文化守正創新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標誌,也是推動世界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和諧均衡發展的基本保證。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2007年王嶽川到301醫院看望季老,將主編的《季羨林學術精粹》四卷本奉上併合影。

真正的人生是在時代文化轉型的風雲中直麵人生苦難、體驗著生存的深淵並敢於進入深淵揭底的人。季老以理性和語言去探索人性中的未知領域,在現代人的情感萎縮中喚醒對存在狀態的思考,投一束思想的光亮照徹幽昧的思想暗夜,在嚴峻的學術文化追問中尋找中國文化生命的真正意義和未來遠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懷去擔當一個世紀的苦難並開出文化精神新境界的是大寫的人!

二 學者散文的深情冷眼

當今中國文化界的散文種類繁多:女性散文、學者散文、歷史散文、文化散文、情感散文、生活散文、日常散文,還有寫“我的鼻涕”、“一地雞毛式”的反文化散文。我把季先生的散文稱為“哲思散文”。他的散文不僅是文學家的散文,而具有了哲學家和思想家的風采和銳利。

季羨林有兩隻筆,一支筆寫學術論文和著作,一支筆寫散文隨筆。這是的他在學術研究上“一覽眾山小”,在散文創作上,也“語不驚人死不休”。季羨林的散文大抵屬於學者散文,換一支筆也換一種思路一種情性。但是創作散文一點也不輕鬆,用季羨林的話說,是“慘淡經營,簡練揣摩,煞費苦心”的。足見作者的嚴肅認真態度。

季羨林究竟寫過多少篇散文?據不完全統計大致有以下散文集:《因夢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燕南集》、《萬泉集》、《小山集》、《留德十年》、《懷舊集》、《賦得永久的悔》、《我的心是一面鏡子》、《朗潤瑣言》、《夢縈未名湖》、《人生漫筆》、《清塘荷韻──學者隨筆八人集》、《綴玉集》、《漫談人生》、《千禧文存》、《新紀元文存》、《牛棚雜憶》等近二十部散文集除去各集散文有少量的重複收入,總計約三百餘篇。其數量之多涉及之廣也是頗為驚人的。

真情實感加上慘淡經營,構成了季羨林散文的美學特徵。季羨林在《漫談散文》中說: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為我所不取。在《追求一個境界》中寫道散文寫作講究謀篇佈局,煉字鑄句,借用杜甫的一句話:“意匠慘淡經營中”,稱此派為“經營派”,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大家的傳世名篇無一不是慘淡經營的結果。

散文是對生命歷程的生命詩意記錄,季羨林面對多姿多彩而又充滿坎坷曲折的的生命歷程,具有清澈的童心和真摯的情思,世界對他呈現出來並變得更加明晰,當他具有超邁的慧眼和形而上之思,就能洞悉人性的深度而大愛無疆,當他具有錚錚俠骨,其剛性的原則使他獲得人性的光輝,當他具有深沉的柔情,就會在不忍之心中將愛心廣被萬物。

l980年,季羨林為香港文學研究會出版《季羨林選集》(散文選集)寫的《跋》中說:“我們寫東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格,應該儘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一定要使一篇散文有變化而又完整,謹嚴而又生動,千門萬戶而又天衣無縫,奇峰突起而又順理成章,必須使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像譜寫交響樂那樣來寫散文。”這真是高明之見!

我曾經在讀韓國金容沃《石濤畫論》時被這段話所打動:“藝術創作的本質不在於筆,而在於筆傳達的永恆;不在於墨,而在於墨引發的時空。藝術創作的本質不在於山,而在於靜寂的本質;不在於水,而在於生命的活躍性。藝術創作的本質不在於古本身,而在於它擁有的原初性和開放性;不在於今本身,而在於它創造了坦坦蕩蕩的我的瞬間自由”。當今世界,我們面前有了金山銀山,但是失去了綠水青山。人們的錢包鼓了起來,靈魂卻癟了下去。沒有靈魂生命就會輕飄飄。季羨林散文在深沉的歷史剖析中,隱含對現實的批判。現代人喪失了對不可企及不可確知的未來的一種本真擔擾,過去千載悠悠已逝,來日千年又默默而至,在這夾縫中的人們現在活著,豈能毫無隱憂?憂慮使人思索,思索預示著命運的深度。反之,倘若我們對未來、對一切都瞭如指掌而按部就班去過那樣的生活,我想那是相當乏味的。

季羨林作為學者散文的代表人物,堅持散文情感魅力之中必須寓有哲理。仔細考察,他的散文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洞穿世俗的眼光,基於他國學根基深厚,多種外語的馳騁運用,一生艱難敢吐真言,仁厚心境恪守中庸,這些統統表徵在散文中:舉重若輕而又文含深意,臧否人物而又留有餘地,時出銳利而又曠達寬容,信手拈來而又令人唏噓。

憂國憂民的是一切正直知識分子的秉性所在。我認為,季羨林先生秉承了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道統,將個體生命無常的有限性從浩渺的宇宙時空之中抽離出來,從而形成巨大的審美反差:生命的有限性將人從永恆的時間之維中帶出,而還原為一種拂之不去的人生飄逝感;個體的渺小將人從廣漠無邊的宇宙境界中震醒,而產生出無限大與無限小衝突中的人的不自由感。於是詩意的張力場隨每個人的體驗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螺旋結構,在心靈震懾的剎那,完成了對宇宙人生的痛苦反思和認同。我們知道,杜甫詩歌強調境界之“高”、情感之“深”,季羨林更進了一步,還加上了視野之“大”,他的散文在這種深沉的大愛中,情不自禁地讚美中華文化輝煌和走向新世紀的更大輝煌:

一是境界高。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中沒有世俗的隔靴搔癢或一般文人的無病呻吟。其敘述呈現給我們的是深情冷眼地面對歷史和人物,令人悲欣交集。他的筆通過描寫一個個國學大師幽微的心境和鮮為人知的細節而提升出高境界,而他本身的精神境界已然清景無限。他通過這種高境界和國學大師對話,只有同樣高的兩座山峰並峙,才能發出“相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之嘆,那些精神侏儒是很難和高山之境對話的。

二是情感深。情感可以把境界、世界、眼界點活,讓它們變得生動、流暢、靈活、入木三分。季羨林說:“真正理解一個人的,不是他的同志,不是他的親人,而是他的對手”。這一點,頗有歷史智慧之眼,看似簡單,但舉重若輕。他談到胡適的小兒子胡思杜被劃為右派,不久自殺,季羨林連續說了兩個“可惜了”,後面筆鋒一轉:“大人物治大國若烹小鮮,藝術之至也可以說是輕佻之至,而小人物為什麼不能學一兩招消災化厄的絕招”。其實,這是他對中國知識分子悲慘命運和被玩於大人物股掌中的一種深切的哀悼,在看似不經意中表露出了作者深情冷眼的喟嘆。

三是視界寬。季羨林的抒情散文或追憶師友深厚情誼而熱淚盈眶,或思念母親養育之恩難圖一報而五內俱焚。其學者散文或追憶往事,或論辯是非,或反省自我,或歌頌先賢,往往涉及到的經、史、子、集的內容,內涵宏闊。他對人類文明史十分熟悉,往往信手拈來,皆成妙文,其間嫻熟運用經史子集、文史考古、書畫典故和經典原文,眼界之大,用力之深,於此可見一斑。

三 書法審美與學者書法境界

作為知識分子的季羨林和作為作家的季羨林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但作為學者書法家的季羨林卻鮮為人知。季先生一生致力於學術,書法似乎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並不佔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季先生對書法沒有自己的獨特審美感受和學術尺度。恰恰相反,我在數次與先生談論學者書法中,能深切地感到他對中國書法作為國粹和中國文化獨特代表的深度認同和身體力行地創作。季先生對學者書法有頗新穎的認識:“學者書法有自己的歷史,起碼清華過去有梁啟超,北大過去有沈尹默等。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從學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寬宏眼界。好的書法給人精神和身體帶來雙重好處,使學者身心健康。看懷素狂草,使人心花怒放,看鄧石如書法,驚心動魄,看吳昌碩墨荷的筆墨,精神和身體雙重振動!”書法家的標準不在於他是否加入了書法家協會,而在於他對中國書法的思考和推進的深度,以及創新和傳承的力度。我在季老題贈給我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行書中,感到“高明”與“守中”的度——寫得不溫不火,無法而法度皆備。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2001年季羨林先生給王嶽川題寫子思《中庸》句“極高明而道中庸”。

同樣,在題寫的蘭州碑林中,撰寫了長篇精美的碑文闡釋其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東西方交流價值:“絲綢之路,歷時悠久,東西文化,賴以交流。……”,其中的歷史深度和學術眼光同一般的文人墨客的題詠判若霄壤。而壬午年病中所書《浣溪沙》一闕,流暢生動,線條精美,結體自然,蔚為大家風範。完全不像一位91歲的老人所書。真可謂在思想學術大樹旁,無心插柳柳成行!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季羨林書寫蘇軾詞

季羨林一生寫作大部分是用毛筆寫作。這基於他這樣一種文化自覺:全世界文字可以成為審美的藝術——書法藝術,只有中國,別的國家沒有專門的書法藝術。中國是書法的原創國,歐美的拼音文字一般不能成為專門的書法藝術,穆斯林國家的文字有畫畫的意味,但是仍然不能成為書法。弘揚中國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揚書法文化,書法有實用和藝術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其還有文化傳承和生命陶冶功能。這是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書法實在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回憶說:在清華讀書的時候,一位德國人教德文。教室裡,前邊有一黑板,後邊有一黑板。我們學生好奇,上課前,在後邊黑板寫了幾個字。這位德國人一上課就看著後邊的黑板不動,學員一看他怎麼不講課?他說,我不認識中國字,我看中國字是看線條。你們寫的字,也能看出一些線條來,就是線條美。我認為,過去提倡美育,北大基本上還是有興趣,過去當政的某些人大抵喜歡書法。提倡美育,有的是與世界一樣的。中國書法別的國家是沒有的,日本、韓國都是中國傳過去的。

季先生認為,中國文字在“五四”時代的改革,最先是魯迅,他主張的不是文字改革,而是語言改革,改革語言。胡適也是個觀點。他們認為中國語言落後,在當時有點矯枉過正,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文字改革當然是與明治維新有關係。“對文字改革委員會,最初是文字改革。 1954 年日內瓦會議周恩來總理參加了。這可能是建國後參加的最大的一次國際會議。周總理在日內瓦就很感慨。有什麼感慨呢?大會發言用拉丁文字和其它字母的國家,第二天可以見報,就這麼快。而中國呢,先把外文翻成漢文,再把漢文翻成字母,再用拉丁數字來代替,打回國內,在國內再根據拉丁數字翻成漢文。漢字影響通迅,罪莫大焉。當然實際不是這樣。毛澤東的意思是廢除漢字。當時沒有宣傳,因為那時牽扯到統戰工作,國際統戰工作,外界華人反對廢除漢字,不敢講,說你們文改會里邊也別公開說。廢除漢字毛澤東提出了很原則的一句話:民族之形式,科學之內容。文字委員會人很多,吳玉章是頭,後邊有老舍、侯寶林、魏建功、王力等,參加會議研究民族之形式。方塊字是民族之形式,字母就算是科學之內容。研究後怎麼也行不通。後來就反映。第二次指示就說,要把整個的文字去掉,像越南一樣改用拉丁字母。這個解放區就曾做過。後來一個最大的理論根據,就是電腦發明了,要輸入電腦,字母輸入得快。後來,有爭議,到現在我不知做到了沒有,說是方塊字更快”。“書法歸書法,應用歸應用。我自己作為一個語言文字委員會的委員,不應該發表反對意見。文字當然要變,這沒問題。從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隸書都在變,但是由政府來指定變的,秦始皇指定過,一般都是由老百姓開始。”我們現在簡化字的問題不少。如前後的“後”和皇后的“後”,雲彩的“雲”和當說講的“雲”,老出問題。第五批簡化字撤消了。同音代替怎樣解決?如“元”、“圓”都用“元”。“元旦”是過新年的元旦,還是圓圓的雞蛋。這是一種“左”的表現。文字改革都經過人民代表大會的,不是隨便改的。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把第五批簡化字取消了,把同音代替取消了。要不然用到現在的話,將造成大混亂。至於美術字,毛澤東並不主張不用漢字,就象畫畫一樣,追求線條的美,是藝術的漢字。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王嶽川著《季羨林評傳》,2016年黃山書社出版。

季羨林堅持認為,畫畫與書法不同。大概有人把畫和書法合在一起,比如寫“荷”字,下面看上去是藕,上面是荷葉,看上去像個荷字。這又何必呢 ? “書法是書法,畫是畫。當然畫荷也有各種流派。最近一期《中國書法》的文章,對比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後來我看那個表,那個字的結構,我覺得中國漢字一個是線條,一個是結構。中華書局出版的《文史知識》那幾個字據說也是集的王羲之的。我看了曹寶麟那篇文章,從結構上講是王羲之的,別的不講,正符合我的口味。王羲之字的美我形容不出來,就是感覺著好。書法需要嚴謹的基本功訓練,學者寫書法也不例外。學寫字必須從楷書入手,橫平豎直,有法度規則。現代有的書法家包括不少日本書法家不重視楷書,也不重視行書草書的規則,這樣寫出來的字不注意的話就是“鬼畫符”,很不美。看不美的所謂書法作品,感到心裡難受”。

季老認為:學者書法有文化建設意義,不僅老年學者可以多練,中年學者和青年學者都應該好好練習書法,不僅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對中國的書法事業同樣有百利而無一害。在書法藝術中,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勤奮。今天的學者書法展有中年學者參加,表明學者書法後繼有人。希望中國的老中青幾代學者和青年學生都熱愛書法,願學者書法精神在中國不斷髮揚,願中國書法教育和書法藝術繼往開來不斷髮展。大學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2007年,季羨林先生在301醫院題寫:文化書法

在我看來,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風表達了中國書法精神中極為精緻的文化品位,是形式和內容的協調完美,應該成為大學書法的主流,在此基礎上,兼容幷包而推陳出新。可以說,大學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文化,也是學者們對漢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從畢業展作品集充滿文化氣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學書法的文化風貌和學術精神。從學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寬宏眼界,當然學者書法要達到很高的境界也要向書法大師學習。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精神和身體帶來雙重好處,使學者身心都豁達健康。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弘揚中國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揚我們書法文化,書法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有藝術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之處,也是季羨林先生重視文化書法的重心所在。

季羨林先生文化書法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