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所科大不容易:創業史追溯到北洋大學,與“黑金”打一輩子交道


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由來的根源,每一所學校也都有自己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們在整部社會歷史中,攜帶著自身的基因,闊步向前。今天,我們就來追根溯源,尋找西科大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身影。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王朝的地主階級洋務派們為救亡圖存,開展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張辦“洋務”,興“新學”。其中最有名的是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創辦的北洋西學學堂,是以西學體用模式運作的大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大學。

1909年,英國福公司因在河南焦作開煤礦和當時的清政府簽訂協議而創辦了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近代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第一所私立工科高等學校,被公認為是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源頭。今天的西安科技大學就是以這兩所學校的礦冶工程學系為淵源發展而來。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全國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軍破壞,其中25所因損失慘重被迫停辦,為了讓中國教育文脈得以延續,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等102人聯合發表聲明,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將一些高校遷往內地辦學。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

抗戰時期,僅僅存續了1年零4個月的國立西北聯大,集中了當時中國第一流的工科大學(北洋工學院)第一流的師範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規模極為龐大的綜合大學(北平大學),以及頗具特色的礦業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構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植入廣袤的西北大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西北高等教育落後的面貌,為中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其時,西北工學院也在院系調整之列,為了把西北工學院建設成國防工業大學,1957年西北工學院部分系遷出,而採礦系遷併為交通大學採礦系。西北工學院採礦系併入交大的一年中也取得新的發展,教職工人數由26人增加到98人,由採礦系發展為採礦系、地質系,並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礦山機


煤炭是工業的食糧,是我國的主要能源。西北地區又是我國的主要煤炭基地之一。但是,1958年時整個西北地區煤炭戰線的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工程技術幹部奇缺。整個西北地區沒有一所培養煤炭工業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1958年9月15日,西安礦業學院宣告成立,標誌著我國西北地區開始有了第一所煤炭高等學府,有了第一個培養煤炭工業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的搖籃。

從歷史演變看,西安科技大學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從建校之日起,就與祖國煤炭工業同呼吸、共命運。60年來,西安科技大學師生始終立足西部,面向全國,形成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校訓和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先後為社會輸送了13萬餘名人才,研發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成為我國西北礦業、安全科技與教育的搖籃與高地,為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學校的歷史,從大的脈絡和重要節點看,學校的歷史可以概括為:源自津豫,出於名門;薪火西傳,烽火磨礪;兩次遷並,一次獨立;兩次更名,一次共建;地礦特色,一脈相承;紮根西部,蔚為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