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这所科大不容易:创业史追溯到北洋大学,与“黑金”打一辈子交道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由来的根源,每一所学校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它们在整部社会历史中,携带着自身的基因,阔步向前。今天,我们就来追根溯源,寻找西科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身影。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们为救亡图存,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张办“洋务”,兴“新学”。其中最有名的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是以西学体用模式运作的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

1909年,英国福公司因在河南焦作开煤矿和当时的清政府签订协议而创办了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近代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第一所私立工科高等学校,被公认为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今天的西安科技大学就是以这两所学校的矿冶工程学系为渊源发展而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为了让中国教育文脉得以延续,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办学。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抗战时期,仅仅存续了1年零4个月的国立西北联大,集中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工科大学(北洋工学院)第一流的师范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规模极为庞大的综合大学(北平大学),以及颇具特色的矿业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植入广袤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为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其时,西北工学院也在院系调整之列,为了把西北工学院建设成国防工业大学,1957年西北工学院部分系迁出,而采矿系迁并为交通大学采矿系。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并入交大的一年中也取得新的发展,教职工人数由26人增加到98人,由采矿系发展为采矿系、地质系,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矿山机


煤炭是工业的食粮,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西北地区又是我国的主要煤炭基地之一。但是,1958年时整个西北地区煤炭战线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程技术干部奇缺。整个西北地区没有一所培养煤炭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西北地区开始有了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有了第一个培养煤炭工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从历史演变看,西安科技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建校之日起,就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60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师生始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形成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和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先后为社会输送了13万余名人才,研发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我国西北矿业、安全科技与教育的摇篮与高地,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学校的历史,从大的脉络和重要节点看,学校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源自津豫,出于名门;薪火西传,烽火磨砺;两次迁并,一次独立;两次更名,一次共建;地矿特色,一脉相承;扎根西部,蔚为大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