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林黛玉和北靜王的故事。

關於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同的“紅迷”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遵從曹雪芹前半部的整體鋪線,小編更傾向今天的這篇分析。

本文共3314個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2012年9月19日,文學評論家汪宏華在紅學研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2002年他首次從結構上推斷林黛玉的結局是嫁給北靜王。

現在他進一步發現北靜王官場失意後將效仿范蠡攜黛玉泛舟江湖之上,二人做了黛玉當初曾經嚮往的“漁翁漁婆”。

黛玉不僅本有西施之態,又有顰兒、瀟湘妃子之名,所以她效顰西施泛舟水上也確在情理之中。汪宏華的原文如下:

關於《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結局,歷來爭議頗多,有人說她焚稿絕食而亡,有人說她沉湖自盡,有人說她上吊自殺,或者更悲更慘……

但筆者以為這些說法都是斷章取義、濫殺無辜,缺乏對小說人物的整體把握,缺乏對曹雪芹婚戀觀的正確認識。

在金陵十二釵中,黛玉的結局並不算太壞,與一代賢王北靜王成婚,做了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後來二人又效顰范蠡與西施,泛舟江湖之上,做了名副其實的“漁翁漁婆”。

其一、寶黛釵的三角戀經歷了合與分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則神話故事“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不是專指寶黛釵之間的婚約關係。

而是封建社會兩種主流婚姻模式情投意合與門當戶對的另種表達。

但曹雪芹認為它們都背離了人性本質,便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新的婚姻模式並蒂夫妻。

內質如並蒂菱,外表如夫妻蕙。世上第一對成功的範例就是寶玉與香菱。

其二,寶玉的氣性從對立到統一

初始階段,他兼稟正邪二氣,正氣傾向於木石前盟,所以他的精神迷戀著黛玉;

邪氣傾向於金玉良姻,所以他的肉體對寶釵“羨慕在心”。

但黛玉和寶釵卻都只看到了寶玉的一個側面,黛玉見寶玉喜“水”厭“泥”,就以為他是超凡脫俗的神瑛侍者;

寶釵見他愛好“脂粉釵環”,就以為他是追求功名的富貴之玉。於是二人就各懷憧憬來到了賈府,來到了寶玉的身邊,形成了所謂的“三角戀”。

由於黛玉和寶釵都不瞭解寶玉的雙重本質,所以二人成了針鋒相對的情敵。

黛玉以為寶釵存心搗亂,寶釵以為黛玉不識時務。

寶玉夾著中間無所適從,終於在第二十五回遭逢“五鬼”,也就是精神崩潰了。

此後寶玉痛定思痛,決心跳出釵黛二人的情感旋渦,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唯一的“分定”之人。

其間,由於湘雲也像他一樣屬於正邪矛盾體,且沒有走向統一的覺悟,也被捨棄了。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其三,釵黛都希望寶玉追求功名

只不過黛玉崇尚的是其父林如海的儒學功名,或者說是神瑛侍者的仁德功名、北靜王的“不義官俗國體所縛”的功名;寶釵想要的是時學功名。

黛玉的名字諧音“玉帶”即暗示她有功名、官爵之念。

寶釵的名字則對應於賈雨村的詩句釵於奩內待時飛。

黛玉之所以不在寶玉面前說所謂“混賬話”,是不希望他追求現時濁臭的八股功名,而儒學功名已成骨灰。

至於寶玉,他是什麼功名都不感興趣,都不想求,相對而言不那麼討厭儒學功名。他對黛玉和寶釵的情感態度也基本如此。

但釵黛對寶玉也並非始終一往情深、忠貞不渝,她倆對於什麼功名都不要的寶玉也常存疑慮。只是由於當時女人的活動範圍有限,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所以仍舊盯著寶玉不放,除了餘光之外。

此前很多人受高鶚影響,以為神瑛侍者就是寶玉,絳珠仙子就是黛玉。

寶玉一見鍾情愛黛玉,大人們都趨炎附勢看好寶釵,寶玉最終拗不過世俗的力量,只好無可奈何接受寶釵……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不是正好落入了曹雪芹最最討厭的千部共出一套的路子嗎?“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

《紅樓夢》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每個人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隨著寶玉的萌情長大並分離出親情、友情和愛情,他與黛釵之間的關係也先合後分,最後各成其家。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其四、賈寶玉試探著將北靜王介紹給黛玉

曹雪芹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顆情種,但各種情感的生長有先後,最開始是親情,次而是友情(分為雅和欲兩類),愛情產生於青春期。

愛情雖是雅與欲的結合,卻天然地拒絕近親與身外之物,拒絕情竇未開的幼兒。

寶玉與黛玉第一次的似曾相識就主要是血緣與親情感應,附有一些雅緻友情;

而對寶釵的興趣則主要是源於色香味形的吸引,屬於酒色貨利之友情。

儘管它們都與愛情有相近之處,但不是真正的愛情,連準愛情都算不上。

很多讀者包括其本人都誤會了。

但寶玉從親情和友情中超越出來了,寶玉青春期夢見的情人就不是黛玉或寶釵,而是她們的複合體可卿“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

但這仍只是組成愛情的一個元素感性。真正的愛情需要理性與感性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警幻與可卿的結合。

打個比方,愛情是水,黛玉和寶釵就是氫氣和氧氣,而夢中的警幻、可卿就是構成水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她倆不是真實存在的人,是神。

好在大觀園裡並不缺乏優秀的女子,寶玉在經歷多次試錯之後,終究在燈火闌珊處找到真正水做的骨肉。

以自己的一小步完成了人類的一大步。可憐黛、釵,一生都沒有跨出心理幼兒期,沒有體驗到真正的愛情。

黛玉與北靜王之間也只有親情和風雅之友情,你給我灌溉之甘露,我還你感激之淚水,如同至純無慾的兄妹。

寶釵與賈環之間則只有臭味相投的友情,你給我聲色誘惑,我給你金銀酬謝,如同風月場中的知己。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那麼,為什麼寶玉又說“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呢?

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先入為主,寶玉的氣性雖然是正邪同賦,但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正在前,邪在後。黛玉也比寶釵更早進入寶玉的生活。

二是在晴雯、黛玉、襲人、寶釵四人中,黛玉與襲人的氣性相對居中。黛玉是偏正,而寶釵是極邪,所以寶玉更傾向於黛玉。

三是寶玉在沒有確定新的人選時,故意先以黛玉抵禦寶釵,讓寶釵沒有機會像襲人一樣蓄意製造事實婚姻。

例如第三十六回當寶釵趁襲人走後,坐在正在午睡的寶玉床邊,替襲人代繡白綾紅裡的兜肚時,寶玉就佯裝說夢話,“喊罵說:‘和尚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

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寶釵原想學襲人嘗試雲雨情,不料熱臉貼了冷屁股。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賈寶玉最可愛的地方是不輕易將愛和恨表現出來,多做少說。

這一點在金釧因他投井後尤其明顯,不但暗中祭奠金釧,安撫其妹玉釧,還悄悄擔當起了所有女子的心理醫生。

探訪襲人一家,勸慰鴛鴦、平兒,給病中的晴雯送紅綾襖。

而他給黛玉介紹一代賢王北靜王時更是千里伏線、娓娓道來,先轉送“念珠”提示。

再展示“蓑衣斗笠”呼應,終於讓黛玉從逆反走向認同,從罵北靜王“什麼臭男人”到夢想兩人成“漁翁漁婆”。

這些舉動看上去微不足道,卻很湊效,極大地熨貼了裙釵們受傷的心,讓她們對人世間多了幾分留戀,對生命多了幾分珍愛,不再像金釧尋求自殺。

即便對寶釵,他也不總是嚴厲呵斥,所罵的“混賬話”也是借史湘雲轉達。

相對而言,湘雲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強。

誰說寶玉只擅兒女私情,他分明是在用情修身,用情救人,用情勸世。

如此另類的“情種”,難怪男同志都戀他,天生孤僻的妙玉都愛他,無數讀者都痴心他。

其五、黛玉與北靜王最後雙雙失意枯槁,盪舟湖上

再來看看黛玉嫁給北靜王水溶為妾,成為“瀟湘妃子”之後的狀況。

黛玉從揚州到賈府,可謂受盡了寄人籬下的寂寞和委屈,當見到瀟灑清雅的北靜王之後一定是眼睛一亮,恍如前世。

婚後北靜王對她也必然是百般寵愛,就像神瑛侍者對待絳珠仙子一樣,“日以甘露灌溉”。

但時下畢竟已是末世,不是盛世,更不是傳說中的仙境,他們琴瑟和諧的日子僅僅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北靜王終因過於正直清廉,遭到了奸臣的攻擊誣陷,一落千丈。

“玉帶林中掛”即隱喻他們的官爵將被掛銷,如玉帶掛在枯木上,難以為繼。

這其中的“兩株枯木”也意味著北靜王的性格像黛玉一樣脆弱,經不起風雨侵襲,很快將失意枯槁。

黛玉則是終日相對無言、以淚洗面,哀怨自己,感恩夫君,直到淚盡枯槁。

所以,真正的還淚是發生在這段時間的,黛玉的眼淚真正是為北靜王而飛的。

林黛玉只有嫁給了北靜王,才是名副其實的“瀟湘妃子”麼?

從北靜王的另一名字水溶、黛玉的另名顰兒以及“漁翁漁婆”等可以推斷。

北靜王最後一定是仿效越國范蠡隱退,攜黛玉泛舟於江湖之上了。

黛玉曾寫詩曰:“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但沒想到她自己到頭來還是東施效顰了,然而只要能夠恪守木石前盟,白頭到老,附庸風雅何妨,打漁曬網又何妨?

< 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