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橋村碑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2004年大轉灣橋村一帶衛星地圖

大轉灣橋村隸屬於于洪區造化街道,2010年11月撤村變社區。

該村據《于洪區地名錄》考證:清順治時,有柏姓由河北滄州遷此謀生,因村位於瀋陽至北京大御路九十度轉彎處,且有一過水石橋,以此得村名為轉灣橋,為區別同名鄰村,改為大轉灣橋,又簡稱為大轉灣。此村現今柏姓及滿族那姓為村內望族。在村東大御路轉灣橋處路北,原有一關帝廟,此廟形制及始建年代不詳,規模應該不小。1910年3月(清宣統二年)承德縣(瀋陽縣)北路大轉灣橋鄉立小學堂成立,學校當時使用關帝廟作為校舍。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日俄戰爭時期奉天地圖中的大轉灣橋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昭和十三年(1938)大轉灣橋一帶地圖

村北及村東的沈馬公路(瀋陽——馬三家子)為清初所修盛京至北京的御路。御路從瀋陽經由小西門(外攘門)、小西邊門、實勝寺、塔灣、芳士屯,在此地經過90度的轉彎,向西至永安橋(大石橋)方向。90度轉彎處因有水流,清崇德六年(1641),在修建永安橋的同時,此處也修石橋一座,名之曰“轉灣橋”。關於轉灣橋最初修建時間,不見於典籍與有關資料,2014年10月出版的《瀋陽地名——於洪卷》說建於清崇德六年(1641),認為與永安橋同時而建。此橋位於村東200米,橋長25米,寬11米。筆者5月6日去該村時,從村人處瞭解到,此轉灣橋形制與永安橋差不多,只是拱度稍大一些,舊時馬拉大車重載上橋較為吃力,可能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轉灣橋被拆毀,今橋改建為沈馬公路下的一過水涵洞。轉彎路上的橋被稱作“轉灣橋”,“三點水”偏旁的“灣”表明的水流彎曲的地方,道路彎曲的地方用“彎”,不知當初為何用“轉灣橋”之名。我臆測可能是橋下之南北方向水流在村之東南與村南水泡相連,形成一個大水灣,或與此有關,路彎而橋不能是“彎”,叫“轉灣橋”可以與水有關聯,似乎有種美感。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朝鮮李朝孝宗元年,清順治六年(1649)己丑仁興君李瑛《燕行錄》道程中壯元橋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1966 年5 月18日衛星地圖中的大轉灣橋

筆者就手頭掌握的有限資料看,轉灣橋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朝鮮《燕行錄》。1649年(朝鮮李朝孝宗元年,清順治六年己丑),朝鮮仁興君李瑛在其《燕行錄》道程中記方士村到壯元橋五里,瀋陽至壯元橋二十二里,“築路始此”,與大御路築路開始於永安橋說法不同。此“壯元橋”即“轉灣橋”之轉音,“壯元”之名也並沒有別意,類似於這種轉音訛錯地名在各種《燕行錄》很常見,比如蘇家屯區的鮑家窪子被寫成“暴咬哇”,新民市的興隆店被寫成“神農店”等等。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社區(村委會)及民兵連

乾隆四十四年(1779)編撰的《欽定盛京通志》簡略記轉灣橋在“城西二十里。”

朝鮮李朝樸齊仁在其《燕行日記》庚申(即清嘉慶五年,1800年)五月初五記雲:“到壯元橋(轉灣橋),橋極宏傑,以甓磚築為虹霓水門,另以青石雕刻欄杆,廣可五六間,長可十餘間,修治未久,石面不磷,此蓋皇帝幸沈時御路也。”按照朝鮮燕行使者記錄,此橋形制應與永安橋相近而且新修不久。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橋村沈馬公路上的鐵路道口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橋村西鐵路上飛馳的列車

民國六年(1917)《瀋陽縣誌》記“轉灣橋,城西二十里,光緒八年(1882)左壯愍公重建。”左壯愍公即清末駐軍奉天二十年的左寶貴將軍,其人不僅“曉暢兵事,謀勇兼優”,而且熱心地方公益事業,修路、挖渠、建橋這些公益事業及於奉天各地。志書裡標明此橋重建,可能表明此橋經過乾嘉時期的重修,至光緒八年近百年,橋體已經頹廢不堪,年久失修,所以才說左寶貴將其進行重建。

于洪區北部的沙嶺、於洪、造化、大興、馬三家等地區土壤屬黃土,土性細而粘滑。乾旱少雨天,道路板結堅硬;夏秋雨季與春季解凍翻漿,道路泥濘溼滑,積水不易下滲,車轍極深,車輪馬蹄皆陷於泥中。朝鮮李海應在其《薊山紀程》甲子(1804年)二月二十五日所記之壯元橋(轉灣橋)正是早春時節,道路難行。文中說“昨日,既雨且雪,路多泥滑,輪膠而蹄黏。歷壯元橋(轉灣橋),方士村,此係生面,入去時,由捷路行,而今以路泥廻迂故也,至此而日昏,黑夜泥海,間關跋涉,遂抵瀋陽。”燕行使者一般在賀冬至時,路況好,在塔灣抄近路直抵永安橋,繞過大芳士屯和轉灣橋;而雨雪天氣和道路翻漿時,只能沿著轉灣橋一帶的大路繞彎行走了。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橋村碑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遠景為沈馬公路(大御路)大轉彎處,南行至大芳士屯、塔灣、瀋陽市內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遠景為沈馬公路(大御路)大轉彎處,也是橋的大體位置,南行至大芳士屯、塔灣、瀋陽市內

大轉灣橋扼大御路轉彎處,清代以來,東來西去的皇帝、朝鮮燕行使者、官商客賈文人墨客皆經過於此。當然論名氣比不過永安橋與老邊,然清末《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其《抱殘守缺齋乙巳日記》中記其至奉天途中宿於此村,對此地民生有些許描繪,

“九月十七日(1905年10月15日) 陰六點半開車,八里至於家窩蓬〔‘蓬’應作‘棚’〕,又二里至老邊,又十里至板橋〔此村今廢〕,又五里至大方生〔‘生’應作‘身’〕打尖,十點半也。十二點半開車,五里至馬三家子,又十里至大石橋〔即今之永安橋〕,又八里至轉灣橋宿,惟時三點半不敢行矣。此地店一飯一菜,粉條素湯而已,每人五角。糧價:高梁鬥重二十八斤,每鬥一元半;白米每鬥三元半,重三十二斤。僱工每年約百元,故糧雖貴而民益困。”

轉彎路上不見轉灣橋,轉灣橋相關影像資料筆者並沒有見過,九十度大轉彎的古驛路與古石橋、水流、關帝廟及路旁之翠柳相得益彰,可惜此景也只留在當地歲數大人的記憶之中。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遠處剷車及其北部為原關帝廟位置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村沈馬公路向西拍攝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大轉灣橋村北,沈馬公路道北的排水乾渠,髒臭不已

「屯鄉風物」瀋陽大御路之大轉灣橋村——轉彎路上“轉灣橋”

329路大轉灣橋站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