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淅川縣寺灣鎮中心學校:讓德育實施方式看得見 摸得著

南陽教育網訊(通訊員王棟樑)德育教育在淅川縣如火如荼地開展兩年來,學校德育投入大而收效不佳的尷尬局面依然存在。面對這一困境,淅川縣寺灣鎮中心學校多措並舉,努力踐行新的教育理念,實實在在將“立德樹人”融入學校生命之中,真正讓德育生動起來,美麗起來,紮實起來。

一、將德育融入環境營造之中

美麗的校園環境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有利於學生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靈感,啟迪智慧。為此,我們努力創設和諧、平等、民主、活潑的德育環境。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空間,投資修建“校園文化牆”。結合學生實際,從安全、環保、感恩、文明、善學、創新、惜時等方面,整體策劃、系統設計、精心佈置、注意細節的總體要求,使校園人文景觀構成集育人性、知識性、特色性、宣傳性四位一體的文化體系,使學生一進校園便有賞心悅目的感覺,體現了“一草一木會說話、一牆一壁皆育人”的校園文化特點。走進我們的教室,四周佈置了學生的“作品”,有各學科的作業展覽,有自辦的小報,有最新的資料信息……圖書架上放滿了學生喜歡閱讀的圖書。讓教室成了書的世界,知識的海洋。學生的實驗室、操作間、閱覽室、作品展覽室、師生的精神家園,力爭讓每一個教室都有奇蹟出現。這是我們從實際出發,充分開發校本德育課程資源的有益嘗試。

除了富有特色的校園、教室環境佈置,新型師生關係的營造以外,我們更注重的是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讓整個校園時時處處洋溢著融融春意,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真正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成長的樂園。例如:學校圖書館是同學們嚮往的地方,在圖書館裡上閱讀課,週週進行“圖書漂流”,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自主閱讀活動空間。音樂是各學校一道流動的風景。清晨,音樂伴著朝陽為師生送來親切的問候;中午,音樂挾著書香陪伴師生進入午讀時光;傍晚,音樂和著舞步向師生送去一天的祝福。美妙悅耳的音樂縈繞校園,慢慢穿透學生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課間活動,只要音樂一響,校園裡就開始熱鬧起來,同學們有的跳皮筋,有的打乒乓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做遊戲,有的三五一群坐在一起看書、聊天……這樣的氛圍讓孩子們和老師們都沉浸在無比的快樂之中。

二、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

德育課程不是侷限於某一門具體的學科課程,它應當貫穿於全部的教育、教學之中。因此,緊密結合學校的各科課程,給學生提供充分表現、實踐、體驗、創造的機會。無論是品德課、心理教育課、班隊、晨會、綜合實踐課,還是語文、數學等其它學科都圍繞主題,堅持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條件,擴大實踐的範圍,發展實踐的能力。例如:四年級組開展“親情節”主題活動時,語文課讓學生廣泛閱讀關於親情的詩文,在此基礎上進行親情詩文創作;綜合實踐課開展“今天我當家”的體驗活動;品德課與心理教育課讓學生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親情訴說;美術課進行親情卡的設計製作;音樂課學唱親情歌;體育活動課舉行親子游戲活動……這樣,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點撥昇華,導行冶情,讓學生自己挖掘、自己開啟、自我教育,學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培養。

三、將德育融入活動體驗之中

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是提升德育實效的有效載體。我們除了課堂上經常開展講演、遊戲、模擬情境扮演等活動以外,學校德育團隊不斷創新德育活動。如充分利用“每月德育主題”這個平臺開展系列活動,如三月開展“理想信念激勵月”、四月開展“人文校園建設月”、五月開展“勞動鍛鍊教育月”、六月開展“感恩母校培育月”等主題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踐行良好素養,體驗成長的快樂。各學校均設有不同的社團, 京劇社團韻味悠揚,泥塑社團栩栩如生,手工社團描繪世界,舞蹈社團翩翩起舞,書法社團書韻飄香,籃球社團刻苦訓練……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孩子們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發展了特長,找到了自信,同時也推進了學校校本課程建設,豐富了學校校園文化生活,使學校真正成了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樂園。

四、將德育融入家校互動之中

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因而,在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我們重點組織開展“五個一”親子道德實踐活動:即親子同讀一本主旋律新書;親子同唱一支好歌;親子共同參加一次社會道德教育活動;親子說一次知心話;親子同為他人做一件好事。學期結束時,學校將評選出“五個一”親子活動優秀家庭。紮實有效的親子道德實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們真正做到同心、同行、同成長。我們恢復家訪制度,由校長帶領青年教師進行家訪,深入瞭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發展現狀,聽取家長對學校發展的意見。通過“學校開放日”活動,注重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業務培訓。成立了學校、年級、班級層面的家長委員會,倡導家長主動關注和參與學校、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了廣大家長優化家庭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達到了同步發展。

“提高德育工作實效,使德育工作從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跨越到低投入、高產出的境界,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寺灣鎮中心學校校長白松濤說。

南陽網科教新聞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公眾號“nyjy2015”,廣告電話:1550377017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