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新中國建設的水電站

1954年1月27日,蘇聯幫助我們中國建設的第一條220千伏22萬伏超高壓送電線路正式送電。這條線路,標誌著中國進入了超高壓輸電的新時期。這條從吉林豐滿水電廠到瀋陽虎石變電所的送電線路,全長370千米公里,全線共有10多米高的鐵塔900多座,把東北北部松花江上充足的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北南部的礦區和工業基地,能夠迅速興建起來,順利投入生產,為中國的工業化發揮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

1955年2月25日,為了反映新中國電力工業的飛速發展,原郵電部發行由盧天驕設計、李曼曾雕刻《特12新建二十二萬伏超高壓送電線路(一九五四)》特種郵票,全套1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畫面上為聳立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的高大的輸電鐵塔。

1955年10月1日,為了宣傳和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宏偉藍圖,原郵電部發行了由孫傳哲設計的(83)~-(94)、(96)、(97)、由盧天驕設計的(95)、(98)、,由董純琦設計的(99)、(100)《特13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特種郵票,全套18枚,並首次採用彩色膠版印刷。“一五”期間,執行以水電為主、火電為輔的建設方針,取得了很大成績。1957年發電量達193億度,為1952年73億度的2.64倍。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畫面以巍巍聳立的鐵塔架起高壓輸電線路及大壩為主圖,邊框以吉祥如意的花紋作為裝飾,猶如一扇扇精雕細刻的窗口,背景映現煙囪林立的工廠,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出了偉大祖國鮮花般瑰麗的電業未來。

1957年12月30日,為了宣傳治理黃河的意義,原郵電部發行由孫傳哲設計、高振字、宋廣增雕刻的《特19治理黃河》特種郵票,全套4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4-1(119)”示意圖:郵票主圖為“黃河綜合利用第一期工程及遠景示意圖。”在幹流上由西向東有4個圓形標誌:甘肅蘭州以西的劉家峽水電站;陝北高原水土保持重點區;山西與河南交界的三門峽水電站;綜合治理後的內河航運等。

“4-2(120)”電力:郵票畫面為黃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電工程——--三門峽水電站攔河大壩的雄姿。待一系列水電工程結束後,黃河水電年發電量將達到2300萬千瓦。

1958年10月25日,為了慶祝十三陵水庫勝利完工,原郵電部發行由劉碩仁、吳建坤設計,宋廣增、高振字雕刻《特26十三陵水庫》特種郵票,全套2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2-21(143)全景 8分”:郵票畫面為水庫全貌,在大壩的卵石護坡上,鑲嵌著毛澤東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字。左邊發電站的高壓送電線鐵塔,巍巍聳立,直入雲天。下邊圖案裝飾抽水機在抽水,還有水田、輪船等,構成一幅精美的圖畫。十三陵水庫的主體工程攔洪大壩長627米,高29米,雄偉壯觀。水庫的建成,不僅可以防止溫榆河氾濫成災,而且可以灌溉25萬畝的農田。在大壩的西頭,建有一座水電站,並用庫水養魚,每年可產魚250萬斤。

郵票畫面為水庫全貌,在大壩的卵石護坡上,鑲嵌著毛澤東前來勞動時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字。左邊發電站的高壓送電線鐵塔,巍巍聳立,直入雲天。下邊圖案裝飾抽水機在抽水,還有水田、輪船等,構成一幅精美的圖畫。

1959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原郵電部發行由鍾靈、邱陵、陳漢民、張仃、張光宇、周令釗設計的《紀6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第三組)》紀念郵票,全套8枚。

這組郵票以8幅畫面反映了新中國1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畫面設計格式統一,均為四角祥雲一朵,底部為天安門,中間主圖分別為工農業各條戰線上的輝煌成就。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8-6(227)水利電力 8分”:水電是電力工業的主要部門。1959年全國發電已達400多億千瓦度,並且還有184座電站當年正在全國各地加緊建設施工中,以滿足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之需。郵票畫面描繪了正在施工中的新安江水電站攔河大壩的繁忙現場。

1964年12月15日,為了宣傳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行施工、自制設備、自行安裝的大型水電工程,充分體現我國電站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彰顯新中國水電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原郵電部發行由吳建坤設計《特68新安江水電站》特種郵票,全套4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4-1(389)大壩施工 4分”:郵票畫面為電站攔河大壩施工和安裝壓力鋼管平行作業的場面。棧橋上的門式起重機高舉著巨臂,沿著鐵軌往來吊裝構件,工程正在緊張而有序地的進行中。

“4-2(390)安裝 8分”:郵票畫面為正在吊裝發電機轉子的場面。這臺72500千瓦的大型發電機組,是哈爾濱電機廠生產製造的。

“4-3(340)攔河大壩 8分”:郵票畫面為電站攔河大壩全景。大壩長462米,高105米,全部由鋼筋混凝土灌成。大壩上部為溢洪道,洪水由此奔瀉。下部為發電廠房,全長216米,高42米,共安裝9臺個72500千瓦和75000千瓦的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65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約達19億千瓦時度。大壩左側為升壓開關站,它由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構架組成,設有新式高壓空氣遮斷器及其他它設備,可分220千伏和110千伏兩級電壓向外供電。

“4-4(341)送電 20分”:郵票畫面上,這條從電廠出發,經杭州、再達上海的22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以及和鐵塔,展示了新安江水電站高壓線網向江南地區送電的場面。

1984年6月15日,原郵電部發行由張可讓設計的《T.95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特種郵票,全套3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3-1 大江截流 80分”:郵票畫面展示了長江三峽斷流的壯麗景觀。工程建設者經過科學論證,充分準備,以排山倒海之力,奮劈天削地之威,於1981年1月4日,僅用了36個小時便一舉截斷江流,讓那萬古不廢的長江之水,第一次按照人們的意志改道流去。

郵票畫面上,展示了長江三峽斷流的壯麗景觀,既反映出現代化工程的浩大,又顯示了現代化工程給美麗壯觀的三峽風景增添了更為動人的景色。

“3-2 主體工程 80分”:郵票畫面為橫臥江面的攔江大壩。工程主體為攔江大壩,它由3座船閘、2座電廠、1座洩水閘和2座衝砂閘等八大建築物構成。全長2561米,高46米,控制了100萬平方千米的公里流域面積。大壩抬高水位20多米,形成容積達15.8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壩身27孔洩水閘和12孔衝砂閘,全部開啟後可以安全洩水每秒11萬立方米。電站分左、右兩個廠房,裝水輪發電機組21臺,總容量271.5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為141億千瓦時度,相當於全國解放前夕總髮電量的3倍。另外,還有大型船閘3座,可隨時啟動,通過各種江輪。

郵票畫面上即是橫臥江面的攔江大壩,氣勢博大,巍峨壯觀。

“3-3 2號船閘 2分”:郵票畫面為兩艘巨輪通過2號船閘的場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工程的宏大和航運的先進。在大壩上自右至左興建了3座船閘,其中1號、2號船閘都可以通過萬噸巨輪和大型船隊,3號船閘主要用來通過3千噸以下客貨輪以及地方小型船隊。1981年6月15日,長280米、寬34米的2號船閘首次試航成功,它長280米,寬34米。船閘下游的人字閘門有兩扇,每扇比一個籃球場還大,兩扇門合起來重1 184噸。旅客在船中,隨著閘門的啟動,閘室水位的升降,可以目睹和體驗那巨輪穿過大壩時的奇妙景象。

郵票畫面上即是兩艘巨輪通過2號船閘的場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工程的宏大和航運的先進。

1989年8月10日,為了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原郵電部發行由陳曉聰設計的《T.139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第二組)》特種郵票,全套4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4-3青海龍羊峽水電站 20分”:郵票畫面為龍羊峽水電站主體工程外貌。該水電站位於黃河上游青海省共和縣與貴南縣交界的茶納山下龍羊峽谷進口處,是黃河流域規劃中的第一個梯級電站,故又稱“龍頭”電站。龍羊峽水電站是根治黃河、造福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工程,它對開拓青海省,建設大西北,提供了強大的廉價能源,對建設黃河上游水電基地,實現“西電東送”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對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2001年10月2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由郭振山設計《2001-17 二灘水電站(T)》特種郵票(小型張),全套1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畫面將我國20世紀末投產的這座最大的水電站,也是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投資最密集的基礎設施之一,堪稱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的雄姿展示得的淋漓盡致。

2002年6月8日,我國郵政發行由姜偉傑、李慶發設計的《2002-12 黃河水利水電工程(T)》特種郵票,全套4枚、小型張1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這套郵票畫面所展示的5座大型骨幹水利工程,是屹立在滔滔黃河之上的座座豐碑。設計者以虛實結合的之手法,既真實地反映出水電工程的宏偉壯觀,又揭示出滾滾黃河泥沙俱下的桀驁不馴,顯示了治黃工程的艱難和偉大。

“4-1李家峽水電站”:該水電站是黃河上游規劃的第三座階梯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1988年4月1日開工,1999年全部竣工位於青海尖扎縣和化隆縣交界處。1988年4月1日開工,1996年12月26日實現下閘蓄水,1999年全部竣工,該電站是黃河上游規劃的第三座大型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攔河壩為三圓心混凝土重力雙曲拱壩,壩高165米,長414米。壩頂海拔高度2185米。水電站安裝5臺40萬千瓦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59億千瓦小時,灌溉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並可承擔西北電力系統的調度和應付緊急事故的任務。

“4-2劉家峽水電站”:位於甘肅永靖縣西南1公里處,劉家峽長12公里,落差18米,兩岸叢山峻嶺,懸崖峭壁,河谷狹窄,最窄處只有30至60米,峽谷上下口均為寬平的河谷盆地,是理想的壩址。該水電站是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座階梯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空、旅遊等多種功能。1968年開工,1974年全部建完成,是全部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7個階梯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空、旅遊等多種功能。大壩高147米,長840米,水庫面積130平方公里,水庫總蓄水量57億立方米。電站安裝5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7億千瓦小時,並可調節枯水季節黃河水量,使下游農田灌溉率由65%提高到85%。

“4-3青銅峽水利樞紐”:位於寧夏青銅峽市內,距銀川約80公里,1958年8月26日開工,1978年全部建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高42.7米,長697米,控制流域面積為28.5萬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量7.35億立方米。共裝有8臺轉漿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7.2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3.5億千瓦小時。另外湖水經過渠道,進入7條幹渠,灌溉著銀川平原582萬畝農田,樞紐徹底解決了寧夏長期無壩引水的局面。

“4-4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河南三門峽市區東北20千米公里處,與山西平陸縣交界。1957年4月開工,1960年9月竣工,大壩高106米,長713米,總庫容量354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8.84萬平方公里,佔黃河全流域的92%,電站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每年平均發電量13.17億千瓦小時,並可為下游2667平方公里的農田灌溉提供水源。1964年和1969年曾先後進行過改建,使該樞紐更加充分發揮其防洪、發電、灌溉、攔泥、航運和城市工業供水的綜合功能。

小型張“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河南洛陽市以北40千米公里處,為孟津與濟源兩縣的交界處點。大壩高154米,長1667米,水庫面積272平方千米公里,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控制黃河流域面積69.4萬平方公里,電站安裝6臺3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年均發電量51億千瓦小時。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灌溉、供水和發電綜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於1994年9月12日開工,2001年12月主體工程完工。該工程以其重要的戰略位置,顯著的社會效益,宏大的工程規模,挑戰性的技術難題,國際化的管理模式,受到中外水利專家的關注。

2003年8月20日,我國郵政發行由陳楠設計的《2003-21 長江三峽工程o發電(T)》特種郵票,全套3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3-1水庫蓄水”:三峽工程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85米,壩長2309.47米;溢流壩段居中,兩側為發電廠房壩段及非溢流壩段。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

“3-2船閘通航”:通航建築物設在左岸。永久通航建築物為雙線五級船閘及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通航建築物年單向通過能力為5000萬噸。工程建成後可改善航道約650公里,萬噸級船隻可由武漢直達重慶。

“3-3電站發電”:電站系壩後式廠房,分置於溢洪壩兩側壩後。左側廠房安裝14臺機組,右側廠房安裝12臺機組,單機容量均為70萬千瓦。電站共安裝2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時,發出的電主要供給華中、華東和廣東、重慶用電。

2010年10月14日,我國郵政發行由張石奇設計的《2010-24新中國治淮六十週年(J)》紀念郵票,全套4枚。

郵票上的中國水電

(4-1)南灣水庫:地處河南信陽市淮河上游,是建國初期興建的一座大型治淮水利工程。在郵票畫面上我們可以領略到“高峽出平湖”的壯美,體會到綠色生態和白鷺翱翔的森林茂盛。

(4-2)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位於淮河干流中游王家壩和正陽關之間,跨霍邱、潁上、阜南三縣,是國務院確定的19項治淮骨幹工程之一。郵票畫面上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被稱為“淮河上的三峽工程”。金黃的稻穗、高壓線鐵塔構成了一幅農業豐收的勝景。

(4-3)淮河入海水道:表現了江蘇淮安市楚州區的淮安樞紐,其上部渡槽承京杭運河航運之需,下部涵洞則溝通淮河入海水道,是亞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郵票畫面上展示的是淮河兩岸繁華昌茂、貨運通達,現代化的城市的繁榮景象。

(4-4)南四湖二級壩水利樞紐:地處山東微山縣境內,工程位於微山湖和昭陽湖之間,東起微山縣歡城鎮,西至微山縣張樓鄉。郵票畫面上展現的是一幅漁歌唱晚、魚肥荷香的淮河美景。攔湖大壩橫架淮河南北,碧水一泓孕育兩岸的生靈。

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一套題材完整、全面反映淮河治理成果的郵票。郵票採用寫實手法,運用恢弘大氣的場景表現,輔以反映淮河治理後環境改善、生態良好、農業豐收、城鄉發展的喜人畫面,全面展示新中國治淮6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新中國治淮六十週年》郵票在創意設計上獨特新穎,構思精巧、寓意深邃、特色鮮明,創新和豐富了郵票設計理念,運用左右雙畫面突出展示郵票主題,運用寓意“水”的流暢曲線將左右畫面有機統一。全套郵票色調明亮,以綠、藍、黃、紫色為主,體現展示成就、寓意積極向上的設計思想。

小結

中國是世界上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開發量約為3.78億千瓦kW。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建成和部分建成水電站共42座,共裝機36萬千瓦kW,該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kW·h(不包括臺灣)。1950年以後水電建設有了較大發展,其中最大的為在長江上的三峽大壩。在一些河流上建設了一大批中型水電站。此外在一些中小河流和溪溝上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電站。截至1987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共3019萬千瓦kW(不含500千瓦kW以下小水電站),小水電站總裝機1110萬千瓦kW(含500千瓦kW以下小水電站)。

100年前,石龍壩水電站那兩臺240千瓦的發電機點亮了昆明城內的燈光,中國水力發電由此發端;100年後的今天,2010年8月25日,雲南省有史以來單項投資最大的工程項目--華能小灣水電站四號機組(裝機70萬千瓦)正式投產發電,成為中國水電裝機突破2億千瓦標誌性機組,我國水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由此躍居世界第一。(來源:水電站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