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新中国建设的水电站

1954年1月27日,苏联帮助我们中国建设的第一条220千伏22万伏超高压送电线路正式送电。这条线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超高压输电的新时期。这条从吉林丰满水电厂到沈阳虎石变电所的送电线路,全长370千米公里,全线共有10多米高的铁塔900多座,把东北北部松花江上充足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北南部的矿区和工业基地,能够迅速兴建起来,顺利投入生产,为中国的工业化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1955年2月25日,为了反映新中国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原邮电部发行由卢天骄设计、李曼曾雕刻《特12新建二十二万伏超高压送电线路(一九五四)》特种邮票,全套1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画面上为耸立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的高大的输电铁塔。

1955年10月1日,为了宣传和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原邮电部发行了由孙传哲设计的(83)~-(94)、(96)、(97)、由卢天骄设计的(95)、(98)、,由董纯琦设计的(99)、(100)《特13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特种邮票,全套18枚,并首次采用彩色胶版印刷。“一五”期间,执行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的建设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1957年发电量达193亿度,为1952年73亿度的2.64倍。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画面以巍巍耸立的铁塔架起高压输电线路及大坝为主图,边框以吉祥如意的花纹作为装饰,犹如一扇扇精雕细刻的窗口,背景映现烟囱林立的工厂,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出了伟大祖国鲜花般瑰丽的电业未来。

1957年12月30日,为了宣传治理黄河的意义,原邮电部发行由孙传哲设计、高振字、宋广增雕刻的《特19治理黄河》特种邮票,全套4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4-1(119)”示意图:邮票主图为“黄河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及远景示意图。”在干流上由西向东有4个圆形标志:甘肃兰州以西的刘家峡水电站;陕北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山西与河南交界的三门峡水电站;综合治理后的内河航运等。

“4-2(120)”电力:邮票画面为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三门峡水电站拦河大坝的雄姿。待一系列水电工程结束后,黄河水电年发电量将达到2300万千瓦。

1958年10月25日,为了庆祝十三陵水库胜利完工,原邮电部发行由刘硕仁、吴建坤设计,宋广增、高振字雕刻《特26十三陵水库》特种邮票,全套2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2-21(143)全景 8分”:邮票画面为水库全貌,在大坝的卵石护坡上,镶嵌着毛泽东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字。左边发电站的高压送电线铁塔,巍巍耸立,直入云天。下边图案装饰抽水机在抽水,还有水田、轮船等,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十三陵水库的主体工程拦洪大坝长627米,高29米,雄伟壮观。水库的建成,不仅可以防止温榆河泛滥成灾,而且可以灌溉25万亩的农田。在大坝的西头,建有一座水电站,并用库水养鱼,每年可产鱼250万斤。

邮票画面为水库全貌,在大坝的卵石护坡上,镶嵌着毛泽东前来劳动时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字。左边发电站的高压送电线铁塔,巍巍耸立,直入云天。下边图案装饰抽水机在抽水,还有水田、轮船等,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

195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发行由钟灵、邱陵、陈汉民、张仃、张光宇、周令钊设计的《纪6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第三组)》纪念邮票,全套8枚。

这组邮票以8幅画面反映了新中国1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画面设计格式统一,均为四角祥云一朵,底部为天安门,中间主图分别为工农业各条战线上的辉煌成就。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8-6(227)水利电力 8分”:水电是电力工业的主要部门。1959年全国发电已达400多亿千瓦度,并且还有184座电站当年正在全国各地加紧建设施工中,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需。邮票画面描绘了正在施工中的新安江水电站拦河大坝的繁忙现场。

1964年12月15日,为了宣传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工程,充分体现我国电站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彰显新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原邮电部发行由吴建坤设计《特68新安江水电站》特种邮票,全套4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4-1(389)大坝施工 4分”:邮票画面为电站拦河大坝施工和安装压力钢管平行作业的场面。栈桥上的门式起重机高举着巨臂,沿着铁轨往来吊装构件,工程正在紧张而有序地的进行中。

“4-2(390)安装 8分”:邮票画面为正在吊装发电机转子的场面。这台72500千瓦的大型发电机组,是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制造的。

“4-3(340)拦河大坝 8分”:邮票画面为电站拦河大坝全景。大坝长462米,高105米,全部由钢筋混凝土灌成。大坝上部为溢洪道,洪水由此奔泻。下部为发电厂房,全长216米,高42米,共安装9台个72500千瓦和75000千瓦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6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达19亿千瓦时度。大坝左侧为升压开关站,它由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构架组成,设有新式高压空气遮断器及其他它设备,可分220千伏和110千伏两级电压向外供电。

“4-4(341)送电 20分”:邮票画面上,这条从电厂出发,经杭州、再达上海的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以及和铁塔,展示了新安江水电站高压线网向江南地区送电的场面。

1984年6月15日,原邮电部发行由张可让设计的《T.95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特种邮票,全套3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3-1 大江截流 80分”:邮票画面展示了长江三峡断流的壮丽景观。工程建设者经过科学论证,充分准备,以排山倒海之力,奋劈天削地之威,于1981年1月4日,仅用了36个小时便一举截断江流,让那万古不废的长江之水,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志改道流去。

邮票画面上,展示了长江三峡断流的壮丽景观,既反映出现代化工程的浩大,又显示了现代化工程给美丽壮观的三峡风景增添了更为动人的景色。

“3-2 主体工程 80分”:邮票画面为横卧江面的拦江大坝。工程主体为拦江大坝,它由3座船闸、2座电厂、1座泄水闸和2座冲砂闸等八大建筑物构成。全长2561米,高46米,控制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公里流域面积。大坝抬高水位20多米,形成容积达15.8亿立方米的大水库。坝身27孔泄水闸和12孔冲砂闸,全部开启后可以安全泄水每秒11万立方米。电站分左、右两个厂房,装水轮发电机组21台,总容量27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为141亿千瓦时度,相当于全国解放前夕总发电量的3倍。另外,还有大型船闸3座,可随时启动,通过各种江轮。

邮票画面上即是横卧江面的拦江大坝,气势博大,巍峨壮观。

“3-3 2号船闸 2分”:邮票画面为两艘巨轮通过2号船闸的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的宏大和航运的先进。在大坝上自右至左兴建了3座船闸,其中1号、2号船闸都可以通过万吨巨轮和大型船队,3号船闸主要用来通过3千吨以下客货轮以及地方小型船队。1981年6月15日,长280米、宽34米的2号船闸首次试航成功,它长280米,宽34米。船闸下游的人字闸门有两扇,每扇比一个篮球场还大,两扇门合起来重1 184吨。旅客在船中,随着闸门的启动,闸室水位的升降,可以目睹和体验那巨轮穿过大坝时的奇妙景象。

邮票画面上即是两艘巨轮通过2号船闸的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的宏大和航运的先进。

1989年8月10日,为了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原邮电部发行由陈晓聪设计的《T.139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二组)》特种邮票,全套4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4-3青海龙羊峡水电站 20分”:邮票画面为龙羊峡水电站主体工程外貌。该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南县交界的茶纳山下龙羊峡谷进口处,是黄河流域规划中的第一个梯级电站,故又称“龙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是根治黄河、造福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工程,它对开拓青海省,建设大西北,提供了强大的廉价能源,对建设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实现“西电东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2001年10月2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由郭振山设计《2001-17 二滩水电站(T)》特种邮票(小型张),全套1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画面将我国20世纪末投产的这座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投资最密集的基础设施之一,堪称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雄姿展示得的淋漓尽致。

2002年6月8日,我国邮政发行由姜伟杰、李庆发设计的《2002-12 黄河水利水电工程(T)》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这套邮票画面所展示的5座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是屹立在滔滔黄河之上的座座丰碑。设计者以虚实结合的之手法,既真实地反映出水电工程的宏伟壮观,又揭示出滚滚黄河泥沙俱下的桀骜不驯,显示了治黄工程的艰难和伟大。

“4-1李家峡水电站”:该水电站是黄河上游规划的第三座阶梯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1988年4月1日开工,1999年全部竣工位于青海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1988年4月1日开工,1996年12月26日实现下闸蓄水,1999年全部竣工,该电站是黄河上游规划的第三座大型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拦河坝为三圆心混凝土重力双曲拱坝,坝高165米,长414米。坝顶海拔高度2185米。水电站安装5台4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59亿千瓦小时,灌溉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并可承担西北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应付紧急事故的任务。

“4-2刘家峡水电站”: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1公里处,刘家峡长12公里,落差18米,两岸丛山峻岭,悬崖峭壁,河谷狭窄,最窄处只有30至60米,峡谷上下口均为宽平的河谷盆地,是理想的坝址。该水电站是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座阶梯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空、旅游等多种功能。1968年开工,1974年全部建完成,是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7个阶梯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空、旅游等多种功能。大坝高147米,长840米,水库面积130平方公里,水库总蓄水量57亿立方米。电站安装5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7亿千瓦小时,并可调节枯水季节黄河水量,使下游农田灌溉率由65%提高到85%。

“4-3青铜峡水利枢纽”: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内,距银川约80公里,1958年8月26日开工,1978年全部建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高42.7米,长697米,控制流域面积为28.5万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量7.35亿立方米。共装有8台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7.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5亿千瓦小时。另外湖水经过渠道,进入7条干渠,灌溉着银川平原582万亩农田,枢纽彻底解决了宁夏长期无坝引水的局面。

“4-4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东北20千米公里处,与山西平陆县交界。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竣工,大坝高106米,长713米,总库容量354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的92%,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量13.17亿千瓦小时,并可为下游2667平方公里的农田灌溉提供水源。1964年和1969年曾先后进行过改建,使该枢纽更加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灌溉、拦泥、航运和城市工业供水的综合功能。

小型张“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洛阳市以北40千米公里处,为孟津与济源两县的交界处点。大坝高154米,长1667米,水库面积272平方千米公里,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电站安装6台3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51亿千瓦小时。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和发电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9月12日开工,2001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该工程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显著的社会效益,宏大的工程规模,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受到中外水利专家的关注。

2003年8月20日,我国邮政发行由陈楠设计的《2003-21 长江三峡工程o发电(T)》特种邮票,全套3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3-1水库蓄水”:三峡工程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坝长2309.47米;溢流坝段居中,两侧为发电厂房坝段及非溢流坝段。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3-2船闸通航”:通航建筑物设在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工程建成后可改善航道约650公里,万吨级船只可由武汉直达重庆。

“3-3电站发电”:电站系坝后式厂房,分置于溢洪坝两侧坝后。左侧厂房安装14台机组,右侧厂房安装12台机组,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电站共安装2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时,发出的电主要供给华中、华东和广东、重庆用电。

2010年10月14日,我国邮政发行由张石奇设计的《2010-24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J)》纪念邮票,全套4枚。

邮票上的中国水电

(4-1)南湾水库:地处河南信阳市淮河上游,是建国初期兴建的一座大型治淮水利工程。在邮票画面上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峡出平湖”的壮美,体会到绿色生态和白鹭翱翔的森林茂盛。

(4-2)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王家坝和正阳关之间,跨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是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邮票画面上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被称为“淮河上的三峡工程”。金黄的稻穗、高压线铁塔构成了一幅农业丰收的胜景。

(4-3)淮河入海水道:表现了江苏淮安市楚州区的淮安枢纽,其上部渡槽承京杭运河航运之需,下部涵洞则沟通淮河入海水道,是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邮票画面上展示的是淮河两岸繁华昌茂、货运通达,现代化的城市的繁荣景象。

(4-4)南四湖二级坝水利枢纽:地处山东微山县境内,工程位于微山湖和昭阳湖之间,东起微山县欢城镇,西至微山县张楼乡。邮票画面上展现的是一幅渔歌唱晚、鱼肥荷香的淮河美景。拦湖大坝横架淮河南北,碧水一泓孕育两岸的生灵。

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一套题材完整、全面反映淮河治理成果的邮票。邮票采用写实手法,运用恢弘大气的场景表现,辅以反映淮河治理后环境改善、生态良好、农业丰收、城乡发展的喜人画面,全面展示新中国治淮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邮票在创意设计上独特新颖,构思精巧、寓意深邃、特色鲜明,创新和丰富了邮票设计理念,运用左右双画面突出展示邮票主题,运用寓意“水”的流畅曲线将左右画面有机统一。全套邮票色调明亮,以绿、蓝、黄、紫色为主,体现展示成就、寓意积极向上的设计思想。

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开发量约为3.78亿千瓦kW。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建成和部分建成水电站共42座,共装机36万千瓦kW,该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kW·h(不包括台湾)。1950年以后水电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大的为在长江上的三峡大坝。在一些河流上建设了一大批中型水电站。此外在一些中小河流和溪沟上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电站。截至1987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共3019万千瓦kW(不含500千瓦kW以下小水电站),小水电站总装机1110万千瓦kW(含500千瓦kW以下小水电站)。

100年前,石龙坝水电站那两台240千瓦的发电机点亮了昆明城内的灯光,中国水力发电由此发端;100年后的今天,2010年8月25日,云南省有史以来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华能小湾水电站四号机组(装机70万千瓦)正式投产发电,成为中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标志性机组,我国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由此跃居世界第一。(来源:水电站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