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工作後,你必須懂得哪些道理?

內容雖不短,卻只有最精華的三條。/<font>


/<font>

一、 不要輕信,“有能力的人在哪兒都一樣”/<font>

這幾天老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一篇文章《我在部委這十年》,文章的作者在某部委工作,30歲不到提副處長,34歲成了正處長,非常激勵人。/<font>

晚上和一箇中央國家機關的朋友吃飯時,正好聊到,他說:“那篇文章我也看過,她所在的部委是部級架構,但人不多,一個司局十來人,一個處就兩三個人,領導職數比人數還多…我不否認她很優秀,但能提拔這麼快,更大可能還是因為單位不同。”/<font>

說這話的朋友,畢業於清華,在最忙碌的兩辦工作,不僅優秀而且拼命,年紀和那個正處的女生差不多,目前卻還只是個主任科員。他的領導也很想提拔他,但單位優秀人才多,領導職數少,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接著等。/<font>

這還是在層級相同的部委之間,基層和部委的差距就更大了,瞭解體制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你爹辛辛苦苦在縣裡打拼,臨退休時混了個某局副局長,而你研究生畢業考入某部委,轉正就是副科級,過幾年去縣裡掛職就得是你爹的領導。/<font>

這東西跟能力無關,這就是平臺的差距。/<font>

我還記得俞敏洪說他在招聘的時候,最討厭的大學生就是眼高手低,總以為自己很厲害,一來都想做經理。他給的建議是可以從廁所清潔工開始做起,以後你也可能成為新東方的總裁(《先就業再職業再事業》)。想當年,這碗雞湯不知道灌倒多少人。/<font>

——對此,我只有兩個字評價:放屁!/<font>

上了這麼多年學,就是為了從打掃廁所做起,那真是“勝讀十年書”了,倘若俞敏洪同志十年都不去上廁所,那豈不是十年都見不到你的能力?/<font>

我們不否認,當你真的非常牛逼以後,你在哪裡工作都一樣,比如從國企老總到地方要員(葛紅林),從微軟高管到創新工場投資人(李開復),從音樂人到企業CEO(高曉松)……但在職業開始的初期,更重要的東西卻是:/<font>

平臺、平臺、平臺!/<font>

重要的東西說三遍。/<font>

如果你在職場裡非常努力仍沒法做到優秀、不能得到提拔,不妨回頭看看,是不是這個平臺本身就不適合自己,或者這個平臺本身就沒有多少發展機會。人的職業生命非常寶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合適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去經歷那麼多所謂的磨難、挫折。/<font>

我們不怕吃苦,但怕的是無原則的吃苦;我們不怕磨練,但怕的是無底線的磨練。/<font>

尤其是,有些磨難挫折是你換個思路換個單位就能避免的。相信我,就算吃苦磨練後你成功了,也一點都不勵志,這是在走彎路。/<font>

PS:這一條還可以引申下,對那些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人而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跨出去的第一步一定要想清楚。/<font>


/<font>

二、不要以為這世界是不會變的/<font>

最近很多知友和我交流工作。其中有個小A問我:李老師,我最近簽了一份工作,工資不高,沒有社保,但這家公司很有活力,他們老總說以後會有股權分配,而且到時候會按最高標準一次性給我們補足社保,你覺得怎麼樣?/<font>

看到這個問題,我先小心翼翼地問了句:老總有沒有跟你說以後是幾年?/<font>

小A答:他說可能要辛苦五年左右。/<font>

還有人跟我說:李老師,我是985畢業的,我父母給我在當地找了一份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有編制,工作很清閒,沒什麼具體工作,感覺自己的專業什麼都快忘了,但我本身又是一個比較懶的人,不太想去做什麼改變,不知道這樣行不行?/<font>

……/<font>

看到這些問題,我就很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認為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呢。/<font>

你倒回去看看,40年前的人們還上不了大學;30年前的人們還在等著單位分房子;20年前,國企裡的職工還不知道國家真的會讓他們下崗;10年前,這世界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的天下,沒小米、淘寶、京東什麼事兒;5年前,你可能連知乎是啥都不知道;2年前,沒誰敢相信公務員要交養老保險,而且不能參加國考;1年前,北京市的房價一副要跳水的樣子,今年就一天一個價地漲了……/<font>

這是個變化極快的世界,尤其在當代的中國。但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開始工作後就以為,眼前的這份工作是可以幹一輩子的,自己手裡的知識是可以管到老的,那家公司承諾的股權幾年後是肯定可以拿到的。現實可能是,你的這份工作過幾年就沒了(體制內也不一定穩定),你所學的東西不到兩年就已經沒人用了,承諾你的那個公司才一年就垮了。/<font>

好像是喬布斯說的,不要等到一艘船從艙頂開始漏水的時候,你才知道已經沉了。/<font>

李光耀則說過,“鄧小平是我見過的領導人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儘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雖已年屆74歲,在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想法”。/<font>

這裡面的經驗至少有兩條:1.在職場裡,不要相信那些雞湯老闆們動輒“五年以後”的承諾,你可以把自己的規劃做的遠一點,但眼前的利益不能太讓步;2.別一進職場就一副養老心態,以為自己可以這樣過一輩子,請做好隨時改變的準備,鍛鍊自己不斷適應的能力。/<font>


/<font>

三、那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成就,都是源於一點一點的積累/<font>

最近看到有個問題挺好的,“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個人認為:那是因為畢業後,你再看不到TA平時的積累,等你看到他做出的成績時,就只有驚訝了。/<font>

我身邊正好有個例子。/<font>

有個同學,大學畢業後交流很少,一兩年前聽說TA業餘在做微信公眾號,我還不以為意。直到去年底,有一天無意中看到朋友圈分享了一篇閱讀10萬+的文章,點進去一看,居然是TA的公眾號發的。/<font>

等我前段時間關注TA這個號的時候,發現TA已經做到了這個類別裡前十的個人號了。/<font>

除了震驚還是震驚,因為一開始沒有關注,我現在看到這個公眾號裡動輒十萬+的閱讀量,完全一臉懵逼,不知道TA是怎麼做到的。/<font>

現在很火的奇葩說,裡面好幾人我都認識,因為大學裡我也打過辯論賽,獲得過最佳辯手,但因為打辯論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我實在受不了天天耗在上面,放棄了。/<font>

再然後我正常的工作了,與他們再無交集,直到有一天看到他們出現在奇葩說上,我才明白原來他們一直都還沒有放棄辯論。但現在,我早已淪為辯論路人,而他們則成了大神。/<font>

瞭解辯論的朋友都知道,你在場上看到他們精彩表現,現場每一句精彩絕倫的話,每一個出人意料的反轉,每一次煽動人心的總結陳詞,其實下面都是無窮無盡的打練習賽、找資料、作分析、寫辯詞、千錘百煉、點滴積累的結果。/<font>

這就是我在這個問題下要分享的最後一個觀點:所有職場裡你現在看到的大神、牛人、達人,你看到他們簡歷上碩果累累的成績,看到他們現在做的許多高大上的工作,其實一開始都是從細微的事情開始的。/<font>

你與他的區別可能就在於,有些事情看著挺難、很費時間,你放棄了,但他去做了,從最小、最細微開始做起。只要這事兒是有意義的,幾年後,就一定能看到差距。/<font>

另外,多說一句,不管是我同學的微信公眾號還是奇葩說裡的很多選手,其實更多地是多利用了業餘時間而已。/<font>

所以,還有一句話是怎麼說的:成功取決於八小時之外你所做的事情。/<font>

這話有點雞湯,但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你副業乾的好,也會讓你的主業沒有太大壓力。而當有一天你的副業日積月累終有成績的時候,甚至可能讓你的主業也黯淡無光。/<font>

比如,主業辦報紙、副業寫小說的金庸,或者主業寫報紙、副業讀金庸的六神磊磊。/<font>


/<font>

感謝閱讀,希望這“幾棒子”能對你的工作有所啟發。/<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