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華為唱衰5G?放棄美國市場?全是過度解讀

一批參加了華為分析師會議的媒體,都報道稱華為大逆轉了。主要有兩點:①對5G的態度逆轉,②對美國市場發生大轉變。其實,這兩個表態一點都不意外,外界明顯是過度解讀。

華為唱衰5G?放棄美國市場?全是過度解讀

①5G。媒體早就在給5G畫餅,其實,紙上的東西是不能充飢的,望梅解渴只能是在小說裡。目前全球公認的5G進度,今年年中確定標準,明年下半年首款5G手機面試,也就是說,5G具備規模商用的條件要到2020年,或兩年後。典型應用場景也還不成熟,規模商用還有多個問題待解,現在明顯炒作過熱了。

其實業內各家都看得很清楚,為什麼華為公開這麼說,因為華為多元化見效,2017年的淨增收入九成以上來自運營商業務外,也就是說,華為對運營商業務的依賴明顯減弱了。(看看華為和愛立信、諾基亞對智能手機的態度)

至於5G如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研發積極推進,從試驗網到應用場景,能進入一個算一個,但這些還都處於“初級階段”,還遠不足以追求短期規模收益。

②美國市場。華為一直對美國市場有興趣,但也一直沒有進展,也就是說一直都是“雞肋”(這裡不提背後的原因)。去年底、今年初,這一態度發生一個大的轉變,手機要高調進入美運營商渠道,卻被美政府封殺,設備入美限制明顯增加,這下,華為終於可以下決心不再做無用功了。態度有所轉變,但市場真沒啥變化(不像中興手機在美已取得突破),華為損失也不大。

沒有美國市場,華為運營商設備已成全球第一,手機超過蘋果也不是難事。損失大的是美國運營商和美國公民,供應商少了,尤其是少了物美價廉的華為(含榮耀手機),競爭激烈程度明顯下降,最終用戶將花費更多的錢,享受較差的服務。

另:一個小花絮。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昌竹近期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表示,華為實際上早在三四年前就考慮過劉海的設計,但由於擔心消費者不接受這種設計,因此最終沒有采用。他指出:“用戶,尤其是中國用戶,喜歡對稱的設計。在中國文化中,這樣的劉海是不完美的。他們喜歡方形或圓形,例如屏幕的圓角。這是完美的。”

微評:我接觸過的國內手機廠商,至少有三、四家早在蘋果之前就考慮過類似劉海屏的設計,最終沒下決心投的原因,一是上游的異性屏供貨難,在不能(也不敢)保證批量時難拿到屏幕,二是下游的應用配合,這些手機廠商沒有底氣。而這兩點,對蘋果來說,都不是問題。

順便說說中興通訊遭遇的“美供應商出口封殺門”。

①中興通訊的公關水平,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遠落後於其技術水平;

②中興通訊的管理水平,無論是合規,還是內部信息管理,至少在2016年被處罰時差距明顯,現在有很大進步,但進步到什麼情況,至少到現在,中興通訊都沒拿出一個結果來(投資、投時間只是成本,不是結果);

③中國通信企業在把握政府管理方面,包括與中國和與他國,都存在明顯差距,包括三大運營商;

④過去二十年,我國CT\\IT相關產業鏈進步神速,但仍有大量關鍵環節、核心技術遠落後於他國。這與積累有關,也與產業分工有關,有人貼出華為手機有多少零部件是進口的,其實蘋果的供應鏈也遍佈全球。

⑤提升話語權是多方面優勢的綜合體現,也需高超技巧。例如某鄰國“適時”提出“全面停止武器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