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王有鵬辨治寒地小兒手足口病

王有鵬辨治寒地小兒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作為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一般以發熱及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現皮疹或皰疹和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為主要臨床表現。少數患兒可出現腦炎、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和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嚴重的併發症。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以腸道病毒71型及柯薩奇病毒A組16型最為常見。但近年國內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柯薩奇A組6型和A組10型也已成為導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體。

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被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因其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樣、傳播速度快、疫情控制難度大等特點,故而一直是眾多醫家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近年來,中醫通過辨證論治的方法在手足口病的防治中優勢愈加明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目前對手足口病的研究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報道雖多,但多為回顧性的總結,前瞻性的研究報道較少;②大多研究集中在臨床經驗總結或小範圍的療效觀察上,缺乏證候規範化方面的研究,不利於形成標準化的中醫辨治方案;③在中醫證候研究方面,臨床辨證分型(期)雜亂,無統一標準;④許多臨床觀察文獻,未提及或較少提及患兒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證候的演變規律,用單方、單種中成藥或中成藥注射液治療,未體現中醫藥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⑤目前的許多證候分型不能滿足臨床辨證的需要,未結合地域性特點,沒能做到因地制宜辨證施治。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王有鵬為進一步研究黑龍江地區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規律,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初步形成黑龍江地區小兒手足口病中醫證型方案。即:普通型和重症型,普通型包括:邪犯肺衛證、肺胃熱熾證、氣營兩燔證、溼熱交阻證、心脾積熱證、肺胃陰傷證;重症型包括:邪陷厥陰證、心陽虛衰證。並進一步提出了治則和方藥,為手足口病的中醫辨證規範化做出了有益嘗試,以更好地指導臨床防治工作。

普通型

邪犯肺衛證 主要證候:輕微發熱或無發熱,手足斑疹隱隱或無斑疹,僅可見咽部散在皰疹,咽痛,微惡風寒,可伴有咳嗽、流涕症狀,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黑龍江地區冬季漫長,寒風凜冽,兒童長期處於嚴寒環境,易於感觸寒邪,加之小兒臟腑嬌嫩、抗病力弱,寒地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寒邪易傷小兒肺氣、肺陽,久之則使肺臟更嬌,腠理疏鬆,易感受時行疫毒而患病。因而在感受手足口病疫毒後,時邪經口鼻而入,侵犯肺衛,而出現邪犯肺衛證。治法可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方藥以銀翹散加減。

肺胃熱熾證 主要證候:壯熱,手、足、口腔及臀部呈斑丘疹或皰疹,疹色淡紅質潤,皰液清亮,面赤,大汗出,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由於小兒為純陽之體,內熱素盛,若飲食不當,形成積滯,日久化熱,則胃熱亢盛,外加手足口病時行疫毒由表入裡,由肺而入脾胃,熱毒內盛,故而表現為肺胃熱熾證。也可因熱邪犯肺之後與胃熱相搏,燻蒸肺胃,外邪內熱相互交織致使肺胃熱盛而發本證。故而療法可辛寒清氣,洩熱解毒,方藥選用白虎湯加減。

氣營兩燔證 主要證候:壯熱,手、足、口腔及臀部可見大量斑丘疹或皰疹,可融合成片,疹色赤紫,皰疹液渾濁色紅,心煩躁擾,神志昏,口渴,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若患兒因素體衛陽不足、邪盛,或治療失宜等原因,正氣不能抗邪外出,且邪毒燔灼氣分,邪熱蘊結氣分不解,病情發展,邪由氣分入營,則可出現氣營兩燔證。治法可予以清營涼血解毒,方藥選用化斑湯加減。

溼熱交阻證 主要證候:低熱起伏,皰疹分佈稠密且色澤紫暗,皰液渾濁,噁心,嘔吐洩瀉,納差,舌質紅,苔黃厚膩或薄黃膩,脈滑數。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小兒本身稚陰稚陽,正氣相對不足,若素有內蘊溼熱之弊,且脾易為溼所困,則溼熱邪毒易乘虛入侵,蘊結脾胃,出現溼熱交阻之證。可治以利溼化濁,清熱解毒,方藥為甘露消毒丹加減。

心脾積熱證 主要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以口腔內皰疹為主,破潰後可形成潰瘍,疼痛流涎,心煩口渴,意欲飲冷,吐舌弄舌,便幹溲赤,舌尖紅,苔薄或薄黃,脈數。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因小兒心火常有餘,感邪後心火更旺,且黑龍江地區小兒多嗜食肥甘厚味,較其他地區兒童內熱更勝,若內熱久蘊,加之小兒臟腑嬌嫩,飲食不知節制,脾胃運化不及,易釀溼生熱,脾開竅於口,主四肢肌肉,主運化水溼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損、積滯不化,可釀生溼熱而發本證。故而臨證可治以清心瀉脾,降火解毒,選用導赤散和清熱瀉脾散加減治療。

肺胃陰傷證 主要證候:熱退疹消,手足心熱,乾咳少痰或咳痰不爽,咽乾口燥,食少納差,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虛數。

對於本證,王有鵬分析,邪熱疫毒熾盛必耗肺胃之津液,出現肺胃陰傷之證,抑或是由於疾病後期,邪退陰傷而正氣未復,故出現肺胃陰傷之象。此時可養陰清肺,和胃降逆,方藥選用清燥救肺湯和沙參麥冬湯加減。

重症型

邪陷厥陰證 主要證候:高熱不退,煩悶躁擾,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甚則神昏譫語,舌質絳而幹,或舌質焦起刺,脈弦而數。

心陽虛衰證 主要證候: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四肢厥冷,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虛煩不安,舌苔白滑,脈微欲絕。

對於兩種重症證型,王有鵬分析,若患兒素體虛弱,或感邪較重,邪盛正衰,邪毒內陷,可出現邪陷厥陰證。此時可治以清熱開竅,熄風解痙,方藥選用羚角鉤藤湯和安宮牛黃丸加減。若病情較重者,甚則因陰損及陽,心陽虛脫而發展為心陽虛衰證,此時可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治療。

醫 案

金某,男,4歲。主訴:發熱2天,皮疹1天。病史:曾有“溼疹”“過敏性咳嗽”病史。過敏物質:蛋清蛋黃、牛奶、小麥、塵蟎等。家長代述患兒於2天前出現發熱,體溫在39℃~39.8℃之間,家長給予小兒安瑞克口服、退熱貼等治療,體溫降後復升。次日清晨患兒仍發熱,且手、足、臀部及口腔內出現紅色丘疹及皰疹,伴瘙癢。至下午時皰疹增多,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就診。現症見發熱(刻下腋溫39.4℃),手、足、臀部及口腔內可見皰疹、丘疹,伴瘙癢,口痛流涎,哭鬧煩躁,嗜睡,納差,大便2日未行。查體:煩躁,手、足、臀部等處可見多個紅色皰疹及丘疹,皰液清亮,咽部充血,咽後壁及兩側可見數個紅色小皰疹和潰瘍,直徑約 2毫米,雙肺呼吸音粗,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診斷:手足口病。辨證:肺胃熱熾證。治法:辛寒清氣,洩熱解毒。

處方:生石膏15克,知母5克,金銀花5克,連翹5克,大青葉10克,赤芍5克,丹皮5克,淡竹葉5克,玄參5克,板藍根5克,茵陳5克,焦梔子5克,生甘草3克。3劑,200毫升水煎服,日1劑,早中晚分服。

二診:患兒熱退,皮膚大面積皰疹處已明顯結痂,剩餘少量丘疹及散在小皰疹,手足心熱,口乾喜飲,食慾稍有恢復,睡眠正常,二便可,舌紅少苔,脈數。此時,餘熱未盡,傷陰已現。辨證屬肺胃陰傷證。處方:給予養陰清熱,調理脾胃。處方:沙參5克,玄參5克,麥冬5克,生地5克,生石膏10克,連翹5克,淡竹葉5克,清半夏5克,桑葉5克,枇杷葉5克,杏仁5克,浙貝母5克,生甘草3克。3劑,服法同前。4劑後隨診,患兒痊癒。

按:手足口病可歸屬於中醫“溼溫”“風溫”“時疫”“溫毒”“斑疹”“疫疹”“疫毒”等範疇,其病因為感受疫毒時邪,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髒。王有鵬結合本地區寒邪較盛地域特點,以及小兒肺尤不足、脾常嬌弱易被寒邪所傷的特性,分析本案患兒感受手足口病溫熱毒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口鼻相通,溫熱邪氣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使得肺失宣肅,胃失和降,致使疾病迅速傳入肺胃氣分,邪氣內蘊而發病。本案患兒來診辨證屬肺胃熱熾證,首診處以白虎湯為主方,以洩疫毒。白虎湯是清氣分之熱的代表方劑,方中借石膏之辛甘寒入肺胃二經,加之知母清熱瀉火滋陰之力,以清解透熱護陰。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赤芍、丹皮清熱涼血,玄參、板藍根解毒利咽,茵陳清解溼熱,淡竹葉、焦梔子清熱瀉火、除煩,增加涼血解毒之效,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清熱解毒、透熱護陰。

此外,王有鵬強調本病例有過敏史,其在臨床中發現過敏體質患兒在遇疫毒時邪後發病症狀較一般患兒更重,故囑家長嚴防患兒接觸過敏物質。二診時,溼熱疫毒內蘊之象已控制,但疫毒未盡,仍需清除餘熱,以防疫病反覆。且患兒來診時,已有肺胃陰傷徵象,正如石壽奄在《醫原》中有言:“小兒,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稚陽未充,則膚膚疏薄,易於感觸,稚陰未長,則臟腑柔嫩,易於傳變,易於傷陰”,加之小兒脾常不足,易受損傷,因而此時王有鵬治以清熱養陰、調和脾胃,選用沙參麥冬湯加減,以復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