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世界高精尖的技術基本掌握在二戰戰敗國中呢?

YX179386886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來看一下美國,美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我們經常用一句“發了戰爭財”來形容美國。美國在二戰中,本土從來沒有被侵略國,所以可以大力的發展工業和金融業,所以,外部的客觀環境加上美國當時就已經非常發達的高等教育,為美國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源源不斷的人才。

其次,來看一下德國,二戰期間,德國奉行的是納粹政策,導致很多有用大量財力和技術的猶太人,四處避難,這其中很多人輾轉來到了美國,因此外來移民的湧入,也客觀上為美國帶來了另外的財富。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知名的德國科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在二戰局勢穩定之後,紛紛回到了德國,從而為德國在戰後的重建和快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第三來看一下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但它敗的主要因素,一個是戰線拖的非常長,加上有中國和其他東南亞,朝鮮半島的人民的頑強抵抗,將日本國內的人力和兵力沒有辦法及時補充。而美國最終的介入,也終結了二戰。

但隨後美國的介入變成了接管和幫助發展,讓日本在二戰中能夠迅速地在制度上和社會上都全面地發展。包括成為美國的盟友,讓日本從美國那裡學到了很多技術,所以發展的就比較快。

最後要說的是,“二戰戰敗國”是一個歷史名詞,雖然在客觀上日本和德國是二戰戰敗國,但在二戰之後,不管如何反省,或者自身的反省有沒有受到相關國家的承認,這個和日本,德國,美國的科技發展,客觀上來說是沒有關係的。


本來世界觀


我覺得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因素,戰敗國因為簽署投降書之後的相關條約,國家軍事發展受到了嚴格限制,所以不會耗費大量資金研發軍事裝備,此舉有弊,國家安全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但也有利,因為軍事發展受到制約,就可以投入大量資金與人才研發科技。

拿美國舉例,每年的軍費高達上千億美元,如果將這數千億美元全部投入到科技研發中,美國的技術儲備與發展,還能再上一個臺階。

像日本等國,一是作為戰敗國,被國際社會嚴格限制發展軍事,轉而大力投入科技研發,二也是因為戰爭時期軍需巨大,刺激國內工業發展,奠定了相當夯實的工業基礎。

戰後經濟復甦迅猛,也是依託其國內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像作戰艦船,航空戰鬥機等領域,二戰時的日本在亞太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造船業就曾建造出大和戰艦及武藏戰艦等巨型軍艦,而當時的很多亞洲國家,甚至連製造艦船的條件都不具備。

德國更不用說,二戰時期幾乎將所有的工業基礎都用來研發武器裝備,因此也具備高度完善的工業體系,尤其是戰時的軍事重工業,可謂西方國家的領頭羊。

(圖:德國虎王重型坦克,重工業發達的典型代表)

為了在武器裝備上能夠領先同盟國,德國動員全國,投入了難以計數的人力物資研發各種軍事科技,也促使了科技行業的迅速發展,因此在二戰時就奠定了科技強國的基礎。

當然這只是法西斯陣營的主力國家,像匈牙利,荷蘭等軸心國,雖然也是戰敗方,但在戰時完全仰仗德國的軍事力量進行侵略,因此科技水平並沒有太大發展。

其實客觀來看,每個國家都有引以為傲的高精尖技術,我個人建議,看待問題不要過於片面,像題主所說的這個問題,就難免有失偏頗,畢竟美國作為戰勝國,掌握的前沿尖端科技不比任何國家少,所以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戰敗國”並不是擁有精尖技術的必備條件,相反,對科研技術投入多少,才是能否研發出精尖技術的關鍵。


——————


錢品聚


德國日本應該是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如果反過來看,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掌握了高精尖技術,所以才有能力發動二戰。


如果僅僅以德國為例,早在二戰開始之前,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就已經排在世界前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如果考慮到德國的人口數量和領土面積,德國的工業化程度甚至會高於蘇聯(恐怕比不過美國)。

二戰之前的德國,是世界科學中心,產生了一大批科學家。

1901年:威爾姆·康拉德·倫琴1845~1923(德國)發現X射線。

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籍德裔)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1932年:維爾納·海森伯(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第二次工業革命就開始於西歐,德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提高。

正是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持,在二戰中,德國才會出現那麼多的黑科技,例如噴氣式戰鬥機,導彈,甚至差一點研製出原子彈。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搶人,蘇聯搶技術,德國積累的優勢逐漸減弱。但是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科研能力再一次提高,尤其是戰爭時期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應用,德國開始飛速發展。

二戰摧毀了德國的建築,但是教育模式還在,而且戰後的德國注重科學技術,加上美國對德國的限制,德國只能把精力放到科技發展上面。

日本也是一樣,戰後的日本雖然窮困,但是政府還是咬牙開始了義務教育,減免學生的費用,加大補貼,對外購買高科技成果,日本的科研能力躍上了一個臺階。





科學技術的發展,關鍵還是看土壤,這與政府的導向是分不開的,但如果政府走錯了路,再回來?那就慢了不止一拍。


視野新觀


因為戰爭他們踏上了別的國家土地,也拿走了他國文物,資源,文化,還有最重要的科技和各方面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