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把中國人叫漢人,民族叫漢族,文字叫漢字?

小道道20


這個事情首先要算到項羽的頭上。

這是楚漢爭霸的故事。秦末,大家都起來搞革命。這裡面實力最強的是項羽。而劉邦也拉了一次隊伍創業,結果融資不到位,要倒閉了,只好帶著兄弟投靠了項羽。

這時候,項羽找了一位楚王的後代,放羊的,封他為楚懷王,等於大家在楚王的旗幟下反秦嘛。

因為預言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懷王就定了一個遊戲規矩,大家一起向咸陽進軍,誰先到,關中就歸誰。

大家就開始起跑了,這是障礙賽,障礙就是秦朝大軍。秦朝大軍當然懟實力最強的,所以項羽的障礙最大。為了突破障礙,項大哥把碗都砸了,叫破釜沉舟。而劉邦呢,是三分抗秦,七分摘桃,搶先進了關中。

按規矩,劉邦就是關中王。但項羽當然不幹啊,磚都是我搬的,你住新房了?

於是,項羽把劉邦約到鴻門吃了一頓飯,劉邦吃了一半,沒買單藉著上廁所就尿遁了,所以把吃白食叫霸王餐。

吃霸王餐是要付出代價的。項羽衝進來,就把劉邦分配到了邊遠地區漢中,這漢中跟關中就差太遠了。

那漢中為什麼叫漢中?因為這個地方有條河叫漢水,而漢水的形狀很像天上的銀河。而天上的銀河就稱為漢,《詩經》裡說的“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我們漢族,其實是來自星星的民族。

且說劉邦成了漢中王,後面出山跟項羽爭天下,劉邦贏了,朝代就叫漢,而漢是中國第一個持久的大朝代,四百年嘛,所以慢慢形成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中原人就開始自稱漢人啦。

其實,中國不但自稱漢人,在某些時候,還有各種稱呼,戰國時,就是齊人趙人燕人各種人。有的人認為中國的英語CHINA其實是秦人的意思。

到了後面,唐朝很發達,日本過來學習,他們喜歡把中國人稱為唐人,中國人在外國聚集的地方,就多叫唐人街。還有叫宋人明人清人的都有。但大致上,叫漢人是主流。


腦洞歷史觀


我來說點不一樣的,一是為什麼偏偏是“漢人”被延續下來成為族稱,而不是 “周人”、“秦人”、“唐人”等;二是“漢”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其本義是什麼 ,如何一步步延伸為族稱的。

一、為什麼偏偏是“漢”,而不是周、秦、唐?

毋庸置疑,首先是因為漢朝是個強盛且長壽的王朝,但這遠遠不夠。夏、商、周、秦、隋 、唐、明都很強盛,秦隋是短了點,但其他的幾個並不短,周朝更是號稱有八百年;如果說唐明是在後面,已經被漢朝搶先“註冊”了永久“商標”,但在漢之前還有夏商周啊,特別是周朝,它的資格絕對不比漢朝差。

周朝的資格又好、時間又早,為什麼不搶先“註冊”呢?原因是當時還沒有“ 註冊”的必要和意識。在周朝,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是以所在諸侯國的國名來自稱,基本都沒必要說統稱,比如“齊人”、“楚人”、“秦人”等, 基本沒人再在上面加個“周人”的自稱。就如今天,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就夠了,沒必要再說是“地球人”,當年我們的祖先也認為“周”就是“天下”。雖然周邊還有戎狄蠻夷等,但它們是未開化的甚至不能稱為“人”的野蠻人,相比它們,我們可自稱為華、夏、諸夏,但要用這些自稱的場合實在是太少了 。所以,在周朝的時候,沒人去搶注“周”或者“華”、“夏”什麼的。

那為什麼到了漢朝,就有了“註冊”的必要和意識了呢?其實在漢朝的時候, 他們也還沒有真正去“註冊”,但由於當時的大一統,沒有了諸侯國,還因為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存在,讓“漢人”這個自稱的用處更多、也更自然了。因為兩漢長達四百多年,“漢人”這個自稱也因此叫了四百多年,都叫得很順口了。漢朝滅亡之後的魏晉都遠遠比不上漢朝,而西晉滅亡後,五胡入華,佔據了整個北方地區,由此一個區別於五胡的自稱與他稱就很有用處了,“漢人” 這個“商標”就被真正“註冊”下來了,而且用了三百多年都沒有挑戰和質疑者,到隋唐時早已是大家公認的永久“商標”。

綜上所述,“漢人”成為族稱之前,人們的自稱是國名、朝代名,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各國各朝境內往往是多民族的,於是“漢人”作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族稱就順理成章的延續下來了。

二、“漢”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如何一步步引伸為族稱的?

我們知道“漢人”成為族稱,是因為漢朝,那“漢”這個字是因為怎樣的機緣而被劉邦選中的呢?

眾所周知,劉邦是因為先被封為“漢王”,才在奪取天下之後將自己建立的朝代稱為“漢朝”。封漢王,是因為封地為蜀地和漢中,而漢中屬於漢水流域, 是典型的因地得名。

至此最後一個問題出來了,漢水為什麼稱為“漢”水,而不是別的什麼水,“ 漢”字是怎麼來的,與漢水有關係嗎?還是其他回答說的來自於與“強壯”相關的本義?

據象形字典(是個網站)陳水旺老師的考據,“漢”正是源自於漢水,最初出現在金文,造字的本義是“流放政治犯的西北水域”。也就是說“漢”是一條河,這條河所在的區域——漢水流域是遠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放政治犯的偏僻之地,“漢”就是為描述這河而造出來的。

“漢”是如此大、如此有名的一條河,以致還能被引申為“大河”的意思,與“江”“河”同義(最初“江”就指長江,“河”就是黃河)。比如曹操《觀滄海》的“星漢燦爛”,漢就是河的意思。

漢中也與河南、河北、江東、江南等類似,都只是一個區域地名,但由於劉邦被封漢王繼而建立漢朝,“漢”這個字才引伸出更多的含義(如“漢族”、“男子漢”所包含的),讓後人忘記了它與“江”、“河”類似的本義。


版圖說


中國人被稱作漢人,民族叫做漢族,文字叫做漢字,與秦漢兩朝密切相關。

秦統一六囯後,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全國的所有土地和人民,都歸秦朝中央管轄,這就消除了秦朝以前人們以諸侯國名自稱的現象,比如秦國稱秦人,趙國稱趙人,楚國稱楚人等,而在秦國統一後,他們的封國已經不存在了,所以都稱作秦人。

秦朝統一了各國的文字,而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礎,使用同一種文字自然也就讓人們產生一種文化的認同感,認為他們是同一個民族。



然而秦朝僅存在了十四年就滅亡了,秦朝滅亡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擊敗項羽,定國號為“漢”,享國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自此建立,漢族因漢朝而得名。


漢承秦制,繼續推行大一統的封建專制制度,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思想上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的文化和民族認同,認為他們都是是漢朝子民,而儒家文化成為後世各個朝代尊崇的主流文化。漢民族在這一時期形成,人民被稱為漢人。在文字方面,鑑於秦朝的小篆不便於書寫,漢朝時發展成為隸書,是後世楷書的基礎,是中國文字書寫發展的里程碑,我們的文字被稱為漢字。

漢朝時,北擊匈奴,南撫夷越,東征朝鮮,西通西域,威加海內,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漢文化,對周邊各國及後世影響深遠。同時開始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溝通交流,比如日本,朝鮮以及阿拉伯各國,羅馬帝國等,將漢族文化傳播到海外,外國也開始稱中國人為漢人。



漢朝歷時四百餘年,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創造的文化影響連綿不絕,所以儘管後世朝代不斷變化,但那一時期形成的漢民族和所創造的漢文化依然處於主體主導地位,所以現在中國人依然以漢人自稱,民族被成為漢族,文字被稱為漢字!


魚兒約龍門


對於題主的三問,回答如下。

一、中國人就叫中國人,或者稱華人。

1、漢人最早是指西漢、東漢時代的人。後來指漢族、漢族人。

2、漢族是我國人數最多的民族,全國各地都有。除漢族人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

3、華人是對華夏兒女的統稱,今天的華人是全體中國各民族之人的代稱,包括國內的人、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

4、沒有中國人叫漢人這樣的表述。

二、中國所有的民族,包括56個民族。

1、漢族不是56個民族的總稱。

2、其他55個少數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稱謂。

3、沒有中國民族叫漢族的表述。

三、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漢語是我國的主要語言。

1、漢字是漢族的文字,也是其他少數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法定文字。

2、我國各民族現行文字共有40種,如朝鮮,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等族都有民族文字。

3、漢語是國際上五大語言之一,使用人數最多。

四、漢人、漢族、漢字的形成和發展等問題,此不贅述。


鄭國柱


漢人、漢字、漢族得名都和漢朝有關,漢朝得名和漢王國有關,漢王國得名與漢水有關。

漢水今天叫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注入長江,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的傳奇,還被認為和銀河是相通的,所以銀河也被稱作“天漢”,即天上的漢水。西周時期周天子經常從漢水南下征伐荊楚,周昭王還戰死在漢水上。之後秦國攻打楚國,也利用了漢水道路。

到秦朝末年的時候,諸侯聯軍滅亡秦國。因為楚義帝曾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但是項羽不想把咸陽一帶封給劉邦,所以就把劉邦封在漢中,稱為漢王。漢中也算在關中區域,所以也算是封在關中了。漢中的得名當然也和漢水有關,就在今天的陝西漢中一帶。

所以之後楚漢戰爭,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的爭鬥。劉邦消滅項羽後統一全國,而漢的國號仍然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漢朝的由來。雖然秦朝才是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國祚太短,不少制度文化也被漢朝繼承,而漢朝經歷四百年,政治遺產對於後世直接影響更大。


林屋公子


為什麼把中國人叫漢人?民族叫漢族,文字叫漢字?這些問題都是相關聯的。

1、漢人的由來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也就是我們說的炎黃子孫。

漢族舊時自稱漢人,是因漢王朝而得名。劉邦自以漢水為名,後與項羽楚漢相爭得勝稱帝,建立西漢。

漢朝包括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和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400多年時間,史稱兩漢時期。

中國人在世界上被稱為漢人,與漢朝時派出的使者有關。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是為了溝通西域各國與之一道抗擊匈奴。主要是在狹義西域的範圍,即清朝乾隆時的"新疆",也是後來左宗棠收復伊犁的新疆。

第二次出使是與西域各國展開友好交往、通商、傳播文化。張騫開通的古代"絲綢之路"(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是廣義的西域地區。

是指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地。後來張騫通西域成為《西遊記》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原形。

東漢時班超於公元97年率領7萬餘士兵到達裡海,並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繫了起來,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

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我國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漢朝時,原來稱"華夏"或"諸夏"的人,稱自己為"漢人","夷"也就稱華夏族為漢人。

張騫出使開通的"絲綢之路",使得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穿上了"燦若朝霞"的真絲朝服,人人羨慕,他們知道這衣服來自漢朝,是從"漢人"那裡傳過來的。

因為"絲綢之路"是通往世界的最早通道,波斯帝國、大食(阿拉伯帝國)、大秦(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都與漢朝有了經濟來往,之後來自漢朝的人被世界各國叫做漢人。

2、漢族和漢字

國外有根據朝代叫中國人為唐人(唐人街)、宋人、華人、支那人(如東亞病夫,歧視性)的,但漢人是最早被認同的稱呼,漢族也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人的叫法延續了下來。

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漢人(漢族)。漢人(漢族)使用的語言被稱之為漢語,漢字是漢語的書面文字 。

漢族使用的表音、形、意的方塊字,被叫做漢字,它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特質。

廣義的漢字有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行書)等文字,流行使用的主要是楷書(行書)。

狹義漢字是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就是現在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3、“漢語熱”

近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被叫做"華人",漢字也被叫做"華文"。

經過改革開放強盛起來的中國,為了方便世界各國與中國經濟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交流需求與日俱增的效應所致,2000年開始,學習漢語的人數增長很快,出現了"漢語熱"。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友人到中國來留學,或邀請中國外派教師去他們國家教授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即漢語(華文)教學,傳授漢語的教育稱為漢語(華文)教育(包括孔子學院、孔子課堂)。

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可以通過漢語水平測試(簡稱HSK),獲得等級標準證書。學會漢語的外國人最直接的功效是找工作比較方便。

除了傳授漢語,為了展示出大國風貌、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我國正在開展"一帶一路"的活動,這是復興"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漢族、漢人、漢字來源於劉邦建立的漢朝,而漢朝的來源歸根結底則是漢江(漢水)。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層。(1)“漢”這個稱謂怎麼來的?(2)為什麼“漢”成為現在中國主體民族的自稱。

“漢族”“漢人”“漢字”的由來,都是劉邦建立的漢朝。而漢朝的由來,是劉邦在稱帝前的封號“漢王”。“漢王”這個爵位,來源又是中國西部-華中地區的大河——漢水(今天叫漢江)。

漢江是長江的一大支流,發源於今天的陝西南部地區。其發源地就叫做“漢中”。然後在湖北武漢匯入長江。秦朝末年,諸侯並起攻滅了秦國。按照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最先攻入秦國大本營關中地區(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應該在那裡稱王。但是項羽擔心劉邦在當地發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藉口“漢中也屬於關中地區”,把劉邦封在漢中及巴蜀(今四川重慶),爵號為“漢王”。

幾個月後,劉邦憑藉漢中及巴蜀之地,迅速出兵翻越秦嶺,佔領關中,然後經過四年激戰,消滅項羽,統一天下,自己稱帝。他的帝國就沿用自己過去的王國封號,稱為“漢帝國”,歷史上叫漢朝。

這就是“漢”這個稱謂的由來。

那麼,歷史上這麼多朝代,為何偏偏用“漢”的朝代名作為中國主體民族、語言、文字的代表呢?那是因為漢朝是第一個統一、強大又穩定的中國王朝。

中國幾千年歷史,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的三千年,其實都是紛紛擾擾,群雄割據。那時候雖然有天子帝王,但天子地位也不過是擁有名義上的最高權力。中國實際上是分封的狀態。秦始皇在前221年首次真正統一中國,建立軍銜制度和中央集權帝國。但是秦帝國一味的用嚴刑峻法和武力鎮壓人民,人民心中不服,很快起義推翻了暴秦。

而劉邦建立的漢國,吸收了秦的法制,又吸收了中原和楚地的儒道思想,用相對懷柔、溫和、順其自然的方式,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終止了中國數百年的戰亂,成為第一個得到多數人擁戴的統一帝國。隨後,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大破匈奴,威震中亞,樹立了中華文明在東亞的絕對優勢。

從那個時代開始,中國人和中國文明才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存在,也因此,人們用“漢”自稱,


巴山夜雨涮鍋


漢朝漢族漢服,以及現在說中國人為漢人,或者說漢人一定是中國人。又或者其它作者說的什麼來自星星的民族,什麼漢來源於江水之說。其實跟我們叫不叫漢人沒半毛錢關係,漢字的來源跟漢朝也許有關係。但是跟我們稱自己為漢人是一點關係沒有

總結其他作者的說法,我們今天叫漢人無非兩點。 第一點,有其他作者提到過的。漢武大帝劉徹對匈奴的猛錘,把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哭爹喊娘。於是被打的哭爹喊孃的匈奴就對錘自己的人出了一個尊稱--漢子。因為你國號為漢嘛,又這麼能打。慢慢得就形成了是條好漢的說法,而在民間 知道漢史的都知道 中原人對匈奴人開始是傲世,到白登之圍的害怕,再到匈奴大戰的傲世。 這種心理落差,導致大家都喜歡稱自己是漢子,稱漢族感覺倍有面子,而後不是還有句佳話嘛,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整個國家凝聚力空前絕後啊,稱自己是漢族感覺就是光了十八代祖宗。

所以漢族跟漢朝時間註冊早晚無關,跟漢朝的執政者關係非常大。 是其他王朝無法比的,包括所謂的李唐王朝!

為何今天中國人叫漢人?而不叫唐人? 真的是因為漢朝在前,唐朝在後嘛? 作者觀點不認為是這樣的。

白登之圍,劉邦無奈和匈奴和親。 等到劉徹雄主出現,期間 景帝文帝給劉徹鋪好基礎 文景之治嘛。然後劉徹量大漢之物力,人力,絕心掃除匈奴的禍患。匈奴大戰爆發,大漢一發入魂。從此為中原人民烙下漢的靈魂,至此我們稱漢族。

觀另一個盛世,唐朝。 不是唐朝比漢朝弱,我只能說今天我們不叫唐人是因為唐朝君主不行。此話怎麼說? 縱觀李唐,誰有武帝之雄心? 量盛唐之物人之力,決心掃除吐蕃? 太宗是將吐蕃打得求親,但是吐蕃的威脅一直是存在的。 而且是伴隨著整個唐王朝的興衰,唐朝君主幹什麼了呢? 搞愛情故事搞得轟轟烈烈,搞不倫。李隆基開元盛世號稱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狀態,最後玩楊貴妃去了。這沒錯,到頂峰了嘛 和心愛的人共享盛世,天下所有男人的夢想。他做得很好,but 安祿山看上了他的龍袍看上了他的女人 李隆基幹了啥? 這也不能算得上是好男人吧?且不說他是一個皇帝 美曰其名 將整個盛唐先給楊貴妃,楊貴妃也算是醉了碰上這個廢物男人。 李隆基要是是劉徹,安祿山這個死胖子早就變成肉泥了。 所以啊,看上去不可一世的李唐都是終其一朝。沒有一個雄得過漢武帝的人 (開國皇帝不能和世襲皇帝比較,太宗不在此列) 所以今天咱們不叫唐人叫漢人,歸根結底還是漢朝比唐朝跟讓人自豪。 跟讓人佩服 *


其名為鯤338


漢人是一個古已有之的詞,漢族則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按照通行的說法,漢族的前身為“華夏族”,在先秦時期由於政治分裂,存在各個支系,隨著秦、漢王朝相繼統一天下,才逐漸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隸書)、共同的價值觀(“孝)、共同的邊界(長城),以及文人建構的共同祖先——黃帝,統一的華夏族開始出現。秦末漢初,周邊政權稱華夏族人為“秦人”,但由於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則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稱謂很快被“漢人”取代。

漢朝解體之後,西晉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2年,即先因皇位之爭,爆發“八王之亂”,再由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掀開所謂“五胡亂華”的序幕。按照徐傑舜在《漢民族發展史》中的說法,這時“北方少數民族所建之割據政權,特別是北朝的北魏、東魏和北周的統治者都是鮮卑族,他們對所統治的中原居民,統稱為‘漢人’或‘漢兒’。”如高歡曾說,“今以吾為王,當與前異,不得欺漢兒……”“漢兒”在這裡顯然有了民族上的意義。

後來契丹、女真、蒙古長期佔據了中國現有版圖的北方地區,他們建立的政權,都沿用北朝慣例,稱佔領區的人們為“漢人”。《金史》上說,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創造本國文字,其人“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

蒙古滅宋,創立“四等人制”,列於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後的是“漢人”和“南人”,前者指北方的華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後者則指原南宋境內的人們。這個時候,也還只是北方人會用“漢兒”或“漢人”自稱,如張弘範被任命為滅宋元帥時,上書元廷請辭,說“漢人無統蒙古軍者,乞以蒙古信臣為首帥”。

明清易代前後,為同滿人(女真人)相對,漢人的含義逐漸明確起來,如皇太極頒佈的命令直接說,“今滿洲、蒙古、漢人彼此和好,豈不為善乎”,以示大清國內三族“一體”;順治也有“不分滿漢,一體眷遇”的說法。只是這時的遺民,還是自稱“華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啟超等將民族、種族概念從西方引入中國,才有中國南北一致自稱“漢人”情況的出現,此前基本全是出於其他族群之口。最喜歡使用“漢人”“漢族”等名詞的無疑是革命黨人,比如孫中山年輕時說“想推翻滿清政府,還我漢族河山”;鄒容在他的《革命軍》中說“彼滿洲以漠北異類,入據神州,凌虐漢族,種種不平”,飽含著“興漢排滿”的革命激情。

在有著濃厚種族意味的辛亥革命後,新生的共和國選擇使用五色旗作為國旗,代表“五族共和”。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宣言中明確說,“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漢族是什麼,到了這時,終於不再有什麼疑問——作者我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自稱漢族人了。



上面掛一漏萬,簡單說了一下“漢人”“漢族”在概念上的由來。從中可以知道,所謂“漢人”的成分並不單一,金國統治者定義中的“漢人”包括被征服的契丹人;蒙古統治者眼中的“漢人”又加上了亡國的女真人;到了元朝滅亡後,甚至留在中國內地的色目人也都接受了漢文化。漢人群體正是在不斷“同化”中壯大起來的,如桑兵所說,“一般而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分別,就是同一人群的同化程度不一而已,同化程度高的,在歷史上即被指稱或自認為漢人;反之,則有各種不同的他指或自稱。就此而論,融合而成的漢實為一“大雜種”,血緣上與其他少數民族並沒有截然的分別”。

簡言之,秦漢王朝滅亡後,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不斷進入中國本部,並建立政權,他們為了區分轄下人口的族群,啟用了“漢人”這一原本含有貶義的稱謂。其後被稱為“漢人”的群體逐漸接受這一稱呼,但一直要到清末,中國引進“民族”觀念後,原來的華夏人,或者說中原人,才大範圍自稱“漢人”,直至今天。

參考資料:徐傑舜《漢民族發展史》、李一氓《試釋漢族》、鄺士元《國史論衡(上):先秦至隋唐篇》、李龍《漢民族形成之研究》、劉浦江《說“漢人”——遼金時代民族融合的一個側面》、張志強主編《重新講述蒙元史》、劉超《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桑兵《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等


啟風說史


“漢族”、“漢人”、“漢字”的講法,主要是源自於大漢王朝的影響力。西漢➕東漢兩個大一統的王朝總共延續了400多年,巨大的版圖、長久的國運、輝煌的文治武功,使得我們這個民族打上了深深的“漢”烙印。


在“漢”以前,我們這塊土地上的祖先們以衣冠服飾和祭祀禮儀等來區別族人與外人,《春秋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因此,當時的祖先統稱為“華夏族”。但在秦國統一天下以前,中華大地實際上呈現的是諸侯林立的分裂割據狀態,周天子也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個諸侯國的自我獨立意識很強,都是以各自的國名自稱,比如魯人、齊人、吳人、越人,“周人”的稱呼也只是後人在史書中有所運用,僅僅是時代性的稱呼或單單指周部落。



秦雖然實現了版圖統一,但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還沒來得及在中華外部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就滅亡了。秦亡後,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當了“漢王”,打贏楚漢戰爭戰後,劉邦又從“漢王”升格成了“大漢”的皇帝,以往的齊、楚、韓、趙等區域性名稱因為諸侯王制度的消失而失去了作用,人們逐漸以“漢”自稱與匈奴、百越等族群區別。隨著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以來,漢王朝的影響力沿著商貿隊伍遍佈西域各國,甚至到達了歐洲的羅馬帝國。

至此,“漢”一字牢固地植根到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基因中,無論唐、宋、元、明、清如何更迭,都只是時代階段性的稱呼。這塊土地上的人始終以“漢人”自居,只有“漢”才是我們族群和文化的特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