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把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

小道道20


这个事情首先要算到项羽的头上。

这是楚汉争霸的故事。秦末,大家都起来搞革命。这里面实力最强的是项羽。而刘邦也拉了一次队伍创业,结果融资不到位,要倒闭了,只好带着兄弟投靠了项羽。

这时候,项羽找了一位楚王的后代,放羊的,封他为楚怀王,等于大家在楚王的旗帜下反秦嘛。

因为预言说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怀王就定了一个游戏规矩,大家一起向咸阳进军,谁先到,关中就归谁。

大家就开始起跑了,这是障碍赛,障碍就是秦朝大军。秦朝大军当然怼实力最强的,所以项羽的障碍最大。为了突破障碍,项大哥把碗都砸了,叫破釜沉舟。而刘邦呢,是三分抗秦,七分摘桃,抢先进了关中。

按规矩,刘邦就是关中王。但项羽当然不干啊,砖都是我搬的,你住新房了?

于是,项羽把刘邦约到鸿门吃了一顿饭,刘邦吃了一半,没买单借着上厕所就尿遁了,所以把吃白食叫霸王餐。

吃霸王餐是要付出代价的。项羽冲进来,就把刘邦分配到了边远地区汉中,这汉中跟关中就差太远了。

那汉中为什么叫汉中?因为这个地方有条河叫汉水,而汉水的形状很像天上的银河。而天上的银河就称为汉,《诗经》里说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我们汉族,其实是来自星星的民族。

且说刘邦成了汉中王,后面出山跟项羽争天下,刘邦赢了,朝代就叫汉,而汉是中国第一个持久的大朝代,四百年嘛,所以慢慢形成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原人就开始自称汉人啦。

其实,中国不但自称汉人,在某些时候,还有各种称呼,战国时,就是齐人赵人燕人各种人。有的人认为中国的英语CHINA其实是秦人的意思。

到了后面,唐朝很发达,日本过来学习,他们喜欢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中国人在外国聚集的地方,就多叫唐人街。还有叫宋人明人清人的都有。但大致上,叫汉人是主流。


脑洞历史观


我来说点不一样的,一是为什么偏偏是“汉人”被延续下来成为族称,而不是 “周人”、“秦人”、“唐人”等;二是“汉”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其本义是什么 ,如何一步步延伸为族称的。

一、为什么偏偏是“汉”,而不是周、秦、唐?

毋庸置疑,首先是因为汉朝是个强盛且长寿的王朝,但这远远不够。夏、商、周、秦、隋 、唐、明都很强盛,秦隋是短了点,但其他的几个并不短,周朝更是号称有八百年;如果说唐明是在后面,已经被汉朝抢先“注册”了永久“商标”,但在汉之前还有夏商周啊,特别是周朝,它的资格绝对不比汉朝差。

周朝的资格又好、时间又早,为什么不抢先“注册”呢?原因是当时还没有“ 注册”的必要和意识。在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是以所在诸侯国的国名来自称,基本都没必要说统称,比如“齐人”、“楚人”、“秦人”等, 基本没人再在上面加个“周人”的自称。就如今天,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就够了,没必要再说是“地球人”,当年我们的祖先也认为“周”就是“天下”。虽然周边还有戎狄蛮夷等,但它们是未开化的甚至不能称为“人”的野蛮人,相比它们,我们可自称为华、夏、诸夏,但要用这些自称的场合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在周朝的时候,没人去抢注“周”或者“华”、“夏”什么的。

那为什么到了汉朝,就有了“注册”的必要和意识了呢?其实在汉朝的时候, 他们也还没有真正去“注册”,但由于当时的大一统,没有了诸侯国,还因为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存在,让“汉人”这个自称的用处更多、也更自然了。因为两汉长达四百多年,“汉人”这个自称也因此叫了四百多年,都叫得很顺口了。汉朝灭亡之后的魏晋都远远比不上汉朝,而西晋灭亡后,五胡入华,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由此一个区别于五胡的自称与他称就很有用处了,“汉人” 这个“商标”就被真正“注册”下来了,而且用了三百多年都没有挑战和质疑者,到隋唐时早已是大家公认的永久“商标”。

综上所述,“汉人”成为族称之前,人们的自称是国名、朝代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各国各朝境内往往是多民族的,于是“汉人”作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族称就顺理成章的延续下来了。

二、“汉”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如何一步步引伸为族称的?

我们知道“汉人”成为族称,是因为汉朝,那“汉”这个字是因为怎样的机缘而被刘邦选中的呢?

众所周知,刘邦是因为先被封为“汉王”,才在夺取天下之后将自己建立的朝代称为“汉朝”。封汉王,是因为封地为蜀地和汉中,而汉中属于汉水流域, 是典型的因地得名。

至此最后一个问题出来了,汉水为什么称为“汉”水,而不是别的什么水,“ 汉”字是怎么来的,与汉水有关系吗?还是其他回答说的来自于与“强壮”相关的本义?

据象形字典(是个网站)陈水旺老师的考据,“汉”正是源自于汉水,最初出现在金文,造字的本义是“流放政治犯的西北水域”。也就是说“汉”是一条河,这条河所在的区域——汉水流域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放政治犯的偏僻之地,“汉”就是为描述这河而造出来的。

“汉”是如此大、如此有名的一条河,以致还能被引申为“大河”的意思,与“江”“河”同义(最初“江”就指长江,“河”就是黄河)。比如曹操《观沧海》的“星汉灿烂”,汉就是河的意思。

汉中也与河南、河北、江东、江南等类似,都只是一个区域地名,但由于刘邦被封汉王继而建立汉朝,“汉”这个字才引伸出更多的含义(如“汉族”、“男子汉”所包含的),让后人忘记了它与“江”、“河”类似的本义。


版图说


中国人被称作汉人,民族叫做汉族,文字叫做汉字,与秦汉两朝密切相关。

秦统一六囯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全国的所有土地和人民,都归秦朝中央管辖,这就消除了秦朝以前人们以诸侯国名自称的现象,比如秦国称秦人,赵国称赵人,楚国称楚人等,而在秦国统一后,他们的封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都称作秦人。

秦朝统一了各国的文字,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使用同一种文字自然也就让人们产生一种文化的认同感,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



然而秦朝仅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定国号为“汉”,享国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自此建立,汉族因汉朝而得名。


汉承秦制,继续推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的文化和民族认同,认为他们都是是汉朝子民,而儒家文化成为后世各个朝代尊崇的主流文化。汉民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人民被称为汉人。在文字方面,鉴于秦朝的小篆不便于书写,汉朝时发展成为隶书,是后世楷书的基础,是中国文字书写发展的里程碑,我们的文字被称为汉字。

汉朝时,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东征朝鲜,西通西域,威加海内,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盛,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对周边各国及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开始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比如日本,朝鲜以及阿拉伯各国,罗马帝国等,将汉族文化传播到海外,外国也开始称中国人为汉人。



汉朝历时四百余年,对后世影响深远,所创造的文化影响连绵不绝,所以尽管后世朝代不断变化,但那一时期形成的汉民族和所创造的汉文化依然处于主体主导地位,所以现在中国人依然以汉人自称,民族被成为汉族,文字被称为汉字!


鱼儿约龙门


对于题主的三问,回答如下。

一、中国人就叫中国人,或者称华人。

1、汉人最早是指西汉、东汉时代的人。后来指汉族、汉族人。

2、汉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全国各地都有。除汉族人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3、华人是对华夏儿女的统称,今天的华人是全体中国各民族之人的代称,包括国内的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

4、没有中国人叫汉人这样的表述。

二、中国所有的民族,包括56个民族。

1、汉族不是56个民族的总称。

2、其他55个少数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称谓。

3、没有中国民族叫汉族的表述。

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

1、汉字是汉族的文字,也是其他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

2、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40种,如朝鲜,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等族都有民族文字。

3、汉语是国际上五大语言之一,使用人数最多。

四、汉人、汉族、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此不赘述。


郑国柱


汉人、汉字、汉族得名都和汉朝有关,汉朝得名和汉王国有关,汉王国得名与汉水有关。

汉水今天叫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注入长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的传奇,还被认为和银河是相通的,所以银河也被称作“天汉”,即天上的汉水。西周时期周天子经常从汉水南下征伐荆楚,周昭王还战死在汉水上。之后秦国攻打楚国,也利用了汉水道路。

到秦朝末年的时候,诸侯联军灭亡秦国。因为楚义帝曾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项羽不想把咸阳一带封给刘邦,所以就把刘邦封在汉中,称为汉王。汉中也算在关中区域,所以也算是封在关中了。汉中的得名当然也和汉水有关,就在今天的陕西汉中一带。

所以之后楚汉战争,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争斗。刘邦消灭项羽后统一全国,而汉的国号仍然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汉朝的由来。虽然秦朝才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不过国祚太短,不少制度文化也被汉朝继承,而汉朝经历四百年,政治遗产对于后世直接影响更大。


林屋公子


为什么把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这些问题都是相关联的。

1、汉人的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也就是我们说的炎黄子孙。

汉族旧时自称汉人,是因汉王朝而得名。刘邦自以汉水为名,后与项羽楚汉相争得胜称帝,建立西汉。

汉朝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400多年时间,史称两汉时期。

中国人在世界上被称为汉人,与汉朝时派出的使者有关。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是为了沟通西域各国与之一道抗击匈奴。主要是在狭义西域的范围,即清朝乾隆时的"新疆",也是后来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新疆。

第二次出使是与西域各国展开友好交往、通商、传播文化。张骞开通的古代"丝绸之路"(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是广义的西域地区。

是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地。后来张骞通西域成为《西游记》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原形。

东汉时班超于公元97年率领7万余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了起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汉朝时,原来称"华夏"或"诸夏"的人,称自己为"汉人","夷"也就称华夏族为汉人。

张骞出使开通的"丝绸之路",使得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穿上了"灿若朝霞"的真丝朝服,人人羡慕,他们知道这衣服来自汉朝,是从"汉人"那里传过来的。

因为"丝绸之路"是通往世界的最早通道,波斯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大秦(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都与汉朝有了经济来往,之后来自汉朝的人被世界各国叫做汉人。

2、汉族和汉字

国外有根据朝代叫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宋人、华人、支那人(如东亚病夫,歧视性)的,但汉人是最早被认同的称呼,汉族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人的叫法延续了下来。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人(汉族)。汉人(汉族)使用的语言被称之为汉语,汉字是汉语的书面文字 。

汉族使用的表音、形、意的方块字,被叫做汉字,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质。

广义的汉字有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等文字,流行使用的主要是楷书(行书)。

狭义汉字是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就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3、“汉语热”

近代,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被叫做"华人",汉字也被叫做"华文"。

经过改革开放强盛起来的中国,为了方便世界各国与中国经济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形势下跨文化交流需求与日俱增的效应所致,2000年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出现了"汉语热"。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友人到中国来留学,或邀请中国外派教师去他们国家教授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即汉语(华文)教学,传授汉语的教育称为汉语(华文)教育(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简称HSK),获得等级标准证书。学会汉语的外国人最直接的功效是找工作比较方便。

除了传授汉语,为了展示出大国风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我国正在开展"一带一路"的活动,这是复兴"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汉族、汉人、汉字来源于刘邦建立的汉朝,而汉朝的来源归根结底则是汉江(汉水)。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层。(1)“汉”这个称谓怎么来的?(2)为什么“汉”成为现在中国主体民族的自称。

“汉族”“汉人”“汉字”的由来,都是刘邦建立的汉朝。而汉朝的由来,是刘邦在称帝前的封号“汉王”。“汉王”这个爵位,来源又是中国西部-华中地区的大河——汉水(今天叫汉江)。

汉江是长江的一大支流,发源于今天的陕西南部地区。其发源地就叫做“汉中”。然后在湖北武汉汇入长江。秦朝末年,诸侯并起攻灭了秦国。按照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最先攻入秦国大本营关中地区(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应该在那里称王。但是项羽担心刘邦在当地发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借口“汉中也属于关中地区”,把刘邦封在汉中及巴蜀(今四川重庆),爵号为“汉王”。

几个月后,刘邦凭借汉中及巴蜀之地,迅速出兵翻越秦岭,占领关中,然后经过四年激战,消灭项羽,统一天下,自己称帝。他的帝国就沿用自己过去的王国封号,称为“汉帝国”,历史上叫汉朝。

这就是“汉”这个称谓的由来。

那么,历史上这么多朝代,为何偏偏用“汉”的朝代名作为中国主体民族、语言、文字的代表呢?那是因为汉朝是第一个统一、强大又稳定的中国王朝。

中国几千年历史,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的三千年,其实都是纷纷扰扰,群雄割据。那时候虽然有天子帝王,但天子地位也不过是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中国实际上是分封的状态。秦始皇在前221年首次真正统一中国,建立军衔制度和中央集权帝国。但是秦帝国一味的用严刑峻法和武力镇压人民,人民心中不服,很快起义推翻了暴秦。

而刘邦建立的汉国,吸收了秦的法制,又吸收了中原和楚地的儒道思想,用相对怀柔、温和、顺其自然的方式,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终止了中国数百年的战乱,成为第一个得到多数人拥戴的统一帝国。随后,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大破匈奴,威震中亚,树立了中华文明在东亚的绝对优势。

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才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存在,也因此,人们用“汉”自称,


巴山夜雨涮锅


汉朝汉族汉服,以及现在说中国人为汉人,或者说汉人一定是中国人。又或者其它作者说的什么来自星星的民族,什么汉来源于江水之说。其实跟我们叫不叫汉人没半毛钱关系,汉字的来源跟汉朝也许有关系。但是跟我们称自己为汉人是一点关系没有

总结其他作者的说法,我们今天叫汉人无非两点。 第一点,有其他作者提到过的。汉武大帝刘彻对匈奴的猛锤,把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哭爹喊娘。于是被打的哭爹喊娘的匈奴就对锤自己的人出了一个尊称--汉子。因为你国号为汉嘛,又这么能打。慢慢得就形成了是条好汉的说法,而在民间 知道汉史的都知道 中原人对匈奴人开始是傲世,到白登之围的害怕,再到匈奴大战的傲世。 这种心理落差,导致大家都喜欢称自己是汉子,称汉族感觉倍有面子,而后不是还有句佳话嘛,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整个国家凝聚力空前绝后啊,称自己是汉族感觉就是光了十八代祖宗。

所以汉族跟汉朝时间注册早晚无关,跟汉朝的执政者关系非常大。 是其他王朝无法比的,包括所谓的李唐王朝!

为何今天中国人叫汉人?而不叫唐人? 真的是因为汉朝在前,唐朝在后嘛? 作者观点不认为是这样的。

白登之围,刘邦无奈和匈奴和亲。 等到刘彻雄主出现,期间 景帝文帝给刘彻铺好基础 文景之治嘛。然后刘彻量大汉之物力,人力,绝心扫除匈奴的祸患。匈奴大战爆发,大汉一发入魂。从此为中原人民烙下汉的灵魂,至此我们称汉族。

观另一个盛世,唐朝。 不是唐朝比汉朝弱,我只能说今天我们不叫唐人是因为唐朝君主不行。此话怎么说? 纵观李唐,谁有武帝之雄心? 量盛唐之物人之力,决心扫除吐蕃? 太宗是将吐蕃打得求亲,但是吐蕃的威胁一直是存在的。 而且是伴随着整个唐王朝的兴衰,唐朝君主干什么了呢? 搞爱情故事搞得轰轰烈烈,搞不伦。李隆基开元盛世号称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状态,最后玩杨贵妃去了。这没错,到顶峰了嘛 和心爱的人共享盛世,天下所有男人的梦想。他做得很好,but 安禄山看上了他的龙袍看上了他的女人 李隆基干了啥? 这也不能算得上是好男人吧?且不说他是一个皇帝 美曰其名 将整个盛唐先给杨贵妃,杨贵妃也算是醉了碰上这个废物男人。 李隆基要是是刘彻,安禄山这个死胖子早就变成肉泥了。 所以啊,看上去不可一世的李唐都是终其一朝。没有一个雄得过汉武帝的人 (开国皇帝不能和世袭皇帝比较,太宗不在此列) 所以今天咱们不叫唐人叫汉人,归根结底还是汉朝比唐朝跟让人自豪。 跟让人佩服 *


其名为鲲338


汉人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汉族则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按照通行的说法,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在先秦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存在各个支系,随着秦、汉王朝相继统一天下,才逐渐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隶书)、共同的价值观(“孝)、共同的边界(长城),以及文人建构的共同祖先——黄帝,统一的华夏族开始出现。秦末汉初,周边政权称华夏族人为“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则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称谓很快被“汉人”取代。

汉朝解体之后,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12年,即先因皇位之争,爆发“八王之乱”,再由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掀开所谓“五胡乱华”的序幕。按照徐杰舜在《汉民族发展史》中的说法,这时“北方少数民族所建之割据政权,特别是北朝的北魏、东魏和北周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族,他们对所统治的中原居民,统称为‘汉人’或‘汉儿’。”如高欢曾说,“今以吾为王,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汉儿”在这里显然有了民族上的意义。

后来契丹、女真、蒙古长期占据了中国现有版图的北方地区,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沿用北朝惯例,称占领区的人们为“汉人”。《金史》上说,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造本国文字,其人“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蒙古灭宋,创立“四等人制”,列于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后的是“汉人”和“南人”,前者指北方的华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后者则指原南宋境内的人们。这个时候,也还只是北方人会用“汉儿”或“汉人”自称,如张弘范被任命为灭宋元帅时,上书元廷请辞,说“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

明清易代前后,为同满人(女真人)相对,汉人的含义逐渐明确起来,如皇太极颁布的命令直接说,“今满洲、蒙古、汉人彼此和好,岂不为善乎”,以示大清国内三族“一体”;顺治也有“不分满汉,一体眷遇”的说法。只是这时的遗民,还是自称“华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启超等将民族、种族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才有中国南北一致自称“汉人”情况的出现,此前基本全是出于其他族群之口。最喜欢使用“汉人”“汉族”等名词的无疑是革命党人,比如孙中山年轻时说“想推翻满清政府,还我汉族河山”;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说“彼满洲以漠北异类,入据神州,凌虐汉族,种种不平”,饱含着“兴汉排满”的革命激情。

在有着浓厚种族意味的辛亥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选择使用五色旗作为国旗,代表“五族共和”。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汉族是什么,到了这时,终于不再有什么疑问——作者我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自称汉族人了。



上面挂一漏万,简单说了一下“汉人”“汉族”在概念上的由来。从中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成分并不单一,金国统治者定义中的“汉人”包括被征服的契丹人;蒙古统治者眼中的“汉人”又加上了亡国的女真人;到了元朝灭亡后,甚至留在中国内地的色目人也都接受了汉文化。汉人群体正是在不断“同化”中壮大起来的,如桑兵所说,“一般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别,就是同一人群的同化程度不一而已,同化程度高的,在历史上即被指称或自认为汉人;反之,则有各种不同的他指或自称。就此而论,融合而成的汉实为一“大杂种”,血缘上与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截然的分别”。

简言之,秦汉王朝灭亡后,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进入中国本部,并建立政权,他们为了区分辖下人口的族群,启用了“汉人”这一原本含有贬义的称谓。其后被称为“汉人”的群体逐渐接受这一称呼,但一直要到清末,中国引进“民族”观念后,原来的华夏人,或者说中原人,才大范围自称“汉人”,直至今天。

参考资料: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李一氓《试释汉族》、邝士元《国史论衡(上):先秦至隋唐篇》、李龙《汉民族形成之研究》、刘浦江《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张志强主编《重新讲述蒙元史》、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等


启风说史


“汉族”、“汉人”、“汉字”的讲法,主要是源自于大汉王朝的影响力。西汉➕东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总共延续了400多年,巨大的版图、长久的国运、辉煌的文治武功,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打上了深深的“汉”烙印。


在“汉”以前,我们这块土地上的祖先们以衣冠服饰和祭祀礼仪等来区别族人与外人,《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当时的祖先统称为“华夏族”。但在秦国统一天下以前,中华大地实际上呈现的是诸侯林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周天子也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个诸侯国的自我独立意识很强,都是以各自的国名自称,比如鲁人、齐人、吴人、越人,“周人”的称呼也只是后人在史书中有所运用,仅仅是时代性的称呼或单单指周部落。



秦虽然实现了版图统一,但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还没来得及在中华外部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就灭亡了。秦亡后,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中当了“汉王”,打赢楚汉战争战后,刘邦又从“汉王”升格成了“大汉”的皇帝,以往的齐、楚、韩、赵等区域性名称因为诸侯王制度的消失而失去了作用,人们逐渐以“汉”自称与匈奴、百越等族群区别。随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汉王朝的影响力沿着商贸队伍遍布西域各国,甚至到达了欧洲的罗马帝国。

至此,“汉”一字牢固地植根到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基因中,无论唐、宋、元、明、清如何更迭,都只是时代阶段性的称呼。这块土地上的人始终以“汉人”自居,只有“汉”才是我们族群和文化的特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