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对耳熟能详的两句话的一点反思

~1~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许多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甚至是超前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硬地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让他们学习奥数、英语,还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和能力。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践行这一教育“真理”让许多家长都煞费苦心,那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到底有何意义呢?一句经典而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多少辅导班视为宝,也被多少家长奉为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能给社会上为孩子开办的各种兴趣班,带来较好的生源,这句话能让家长义无反顾的去做明知是拔苗助长也再所不辞。

他们都认为这会带给孩子远大前程。

人生有起跑线没错,但他只是马拉松的起点,跑完全程马拉松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家长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一时或某一个时段的突出,说明不了将来。

起点重要,但致终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起点重要只是相对于人生每一步都要走好而言。

起跑线这是人生起步的一个点,不代表人生的全部。

拔苗助长想必这句话我们家长都懂,那样做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而我们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其实应该感觉到,报一些适龄的班并没有什么不可取。但孩子没到那个年龄,你却要孩子去学那些东西的早期教育、超前教育不是拔苗助长又是什么呢?

比起“智商”,孩子更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是“情商”?

有观点认为:情商,决定孩子的成就及幸福。

家长们都会举双手赞成“自信很重要”这观点,的确,自信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轻易被挫折吓倒,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显然更容易成功,而且自信的孩子有主见,独立性强,与人交往更积极主动,处理起日常的人际关系来也更得心应手。

数数、识字稍微晚一点点,并不一定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有影响。但是,当幼小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时,爸爸妈妈却严厉以待,这将重挫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自信很重要!真正不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数数或者识字,而是EQ,情商能力!

为什么情商如此重要呢?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好工作,那么,在职场有好表现的关键是什么呢?有项针对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大规模调查发现, 不论什么行业,对工作表现而言,情商的影响力为智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两倍以上!

也就是说,孩子如果只会学习,却没有很好的情商能力,将来可能很难适应环境,也不易有好的职场表现。相信你一定也遇到过不少高分低能的人,学习成绩很好,但在职场上并非如鱼得水。

更重要的是,考试得第一,并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是快乐幸福的。不知你是否也发现,在学校学的微积分都忘得差不多了,哈哈,不过这对你我现在的快乐并没有影响,不是吗?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乐观积极的个性品质,长大后肯定不开心。

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有很好的发展,拥有快乐和幸福,请不要只盯着孩子学数认字,请把眼光放到培养孩子的情商上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抢跑”真的有意义吗?

即便你的孩子在起点上做的很好,又能说明什么呢?

仲永的例子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他五岁就能出口成诗,见景绘画,起步应该很辉煌吧!可他以后的脚步停止不前了,到了成年,他和普通人无异。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赢在起跑线上,说明不了什么。只是一种浅薄空泛的认知。

别怕孩子在起跑线上跌倒,跌倒并不可怕,跌倒了爬起来重新再来,未别不是一件好事。

好的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过分超前的教育或过度的潜能开发,对儿童来说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无效劳动,更有可能是对儿童身心的“有形的摧残”。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人生是长跑,即使孩子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他也未必能够赢得之后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叫“双胞胎爬梯试验”,很能说明孩子成熟与非成熟施教的区别。一个在四十八周开始学爬梯,用了六周时间学会。一个在五十二周学爬梯用了两周学会。先学的用时是后学的三倍。

这种超前学习能算是赢在起点上吗?不能。相反还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真正要赢在起跑线上还是要学好每门功课。兴趣班兴趣班要学就学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别一股脑儿的什么都想往孩子身上加。

~2~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是多数中国家长挂在嘴边上再普通不过的的一句话。就是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能苦孩子,亏孩子,也要让孩子接受教育。其实这是个很朴素进步的想法。

这种说法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出一辙。

给孩子最好的,除物质的还有教育,本来这些话无可厚非。可渐渐的这句话变了味儿,有些父母渐渐衍变成保姆式大包大揽,近乎溺爱。无私奉献式的育儿理念,现在看来是遭到了多数人的质疑和病垢。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而形成这样的观念与自身所处环境和接受的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分分分,考考考,家长们认为这就是孩子的方向和命脉。中国的现实动摇不了他们的这种观念。

可真的演变成最后那样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和德国民众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德国人认为孩子要穷养就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又是为何?德国人认为,穷人的孩子知道财富来之不易。只有穷了才会意识到要去拼搏,要去奋斗,才会努力的去为自己创造财富,穷则思变!

德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灌输的就是一种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理念。在欧洲经济低迷时期,德国经济却能稳步上升,这与诚信教育是分不开的。

德国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孩子很难体会到贫穷的滋味,学校自然会组织孩子到贫困国家和地区去体验贫穷。甚至让孩子到非洲体验,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亲身体能锻炼,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磨练孩子的意志和性格,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

而校方组织的这些活动都是由孩子家长付费的,可以说是花钱买苦吃。

这就让我想起了,多少年前,我们国家有些学校也开展过这样的活动。在暑假期间在夏令营里,城市的学校会和农村的学校建立一些互动。农村的孩子会住到城市人孩子的家里,而城市孩子也会互换地住到农村孩子的家里。他们互相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一个暑期生活,孩子会得到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很能触动到孩子的神经:不管什么样财富的获得,都得有艰辛的付出。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人家是花钱买苦吃,而我们呢是舍不得孩子吃半点苦。

穷怕了是怕孩子再吃苦。富有的是怕孩子忘了本。他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结果能殊途同归吗?

德国人现在就注重对孩子的胆商(DQ)和逆商(AQ)的培养。在看看我们,智商我们大家不陌生,而情商就我们农村恐怕17年刚刚引入幼儿园,还处在学习消化阶段,与德国这样一个教育强国相比,我们差距还真大。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教育文化氛围都不尽相同。我们无需羡慕英美和欧洲的教育,我们只做我们自己的教育,但拿来主义,好的东西,别人的长处,我们借鉴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教育也不是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可以买一套别墅的教育理念也不是教育的万能法则。

谈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起点高,比别人更努力,不是给孩子报多少兴趣班,买一万一平的学区房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肯努力,能吃苦,吃得了苦,这样适应性才强。

今天吃的了书中的苦,明天才能跑赢生活中的马拉松。

要说人生有起跑线,那就是从此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