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長安”狀態:中國畫八位畫家秦嶺寫生暨創作展啟動

2018年5月12日,由《藝術品鑑》全媒體平臺主辦的“‘在長安’——‘長安’狀態:中國畫八位畫家秦嶺寫生暨創作展”在秦嶺耿峪觀音山莊舉行了啟動儀式。“在長安”八位畫家:邢慶仁、巨石、姜怡翔、李陽、劉丹、劉西潔、程東富、王洪濤及特邀藝術家周起翔,雅昌藝術網、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文化藝術報、金獅華納等媒體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碑林博物館研究員、“在長安”系列活動策展人楊兵主持。

本次活動中,《藝術品鑑》全媒體平臺組織了“在長安”八位畫家走進秦嶺,在為期兩天寫生創作的同時,還舉行了主題為“‘長安’狀態:中國繪畫傳承與發展”座談會。

學術主持楊兵認為,“長安”狀態其實就是傳承與發展,從最早“長安畫派”自然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化,再到劉文西、崔振寬等老一輩藝術家從現實主義到表現主義的轉化,再到今天“在長安”八位畫家呈現出的從表現性到當代性轉化的探索。

在研討會上,八位畫家及行業代表肯定了《藝術品鑑》全媒體平臺與藝術家合作的新模式,認為《藝術品鑑》不僅給藝術家提供了媒體平臺,且在藝術金融與藝術品真偽鑑定方面也為行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大家一致認為,“在長安”60後畫家在相同時代背景、生活認識基礎上走到了一起,而這次活動的開展,在長安地域、人文底蘊、繪畫繼承與發展等幾個方面的契合有著重要的當下意義。

5月13日,“在長安”畫家在秦嶺首陽山進行了首次實地寫生,他們用自己深厚的藝術和文化底蘊著力描繪了秦嶺山水之美。

本次寫生結束後,藝術家寫生作品將於近期展出,同時,《藝術品鑑》全媒體平臺還將組織“在長安”八位畫家走出陝西,以更廣闊的視野同全國其他省市、畫派、藝術團體進行學術交流。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長安”狀態——寫在“‘在長安’八位畫家秦嶺寫生暨創作展”之前

西安,古稱長安。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將都城由櫟陽遷至長安鄉,而得名長安城,有“長治久安”之意。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南臨秦嶺北麓,西有渭河綿延,北依黃土高原。獨特的地貌環境孕育了鮮活的人文特徵,加之經過十三朝帝都的輝煌,使這裡的人們形成了執著、倔強、耿直、豪放、誠實的性格。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有孔子曾評此地人“處雖僻,行中正”。這樣的人文環境培養出眾多個性鮮明的書畫藝術家。從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韓滉、韓幹、張萱、周昉、宋代范寬到近代的于右任及“長安畫派”的趙望雲、石魯等藝術家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些藝術家因長期生活於長安,作品多表現此地的人文風俗與地貌形態,為我們逐漸呈現出一種“長安”式的藝術創作狀態。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在長安”部分藝術家合影 攝影:杜渭忠

在長安的中國畫藝術發展歷程中,繼唐人的藝術盛隆後,就是以近代“長安畫派”對長安現代中國畫藝術的影響最大。其代表藝術家趙望雲、石魯等注重以新的筆墨方式如實記錄現實生活,對現實題材的表現是作品中的突出特點。“長安畫派”主要解決了從自然主義向現實主義轉化的問題。畫風質樸、蒼厚,生活氣息濃郁。並首次以群體的方式呈現出“長安”式的創作狀態。如果以“長安畫派”為參照,將其定位為陝西國畫藝術界裡的第一代藝術家群體,那麼第二代藝術家群體就是以劉文西、崔振寬、陳光健、江文湛、王有政、張之光、郭全忠、陳國勇等為代表。他們在繼承了第一代藝術家創作觀念的基礎上,將現實主義題材向表現主義繪畫進行轉化。這兩代的藝術家群體都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完成了自己的藝術使命,給後來的中青年藝術家樹立了榜樣,同時,也明確了陝西國畫界的發展方向和脈絡。在2000年前後,一批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開始嶄露頭角,這批藝術家大都有接受學院教育的經歷,對東西方文化的互補性有較深入的認識,能夠較快接受藝術界具有前瞻性的藝術觀念,並使之融入到各自的作品中,呈現了不同的藝術狀態。這批藝術家以邢慶仁、巨石、姜怡翔、李陽、劉丹、劉西潔、程東富、王洪濤為代表,他們實際上已經成為陝西國畫界的第三代藝術家群體。這批藝術家多突出了作品的表現性,從筆墨的轉化和形象的凝練,及流露出的情緒狀態都開始與都市人群的心理狀態和精神訴求接近。畫面裡流露出“澀、苦、辣”的意味多帶有對當下社會的反思與覺醒。他們在當代性的探索中都做出了更多的嘗試。因此,第三代藝術家群體為我們呈現出從表現性向當代性轉化的藝術探索狀態。


在長安,從第一代藝術家群體到第三代藝術家群體,經歷了從自然主義、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到當代主義的探索過程,奠定了陝西國畫藝術界的基本格局。在長安的這些藝術家群體,其作品所表現的狀態應置於現代社會生活和關係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才能感受到“長安”狀態的對此地藝術家的影響。“長安”不僅是地域概念,更是藝術家群體創作狀態的體現。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學術座談會現場 攝影:杜渭忠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楊兵:“長安狀態”就是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長安狀態”的“狀態”是指古長安至今的傳承脈絡。就是生活在陝西的人,他長期處在這樣一個傳承的狀態之中,這是陝西人與陝西以外其他地區生活藝術家的不同之處。陝西自古有很多這種藝術家,比如說我們這兩年研究比較多的范寬,但范寬不是陝西人。唐、五代、宋初很多的藝術家,他們主要活動區域就在陝西,並且用藝術表現出陝西人文地貌。

長期以來,陝西出現這麼多傑出藝術家,他們之間一定是有傳承關係的,這種傳承延續到出現長安畫派。長安畫派這批藝術家雖然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來到陝西以後,不可避免受到陝西整個地理、人文環境影響。

長安畫派為我們打下很好的基礎,其中有很多藝術家表現秦嶺、陝北和各個區域人文地貌的題材;接下來就是以劉文西先生、崔振寬先生為代表的這一批藝術家,把陝西地區的創作狀態延續了下來。直到今天,“在長安”這八位藝術家,同樣是對陝西藝術創作狀態的延續。這樣一種狀態,我把它定義為“長安狀態”。

從學術角度來說,“長安畫派”是自然主義向現實主義轉化的過程,他們呈現反映現實、表現現實的人文情懷。到了劉文西和崔振寬先生,他們這一代是從現實主義到表現主義轉換的過程。今天的“在長安”這八位藝術家,又是在為表現主義向當代主義探索的這麼一個過程。這些轉變其實是適應社會發展方向的,是必然趨勢,我們不可能走原來的老路。但是這樣一種探索不可能拋開長安、陝西的人文地貌。

“長安”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標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活動,把“長安”作為一種代表陝西地區藝術家創作狀態的一種呈現方式提出來,這是我們這次活動一個比較有創見性的提法。

我們這個活動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創造可能性的機會。所以非常感謝《藝術品鑑》雜誌的全力支持,這其實給國畫領域做了一個比較實在的藝術活動,能夠真正推動,或者說在某一點上對國畫發展有所推動。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李陽:我們一起走出一條大道

畫家是獨特、不可替代的個體,這次我們幾位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畫家,與《藝術品鑑》雜誌的這種合作,我還是第一次接觸,我覺得非常感興趣。一個是很好的媒體平臺,一個是這次活動的思路。這個思路我覺得非常規範,是走向“大道”的思路。因為,畫家本身不是說想拔高就拔高的,是要經過相對長的過程,慢慢提高人們的認識,提升藏家的藝術品鑑賞能力。

油畫在操作平臺方面可借鑑西方模式,這方面他們已經相當成熟——理論家、評論家、策展人、畫廊、畫家、市場,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鏈條。但國畫不是這樣,據我的觀察,國畫是從“倒畫”開始,“倒畫”的人不一定都懂畫,他們也不看畫,就通過道聽途說,所以說,國畫在這方面需要一個走得更長遠的模式。我非常樂意看到一個好的效果,像西方畫廊那樣接著往前走,更規範。我希望這個平臺能做得更好,我們一起來走出一條大道,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劉丹:畫的本體是在做自己、修自己

肯定地說,“在長安”的精神內涵之一是集體凝聚力,這個活動使大家願意在一起。“在長安”是一個平臺,再加上《藝術品鑑》的品評,又有我們八個人的契合,達成共識。我們八位畫家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段背景相同,都是60後,溝通起來比較容易,生活認知起碼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鎖定在這個時間段裡再談論就更有意義;但每個藝術家在這個背景下的個人審視、看待生活方面,又形成個人對藝術的圖示。

畫家要在具有一種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的前提下做這個事情,因為還有一個社會教育。藝術市場有些東西是聽風而動,就是說誰畫得好,馬上一倒,誰要當了要職,就怎麼樣了,其實職務跟畫沒有任何關係,他是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有了關係。那麼我想,畫的本體是人生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如果畫沒畫好,那麼你說什麼都具有欺騙性。欺騙社會,社會也會跟你開玩笑。畫家的定位就是實實在在作畫,審視、梳理自己,用圖畫的方式表現人生、表現自己,給予社會,提升自己的價值觀。有些東西一些人不理解,不理解這個畫為什麼畫成這樣?其實很多人都是從不理解到理解,每位畫家都有他自己對社會審視的角度,所以我認為畫的本體還是在做自己、在修自己。

現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這給藝術家們帶來一個多元化的狀態,而這個狀態就形成咱們這個畫的樣子,使每個人的畫呈現出差異性,有差異不是說就好,這裡有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區別。複雜勞動就是我畫的你永遠都畫不到,如果說你的畫我一夜之間能畫成,這個勞動就是簡單勞動,因為沒有一種精神含量注入畫裡面,畫就輕、薄、浮,成為一個沒有文化的作品。藝術家一定是從某一個角度,從自己不同的角度審視社會,審視完以後,作為一種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一個目標、一個信仰,成為一生的奮鬥目標。

所以我想,在60後這個時間背景裡,大家審視的東西具有一致性,大家擰到一起,表達觀念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圖畫的方式,把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就是心畫,給予社會,並符合當今社會正能量,或反思或批判,這都是促使社會發展的正能量。我想這樣一個正能量的藝術品,給予社會,一定是有價值的。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程東富:我們這八個人有“大同”

我是從二十多年前到西安美院上學並留在陝西,“在長安”這三個字我覺得非常的好。目前的八位畫家,都在長安生活著,都在長安這塊土地上畫畫、研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把藝術這件事做成,再去傳承再去發展。

比如說在歷史上,唐宋元明清的那個歷史狀態,會出現一批那個時間段的畫派,離我們最近的如“長安畫派”,她也是當時那個社會狀態的一個呈現,後來到劉文西、崔振寬老師們為代表的“黃土畫派”,他們深入生活,那是他們那個年齡段的社會狀態呈現。我們這個年代,我們的思想,包括現在的物質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跟以前有很大變化,所以在當前這種狀態下,我們這八個人走到一起很重要。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術品鑑官微”。

我們對每個人的品行修養、繪畫水平都非常熟悉,包括每個人的特點和優點。同時,這些人對藝術的追求和態度,包括對人生的態度有“大同”,這就有了最終契合的意義。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王洪濤: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

這兩天,我自己心裡也有很多想法。

第一就是我們這八個人年代背景一樣,都是60年代的,這個是我們共同的東西。這樣的背景,造就了我們相似的生活閱歷,使大家在一塊兒有很多共同話題,我們常說人如其畫,你經歷過什麼,學習過什麼,走過什麼樣的路,最後都會反映在你的作品上。我們的畫裡擺脫不了自己的生活閱歷,雖然我們這些人,畫的面貌不盡相同,但背後所經歷的許多東西是一樣的,所以大家能夠互相讀懂。

第二個就是我們這八個人都“在長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都生活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文化生態是一樣的。陝西畫家的特點是什麼?你可能用一句兩句說不清楚,但當我們去外省以後,回望陝西藝術脈絡,她的輪廓非常清晰,就跟特產一樣。

再者,主辦方的雜誌叫《藝術品鑑》,我們也常講,繪畫要有品格,我們這八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質,每一個畫家心裡頭對畫都有一個自己的認識,都有一個學術形象。所以我覺得《藝術品鑑》構建的東西是一個長久的事情,一步一步的很有邏輯性、規劃性,這是我們畫畫人難以想到的。現在我們組成這麼一桌飯,而這桌飯最後要做成怎樣的規格,怎樣的品質,我很期待。

在 現 場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程東富在寫生中 攝影:鄭朝輝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劉丹 攝影:杜渭忠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王洪濤寫生現場 攝影:鄭朝輝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巨石 攝影 :杜渭忠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李陽 攝影:杜渭忠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楊兵在寫生中 攝影:鄭朝輝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藝術家李陽在寫生中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寫生地點

在長安|八位畫家審視“長安”狀態

寫生花絮 攝影:鄭朝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