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长安”状态:中国画八位画家秦岭写生暨创作展启动

2018年5月12日,由《艺术品鉴》全媒体平台主办的“‘在长安’——‘长安’状态:中国画八位画家秦岭写生暨创作展”在秦岭耿峪观音山庄举行了启动仪式。“在长安”八位画家:邢庆仁、巨石、姜怡翔、李阳、刘丹、刘西洁、程东富、王洪涛及特邀艺术家周起翔,雅昌艺术网、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金狮华纳等媒体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碑林博物馆研究员、“在长安”系列活动策展人杨兵主持。

本次活动中,《艺术品鉴》全媒体平台组织了“在长安”八位画家走进秦岭,在为期两天写生创作的同时,还举行了主题为“‘长安’状态:中国绘画传承与发展”座谈会。

学术主持杨兵认为,“长安”状态其实就是传承与发展,从最早“长安画派”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再到刘文西、崔振宽等老一辈艺术家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转化,再到今天“在长安”八位画家呈现出的从表现性到当代性转化的探索。

在研讨会上,八位画家及行业代表肯定了《艺术品鉴》全媒体平台与艺术家合作的新模式,认为《艺术品鉴》不仅给艺术家提供了媒体平台,且在艺术金融与艺术品真伪鉴定方面也为行业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大家一致认为,“在长安”60后画家在相同时代背景、生活认识基础上走到了一起,而这次活动的开展,在长安地域、人文底蕴、绘画继承与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契合有着重要的当下意义。

5月13日,“在长安”画家在秦岭首阳山进行了首次实地写生,他们用自己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着力描绘了秦岭山水之美。

本次写生结束后,艺术家写生作品将于近期展出,同时,《艺术品鉴》全媒体平台还将组织“在长安”八位画家走出陕西,以更广阔的视野同全国其他省市、画派、艺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长安”状态——写在“‘在长安’八位画家秦岭写生暨创作展”之前

西安,古称长安。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将都城由栎阳迁至长安乡,而得名长安城,有“长治久安”之意。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临秦岭北麓,西有渭河绵延,北依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环境孕育了鲜活的人文特征,加之经过十三朝帝都的辉煌,使这里的人们形成了执着、倔强、耿直、豪放、诚实的性格。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曾评此地人“处虽僻,行中正”。这样的人文环境培养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书画艺术家。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韩滉、韩幹、张萱、周昉、宋代范宽到近代的于右任及“长安画派”的赵望云、石鲁等艺术家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艺术家因长期生活于长安,作品多表现此地的人文风俗与地貌形态,为我们逐渐呈现出一种“长安”式的艺术创作状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在长安”部分艺术家合影 摄影:杜渭忠

在长安的中国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继唐人的艺术盛隆后,就是以近代“长安画派”对长安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影响最大。其代表艺术家赵望云、石鲁等注重以新的笔墨方式如实记录现实生活,对现实题材的表现是作品中的突出特点。“长安画派”主要解决了从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问题。画风质朴、苍厚,生活气息浓郁。并首次以群体的方式呈现出“长安”式的创作状态。如果以“长安画派”为参照,将其定位为陕西国画艺术界里的第一代艺术家群体,那么第二代艺术家群体就是以刘文西、崔振宽、陈光健、江文湛、王有政、张之光、郭全忠、陈国勇等为代表。他们在继承了第一代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题材向表现主义绘画进行转化。这两代的艺术家群体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给后来的中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同时,也明确了陕西国画界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在2000年前后,一批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这批艺术家大都有接受学院教育的经历,对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较快接受艺术界具有前瞻性的艺术观念,并使之融入到各自的作品中,呈现了不同的艺术状态。这批艺术家以邢庆仁、巨石、姜怡翔、李阳、刘丹、刘西洁、程东富、王洪涛为代表,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陕西国画界的第三代艺术家群体。这批艺术家多突出了作品的表现性,从笔墨的转化和形象的凝练,及流露出的情绪状态都开始与都市人群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接近。画面里流露出“涩、苦、辣”的意味多带有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与觉醒。他们在当代性的探索中都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因此,第三代艺术家群体为我们呈现出从表现性向当代性转化的艺术探索状态。


在长安,从第一代艺术家群体到第三代艺术家群体,经历了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到当代主义的探索过程,奠定了陕西国画艺术界的基本格局。在长安的这些艺术家群体,其作品所表现的状态应置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关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才能感受到“长安”状态的对此地艺术家的影响。“长安”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艺术家群体创作状态的体现。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学术座谈会现场 摄影:杜渭忠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杨兵:“长安状态”就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长安状态”的“状态”是指古长安至今的传承脉络。就是生活在陕西的人,他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传承的状态之中,这是陕西人与陕西以外其他地区生活艺术家的不同之处。陕西自古有很多这种艺术家,比如说我们这两年研究比较多的范宽,但范宽不是陕西人。唐、五代、宋初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主要活动区域就在陕西,并且用艺术表现出陕西人文地貌。

长期以来,陕西出现这么多杰出艺术家,他们之间一定是有传承关系的,这种传承延续到出现长安画派。长安画派这批艺术家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来到陕西以后,不可避免受到陕西整个地理、人文环境影响。

长安画派为我们打下很好的基础,其中有很多艺术家表现秦岭、陕北和各个区域人文地貌的题材;接下来就是以刘文西先生、崔振宽先生为代表的这一批艺术家,把陕西地区的创作状态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在长安”这八位艺术家,同样是对陕西艺术创作状态的延续。这样一种状态,我把它定义为“长安状态”。

从学术角度来说,“长安画派”是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过程,他们呈现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人文情怀。到了刘文西和崔振宽先生,他们这一代是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转换的过程。今天的“在长安”这八位艺术家,又是在为表现主义向当代主义探索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些转变其实是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是必然趋势,我们不可能走原来的老路。但是这样一种探索不可能抛开长安、陕西的人文地貌。

“长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标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把“长安”作为一种代表陕西地区艺术家创作状态的一种呈现方式提出来,这是我们这次活动一个比较有创见性的提法。

我们这个活动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创造可能性的机会。所以非常感谢《艺术品鉴》杂志的全力支持,这其实给国画领域做了一个比较实在的艺术活动,能够真正推动,或者说在某一点上对国画发展有所推动。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李阳:我们一起走出一条大道

画家是独特、不可替代的个体,这次我们几位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画家,与《艺术品鉴》杂志的这种合作,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我觉得非常感兴趣。一个是很好的媒体平台,一个是这次活动的思路。这个思路我觉得非常规范,是走向“大道”的思路。因为,画家本身不是说想拔高就拔高的,是要经过相对长的过程,慢慢提高人们的认识,提升藏家的艺术品鉴赏能力。

油画在操作平台方面可借鉴西方模式,这方面他们已经相当成熟——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画家、市场,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链条。但国画不是这样,据我的观察,国画是从“倒画”开始,“倒画”的人不一定都懂画,他们也不看画,就通过道听途说,所以说,国画在这方面需要一个走得更长远的模式。我非常乐意看到一个好的效果,像西方画廊那样接着往前走,更规范。我希望这个平台能做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走出一条大道,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刘丹:画的本体是在做自己、修自己

肯定地说,“在长安”的精神内涵之一是集体凝聚力,这个活动使大家愿意在一起。“在长安”是一个平台,再加上《艺术品鉴》的品评,又有我们八个人的契合,达成共识。我们八位画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段背景相同,都是60后,沟通起来比较容易,生活认知起码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锁定在这个时间段里再谈论就更有意义;但每个艺术家在这个背景下的个人审视、看待生活方面,又形成个人对艺术的图示。

画家要在具有一种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前提下做这个事情,因为还有一个社会教育。艺术市场有些东西是听风而动,就是说谁画得好,马上一倒,谁要当了要职,就怎么样了,其实职务跟画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有了关系。那么我想,画的本体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画没画好,那么你说什么都具有欺骗性。欺骗社会,社会也会跟你开玩笑。画家的定位就是实实在在作画,审视、梳理自己,用图画的方式表现人生、表现自己,给予社会,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有些东西一些人不理解,不理解这个画为什么画成这样?其实很多人都是从不理解到理解,每位画家都有他自己对社会审视的角度,所以我认为画的本体还是在做自己、在修自己。

现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这给艺术家们带来一个多元化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就形成咱们这个画的样子,使每个人的画呈现出差异性,有差异不是说就好,这里有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复杂劳动就是我画的你永远都画不到,如果说你的画我一夜之间能画成,这个劳动就是简单劳动,因为没有一种精神含量注入画里面,画就轻、薄、浮,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作品。艺术家一定是从某一个角度,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审视完以后,作为一种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一个目标、一个信仰,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所以我想,在60后这个时间背景里,大家审视的东西具有一致性,大家拧到一起,表达观念不是用语言、文字,而是用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心画,给予社会,并符合当今社会正能量,或反思或批判,这都是促使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我想这样一个正能量的艺术品,给予社会,一定是有价值的。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程东富:我们这八个人有“大同”

我是从二十多年前到西安美院上学并留在陕西,“在长安”这三个字我觉得非常的好。目前的八位画家,都在长安生活着,都在长安这块土地上画画、研究,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把艺术这件事做成,再去传承再去发展。

比如说在历史上,唐宋元明清的那个历史状态,会出现一批那个时间段的画派,离我们最近的如“长安画派”,她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状态的一个呈现,后来到刘文西、崔振宽老师们为代表的“黄土画派”,他们深入生活,那是他们那个年龄段的社会状态呈现。我们这个年代,我们的思想,包括现在的物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跟以前有很大变化,所以在当前这种状态下,我们这八个人走到一起很重要。更多内容请关注“艺术品鉴官微”。

我们对每个人的品行修养、绘画水平都非常熟悉,包括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同时,这些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态度,包括对人生的态度有“大同”,这就有了最终契合的意义。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王洪涛: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质

这两天,我自己心里也有很多想法。

第一就是我们这八个人年代背景一样,都是60年代的,这个是我们共同的东西。这样的背景,造就了我们相似的生活阅历,使大家在一块儿有很多共同话题,我们常说人如其画,你经历过什么,学习过什么,走过什么样的路,最后都会反映在你的作品上。我们的画里摆脱不了自己的生活阅历,虽然我们这些人,画的面貌不尽相同,但背后所经历的许多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大家能够互相读懂。

第二个就是我们这八个人都“在长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都生活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文化生态是一样的。陕西画家的特点是什么?你可能用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但当我们去外省以后,回望陕西艺术脉络,她的轮廓非常清晰,就跟特产一样。

再者,主办方的杂志叫《艺术品鉴》,我们也常讲,绘画要有品格,我们这八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每一个画家心里头对画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都有一个学术形象。所以我觉得《艺术品鉴》构建的东西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一步一步的很有逻辑性、规划性,这是我们画画人难以想到的。现在我们组成这么一桌饭,而这桌饭最后要做成怎样的规格,怎样的品质,我很期待。

在 现 场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程东富在写生中 摄影:郑朝辉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刘丹 摄影:杜渭忠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王洪涛写生现场 摄影:郑朝辉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巨石 摄影 :杜渭忠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李阳 摄影:杜渭忠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杨兵在写生中 摄影:郑朝辉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艺术家李阳在写生中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写生地点

在长安|八位画家审视“长安”状态

写生花絮 摄影:郑朝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