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觉悟》:守底线而稳

地球缺了谁都会照样转,只是当事者自我感觉非如此。人生本质是过程,在未来看不清时,坦诚自己的无知,以谦卑的心态,放弃万事可控的幻想,只需守住安全底线,接纳当下的纠结无奈,体验开放探索的心境,或许一切皆可放下,随缘,处处可结缘。

智慧修炼,离开具体需要做的事,无法提前做准备。在信息爆炸时代,那种试图提前储备所有知识,以应对各种变化的想法,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此时寻找知识很容易,在行动过程中,事上练,干中学,遇到问题,缺什么找什么,如此学习,更简单有效。

因果关系清楚,做好因既可自然导致果,此时强调过程保障很重要;因果关系不明确,受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只能八仙过海各试神通,看谁更能成事。这意味着,面对有机复杂系统,未来变化不可预见,理不清过程因果关系,就只能更多地看结果说话。

在不确定环境中,按照结果导向做投资,可用“正反合”“若则否”方法,就环境变化对项目后果的可能影响,进行多种情境规划,通过构建应变预案,以保障项目成功。经过这样的分析,只要发现项目的最坏后果,仍在可接受范围,就可作为备选的预案。

应对不确定,在资源许可范围,可多做尝试与变革。若发现资源紧张 ,则变革的关键就在于学会放弃,以免积重难返。现实环境错综复杂,既熟悉又陌生,既确定又不确定,或许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始终如一,不猜不预设,以无知谦卑的心态,接纳未来。

以无知心态看未来,把人生当做过程历练。面对没有做过的事,如果最坏结果也还行,就可做点尝试,以体验新生活。面对两个选择,一个选择的结果很清晰,基本可预期;另一选择的结果看不清,但纵使最差情况仍不错,就不妨试试后一选择,或有意外惊喜。

守本致良知

智慧决策行思模式修炼,需要最根本的价值指引,这就是“守本致良知”。对于决策者来说,“本”就是指潜意识心田中的“真善美”,“良知”就是基于心田而来的行为准则。“守本致良知”,指明了“知止不殆,凡事适度,底线不违”根本依据之所在。

“本”与“良知”,就是人之光明自性或圆明本体,常被各种虚幻的自我感觉所蒙蔽。通过智慧决策行思模式修炼,可彰显临在自性与本性。“知止、循道、淡定”,会有助于放下自我,去除各种预设、猜测、评判、期待、成见等,从而达成“守本致良知”。

守底线而稳

人生与企业经营,反转“守本致良知”,可获镜像式智慧,这就是底线不可违。类似这样的镜像式智慧,不存在于人类追求成功的经验常识中,而存在于人类遭遇失败的深刻教训中。这样的智慧,代价高昂,弥足珍贵,只是人类自傲,不易吸纳,屡屡违背。

底线不可违,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指各种绝对不可触碰之行为,一旦触及,受因果规律支配,就将发生不可承受、无法接纳、难以逆转之后果。守底线而稳,属于防患未然,平常坚守底线,行为处于界内,结果当可消灾免难,这易使人们疏忘底线之存在。

为了感受底线之存在,需记取他人血的教训,千万不能以身试险,因为后果承担不起。安全不知其重要,事故临头悔却晚。底线不可违的镜像式智慧,在许多格言警句、生活禁忌中,均有广泛体现。例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底线不可违,要修炼到直指心田,最终使得人们如规避危险那样,本能地远离底线,行在适度的边界内。例如,安全,生存,不死,对生命来说,就是最基本的底线。

企业经营,“活着高于成功”“安全先于速度”“不做赢得起而输不起的生意”,就是底线。

人生与企业经营,活着,活好,活久,只有“不死”才有一切,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忽略了这一单,就易胆大妄为,罔顾警示红线,直至触及底线,自作孽不可活。工作,赚钱,为改善生活,更好地“生”与“活”;工作过度,赚钱失道,易进医院或法院。

世上除生死无大事,活着才是硬道理。企业经营,长治久安,需规避三大陷阱:四处出击,一味扩张,不顾其他,财务上现金流不畅挤死;恶性竞争,快速增长,疏于把关,质量上市场失信誉坏死;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歪门邪道,品德上流程不合规猝死。

《觉悟》:守底线而稳

《觉悟》:守底线而稳

《觉悟》:守底线而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