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經不可一世的霸主,居然淪落到要靠重啟低端製造業來維持生計了,這是怎麼了?

山佳2006


這個問題可能從源頭上就提錯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次貸危機以後是沒有以前強勢了,但遠沒到淪落的地步,不管是經濟、軍事、還是外交的影響力都是無可爭議的老A。那為什麼自從特朗普上臺後,就喊出要重啟低端製造業那?個人觀點以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個藉口,在為他以後的計劃做鋪墊。

美國不具備重啟低端製造業的條件

就普通工人工資一項,就是美國無解的難題。以蘋果為例,將工廠遷回美國後,普通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為3.2萬/年,熟練工為6.4萬/年,注意是美元,以現在匯率計算是20.8萬和40.16萬人民幣每年。而在富士康代工的工人,平均工資只有3.6萬/年,這一項就是6倍以上的差距。這還是和我們國家比,要是去東南亞、印度這個差距更大,就是歐洲的普通工人的工資,都只有美國的一半多點。

成本問題上就是一個無解的存在,這還只是工人成本,再加上土地成本,稅收成本都比發展中國家高。好比在我國生產一部蘋果手機的成本,只要700美元的話,遷回美國就可能要800美元還要多,這還是附加值高的產業。如果是衣服、鞋子、日用家電等附加值低,沒有多少技術水平可言的商品,在美國生產出來的成本比進口的還要高許多,直接就沒有競爭力。

如果硬要採取關稅保護措施,重啟本國低端製造業,那結果只能是,解決了美國的就業問題,但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負擔。因為不提高這一類低附加值商品價格,在美國的工廠就要賠錢經營;提高價格,就會增加美國人的生活負擔,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成倍的增加,大家感覺精明商人川普會這麼傻嗎?

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很大可能只是一個藉口

先來說一下美國的貿易逆差的問題,和這個問題也有關係。美國要向國外輸出美元,保持世界貨幣的地位,如果不是貿易逆差如何把美元輸出去。現在流通在美國之外的美元,和美國國內的美元幾乎差不多。去年美國M2是13.28萬億美元,各國外匯儲備是6.2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國內的美元有7萬億美元,國外有6萬多億美元。這麼多的美元,如果不通過貿易逆差輸出怎麼能做到?靠貸款嗎,其它國家沒那麼傻,用美元要交鑄幣稅不說,還要交利息,不可能;美國白送嗎?更不可能。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的條件根本就不存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也是必然。那美國為什麼要喊出,重啟本國低端製造業,解決美國工人就業問題那?很大的可能是在為提高關稅找藉口。

那為什麼要提高關稅那?因為美國進入加息週期,美元也相應進入升值週期,美元資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美國的貿易逆差會越來越大。加上,現在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沒有以前影響力大了,不能像前幾次加息週期一樣,能輕鬆引爆新興國家的泡沫,讓其發生經濟危機。一方面達到薅羊毛的目的,另一方面達到轉嫁危機的目的,所以這次要加點料才行。要不然新興國家還沒有發生經濟危機,自己可能就先抗不住了。要知道,加息可是把雙刃劍,用的好傷人,用不好就是傷已。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宏觀經濟方面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美國近幾十年的問題是產業空心化,具體問題就是金融和互聯網兩個產業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導致其他產業相比之下不賺錢,而且較為低端的產業都轉移到海外去了,先是轉移到了日本,後來轉移到了東南亞和中國,現在又繼續往外轉移,可能下一步要轉移到印度。哪怕是我們熟悉的美國品牌,比如耐克等等,很多都是中國製造,後來又變成了肯尼亞和越南製造。

這意味著什麼呢?金融和互聯網是能夠小部分人就能影響大部分人的行業,比如說一個軟件只需要幾百個開發和運營人員就能夠上線,然而這個軟件可以供全球幾千萬人使用。這就有利於財富快速積聚,而淘汰掉很多不適用於這份工作的人。尤其是製造業外遷,一旦遷出去,一個工廠,幾千人的工作就會受損失,就會有這麼多人失業。這些人又不可能完全都進入金融或互聯網行業,這就導致美國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並不是經濟不發展了,實際上美國每年的經濟還有2%到3%的漲幅,而是窮的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這在全世界也是這樣,就說去年1%的人拿走了新增的82%的財富,這就是非常可怕的。

這樣下去,雖然美國還在變富,但是底層人民越來越不滿,社會就會越來越動盪,所以美國還是要極力把比較中低端的產業遷回來,以保證這些人有工作不至於餓死。


海匯觀潮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美國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同時本土製造業進一步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外流,GDP佔比不斷下降,“產業空心化”態勢嚴重。最終金融危機到來,萬千家庭資產清空。

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社會各界開始反思過去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帶來的弊病,並重新認識到

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08 年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中,作為引爆

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經濟受到了重創,金融和房地產行業首當其衝。

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自2009年以來奧巴馬政府圍繞“製造業迴流”戰略推出一系列

製造業支持政策。然而美國製造業在GDP的比重始終在12.0%左右小幅波動,沒有超過危機前2007年12.8%的水平,更遠低於本世紀之初15%左右的較高水平。奧巴馬政府大力推進的美國“製造業迴流”相關政策成效有限,效果未達預期。

就在美歐日製造業GDP佔比不斷下降的同時,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位居世界第一。

近20 年來全球範圍內製造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下滑趨勢,由本世紀初的20%左右下降至現在約15%的佔比水平。

近20 年內全球製造業格局出現了巨大變遷,21世紀初,歐盟、美國、日本三大經濟體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據領導地位,三者的合計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比接近70%。

中國製造業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12 年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歐盟躍居世界首位,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制造業佔比逐年下滑至不足全球製造業的50%。2013 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分佈:中國第一佔23.9%,美國第二佔21.2%,歐盟第三佔21.2%,日本第四僅佔7.6%,其他國家合計佔26.5%。

但中國製造業多是中低端產品且比較分散,美國製造業主要是化學新材料、芯片、半導體等電子產品、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製造業和食品飲料、石化能源等消費相關的製造業。

因為大量的製造品需要向中國進口,中美貿易每年美國都有大量的貿易逆差。這常常是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當前雖然有部分大企業宣佈將生產工廠投放到美國,但是製造業逐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投資是本能,大企業放到整個製造業當中仍不具備說明性。之前奧巴馬的種種努力也說明製造業迴歸美國的政策收效甚微。低端製造業投資仍會向東南亞國家傾斜。


麵包財經


目前世界的格局,美國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中國的製造能力冠絕全球。如果美國和中國達成共識,美國的高科技通過中國的製造將產品輸出到全世界,絕對世界無敵,是絕對可以主導全世界,其他國家基本沒有機會來挑戰中美國。

中國雖然可以獲益,但在中美國的體系,中國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比如不能發展高科技、甚至一些關係到國家主權的政治代價,會成為美國的附庸,所以是無法達成這樣的共識的。所以,美國需要製造業,中國需要高科技。但美國需要重振的製造業絕對不是低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是高端製造業。美國的考量是,一、就業。二、美國的最大成本是人工,但其他的成本遠低於中國,尤其是美國的頁岩氣的開採使美國成為能源出口國,工業最重要的石油成本可以大幅拉低成本。還有智能製造的發展,會大幅拉低成本。以美國的科技實力,是絕對會在中國之前實現的,看看美國波士頓機器人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已遠遠把中國甩在後面。三,低端製造業已經在培養東南亞越南等國來承接,逐漸可以取代中國。這樣對中國會造成極大的威脅,直接衝擊中國的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是僅有的優勢,高科技是否能有所作為還不好說。中國很多資源經過40年的發展,耗費了很多,還造成了環境資源的汙染。主要的工業生產資料石油,鐵礦石等嚴重依賴進口,土地成本在房地產的大發展下,已無任何優勢。有點優勢的人工成本在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的趨勢下岌岌可危。

但一旦中國的高科技迎頭趕上,甚至超越,結合中國的製造能力,將可以和美國一決高下。


一健111


原因起碼有三個。

首先要講的就是就業,就業率對一個國家來講,意味深遠。

美國高科技行業非常發達。但高科技意味著高智商,這些也是少數人玩兒的行業。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人來說,科技的進步,意味著失業。所以美國必須尋找新的就業渠道保證普通人能夠正常就業,有穩定收入。不僅高科技,即使是比較傳統的農業,在美國對就業率影響也甚微,因為它的發展格局有一定的固化。美國農業也是高度機械化,總就業人口只有300萬,只佔美國總人口的1%左右。

其次,美國的財富高度集中,這種局面也需要改變。

不管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還是華爾街金融高度發達,都是有利於美國少數精英群體,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業,並不會帶來多少現實的利益。

這時候,重啟低端製造業就成為一個好的選擇。

因為低端製造業可以極大的創造就業,讓普通人群可以增加收入,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低端製造業也可以極大的增加稅收。稅率低一點沒關係,只要稅源充足,就可以為美國帶來大量的稅收。這樣可以改變美國財政入不敷出的現狀,要知道,美國負債已經超過21萬億美元!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數字。

第三,從經濟發展的本質來說,製造業才是一切產業的基本。

金融產業不過是服務製造業的工具而已。就像銀行業一樣,本身是不會創造社會財富的,它必須與實體制造業結合,才能為社會創造、增加新的財富。美國金融業再發達,也不過是空心的經濟。通過重整低端製造業,美國可以進一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美國現在比較痛苦,高科技產業雖然發達,都受益群體有限。而且國家財政收入是入不敷出,只能挖掘新的財源,保證美國能夠繼續健康發展。重啟低端製造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

而且,在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之後,可以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勢頭,比如經濟增速持續保持世界大國中最快的中國。這是美國保證自己唯一超級大國的一個戰略部署。


波士財經


青春不過幾屆世界盃。【小哥哥】注意到題主說的時間,90年代至08年,要知道2008年前後,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美聯儲開出量化寬鬆的藥方,將近10年過去了,美國經濟始見起色,尤其是2017年,穩步復甦。可以說,目前美國的經濟已經處於相對正常的軌道了。

重振美國製造業,不是說要重啟低端製造業,因為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處於製造業鏈條中相對高端的位置,其國內的高端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例如航空製造、高端機械和醫療器械等等,這並不是美國的初衷。

【小哥哥】曾到美國中西部的汽車之城底特律考察過,2013年,底特律申請破產,昔日輝煌不在,完全靠三大汽車製造商在苦苦支撐,城市空心化現象嚴重,由於很多當地人口逃離導致交稅基數銳減,資不抵債,底特律只能宣佈破產。還有,例如中西部的“鐵鏽地帶”,輝煌不再,幾近一片廢墟之地。

奧巴馬當總統的時候,一直提要製造業迴歸美國,特朗普上臺以後,提出大規模降稅計劃,目的也是吸引企業迴流,刺激就業,尤其是美國中西部威斯康星和艾奧瓦州等“鐵鏽地帶”,這裡說的製造業,也不是低端製造業,因為在製造業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已經不可能讓鞋帽衣襪迴歸美國生產了,也沒有這個必要。

美國宣佈製造業迴歸,是希望擺脫經濟“脫實向虛”的狀態,通過吸引製造業的迴歸,提升高端製造業,並通過製造業的迴歸,改善美國陳舊的基礎設施。

去過美國的人都深有感觸,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地鐵、拉瓜迪亞機場等,基礎設施老舊,連中國的一些縣城都不如,根本不能與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相匹配,這也是美國重提製造業迴歸的一個重要考量。

親對回答滿意嗎?快來留言告訴我吧。歡迎關注頭條號【小哥哥打算盤】,後續回答更加精彩,麼麼噠。


摩羯小哥愛新聞


一、美國曾經不可一世,今天仍然不可一世。

二、科技發達往往導致就業人數減少。

三、要擴大普通人口的就業,就應該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

四、美國通過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獲得的直接的主要的收益歸屬於美國資本,而不是普通民眾。

五、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國力的真實基礎。恢復並發展製造業是防止美國空心化的必然之舉。六、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要為美國普通民眾謀就業,謀福利,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換你做美國總統,你也會這樣幹。

這些因素說明了一個結論,即中美在科技、製造業、金融、軍事等各方面的激烈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避免的。

好比美國是廠老闆,中國是打工仔,現在老闆說他家裡人多,子女也要吃飯,也要就業,你就回家去吧,咱自己家幾個給自己打工了,用不著你了,你失業了。你跟老闆說,我家裡人口多,都指望著我打工的工資吃飯造屋娶媳婦呢,你可不能開除我,你這也太缺德了。

有用嗎?沒有用!老闆家裡的人也得賺錢吃飯不是?別的老闆也不想招工,其他人都比你還窮,你說你有什麼辦法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你也做老闆去,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經濟實力,打垮別的老闆,翻身做主人。

由於資源、機會和市場的稀缺性或有限性,自人類起源以來,人類就是要競爭的,競爭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競爭的歷史,一部進化的歷史。競爭失敗的就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競爭成功的,就一直繁衍到了今天。

但是,地球上的這個人類競爭過程不會結束,永遠不會結束,仍然、繼續、不斷地會有一部分人被淘汰,其餘的人繼續繁衍生息,繼續競爭下去,直到人類滅亡,或者人類衝出地球,走向廣闊無垠的宇宙。

因此,面對美國已經開始和尚未實施的貿易戰金融戰乃至軍事競爭等等,我們不要去求美國發慈悲,不要去跟美國做無效的說理,也不要去指責美國,更不必仇恨美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並且要做得比美國更好。

如果我們自己不爭氣,競爭不過別人,那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不爭氣,沒出息,無能,窮死也是活該。

將近兩百年來,我們中國科技落後了,制度落後了,文化落後了,被列強輪流吊打,尤其是上世紀被東鄰日本燒殺搶掠,殺了我們幾千萬。落後就要捱打。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忘記教訓的話,我們還會被吊打,還會被燒殺搶掠。

人類的競爭是殘酷無情的,是不可避免的。競爭不相信眼淚。競爭只相信實力。


中國文化的道與術


美國不是沒錢,而是錢不掌控在政府和大多數人手裡,聯合國發佈的最新美國人權報告顯示,10%的美國人掌控了美國38%的財富。美國至今有4000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1850萬人極度貧困,500萬人絕對貧困。大學生一畢業就負債累累。

美國每年的財政收入大概8萬億美元(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合計),而福利預算達到財政支出的60%。

美國負債20萬億美國,而且債務節節攀升,沒有停滯的趨勢。你們看美國的債務、財政收入和福利支出這三者的關係就知道,美國要減少債務,就需從調整財政預算入手,而財政預算的中福利支持是個大頭,如何減少福利支出,是美國解決債務問題的重中之中。

美國雖然和其他國家有鉅額的貿易逆差,達到5660億美元,但美國公司在海外囤積的現金是2.5萬億美元。其實所謂的貿易逆差中,很多錢都是美國公司在海外設廠,再把產品返銷美國造成。只不過錢沒有回到美國,因為美國的企業所得稅是35%,如果把這些錢轉回到美國公司總部,那麼馬上要把這筆錢的35%上繳。

總的來講,美國人並不是沒錢,重啟製造業也並不是為了生計,準確的說是讓製造業迴歸。不但可以減少貿易逆差,增加稅收,還可以說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解決就業率,減少福利開支,從而達到降低美國的債務。

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資本分配不合理,美國足夠的分配途徑,而通過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來進行分配,無疑是個好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控貧富差距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穩定人心。

特朗普為美國製造業迴歸開了很多綠燈,連環境汙染指標都下調了。很明顯的就是降低汽車排放標準。



一號風手


不知道你哪來的自信用淪落這個詞來形容他們,我們自己可是個發展中國家呀,人家可是多少年前都已經經歷過我們這個階段的,不知你是哪來的勇氣藐視他們。

我們看一個國家發達不發達,是要看這個國家服務業在國民收入中的佔比,我們儘管這幾年發展較快,是因為我們利用我們的人口紅利從事的是低端的製造業,但美國不是,他們是站在供應鏈的最高端的,也就是他們拿走的是整個產業鏈的最大利潤,拿蘋果手機舉例子吧,雖然蘋果手機的製造都是在我們國內進行的,但我們卻連手機利潤的百分之十都拿不到,其餘都是美國拿走了,所以我們不要用鄙視的心態來看他們,要虛心學人家的長處。

在談問什麼美國重啟製造業,是因為這幾年美國發展的太快了,美國的重心都在服務業上,隨著美國經濟的大幅增長人力成本還在不斷的大幅增加,在全球市場的格局下,製造業就一定會選擇生產成本低,人力成本低的國家來進行生產,這就造成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大幅度的外流,但我們想啊,服務業說白了就是服務工業的,連工業都沒有了,將來服務業還怎麼發展,所以美國提出振興製造業,

但美國提出來的振興製造業,可不是我們認為的普通製造業,他們提出的是高端製造業,就像我們提出的2025一樣,是要佔領下一個發展高地的。

在從就業上談,服務業是輕資產,用人數量不是太大,但工業不一樣,工業是重投資,是需要大量人工來參與的,製造業能大大提高美國就業率的。


行說樓市


因為“美元霸權”的時代過去了,美國得把握一切資源來捍衛自己的地位。所以“重啟中低端製造業”不是目的,是方法之一。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發展低端製造業,

特朗普當時就抨擊了“對發達國家每年籌資1000億美元支援發展中國家的要求”,說這是“通過綠色氣候基金將財富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目前美國的發展受到阻礙,為了美國的經濟增速能提升3%-4%,一切形式的能源“我都要”!

一改“我不玩低碳環保,我要玩發展經濟。”

因為美國的中低端以往都是分散出去,久而久之基本上被中國給握在手裡了。這樣就制約了美國的地位。

美國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花明天的錢”的消費型國家,“印刷”美元就可以稱霸武林。在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確立的“美元霸權”,也就是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當時美國地位硬,誰也沒辦法,但是盲目地印刷美元,盲目地提前消費,也導致美國成了一個空心殼,不得不向外借債,至今美國欠全世界21萬億美元, 中國還是最大債主。

隨著世界各國逐漸加大對科技的重視,美國雖然依然是科技強國,但其他國家也在紛紛崛起。除此之外,各國還利用自己的優勢,進一步圍攻美國,搶走了一部分美國產品的生意,然後用美元再進口昂貴的石油。這看起來好像不太好,但卻可以在其它經濟生產上把家電上虧損的賺回來。

各國這樣下來,美國的企業開始不知所措了,中低端在別人手裡,優惠實惠都比不上。大家說那美國發展高端就好了呀,但高端的市場怎麼會有中低端的大,而且現在不單美國有高端技術,發展中國家都一個個崛起。

所以這個時候,只能“曲線救國”地在中低端這塊大蛋糕上插上一腳,就算不能發展的多好也能在別人發展的時候充當“攔路虎”(參考華為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