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知名財經評論家

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工作,確定了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措施,這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此次出臺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下調利率;貸款利息免徵增值稅上限提高;減少融資附加費用;運用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將小微貸款納入MLF抵押品範圍等5項舉措。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應該說,此次國務院打出的政策組合拳,意在下大力氣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狀況,這對銀行和小微企業來說都是十分利好的消息。對銀行來說,增加了支持小微企業的動力,通過免稅限額提高等措施也可降低銀行放貸成本。對小微企業來說,利好更是顯而易見,銀行放貸動力增加,這本身就是好消息,減少融資附加費用等措施將有利於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而且,這些政策措施看,不僅切中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操作性;且政策措施尺度之大、力度之強、範圍之廣是以往任何一次國務院出臺的政策措施所不及的, 可謂煞費苦心和抱以堅定的決心,也足見國務院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高度重視和緊迫心情。很明顯,這些政策措施必將在未來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重要作用,也將為小微企業享受金融信貸政策陽光雨露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在筆者印象和經歷中,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各類高層會議上提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下10餘次,出臺的支持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措施也多達幾十項,包括優惠的信貸政策、優惠的財稅政策、優惠的行政審批減免事項等等,在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緊張局勢有所緩解、小微企業融資能力有所增強、融資成本有所下降、生產經營態勢有所好轉、經營利潤有所回升,整體債務償還能力有所提高,應對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然而,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看到小微企業在融資上的本質問題——融資難、融資貴渠道沒有徹底疏通,融資難、融資貴梗阻現象沒有完全消除,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難以得到真正落實,被懸空擱置的不少。總之,一句話,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疾依然存在,小微企業融資“肌體”仍沒得到完全康復,依然是一個亟需各方施救的貧血中的“病人”。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顯然,小微企業融資中的這些問題,不僅讓中央政府多次出臺的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措施陷入尷尬局面,也成了致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之困各方心裡的“痛點”,更成了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的最大難點。

從當前看,形成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小微企業本身所處的位置和經營現狀,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之困陷入不利局勢。目前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在各國普遍存在,不是中國獨有,只是這種現象在目前的中國尤為嚴重而已。小微企業本身經營實力弱,處於被銀行金融機構邊緣化的服務境地;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加之一些小微企業缺乏內控機制和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家族化傾向明顯,缺乏足夠的、有價值的抵押物,讓銀行機構敬而遠之,在融資中陷入不利局勢。

二是銀行金融機構面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不斷增大,怕貸、畏貸、抽貸、斷貸成了難以杜絕的“自衛性”習慣,讓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陷入僵持狀態。目前市場風雲變幻莫測,不要說小微企業生存率了,即便是大企業都隨時有被市場競爭吞沒的危險;

前幾波東南沿海小微企業大量破產死亡和被市場邊緣化,銀行吃盡了苦頭,使不良信貸資產大幅上升,因而在當前內外經濟形勢疲軟環境下,銀行更是怕與小微企業打交道,更怕給小微企業貸款,“嫌貧愛富”讓小微企業融資難之困似乎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死結”。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三是小微企業是規模小、實力弱而處於成長的企業,達不到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資質,往往被資本市場排擠在大門之外,讓絕大部分小微企業與資本市場絕緣。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企業都是規模較大的公司,而且在排隊想通過IPO擠進資本市場的企業審核也不斷趨嚴,條件要求越來越高,資本市場根本沒有小微企業進入的通道;即便現在監管部門對“四新”獨角獸企業開綠燈,這些企業也都是巨無霸的企業,小微企業更是望塵莫及。

四是各級政府陷入財力及其他各種原因,缺乏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局的實際性措施,比如擔保基金、減免稅收等沒有落實到位,或雷聲大雨點小,讓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之困缺乏堅強的行政推力。甚至不少地方政府對財稅優惠政策都沒有落實到位,有不少被懸空擱置。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而目前小微企業融資困局的痛點亦表現有四:其一,小微企業對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困難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抱多大希望,以為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措施是在“吹牛皮”或“作秀”,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東西,讓不少小微企業滋生聽天由命的經營心裡,甚至與各級政府形成了背靠背的矛盾關係,產生了心靈上的疙瘩或陰影,讓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演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其二,銀行金融機構對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難承受了很多壓力,也承擔了很多損失,有苦無處說,現在再也不願去當甘冒風險的“冤大頭”,讓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和撲朔迷離。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其三,各級政府陷入財力、精力和能力,在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上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得過且過,臨時應付性措施多,長久、有效、可持續性政策少;或者仍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實際動真格的不多,讓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了一團永遠難以理清的亂麻。

其四,各種政策措施分散難以產生整體破解功效,各個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形成破解合力,使小微企業在解決融資困難上“求爹告奶”,要燒香拜佛的地方太多,形成了融資“天花板”,遭遇到了“彈簧門”、“玻璃門”和“旋轉門”,使小微企業破解融資之困陷入無窮無盡的困惑之中。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因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應著力在難點和痛點上“動腦筋”和“作文章”,更要下大力氣。在筆者看來,應綜合施策,制訂一系列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配套政策體系,打破政策分散、部門配合不夠等格局,形成政策合力,方能真正發揮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的政策實效。

首先,建立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解困模式,並以行政推力為主,以強有力的行政之手來調動和引導金融信貸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讓政策陽光雨露灑向小微企業。就是各級政府發揮行政權力,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出資建立貸款保險基金、貸款損失基金和貸款獎勵基金,通過這些基金消除銀行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信貸恐慌,激勵其對小微企業信貸的積極性,提高小微企業的可獲得性,將小微企業融資難現象切實消除。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其次,嚴格按照中央政府要求落實財稅金融各項優惠政策,消除一切截留行為,中央政府掛帥成立督查小組,專門行使對各級地方政府落實中央扶持小微企業優惠財稅金融政策的督導和檢查,比如確保降準、逆回購、短期便利借貸等貨幣政策工具釋放的流動性“專款專用”,嚴厲禁止轉移挪用現象發生;

建立嚴格的考核體系和處罰體系,消除對小微企業融資的任何歧視性行為,對落實不力或故意不落實的地方政府、銀行機構進行嚴格問責,嚴禁銀行機構變相提高貸款利率和各種中間業務亂收費行為,嚴禁各級地方政府肢解或拖延優惠財稅政策;輕則對其進行經濟處罰,重在讓其丟掉官帽甚至公職,形成不敢截留、不願截留、不能截留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的生態環境,將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切實降下來。

其三,建立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的政府信息交流平臺,由銀行機構、財稅部門、價格部門等組成,專門負責對破解小微企業融資政策的理順和整合,消除零碎分散政策扶持現狀,消除破解小微融資之困的一切行政性、體制性障礙,形成統一的政策合力;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同時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督導,消除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的一切阻力,引導各級政府部門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消除各種相互扯皮、相互推諉的不負責任行為,對小微企業發展的作用予以充分認識,充分認識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無小事,把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當著振興我國經濟及落實“雙創經濟戰略”的重要抓手,舉全社會之力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鳴鑼開道,形成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的有利社會氛圍。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之困關鍵應解決哪些難點和痛點問題?

最後,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的改革力度,放手鼓勵小微企業直接融資,建立適合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的准入機制、監管體系和風險防範體系,消除小微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思想障礙和機制障礙。主要是進一步降低中小創業板上市條件和小微企業進入債券市場的門檻,讓大批有發展潛力或市場前景良好、管理規範的小微企業通過中小創業板進入資本市場融資,並允許其直接發行企業債券,以徹底破解融資之困。

同時,政府牽線搭橋,引導和鼓勵小微企業通過兼併重組、購買等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讓大量小微企業做大做強,從根本上轉換經營機制,不斷髮展壯大,為直接進入主板市場融資創造條件。

(原文首發於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